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殡葬札记(散文)
世事难料,造化弄人。生活之舟,曾把我载进亦真亦幻的殡葬行业,让我在其中盘桓了很久。我得以从云谲飘渺的一条长长的通道里,窥见到先古留下的诸多印迹……
一
其实在未迈入殡葬门槛前,我已嗅出这个行业不同寻常的气息。待跻身进入,便令我着实一惊——亦真亦幻,亦庄亦谐,充满了玄幻色彩!以前隐约听到的,有关神灵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没想到历史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居然在殡葬的许多环节上,还将神鬼融入其中,看起来是那么虚幻莫测。在此,举两个有趣的例子,并无宣扬迷信之嫌,只是探寻一下该行业悠悠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其一,在殡葬葬礼期间,灵堂和逝者家大门口上,都要设置长明灯。据说,这是因为鬼魅最怕阳间的太阳,而灯光发出的光亮和太阳的光芒相似,有了灯光,就可阻滞鬼魅,作祟人世,带来灾难;其二,很多地区流行带白色的公鸡去墓地或火化场。这是利用公鸡打鸣的原理。打鸣时,鬼怪会心惊肉跳,不敢出来捣乱。以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白色在阴阳五行中属阳,鬼魅喜阴忌阳,一遇发光物便跑掉,故此便避开了它的干扰……
今天,作为一个无神论者,面对这些,似有些滑稽可笑。但在人类尚属蒙昧的古代,神和鬼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局限,去苛求古人;作为一种民俗,殡葬业的演变和发展,也是有着传承和规律的。我们的探询,是缘于对殡葬业的深刻解读。就如鬼神之说,是以人类早期对“灵魂”的发现,有着密切的关联。
灵魂之说的最早出现,是在人类有了殡葬活动之后。人类最原始的观念认为:人的存在包括物质(肉体)和非物质(灵魂)两个方面,人死之后,肉体毁灭了,但灵魂还会对活人起作用。许多殡葬仪式都能找到这种观念的影子。例如,人死的时候,不能在家里的睡床上咽气。否则会将死者的灵魂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不能解脱。只有移至临时搭建的床板上,才能使灵魂得以顺利升天。如若不及,还可捆绑一只鸡,去墓地或坟场放生,此法可做补救,将尸体的灵魂带走。
你看这个行业,看起来够玄的吧?曾经的耳濡目染,也让我一度陷入长久的困惑中,于是把探询的目光投向远方——
早期的殡葬文化,不管是鬼神的出现,还是灵魂的介入,都产生在有了殡葬活动后,反映着人们趋利避害、祈福增寿的心理诉求。所设置的系列环节和行为,无非是取悦逝者的灵魂和冥界的鬼神,保佑生者吉祥,平安。这比起以前的蛮荒时代,已经文明了许多。
当我极目远眺,扫描到人类的出发之地——原始社会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那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还相当薄弱,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艰辛,死亡是常见的现象。他们对待逝者遗体,也像对待野兽尸骨,弃之原野。有的部落打猎困难,饥饿时甚至将尸体分而食之!想想令人不寒而栗!正如孟子所概括的:“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再不忍心看着亲人的尸体遭飞鸟虫兽的吞噬。就想到了埋进土里。由此,殡葬活动就拉开了序幕。看来我们人类自身,有着自我觉醒、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强大能力!其能延续至今,有着极其丰沛的历史渊源。置身于今天的殡葬活动中,不仅能感受那源远流长的远古气息,还能从形形色色的殡葬仪式中,回味,采撷几多人生况味……
二
在殡葬活动中,最先融入我身体的,是那份浓浓的情感。
我一直觉得,人类自开始的蛮荒蒙昧,到走向文明,情感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从殡葬文化的形成,足可窥见一斑。不是吗?从最初的原始人抛尸荒野,甚至分尸啖肉,到幡然醒悟,牵动了恻隐之心,遂知将遗体埋于黄土之下。经过时间的浸染,上天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元素之一——情感,终于被清晰地挖掘了出来,并在以后的文明脚步中,变得愈加丰满。
我在殡葬活动中担纲的角色,让我有幸目睹到生死场上,一幕幕愀然的离别剧。那些男女主角或嘤嘤啜泣或哭天抢地嚎啕,都让我的心弦被一番番拨动,泪点被一次次点燃,在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悲恸声中,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不舍的灵魂,在频频回首张望……但这是上天给人类设置的劫数,无人能够超脱啊!
对于逝者来说,雁归有阵,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总是忘不了儿时的一幕——那是在祖母的葬礼上,刚刚满五岁的我,一次次跟在出灵的队伍里,往返于灵堂与水塘边的小石庙发丧。我一脸懵懂地看着涕泗横流的父亲,他端着祭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二叔及姑母们也是泪洒长襟。人死后都会这么哀伤吗?等到我长大了,在逝去的父母面前,也会这样悲伤?我的小脑瓜儿里,满满的都是不着边际的遐想。
谁曾想,仅仅十几年后,我儿时的空想便成为现实——在一场举世罕见的大地震中,我的父亲被大灾夺去了生命。一块罹难的还有二弟——我的手足兄弟!这是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虽然对我来说。灾难留下的不仅有人亡声息,还有房倒屋塌,家园被毁。以及一大堆生存的难题,但长时间在心上萦绕的,还是失去父与弟的那一幕,那是一种撕扯心灵的哀痛!仿佛我的灵魂,被撕成碎片!多年后,梦中还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为他们举行任何殡葬仪式,然而那份思念,已长久嵌入心灵的深处!炽烈的情感早已超越任何有形的仪式,以最高的祭奠,抚慰逝去的亡灵。
殡葬中的情感,又不只是亲人间的思念,在那些足以触及共同情感的逝者面前,也同样会让人悲从中来。我曾经参与过一个中年村支书的殡葬仪式。其时我已经在治丧小组中担任先生的角色。这位支书在任上的四年中,为改变村貌没日没夜地工作,严重透支了自己身体。患脑溢一头栽倒在村企的施工现场,年仅五十四岁。我在现场,听着哽咽的乡亲们叙述他桩桩件件的事迹,不禁鼻子一阵酸楚……“山耸云峙埋忠骨,泽留乡里仰遗风”——这是我给支书写下的诸多挽联中的一幅。
三
实事求是地说,殡葬业最看重和讲究的还是整个活动中的仪式。人常说,死者为大,这体现了生者对一个逝去生命的尊重。唯其如此,围绕亡者的系列安排和设置,都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崇高。这就是殡葬的仪式感。
人一咽气,从开始停放在临时搭建的床板上,就已经进入了仪式。入殓后进入灵堂,遗体移入棺木,就给生者设置了祭奠的平台。灵堂的布置,要遵从祭奠的规则:灵堂前要摆好祭品,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在此接受亲友的凭吊和祭拜。及至发引、追思会、向遗体告别等仪式,都要在这里举行。人死后虽肉身已殁,但灵魂尚在,只有安抚灵魂,顺利升天,肉身皈依净土,逝者才算归宿圆满——即使在今天,依旧无处不在彰显着古老的观念。
在殡葬活动中,我所担任的角色,是同仪式密切相关的。人死后的丧榜和讣告,灵堂里的布置,以及花圈、花篮上挽联的书写,都出自我手。这些,也是对仪式各个环节和氛围的烘托,布置得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在我的潜意识中,总觉得葬礼中的仪式形同对故人一生的总结。从对亡者身份的审视,到恰如其分的书写,我要考虑的是充分调动生者的视觉感官,使他们进入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也让自己从容而客观地思考死亡的意义。不禁想起周国平的一段话:“我们把它(死亡)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地向深渊走去。”
比如,在前述的那位村支书的葬礼仪式上,我一改平时对一般逝者时使用的中性词,转而采用热烈和色彩浓郁的盛赞之词,就收到很好效果。当时追悼会上,现场一片抽泣之声。村支书的身体虽然终结,他的灵魂却留给了他为之奉献的这方土地。
人生更像一场仪式,一个生命的诞生,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就多了一份灵动。世界因你而精彩!于是,在你生命的各个时期,就有了蕴涵迥异旳仪式:童年的世界,天地瑰丽,鲜花烂漫;青年时期,山高路远,风雨兼程;到了老年,则是枯藤老树,日暮黄昏……
四
在殡葬礼仪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即团队精神!
殡葬活动中,头绪繁多,事物冗杂,每个环节中都需要人去完成。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仪式办好。这种协作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一有丧事,部落里的成员便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起帮忙将去世的成员扔掉。这个团体的协作,传承至今,便成为殡葬业的默契。
我的记忆里,还储存着儿时在殡葬仪式现场的影像。人死后的痛哭,宛如集结号角,乡邻们蜂拥而至,亲友们纷至沓来,迅速组成一个团队,聆听操办者一人的指令,成员们各领其命,各司其事,仪式在有条不紊中开始。
忘不了仪式的最后,众人抬棺入墓的那一幕:一个硕大的棺椁,用四根木杠,挑起,压在八个壮汉的肩上,随着统一的号令,抬起,前行,他们的脚步虽有踉跄,却挺直向前。从他们喘息的嘴里,齐声吼出自制的号子:嘿呦!嘿呦……让人感到那种力量的博大。孩提的我,立时对他们肃然起敬!觉得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金刚。
成年后,我醒悟到当年的幼稚,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群体的力量,能干成个体的人所不能干成的事。我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就汇聚了众人的力量,达到动摇或推翻一个政权的声威!最著名的李自成起义军,曾汇集百万之众,浩浩荡荡,杀向京城。他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迫使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虽只做了四十三天皇帝,但其威名赫赫的号召力,洪流般的声势,已经永垂史册。
无产阶级的先驱者们,为了驱逐黑暗,迎来光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为真理而斗争”!
最标明史册的是近代的解放战争。这场由毛主席率领全国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一战,将永垂青史。当时号称八百万的蒋匪军,配备美式装备,武器精良。反观我解放大军,仅有100多万人,小米加步枪。两相对比,相差悬殊。但仅用了三年,我们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个新兴的共和国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为何失败?归结起来一点,我们有民众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兵民乃胜利之本。全国的老百姓,是一股势不可当的洪流,他们万众一心,配合自己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终将国民党的一道道貌似坚固的防线冲毁!
力量,很少是形容一个人的,多是一个团队集体的重量。从事殡葬业,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
跻身殡葬业十数载,我寻到了它从远古走来的绵长脉络,也看到今天的人们,对待殡葬活动形形色色的模糊认知,在此略抒管见。
从业之初,就曾有朋友对我的选择大为不解。他的误解还是落在了如何正确看待死亡——第一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上。他期期艾艾的话,听起来如鲠在喉:“跟死人打交道,你,能坦然吗?”
在对待生与死的认知上,老祖宗庄子就提出过“等生死,齐万物”的理念。意思是说,世界上人与万物都有生死存亡的过程,缺少了死亡就没有就没有生命价值的存在。生命的珍贵与崇高,很大程度上源于死亡的衬托。所以正确对待死亡,把料理死亡的殡葬礼仪活动,放在社会生活的同等位置,才是应该努力践行的。
正确对待死亡,也正确理解以此相关的殡葬礼仪活动。是对生者的安抚。也会使社会生活更和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要求人们重视去世亲人的丧葬之事,深切缅怀和思念。去世亲人的德行,能够对活着人产生久远的影响,就会使民风变得越来越醇厚。由此我们看到,殡葬活动是对人的生命教化与情绪的抚慰。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殡葬业还带有最初走出的标记,灵魂之说犹存,神鬼之论仍在,但作为一种慰藉人心的行业,也只能顺其自然。也许随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总会有豁然开释的那一天。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殡葬行业在有些地方已成为特殊的产业,殡葬用品的商品化、产业化,殡葬业遁入怪圈,似已失掉了它教化礼仪的功能。
在葬礼中我经常遇到,丧属雇佣的假哭者,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表面上看起梨花带雨,泪流满面,嘴里念念有声,其声悲恸,其容凄切,足可以足可以假乱真。我却心存鄙夷:本是真情表露的所在,却以假当道,岂不大煞风景?也背离了殡葬的初衷。如此,就绝不会使民心淳厚,却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当然,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国家对殡葬业的改革的措施正在稳步推进,这无疑是一道清风,终会吹散云雾,还殡葬业一个明媚的春天!
我特别相信,随着人们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殡葬不再是神秘的,而且越发向简约化发展,仪式感不都是繁缛的礼仪过程,一种形式,表达哀思就是尽到了功能。尤其是,文化的加入,人们在于能够从死亡者的身上找到我们应该怎样做人的东西。
其实,我特别相信,真正的灵魂是属于生者的,我们从死亡者身上应该承接的是那些优秀的为人品质和能量。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