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诗会新圩(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诗会新圩(散文)


作者:李湘莉 进士,6197.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0发表时间:2024-05-06 10:21:16

我不是诗人,写过几句诗,也没有诗人的头衔,却接到了“新圩诗会”的邀请函。
  
   一
   谷雨时节,赶上了诗会。新圩是吉安市青原区的一个乡镇,它和“诗”有什么关联呢?我带着疑问与好奇走进了新圩。
   新圩的人民真是热情好客啊!在几百米开外的道路旁就开始装灯结彩,插上了各色旗帜,拉着红色的横幅,写着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这不是诗?踏进新圩,就遇到了诗,原来是与诗相会。每个路口,每个拐角,都站着人,贴心地做着引路工作。突然觉得,这些人就是一个个诗句。为了防止交通堵塞,早有交警在那里辛勤地指挥着交通。而会场,更是气派得很。怎么不气派呢,那可是直接在天地间搭着台子,还有什么比天地更为辽阔,更为深远,更为奢华?我仰头看戏台。豁大的戏台铺着红色的地毯,让人真想上去打个滚。我,不只是一个看客,仿佛走进了水墨画里。是“诗会”,我不能不考虑写上几句诗。背景是一幅田园画,有清清的河流,两岸摇曳着碧绿的艾草,辣蓼草开着粉色的花,沉甸甸的稻穗荡着金色的波浪,有人正在收割,稻垛堆积如山,有三五个孩子在拾稻穗,有扛揪扶锄的男子,有牛羊低头吃草,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有蜻蜓低飞,大雁高翔……看着看着,我的眼前流动着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扶锄头的男子》,也流动着齐白石的《小桥人家》《霞归图》《山居图》的画境……其实,这幅背景画就是新圩最真实的写照,不是水墨,不是水粉,一切是明快、柔和、淳朴而勤劳的形象。而戏台的下面,早已整齐地排放着“贵宾椅”,怕被雨水淋湿,上面盖着一层塑料布。我们刚到达会场时,有工作人员体贴地为每一位来宾发上一件雨衣。其实没怎么下雨,零星的,像露水而已,可我还是拆开包装,把雨衣穿在身上,我想用肌肤之亲去体会来自新圩人民的浓情关爱。有风忽地拂来,掀起我的雨衣,四月的风不硬,恰似母亲的手。我后悔没有带茶具来,不然坐于席间,喝喝茶,吹吹风,闻花香草香,看村景,看表演,那将是人生一大快事。正想着,有人递来了矿泉水,我感动的一时语塞,不知说啥好,只好反复说着,真好,真好!
   其实,邀请我来,是让我感受诗一样的喜庆氛围,我已经融入了诗境中。
   诗会的开场是别开生面的,以新圩栗溪村传世的龙灯——“箍俚龙”开场。说起箍俚龙,话题得回到元朝。栗溪祖先胡氏是在元朝开始定居栗溪。到元朝中期,胡氏一族成为了当地一大望族。而栗溪村前有一座山,并有一口清泉。栗溪人视自己的兴旺发达功归于村前的山水,为了感念山的庇护和水的滋养,每年制灯舞龙,祭拜山水。几百年来,不曾间断。而箍俚龙的制作方法有着一定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天赋的。它浓缩了绘画、雕刻和剪纸的功夫。“龙”长20多米,由一千多只篾箍连缀而成,外面层层叠叠地镶嵌着黄色和红色的“鳞”片,龙头双角高昂,长须飘动,牙爪锋利如钩,双眼如炬。加上舞龙人的高超演技和伴有吹拉弹唱,使箍俚龙更显灵活矫健、雄壮伟大。对,给人感觉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台下掌声雷动,有人大呼,不愧是龙的传人。我赞叹他们手艺精湛和表演技艺高超外,我更佩服新圩人的精神,他们敬畏天地,有着一颗懂感恩的心。还有什么比懂感恩更值得称赞?他们树立了人的“美学”!
   新圩人,将诗意的生活传承了几百年,这首诗足够长,足以震撼人。
  
   二
   诗会必有酒。接下来是“斗酒”,叫“酒王”争霸赛。这里的斗酒,不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也不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而是新圩的人民各家拿出自酿的酒,让人试喝,看谁家的酒质最好,最后评出一、二、三名。第一名为“酒王”,第二名为“酒神”,第三名为“酒圣”。“酒王”头衔被新圩马塘村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汉摘去。当他站在台上讲“获奖感言”时,我看见他的脸黑瘦,额头上刻着皱纹,他的头发是黑的,仔细看会看到零星的白,但看得出,是刚修剪过的,脸上的胡子也精心刮过,身上的衣服不是很新,但洗得很干净。看得出,他是经过精心“打扮”出来的。从他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获奖的骄傲,他绝对是有很多话要讲,可他拿着话筒的手在抖,他的话语结巴。看得出,他很紧张。坐在我旁边的朋友突然冒出一句:被山养过的人就是纯朴敦厚。我对着朋友笑了,其实,这句话就是我想说的。可我还是从老汉那并不流畅的话语中了解到了他酿造酒的工艺。
   这个酒酿造前后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根据气候情况随时进行调整。酒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种植的优质糯谷。在冬至后开始,先给糯谷去壳,浸泡两三天,洗净,用木甑蒸熟,摊开拌上酒曲,然后再用木制酒盆盛好,盖好,让其自然发酵。当然,在发酵的过程一定要把握好温度,一般酒盆外以稻草保温……他说的酿酒工序,我一下子记得不是很清楚,但他反复说,这和我父亲爷爷酿酒几乎一样,我爷爷的爷爷也是这样酿的,现在,我还是这样酿造。其实,我知道,这位憨厚的农民是在表达一种匠艺延续,一种酒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这位憨厚的新圩农民,他的传承意识冲击着我们的心灵,为我们启迪着生命的意义。放眼现在市面上的酒,五花八门,有的有着非常华丽的包装,精致的造型,价格让人瞠目结舌。但它们是真正的粮食酒吗?这个还真不好说。此时,我多么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喝到新圩的酒。我也相信,新圩的酒,总有一天会得到大家认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品牌,它的品牌叫“传统文化”。
   他们,在酿酒,也在酿着生活的诗。诗和酒,在他们的日子里,都是经过精心打磨,是以淳朴厚道的感情悉心酿制的。
  
   三
   我还沉醉在“酒文化”中不能自拔,一首《谁不说俺家乡美》的曲子在舞台上舒缓地铺开了。我听着歌声,觉得一片天地来到我的跟前:起伏的山峦,绿绿的树轻轻地摇曳,花艳艳地开,房子上的饮烟缠缠绵绵,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圆圆的太阳在山梁上游走……有风声、流水声、稻浪声、草木声、鸟鸣声,间或有狗吠鸡鸣,还有牛羊“咩咩”声,它们飘进我的耳膜。哦,这是新圩人民的灵魂家园啊,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的心,慢慢溢满一种宁静,一种欢愉,无法言说的宁静与欢愉。我还沉醉在优美的歌声里,紧接着快板、腰鼓、民族舞、街舞、手挚舞、变脸、武术、诗歌朗诵……一个一个节目在舞台紧锣密鼓地闪亮凳场,我感慨着自己进入了一个艺术王国。我深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日常生活,更主要的是透露了农民心中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身子,认认真真地观赏着每一个节目。虽然有些节目并不是很专业,但我觉得每一个节目精彩得不能再精彩了,深情得不能再深情了,如果要我给节目打分,我一定要打100分!他们凭着对生活的热爱,获得一份诗意,胜过那些写在纸上的几行诗。
   其实,更让我难忘的是新圩的“美食街”。别笑我没出息,民以食为天,小老百姓的日子,当下那一茶一饭的温暖,才是最重要的。美食街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写着美食大名的布幡飘在半空中,红的、粉的、黄的、蓝的……新圩上空,一下子便弥漫着古镇特有的气息。走进去,真有古代与现代交织的市井模样。红艳艳的辣椒酱,色泽金黄的梅菜干,鲜嫩的笋干,黑木耳,土茶油、酸萝卜、花生糕、炸麻团……有一种绿色的糕点,叫“艾叶米果”。这种艾叶米果我小时候吃过,很多年不曾再见,此时在新圩得遇,分外亲切,我敌不过诱惑,停下,买上一些,和朋友一起笑着,吃着,无拘无束地,像回归了诗意的童年。
   说起艾叶米果,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有一大批闽、粤难民迁往赣南(包括吉安某些地区),因颠沛流离,饥饿难耐,只好采摘野菜果腹,其中就有艾叶。新圩人民一直不忘先祖的苦难,每年阳春时节,都兴做艾叶米果,敬谢先祖或招待客人。是呀,记住苦难并不是仇恨曾经,而是让苦难激发前行的力量,也传承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时,这些艾叶米果,就像一个个包装起来的诗集,咬一口都是货真价实,也有意境,甜味饱满,口感丰富。
  
   四
   我再放眼整个新圩时,发现会场设在新圩栗溪村合泰青农业蔬菜基地。这个基地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按照我以往在农村生活的经验,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可眼前这片菜园子的菜丰富得很。辣椒苗有人高,有人鼓着掌,直呼辣椒树。辣椒树上挂着青色的、红色的椒辣。茄子带着阳光的温度,灼灼开着紫色的花。豆角、苦瓜、丝瓜,黄瓜,踩着春的舞曲,节节攀升。西红柿提着灯笼,欲与天上的太阳一比热烈。南瓜苗染一身碧绿,一蓬一蓬,不管不顾地分着蘖。我问,这么多枝蔓,不影响结果吗?有人捂着嘴,忍住笑告诉我这是专门吃南瓜苗的。
   这些就是农民们绿色的诗歌,一叶一果都是诗,生动着,葳蕤着,是墨迹未干的诗歌。
   菜园子紧挨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耕耘得平平整整,收揽着蓝天白云和飞鸟,静静地在迎接着一场盛大的春事。我们知道,不出几日,就该抛秧了,这里将是绿油油的水稻。而田野里贯穿着大大小小的溪流,溪水清得粉绿,给人嫩嫩的感觉,有捧一口尝尝的欲望。溪岸上长着荠菜、野菊、青蒿、车前草、辣蓼草、艾叶……它们的叶片或鹅黄,或碧绿,或青紫。它们有的开着花,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像星星,像眼睛,挑逗着我的情思。一切是一种俏皮、秀雅、温柔的模样。又红又紫的是桑葚,一颗一颗,湿漉漉的,隐在叶间,清香四溢。枇杷由绿渐渐变黄,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仰着头往树上看,枇杷什么时候能吃啊?一条小黄狗跟过来,也仰着头看。狗是最记恩情,也是最忠实的动物,它是否想爬上树为小主人采下一颗两颗?它终究没有人的本事,它似乎很惭愧,“哼哼”两声,围着小姑娘绕了几圈,用头亲昵地蹭了蹭小姑娘的腿,然后乖乖地蹲下了。小鸟们成群结队地飞过头顶,布谷鸟隐在水草间,“布谷、布谷”地欢唱着。太阳从云层里露出脸,散发着柔和的光,让一切变得更加柔媚了。我猜想,如果是月夜,一定能听见很多梦呓的声音:草的、树的、虫的、鸟的……一定还能看见夜莺飞翔,萤火虫提灯笼,而星星在眨眼睛,月光如水,晶莹的,明亮的,如花朵般。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记忆里的温暖,开始闪烁,漫溢。是呀,无论走多远,无论离开多久,那故土的家园,都是灵魂不肯离开的地方。之前,留存在内心的喧嚣,一下子清空了,心如这原野,空旷了,确切地说,我的心诗意了。我陶醉着,听不见任何的声音。我突然明白,这次的聚会为什么叫“新圩诗会”。因为这里的一切真的如诗似画。
   回来的路上就在想,可能这样的新圩诗会不只举办过一届吧,他们的诗有着根,根扎在广袤的田野,扎在平凡的日子里,热爱生活,装饰生活,就是他们给与日子的灵魂。他们的灵魂,是在每一处诗意的地方跳动着,我听得见喘息声,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灵魂颜色。
   刚回到家里没几天,我就开始想念新圩了,想那里的菜园子,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美食美酒,那里的一粥一饭,那里的至美人情。我甚至想那里的一朵白云,一棵花草,一只飞鸟。于是,我晚上做梦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布谷鸟,飞到了新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栖在了一棵花树上,默默地看着新圩人民,心里默默地欢喜。
   我想,我会再次走进新圩,走进生命里最想抵达的诗意时光。
  

共 4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新圩,是一首诗,走进去,融入诗意里,吟着田园的诗,缤纷盛世看新圩啊。作者应邀参加“新圩诗会”,未见作者呈现她的诗歌,但我理解,她已经陶醉在诗意中。热烈欢迎的场面,就是一首诗。把舞台搭在天地间,也是一首高亢的诗。融入其中,场面是诗也是画,于是令作者产生了诗画的审美,想到那些名画名篇,名篇画在纸上,这里的新篇是流动的。作者收到了亲切的礼遇,披上了雨衣,享受着浓厚的诗意,但作者总在遐想,可惜没有带来一壶茶,毕竟诗意还是弥补了缺憾。诗会的开场是新圩栗溪村传世的龙灯——“箍俚龙”,这个项目几百年,他们是将诗意一直写到了现在。经典的节目是“斗酒”,获得头奖的老汉激动地登台,介绍自己的酿酒工艺技术,令作者想到自己的父亲爷爷酿酒,感慨如今的制酒重在包装,呼唤传统酒文化的继承。优美的曲子,带来秀色美景,各种乡俗文艺表演,把诗会带进高潮。逛一逛美食街,吃上一口美食,尤其是那艾叶米果,必须吃,因为这个美食是从苦难里来,有着美食精神。诗会的现场在菜园,菜园是诗的寄存地,那些风景都是以诗的形式呈现的,不同于在别的地方所见的菜蔬。美酒美食,勾引了作者的情思,回家还梦着这次诗会的场景,期待再次参与。这是当下农村的一种新气象,作者善于捕捉这种场景中的诗意成分,渲染出浓浓的田园风情韵味。新圩是一首诗,一首写在田园上的不老的诗。场面,民俗,风景,美食,是这首诗的内容,作者的参与感异常强烈,也把读者带入其中。行文有序,衔接自然,虽以流程记叙,但转换自然,有从容流淌的美,更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写实和写意结合,场景和细节相融,显示了作者驾驭这类文章的功夫。作者审美眼光精细独特,能够从平凡的场景里发现深刻,写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尽管是一个山村,但在作者笔下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得到成分的展示。文笔生动,情感充沛,场景美妙,让人兴奋,惊艳眼球。力荐赏读,如果可能,我们能够见解被邀参加,是不是更好?有这样的机遇,一定想着东篱人啊!【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7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06 20:21:26
  这篇关于“新圩诗会”的文章,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田园风情的美丽世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会现场的热烈氛围、民俗表演、美食美景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文章不仅展现了新圩作为一首田园诗的魅力,更通过作者的参与感和审美眼光,传递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整篇文章行文流畅,衔接自然,既具有写实性,又不失写意之美,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新圩诗会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生动展现的颂歌。祝湘莉妹妹生活愉快!五一出去玩今天才欣赏这么美的散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06 22:36:35
  善斋老兄好!深谢老兄百忙之中抽空为拙作留评。老兄的美评令湘莉心花恕放了啊!其溢美之词湘莉权当鞭策鼓励。新圩的美远不止这些,新圩的老表热情大方,朴素善良,可惜湘莉的文墨不够,一时难表心意,实在抱歉!再谢善斋兄!遥握问候,谨祝夏祺,一切都好!
12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5-07 08:55:31
  美景美食,与人文之美融合而成的诗,如汩汩清泉,从头流到底,流向远方。捎带我的心,漫入云遮雾绕的群峰之中。啊,未饮佳酿,未尝艾叶米果,我已醉了,满口的香甜。那沁人肺腑的泥土芬芳,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妙趣横生的百草园。真想赤着脚,在草丛里捉蟋蟀,在清溪边垂钓,在陌上吟咏范成大的绝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什么叫好文章?耐读,接地气,意境美,这篇就是。
回复1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07 10:04:34
  南沙老师好!深谢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拙作留评。老师给小文这么高的评价,令湘莉羞愧难当。湘莉权当鞭策鼓励吧!再谢南沙老师,遥握问候,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13 楼        文友:海上老牛        2024-05-07 17:21:29
  下午好!
   是的。
   多谢!
  
   多谢。
  
   多谢!
  
   李老师:
   多谢!
  
   在下学习了。
  
   这就是:
   在下也不是诗人
   却在此胡乱发痴
   磨磨唧唧,唧唧歪歪
   还有那,窗明几净
   字字珠玑
   好啦,就此打住
   归来,笑嘻嘻
  
   多谢!
  
   多谢。
  
   祝福您:
  
   顺利、安康,无自己。
  
   其实,我们都是——诗人也!
  
   多谢!
  
   只可惜:
   易安居士——不在也!
  
   多谢!
  
   多谢。
  
   多谢!
  
   学习了。
  
   (6518)
回复1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08 22:28:26
  深谢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拙作留评。老师的美评是湘莉前进的动力。再谢!遥握问候,谨祝夏祺!
1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5-07 22:52:46
  上了当了,以为真是诗会,起码也得有猜谜语吧,原来是乡村旅游推介会,品美食,尝美酒,赏民俗,看天地之间四月天的美景。湘莉老师写景写心境总有独到之处,是一篇自然地田园诗情画意,让人佩服!祝贺获精!你们南方都在喝自己家酿的美酒——米酒,北方人还真没这个传统呢,是北方没有糯米还是天气寒冷,人们更喜欢烈酒呢,这也是“根与魂”呢!
回复1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08 22:33:51
  天方老师好!你来江西,我一定请你喝正宗的粮食酒,白酒也是粮食酒,你说喝多少度的,我就拿多少度的。来吧,一醉方休。哈哈!深谢天方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拙作留评。其中溢美之词湘莉权当鼓励。遥握问候,谨祝夏祺,工作顺利!
15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4-07-23 16:41:13
  构思巧妙,文笔生动,好文力荐,推荐品读。遥祝湘莉老师夏安。
回复1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23 16:46:21
  让老师磨目了,湘莉内心实在不安!问好,握个手吧!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