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殡葬札记(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殡葬札记(散文)


作者:郑德友 秀才,126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86发表时间:2024-05-26 05:47:02

世事难料,造化弄人。生活之舟,曾把我载进亦真亦幻的殡葬行业,让我在其中盘桓了很久。我得以从云谲飘渺的一条长长的通道里,窥见到先古留下的诸多印迹……
  
   一
   其实在未迈入殡葬门槛前,我已嗅出这个行业不同寻常的气息。待跻身进入,便令我着实一惊——亦真亦幻,亦庄亦谐,充满了玄幻色彩!以前隐约听到的,有关神灵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没想到历史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居然在殡葬的许多环节上,还将神鬼融入其中,看起来是那么虚幻莫测。在此,举两个有趣的例子,并无宣扬迷信之嫌,只是探寻一下该行业悠悠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其一,在殡葬葬礼期间,灵堂和逝者家大门口上,都要设置长明灯。据说,这是因为鬼魅最怕阳间的太阳,而灯光发出的光亮和太阳的光芒相似,有了灯光,就可阻滞鬼魅,作祟人世,带来灾难;其二,很多地区流行带白色的公鸡去墓地或火化场。这是利用公鸡打鸣的原理。打鸣时,鬼怪会心惊肉跳,不敢出来捣乱。以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白色在阴阳五行中属阳,鬼魅喜阴忌阳,一遇发光物便跑掉,故此便避开了它的干扰……
   今天,作为一个无神论者,面对这些,似有些滑稽可笑。但在人类尚属蒙昧的古代,神和鬼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局限,去苛求古人;作为一种民俗,殡葬业的演变和发展,也是有着传承和规律的。我们的探询,是缘于对殡葬业的深刻解读。就如鬼神之说,是以人类早期对“灵魂”的发现,有着密切的关联。
   灵魂之说的最早出现,是在人类有了殡葬活动之后。人类最原始的观念认为:人的存在包括物质(肉体)和非物质(灵魂)两个方面,人死之后,肉体毁灭了,但灵魂还会对活人起作用。许多殡葬仪式都能找到这种观念的影子。例如,人死的时候,不能在家里的睡床上咽气。否则会将死者的灵魂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不能解脱。只有移至临时搭建的床板上,才能使灵魂得以顺利升天。如若不及,还可捆绑一只鸡,去墓地或坟场放生,此法可做补救,将尸体的灵魂带走。
   你看这个行业,看起来够玄的吧?曾经的耳濡目染,也让我一度陷入长久的困惑中,于是把探询的目光投向远方——
   早期的殡葬文化,不管是鬼神的出现,还是灵魂的介入,都产生在有了殡葬活动后,反映着人们趋利避害、祈福增寿的心理诉求。所设置的系列环节和行为,无非是取悦逝者的灵魂和冥界的鬼神,保佑生者吉祥,平安。这比起以前的蛮荒时代,已经文明了许多。
   当我极目远眺,扫描到人类的出发之地——原始社会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那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还相当薄弱,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艰辛,死亡是常见的现象。他们对待逝者遗体,也像对待野兽尸骨,弃之原野。有的部落打猎困难,饥饿时甚至将尸体分而食之!想想令人不寒而栗!正如孟子所概括的:“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再不忍心看着亲人的尸体遭飞鸟虫兽的吞噬。就想到了埋进土里。由此,殡葬活动就拉开了序幕。看来我们人类自身,有着自我觉醒、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强大能力!其能延续至今,有着极其丰沛的历史渊源。置身于今天的殡葬活动中,不仅能感受那源远流长的远古气息,还能从形形色色的殡葬仪式中,回味,采撷几多人生况味……
  
   二
   在殡葬活动中,最先融入我身体的,是那份浓浓的情感。
   我一直觉得,人类自开始的蛮荒蒙昧,到走向文明,情感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从殡葬文化的形成,足可窥见一斑。不是吗?从最初的原始人抛尸荒野,甚至分尸啖肉,到幡然醒悟,牵动了恻隐之心,遂知将遗体埋于黄土之下。经过时间的浸染,上天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元素之一——情感,终于被清晰地挖掘了出来,并在以后的文明脚步中,变得愈加丰满。
   我在殡葬活动中担纲的角色,让我有幸目睹到生死场上,一幕幕愀然的离别剧。那些男女主角或嘤嘤啜泣或哭天抢地嚎啕,都让我的心弦被一番番拨动,泪点被一次次点燃,在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悲恸声中,我似乎看到了他们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不舍的灵魂,在频频回首张望……但这是上天给人类设置的劫数,无人能够超脱啊!
   对于逝者来说,雁归有阵,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总是忘不了儿时的一幕——那是在祖母的葬礼上,刚刚满五岁的我,一次次跟在出灵的队伍里,往返于灵堂与水塘边的小石庙发丧。我一脸懵懂地看着涕泗横流的父亲,他端着祭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二叔及姑母们也是泪洒长襟。人死后都会这么哀伤吗?等到我长大了,在逝去的父母面前,也会这样悲伤?我的小脑瓜儿里,满满的都是不着边际的遐想。
   谁曾想,仅仅十几年后,我儿时的空想便成为现实——在一场举世罕见的大地震中,我的父亲被大灾夺去了生命。一块罹难的还有二弟——我的手足兄弟!这是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虽然对我来说。灾难留下的不仅有人亡声息,还有房倒屋塌,家园被毁。以及一大堆生存的难题,但长时间在心上萦绕的,还是失去父与弟的那一幕,那是一种撕扯心灵的哀痛!仿佛我的灵魂,被撕成碎片!多年后,梦中还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为他们举行任何殡葬仪式,然而那份思念,已长久嵌入心灵的深处!炽烈的情感早已超越任何有形的仪式,以最高的祭奠,抚慰逝去的亡灵。
   殡葬中的情感,又不只是亲人间的思念,在那些足以触及共同情感的逝者面前,也同样会让人悲从中来。我曾经参与过一个中年村支书的殡葬仪式。其时我已经在治丧小组中担任先生的角色。这位支书在任上的四年中,为改变村貌没日没夜地工作,严重透支了自己身体。患脑溢一头栽倒在村企的施工现场,年仅五十四岁。我在现场,听着哽咽的乡亲们叙述他桩桩件件的事迹,不禁鼻子一阵酸楚……“山耸云峙埋忠骨,泽留乡里仰遗风”——这是我给支书写下的诸多挽联中的一幅。
  
   三
   实事求是地说,殡葬业最看重和讲究的还是整个活动中的仪式。人常说,死者为大,这体现了生者对一个逝去生命的尊重。唯其如此,围绕亡者的系列安排和设置,都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崇高。这就是殡葬的仪式感。
   人一咽气,从开始停放在临时搭建的床板上,就已经进入了仪式。入殓后进入灵堂,遗体移入棺木,就给生者设置了祭奠的平台。灵堂的布置,要遵从祭奠的规则:灵堂前要摆好祭品,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在此接受亲友的凭吊和祭拜。及至发引、追思会、向遗体告别等仪式,都要在这里举行。人死后虽肉身已殁,但灵魂尚在,只有安抚灵魂,顺利升天,肉身皈依净土,逝者才算归宿圆满——即使在今天,依旧无处不在彰显着古老的观念。
   在殡葬活动中,我所担任的角色,是同仪式密切相关的。人死后的丧榜和讣告,灵堂里的布置,以及花圈、花篮上挽联的书写,都出自我手。这些,也是对仪式各个环节和氛围的烘托,布置得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在我的潜意识中,总觉得葬礼中的仪式形同对故人一生的总结。从对亡者身份的审视,到恰如其分的书写,我要考虑的是充分调动生者的视觉感官,使他们进入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也让自己从容而客观地思考死亡的意义。不禁想起周国平的一段话:“我们把它(死亡)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地向深渊走去。”
   比如,在前述的那位村支书的葬礼仪式上,我一改平时对一般逝者时使用的中性词,转而采用热烈和色彩浓郁的盛赞之词,就收到很好效果。当时追悼会上,现场一片抽泣之声。村支书的身体虽然终结,他的灵魂却留给了他为之奉献的这方土地。
   人生更像一场仪式,一个生命的诞生,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就多了一份灵动。世界因你而精彩!于是,在你生命的各个时期,就有了蕴涵迥异旳仪式:童年的世界,天地瑰丽,鲜花烂漫;青年时期,山高路远,风雨兼程;到了老年,则是枯藤老树,日暮黄昏……
  
   四
   在殡葬礼仪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即团队精神!
   殡葬活动中,头绪繁多,事物冗杂,每个环节中都需要人去完成。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仪式办好。这种协作似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一有丧事,部落里的成员便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起帮忙将去世的成员扔掉。这个团体的协作,传承至今,便成为殡葬业的默契。
   我的记忆里,还储存着儿时在殡葬仪式现场的影像。人死后的痛哭,宛如集结号角,乡邻们蜂拥而至,亲友们纷至沓来,迅速组成一个团队,聆听操办者一人的指令,成员们各领其命,各司其事,仪式在有条不紊中开始。
   忘不了仪式的最后,众人抬棺入墓的那一幕:一个硕大的棺椁,用四根木杠,挑起,压在八个壮汉的肩上,随着统一的号令,抬起,前行,他们的脚步虽有踉跄,却挺直向前。从他们喘息的嘴里,齐声吼出自制的号子:嘿呦!嘿呦……让人感到那种力量的博大。孩提的我,立时对他们肃然起敬!觉得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金刚。
   成年后,我醒悟到当年的幼稚,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群体的力量,能干成个体的人所不能干成的事。我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他们,就汇聚了众人的力量,达到动摇或推翻一个政权的声威!最著名的李自成起义军,曾汇集百万之众,浩浩荡荡,杀向京城。他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迫使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虽只做了四十三天皇帝,但其威名赫赫的号召力,洪流般的声势,已经永垂史册。
   无产阶级的先驱者们,为了驱逐黑暗,迎来光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为真理而斗争”!
   最标明史册的是近代的解放战争。这场由毛主席率领全国军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一战,将永垂青史。当时号称八百万的蒋匪军,配备美式装备,武器精良。反观我解放大军,仅有100多万人,小米加步枪。两相对比,相差悬殊。但仅用了三年,我们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个新兴的共和国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为何失败?归结起来一点,我们有民众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兵民乃胜利之本。全国的老百姓,是一股势不可当的洪流,他们万众一心,配合自己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终将国民党的一道道貌似坚固的防线冲毁!
   力量,很少是形容一个人的,多是一个团队集体的重量。从事殡葬业,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
   跻身殡葬业十数载,我寻到了它从远古走来的绵长脉络,也看到今天的人们,对待殡葬活动形形色色的模糊认知,在此略抒管见。
   从业之初,就曾有朋友对我的选择大为不解。他的误解还是落在了如何正确看待死亡——第一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上。他期期艾艾的话,听起来如鲠在喉:“跟死人打交道,你,能坦然吗?”
   在对待生与死的认知上,老祖宗庄子就提出过“等生死,齐万物”的理念。意思是说,世界上人与万物都有生死存亡的过程,缺少了死亡就没有就没有生命价值的存在。生命的珍贵与崇高,很大程度上源于死亡的衬托。所以正确对待死亡,把料理死亡的殡葬礼仪活动,放在社会生活的同等位置,才是应该努力践行的。
   正确对待死亡,也正确理解以此相关的殡葬礼仪活动。是对生者的安抚。也会使社会生活更和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要求人们重视去世亲人的丧葬之事,深切缅怀和思念。去世亲人的德行,能够对活着人产生久远的影响,就会使民风变得越来越醇厚。由此我们看到,殡葬活动是对人的生命教化与情绪的抚慰。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殡葬业还带有最初走出的标记,灵魂之说犹存,神鬼之论仍在,但作为一种慰藉人心的行业,也只能顺其自然。也许随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总会有豁然开释的那一天。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殡葬行业在有些地方已成为特殊的产业,殡葬用品的商品化、产业化,殡葬业遁入怪圈,似已失掉了它教化礼仪的功能。
   在葬礼中我经常遇到,丧属雇佣的假哭者,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表面上看起梨花带雨,泪流满面,嘴里念念有声,其声悲恸,其容凄切,足可以足可以假乱真。我却心存鄙夷:本是真情表露的所在,却以假当道,岂不大煞风景?也背离了殡葬的初衷。如此,就绝不会使民心淳厚,却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当然,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国家对殡葬业的改革的措施正在稳步推进,这无疑是一道清风,终会吹散云雾,还殡葬业一个明媚的春天!
   我特别相信,随着人们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殡葬不再是神秘的,而且越发向简约化发展,仪式感不都是繁缛的礼仪过程,一种形式,表达哀思就是尽到了功能。尤其是,文化的加入,人们在于能够从死亡者的身上找到我们应该怎样做人的东西。
   其实,我特别相信,真正的灵魂是属于生者的,我们从死亡者身上应该承接的是那些优秀的为人品质和能量。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0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殡葬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一般人对此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客观地说,每个家庭都要经历殡葬礼俗,自古的传承,不断丰富,又随着时代不断改变着。这些东西,也应该列入问候的范畴。作者有过从事殡葬业的经历,所以他笔下的殡葬礼俗,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殡葬业,一直以来是与鬼神有着关联的,作者举出灵堂设长明灯和公鸡祭拜的细节。死亡,涉及灵魂的问题,中华文化之初,人们就认为人的存在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精神是以灵魂的方式而存在。这让作者不能不追溯殡葬问候最初的情形,认为从弃尸原野到入土为安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的表达。作者认为,殡葬的重要内容就是情感的力量,这一点,作者从小时候随殡葬队伍中就发现了。作者举出一个村支书死者的例子,他为改变村子做出了贡献,于是赢得了村民的爱戴,殡葬,对这位村支书也是最好的尊重和感情表达。关于殡葬的一些细节,作者说到咽气时的安排,如今人们更注重给死者以文化定论。生命的一个过程,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生命的必然历程,死亡了,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仪式。作者从事殡葬业发现,一个人在生活里并非一个孤独者,而是会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群体力量,这种力量,让作者想到了中国革命,想到了短命的历史王朝,可以说,力量在一切活动中都是值得关注的因素。当下的殡葬业也有一些让人无法肯定的东西,例如雇人假哭。作者对殡葬的认识是,文化不断渗入,可以改变殡葬的一些礼仪环节,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殡葬的意义,关键是从死者身上得到什么,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就题材而言,这样的文章内容,可能属于特别小众,但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应该去认识。作者所谈,非常正确,对殡葬的现状,和谷雨等待死者的态度,灵魂问题的思考,都有着正确的色彩。表达了殡葬业真正的文化意义,告诉读者,我们应该从殡葬一个人那里学到什么,获取什么,而不是简单地送走一个人。这个散文,应该归为文化散文,写得很深厚,具有打开一扇窗的意义。力荐赏读。【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6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6 06:52:40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殡葬业这一敏感而又重要的领域,为我们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哲学。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殡葬礼俗的变迁和细节,使读者对这一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文章不仅揭示了殡葬业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变革,更从哲学角度思考了死亡与灵魂的问题,引人深思。文章还强调了殡葬业中的情感力量和社会关系,提醒我们尊重生命、珍视情感。对于当下殡葬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呼吁人们更加关注殡葬的文化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仪式层面。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佳作,值得一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殡葬业的窗户,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死亡和文化的意义。好文值得品读,祝郑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12:55
  善哉老师好!深谢您对拙文的深刻解读和美评!老师在东篱佳作频频,才华烁烁,可喜可贺!祝老师百尺竿头,精彩继续!眼疾未愈,不能多聊,祝顺利,吉祥!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6 07:42:42
  死亡,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但我们必须面对死亡;殡葬,是一个正常的职业,可以说,殡葬文化的起源最早,有生则有死亡,无法回避。怎样认真死亡和殡葬业,作者曾从事这个行业,深知底细,尤其是对殡葬文化的理解,有着独立的见解和观点,文章写得很深刻,值得读一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19:11
  深谢怀才老师的浓墨美编和润色,辛苦了!因为委身殡葬业数年。现虽已淡出。仍有些念头,总在脑子萦回,小文算是一种释放吧,未知然否。还望,老师予以斧正,结尾处的润笔可谓锦上添花。有疾在身,不敢多聊,惟祝老师体健,万安!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26 08:00:17
  第一次看到殡葬文章,接触到题目,心里就有点吓,涉及到鬼魅魍魉之类。读罢,心里的顾虑消失。作者写的是一种殡葬文化,并非迷信的东西,殡葬事业,需要人们去了解,去理解。深度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好郑老师!敬茶!
回复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23:28
  谢谢吴老师到访美评!由于身体原因,长时间疏离大家。深有不安。今在文中欣逢吴老师,甚为高兴。祝老师身体健康,夏日吉祥!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6 09:08:00
  我在江山五六年了,能够写这个题材的文章的,只有郑老师,我非常佩服。我所阅读的作品,只有周国平这个作家谈及这个问题,深入地哲学地解读生死,郑老师从殡葬角度关照生死大事,有着非常精粹的表述和理解。不容易。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27:22
  深谢老师的厚爱和再次美评。老师的褒赞令我汗颜。小文表达善浅,若非老师的妙笔滋润,难达此高度。再次拜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6 09:42:20
  我赞同怀才老师的说法,这样的文,只有我们郑老师能写,而且,写得非常好。认识深刻,所言接地气,从中可以对生死加深理解。正确面对生死,是人生永恒的课题,读文受益匪浅。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问候老师,夏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47:13
  深陷韩老师一如既往的关注美评。谬赞了老师。只是在此行业中混迹多年,有了一些感悟而已,承蒙老师错爱。由于眼疾,现写点文字要晚辈的帮忙,不敢多浏览电子产品。祝老师夏日安康,如意吉祥!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5-26 09:55:47
  小的时候听说村里死了人,不是害怕,而是激动,高兴,终于可以看敲鼓,看吹喇叭的了,有热闹看了,要是谁家办三天,扎九莲灯照亡,就会一直追着看。大人们一般看小辈们是真哭还是假嚎,行礼对不对指指点点,那时候妇女几乎都会“哭”,这种哭不是哭天抢地,不是嘤嘤嗡嗡,是边哭边诉说着逝者的功绩,对自己的教诲,自己如何不舍,当然也有借题发挥,夹杂自己对逝者不满的,我们村里曾记有一个“哭婆婆”的,说婆婆如何对自己不好的.....除了苦主一家,俨然是村庄的一大乐事,正所谓“死去长已矣他人亦已歌......”老师见识比我多多了,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都是文化组成部分,希望老师写出更多有见地,有意思的佳作。祝老师夏琪顺意!
回复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0:52:10
  天方老师好!深谢百忙中关注美评。咱们这里在殡葬上的风俗相差无几,历史底蕴很相似。我也是下岗后接触了这个行业多年,有了一些感悟。再进一步理解,遂成此文。祝老师事业兴旺,夏日吉祥。
7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5-26 17:21:07
  文章写得好,老师功底深呀!写这么久的文章,我不感写这个S字,小时候为了这事,我很害怕到年纪大了,终于明白老人是怎么走的,我们这里年纪大的,如果走的话,当喝喜酒刺激顿饭,看珠海这边习俗,他们是渔民生活,上次隔壁婆婆她老公走了,整个人放在厅里,他们都不害怕,而且要求亲戚姐妹回家打麻将到天亮,哪里的习俗都不一样。问好老师,祝您生活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7:46:09
  蓝色老师好,感谢关注美评!殡葬作为一种民俗,中华泱泱大国,各地的习俗,各民族间的习俗都有很多差异,今跟老师就了解了一点关于渔民的习俗,开了眼界。老师的文章,佳作频频,愈发灵动,流畅。祝贺老师!精彩继续!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26 17:43:44
  对于死亡,对于殡葬,这些话题,大家好像是忌讳谈及,不愿谈及的。可死亡与生存一样存在,人的最终目的是走向死亡,那不如坦然面对。从文中让我们懂得,只有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地懂得珍惜生命。遥握问侯,谨祝老师一切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17:51:09
  湘莉老师好,感谢百忙中关注美评!老师的诠释,富含哲理,深入而经典,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有死亡的参照,我们才能珍惜活着的意义,祝老师夏日安康,如意吉祥!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6 20:34:11
  老师对殡葬礼仪十分了解,这确实也是一种文化,是殡葬文化。人类从将尸体抛荒到现在敬重逝者为大,很隆重将死者入土为安,这是人类的进步。读老师的文。可惜学得很多知识,真好,祝贺老师文章获精,祝老师夏日吉祥!
回复9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26 20:52:02
  红花老师晚上好!谢谢百忙中关注美评!谢谢对小文的精彩诠释!因身体原因,很长时间,未能与老师们交流,学习,深表歉意!祝老师身体康健,吉祥如意!
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27 06:38:25
  活动、活动,要想活,就得动。动的方式有多种:晨练、旅行、垂钓、养花、遛狗、种菜、采药等,因人择项。打打小牌、写写文章、听听音乐、唱唱小歌、拉拉胡琴、吹吹笛子、练练书法、倾诉疾苦也是在动。我的身体也不够好,就说写作吧,原来一月最多能写八篇,现在有时候少到一至两篇,但我坚持一月不落,坚持就是胜利。与郑老师携起手来,动动起来,让身体壮实起来,遥握,敬茶!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