
【东篱】想当然(随笔)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初,曹操攻居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少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里记录的是,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军攻破袁绍的老巢邺城,曹丕进入邺城后,率兵进驻袁绍的府邸,他发现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长得非常漂亮,便把甄氏纳为夫人。之后,曹丕就住在了邺城,与孔融、王粲、陈琳等七人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史称“建安七子”。在建安七子中,孔融的岁数较大,知道曹丕霸占甄氏为夫人后,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符合他的老祖宗孔子所倡导的礼法的行为,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是从前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读了这封信,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意思。后来遇到孔融,就问信中写的那件事出自什么经典,孔融笑着回答说:“这是我想当然啊。”原来孔融对曹丕的做法不满,所以编造了这个典故来加以讽刺。后来人们就把凭主观想象与事实并不相合的情况称为“想当然”。想当然,也成了一个少见的三字成语,广泛流传了下来。
不少历史名人都运用过这个成语,但以北宋苏东坡的运用最为精彩,被广为传播。
北宋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有一篇《东坡想当然》,原文是:“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献曰,引过,诣两制幙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耳。’数公大笑。”
是说苏东坡在参加一种叫“直言极谏科”的科举考试时,在文章中写了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话从字面看,意思很明确:“上古的帝王皋陶说有三种人可杀,上古的帝王尧说,有三种人可以宽恕。”但主考官欧阳修等一帮学问家们,虽然满腹经纶,但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相互间也不敢询问交流,都担心因为不明就里而遭到别人的笑话,于是,稀里糊涂地一致给与了苏东坡高分,也就是把他录取了。录取后,要带着苏东坡向皇帝献恩,等到献恩出来后,欧阳修问苏东坡:“你这两句话出自何处呀?”苏东坡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我是想当然啊。”大家一听,都笑了起来。
“想当然”,说白了就是说假话,按道理人们说话办事是不能想当然的,特别是官员们,更应当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像孔融,虽然是因为看不起曹丕的霸道和无德,但在曹丕父亲的面前编造假故事来讽刺曹丕,告曹丕的黑账,这就不是劝谏,而是在挑拨是非,这种品行比曹丕私蓄甄氏为夫人好不到哪里去。最后孔融被曹操杀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苏东坡的想当然,则给人一种毛头小子对学术权威蔑视的感觉。一篇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古人也不例外。苏东坡有了“刑赏忠厚”的论点,就要找出论据来,最好的论据当然是“用典”,古圣贤的语录,是用典的最好材料,但是,在苏东坡接触到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圣言圣语”,苏东坡便“想当然”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如果考官明白他是在“想当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卖弄学识”的罪名是跑不掉的,不但考不中,有可能还会影响未来的仕途。
知道了苏东坡是“想当然”,欧阳修一众考官不但没有追究苏东坡“矫言伪行”的责任,而且还大笑了起来,这笑声,笑掉了自己被青头小伙子捉弄了的尴尬,也笑出了对苏东坡的赞许。苏东坡的这两句“想当然”,确实想得天衣无缝,从历史资料来看,皋陶和尧这两位古代圣君,确实有说出这样话的可能,如果苏东坡杜撰的是夏桀王、殷纣王说了这两句话,一眼就会被看出来。另外,如此庄重的场合,考官们谁也想不到,苏东坡会有“想当然”的胆量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苏东坡的想当然不同于孔融的挑拨和告状,他是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一个为政的道理:“忠厚老实的人是应该得到奖赏的”,这种观点,彰显的是仁义和善良,本来就应当得到肯定和推崇。
都是“想当然”,孔融送了命,苏东坡升了官,看来,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想当然”,“想当然”也一定要以仁义和善良为出发点,这也许可为“善意的谎言”作注吧。
作于2023.11.18,2023.12.3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