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诗会新圩(散文)
我不是诗人,写过几句诗,也没有诗人的头衔,却接到了“新圩诗会”的邀请函。
一
谷雨时节,赶上了诗会。新圩是吉安市青原区的一个乡镇,它和“诗”有什么关联呢?我带着疑问与好奇走进了新圩。
新圩的人民真是热情好客啊!在几百米开外的道路旁就开始装灯结彩,插上了各色旗帜,拉着红色的横幅,写着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这不是诗?踏进新圩,就遇到了诗,原来是与诗相会。每个路口,每个拐角,都站着人,贴心地做着引路工作。突然觉得,这些人就是一个个诗句。为了防止交通堵塞,早有交警在那里辛勤地指挥着交通。而会场,更是气派得很。怎么不气派呢,那可是直接在天地间搭着台子,还有什么比天地更为辽阔,更为深远,更为奢华?我仰头看戏台。豁大的戏台铺着红色的地毯,让人真想上去打个滚。我,不只是一个看客,仿佛走进了水墨画里。是“诗会”,我不能不考虑写上几句诗。背景是一幅田园画,有清清的河流,两岸摇曳着碧绿的艾草,辣蓼草开着粉色的花,沉甸甸的稻穗荡着金色的波浪,有人正在收割,稻垛堆积如山,有三五个孩子在拾稻穗,有扛揪扶锄的男子,有牛羊低头吃草,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有蜻蜓低飞,大雁高翔……看着看着,我的眼前流动着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扶锄头的男子》,也流动着齐白石的《小桥人家》《霞归图》《山居图》的画境……其实,这幅背景画就是新圩最真实的写照,不是水墨,不是水粉,一切是明快、柔和、淳朴而勤劳的形象。而戏台的下面,早已整齐地排放着“贵宾椅”,怕被雨水淋湿,上面盖着一层塑料布。我们刚到达会场时,有工作人员体贴地为每一位来宾发上一件雨衣。其实没怎么下雨,零星的,像露水而已,可我还是拆开包装,把雨衣穿在身上,我想用肌肤之亲去体会来自新圩人民的浓情关爱。有风忽地拂来,掀起我的雨衣,四月的风不硬,恰似母亲的手。我后悔没有带茶具来,不然坐于席间,喝喝茶,吹吹风,闻花香草香,看村景,看表演,那将是人生一大快事。正想着,有人递来了矿泉水,我感动的一时语塞,不知说啥好,只好反复说着,真好,真好!
其实,邀请我来,是让我感受诗一样的喜庆氛围,我已经融入了诗境中。
诗会的开场是别开生面的,以新圩栗溪村传世的龙灯——“箍俚龙”开场。说起箍俚龙,话题得回到元朝。栗溪祖先胡氏是在元朝开始定居栗溪。到元朝中期,胡氏一族成为了当地一大望族。而栗溪村前有一座山,并有一口清泉。栗溪人视自己的兴旺发达功归于村前的山水,为了感念山的庇护和水的滋养,每年制灯舞龙,祭拜山水。几百年来,不曾间断。而箍俚龙的制作方法有着一定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天赋的。它浓缩了绘画、雕刻和剪纸的功夫。“龙”长20多米,由一千多只篾箍连缀而成,外面层层叠叠地镶嵌着黄色和红色的“鳞”片,龙头双角高昂,长须飘动,牙爪锋利如钩,双眼如炬。加上舞龙人的高超演技和伴有吹拉弹唱,使箍俚龙更显灵活矫健、雄壮伟大。对,给人感觉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台下掌声雷动,有人大呼,不愧是龙的传人。我赞叹他们手艺精湛和表演技艺高超外,我更佩服新圩人的精神,他们敬畏天地,有着一颗懂感恩的心。还有什么比懂感恩更值得称赞?他们树立了人的“美学”!
新圩人,将诗意的生活传承了几百年,这首诗足够长,足以震撼人。
二
诗会必有酒。接下来是“斗酒”,叫“酒王”争霸赛。这里的斗酒,不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也不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而是新圩的人民各家拿出自酿的酒,让人试喝,看谁家的酒质最好,最后评出一、二、三名。第一名为“酒王”,第二名为“酒神”,第三名为“酒圣”。“酒王”头衔被新圩马塘村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汉摘去。当他站在台上讲“获奖感言”时,我看见他的脸黑瘦,额头上刻着皱纹,他的头发是黑的,仔细看会看到零星的白,但看得出,是刚修剪过的,脸上的胡子也精心刮过,身上的衣服不是很新,但洗得很干净。看得出,他是经过精心“打扮”出来的。从他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获奖的骄傲,他绝对是有很多话要讲,可他拿着话筒的手在抖,他的话语结巴。看得出,他很紧张。坐在我旁边的朋友突然冒出一句:被山养过的人就是纯朴敦厚。我对着朋友笑了,其实,这句话就是我想说的。可我还是从老汉那并不流畅的话语中了解到了他酿造酒的工艺。
这个酒酿造前后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根据气候情况随时进行调整。酒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种植的优质糯谷。在冬至后开始,先给糯谷去壳,浸泡两三天,洗净,用木甑蒸熟,摊开拌上酒曲,然后再用木制酒盆盛好,盖好,让其自然发酵。当然,在发酵的过程一定要把握好温度,一般酒盆外以稻草保温……他说的酿酒工序,我一下子记得不是很清楚,但他反复说,这和我父亲爷爷酿酒几乎一样,我爷爷的爷爷也是这样酿的,现在,我还是这样酿造。其实,我知道,这位憨厚的农民是在表达一种匠艺延续,一种酒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这位憨厚的新圩农民,他的传承意识冲击着我们的心灵,为我们启迪着生命的意义。放眼现在市面上的酒,五花八门,有的有着非常华丽的包装,精致的造型,价格让人瞠目结舌。但它们是真正的粮食酒吗?这个还真不好说。此时,我多么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喝到新圩的酒。我也相信,新圩的酒,总有一天会得到大家认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品牌,它的品牌叫“传统文化”。
他们,在酿酒,也在酿着生活的诗。诗和酒,在他们的日子里,都是经过精心打磨,是以淳朴厚道的感情悉心酿制的。
三
我还沉醉在“酒文化”中不能自拔,一首《谁不说俺家乡美》的曲子在舞台上舒缓地铺开了。我听着歌声,觉得一片天地来到我的跟前:起伏的山峦,绿绿的树轻轻地摇曳,花艳艳地开,房子上的饮烟缠缠绵绵,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圆圆的太阳在山梁上游走……有风声、流水声、稻浪声、草木声、鸟鸣声,间或有狗吠鸡鸣,还有牛羊“咩咩”声,它们飘进我的耳膜。哦,这是新圩人民的灵魂家园啊,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的心,慢慢溢满一种宁静,一种欢愉,无法言说的宁静与欢愉。我还沉醉在优美的歌声里,紧接着快板、腰鼓、民族舞、街舞、手挚舞、变脸、武术、诗歌朗诵……一个一个节目在舞台紧锣密鼓地闪亮凳场,我感慨着自己进入了一个艺术王国。我深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日常生活,更主要的是透露了农民心中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身子,认认真真地观赏着每一个节目。虽然有些节目并不是很专业,但我觉得每一个节目精彩得不能再精彩了,深情得不能再深情了,如果要我给节目打分,我一定要打100分!他们凭着对生活的热爱,获得一份诗意,胜过那些写在纸上的几行诗。
其实,更让我难忘的是新圩的“美食街”。别笑我没出息,民以食为天,小老百姓的日子,当下那一茶一饭的温暖,才是最重要的。美食街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写着美食大名的布幡飘在半空中,红的、粉的、黄的、蓝的……新圩上空,一下子便弥漫着古镇特有的气息。走进去,真有古代与现代交织的市井模样。红艳艳的辣椒酱,色泽金黄的梅菜干,鲜嫩的笋干,黑木耳,土茶油、酸萝卜、花生糕、炸麻团……有一种绿色的糕点,叫“艾叶米果”。这种艾叶米果我小时候吃过,很多年不曾再见,此时在新圩得遇,分外亲切,我敌不过诱惑,停下,买上一些,和朋友一起笑着,吃着,无拘无束地,像回归了诗意的童年。
说起艾叶米果,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有一大批闽、粤难民迁往赣南(包括吉安某些地区),因颠沛流离,饥饿难耐,只好采摘野菜果腹,其中就有艾叶。新圩人民一直不忘先祖的苦难,每年阳春时节,都兴做艾叶米果,敬谢先祖或招待客人。是呀,记住苦难并不是仇恨曾经,而是让苦难激发前行的力量,也传承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时,这些艾叶米果,就像一个个包装起来的诗集,咬一口都是货真价实,也有意境,甜味饱满,口感丰富。
四
我再放眼整个新圩时,发现会场设在新圩栗溪村合泰青农业蔬菜基地。这个基地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按照我以往在农村生活的经验,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可眼前这片菜园子的菜丰富得很。辣椒苗有人高,有人鼓着掌,直呼辣椒树。辣椒树上挂着青色的、红色的椒辣。茄子带着阳光的温度,灼灼开着紫色的花。豆角、苦瓜、丝瓜,黄瓜,踩着春的舞曲,节节攀升。西红柿提着灯笼,欲与天上的太阳一比热烈。南瓜苗染一身碧绿,一蓬一蓬,不管不顾地分着蘖。我问,这么多枝蔓,不影响结果吗?有人捂着嘴,忍住笑告诉我这是专门吃南瓜苗的。
这些就是农民们绿色的诗歌,一叶一果都是诗,生动着,葳蕤着,是墨迹未干的诗歌。
菜园子紧挨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耕耘得平平整整,收揽着蓝天白云和飞鸟,静静地在迎接着一场盛大的春事。我们知道,不出几日,就该抛秧了,这里将是绿油油的水稻。而田野里贯穿着大大小小的溪流,溪水清得粉绿,给人嫩嫩的感觉,有捧一口尝尝的欲望。溪岸上长着荠菜、野菊、青蒿、车前草、辣蓼草、艾叶……它们的叶片或鹅黄,或碧绿,或青紫。它们有的开着花,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像星星,像眼睛,挑逗着我的情思。一切是一种俏皮、秀雅、温柔的模样。又红又紫的是桑葚,一颗一颗,湿漉漉的,隐在叶间,清香四溢。枇杷由绿渐渐变黄,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仰着头往树上看,枇杷什么时候能吃啊?一条小黄狗跟过来,也仰着头看。狗是最记恩情,也是最忠实的动物,它是否想爬上树为小主人采下一颗两颗?它终究没有人的本事,它似乎很惭愧,“哼哼”两声,围着小姑娘绕了几圈,用头亲昵地蹭了蹭小姑娘的腿,然后乖乖地蹲下了。小鸟们成群结队地飞过头顶,布谷鸟隐在水草间,“布谷、布谷”地欢唱着。太阳从云层里露出脸,散发着柔和的光,让一切变得更加柔媚了。我猜想,如果是月夜,一定能听见很多梦呓的声音:草的、树的、虫的、鸟的……一定还能看见夜莺飞翔,萤火虫提灯笼,而星星在眨眼睛,月光如水,晶莹的,明亮的,如花朵般。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记忆里的温暖,开始闪烁,漫溢。是呀,无论走多远,无论离开多久,那故土的家园,都是灵魂不肯离开的地方。之前,留存在内心的喧嚣,一下子清空了,心如这原野,空旷了,确切地说,我的心诗意了。我陶醉着,听不见任何的声音。我突然明白,这次的聚会为什么叫“新圩诗会”。因为这里的一切真的如诗似画。
回来的路上就在想,可能这样的新圩诗会不只举办过一届吧,他们的诗有着根,根扎在广袤的田野,扎在平凡的日子里,热爱生活,装饰生活,就是他们给与日子的灵魂。他们的灵魂,是在每一处诗意的地方跳动着,我听得见喘息声,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灵魂颜色。
刚回到家里没几天,我就开始想念新圩了,想那里的菜园子,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美食美酒,那里的一粥一饭,那里的至美人情。我甚至想那里的一朵白云,一棵花草,一只飞鸟。于是,我晚上做梦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布谷鸟,飞到了新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栖在了一棵花树上,默默地看着新圩人民,心里默默地欢喜。
我想,我会再次走进新圩,走进生命里最想抵达的诗意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