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铁血在田横岛上流(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铁血在田横岛上流(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39.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8发表时间:2024-05-27 07:03:42
摘要:多年前我就想登上田横岛,去瞻仰这位齐王,他的颈项比所有的“王”都硬,从颈项窜出的一股血,是铁血,这一股铁血依然在那个孤岛上流淌。 田横岛有根,扎在海中;田横岛有魂,五百义士的魂长存孤岛。


   站在即墨的田横岛外十里远眺,碧波浮岛,浮想联翩。想起田横的故事,突然,眼前所见的孤岛,原来有一股铁血变成了黛螺般的青翠,于岛上流淌,蠕动……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幻觉,还是一种缅怀的真实?
   我是早就慕名。我处在田横岛之东三百里外,知道近海远海并不少岛礁,细数曾经登临的岛屿,大都以物象或地理方位特点命名,可能在我的认知里,胶东只有威海的“刘公岛”和这座“田横岛”是以人物命名的。
   以人名命名的地方,肯定有不朽而传奇的故事。想起了诗人贺敬之曾登岛寻根齐国,写过的句子:“田横五百殉此岛,海潮如诉告来人。”(《游田横岛》)海潮款荡,并不告诉我曾经的故事,登岛与2200年前的人物一见,临岛听风诉,希望那些被塑的雕像口吐真相,掀开曾经的一页壮烈吧。
   环岛一侧登田横岛之巅,虽是春日,却波浪击岸,绕岛轰鸣,震耳撞心。对田横故事的历史不容我按照顺序展开,面对浊浪,我想到田横在偃师首阳山自刎的消息,居然像一条海底潜龙一样,如通过当今的光缆,传到千里之外的这个曾经并无名讳的孤岛,其部属兄弟五百人,突然就像这卷来的浪头,只是方向相反,跳崖抱浪,沉于海底。
   风吹奏着他们赴死的誓言,浪湮没了他们桀骜的身姿,让一切归于沉静,又在海底浅流涌动。死亡,在这个岛上,不是儿戏,是忠义的表达,不带一丝拖沓延宕,更没有犹豫萎缩。或许,不留下一个字,才让我们读到的东西更多。那些流言蜚语,无端猜测,往往是根据片言只语而来。
   不用说他们不善言语,在死亡面前,什么也不说,比滔滔不绝更让我们生出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悲悯。
   和风安抚了海浪,五百壮士死寂无声。没有谁纪念,从不肯洒泪一滴的汉高祖刘邦却“为之流涕”,(《史记·田儋列传》)田横,不能说自己是刘邦的宿敌,或者是一统大汉的障碍,只是不愿“事汉”,而宁可刎颈断头。这是一种信仰,为了信仰,只是一个“不愿”,就选择赴死,并非轻巧,其中的挣扎都是无声的力量。多少人不敢对自己动个杀念,而田横只有个轻轻的“不愿”,话软得就像一缕轻风,哪知轻风也可以马上酝酿成狂飙。田横临死前只说“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根本不谈什么君臣之事,遂以头颅相见。赴死者寡言,求生者呐喊。站在“齐王田横”四个字送与他的碑像下,任由游者给这位反秦义士大王以评价,慷慨赴死,义重于颅。在他的像前,封如浪花,爵似山风……这些短语,都是那四个字背后的内涵。
   在政治上,田横根本就没有明智与策略,所以他在历史上只是一个“齐王田横”的称呼,可他留给后世的声望,并不比留在刘邦麾下的那些功臣微弱。
   有的人,在地下;田横还是站在了岛上的山,山虽不大,但因为田横,山有了风骨。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觉得应该后续一句——有风骨才有高度。即使是孤岛,精神还是会靠近了它,附着于岛,成为大海中的文化坐标。
  
   二
   田横岛的田横花岗岩雕塑,已经成为一尊人文景观。田横留给我们的人文是什么?为齐国之安,愿赴死以求。人文两个字,很沉重,重铸碑像。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华夏人文,每一条,都是带着传奇的,甚至是涂满了铁血的,有着钢铁洪流的属性。
   田横雕塑,目光炯炯,持剑之姿,和所有英雄的剑姿无异,只是这把剑出鞘的一刻,割下的是自己的头颅。不愿称臣于汉,唯虑齐国一国民安,在生命与大义的选择里,这把剑的寒光给了自己。可以委曲求全,可以誓死一搏,可以卑躬屈膝,都是拯救齐国的道路,但田横认准的是“死理”。田横的脸庞,棱角分明,毫无大惊失色之状,确有自若之情态,他的沧桑,就连时光也难以匹配。拔剑一刎,不乏古人,项羽被围垓下,乌江岸边,拔剑自刎,其因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以见,与不愿“国民”遭殃,两个境界,相比项羽,我更钦佩田横的胆气和境界。这应该不是一句“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能够表达清楚的。
   我与古人如此切近,仿佛听到了他内心的争斗之声,但史籍并未写到这一点。《史记》里只一句田横的自语“大义载天”,儿女情长,不再虑及,也未面岛方向,说一声“别了”,其实,他的那些古人情愫,都已经被他摁到心底,不值一提。或许,这是留给后人以小说的方式去演绎,这个故事确有填充的空间。有网络小说《在劫可逃之田横传奇》,开篇一句“隐居的田横”,让我觉得田横的骨头一下子就软到了风尘里。如果他是隐居者,一定是仙风道骨,或许如此,才能给这位壮士以安慰,演绎的故事不能改变我对史实的坚持。
   任历史评说,我自握剑面对沧海。田横不惊这样的句子,依然不动声色。
   我找到了田横故事的真正价值。当年陈毅元帅在青岛的五四广场留下了诗碑,把田横抗汉不为臣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相提并论。这就是“千秋不朽”的意义。一股铁血,自头颅窜出,就从未凝固过,中国的古代史,直到近代,可以说就是一部铁血涌流的战争史,战争,是铁血意志和枪炮较量的过程,从来都是强弱的比拼,从未有过什么势均力敌,于是,田横的精神,就有了比钢铁,比炮火更丰富的历史意义。站在雕塑前,瞭望岛周的海,我觉得这漾漾海水,都是这股铁血经过两千年的滴沥而汇成。“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离思五首》)是的,不是水,是铁血。
   五百壮士共眠一庞大的圆冢,曰“五百壮士墓”,冢的顶,有青草翠木和冢内壮士共语,草木之语,墓冢可知。其实,在史籍里,这些人,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更无容貌描写,谁也没有留下名字,我们习惯说“英名流芳”,无法喊他们的名讳,只能笼统以称。就像在抗日战争倒下的人,有多少是无名的,但无名比有的人留下名字更让人难忘。我绕墓致敬,觉得墓冢里更有一股铁血还鲜活流动,他们抱团而亡,抱团取暖,于是凝固成一冢,瞬间完成了生命的最高价值的书写。
   这处墓冢葬着五百魂魄,因为投海漂流,尸骨无存,后人提取他们的铁血,浇铸了这座墓冢。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时隔两千年,唯有今天的时代,才被以庄严的形式,得到人们的拜谒。
   多少人,就像尘沙石砺湮没于历史的风尘,有谁呼得出他们的名讳,但死者并未想到留名。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原始的“著名”方式。名不必垂青史,一座墓冢就是纪念。
   可能留名的只有田氏几位兄弟。田荣,田广,田儋,田市,田解……但名字对于死者并不重要了,我记取的是一干勇于赴死者,“田”氏打头,赴死者,并非一个家族,而是投身铁流的所有人,否则不能如此壮烈。
  
   三
   走到“田横山”。这是一座以碎石垒起的山,是山中之山,山小得就像一堵石头墙,但这是一座山,一座在历史风云中,经受了洗礼的山。山,并非所有的山都是大自然地壳变动而造就的,有的山,是人文之山,尽管它不高,但它的精神高度,远超物理数据的高度。这座山,是田横岛居民在表达他们的心中之山的概念,我急忙摄下这座山的山影,因为它存在的意义远比一般的风景假山更有历史意义。物理高度,不等于精神高度。这是我对田横雕塑后背一侧山峰的理解。这个景点,属于岛村居民的,是他们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自建的。我问岛上“合顺旅游公司”驾船的师傅,岛上有没有田姓人家,他说百家姓,都是华夏的后代。两千年了,姓氏已经不可考了,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先祖。这种责任感和自豪感,在今天显得更为迫切。
   一座风亭,曾经不能穿过和煦的风,它并不高于田横雕塑,这是后人慰藉五百壮士的处所。一座孤岛,不能躲过政治之争的风云,况一座亭子。六角亭子,朱漆的柱子已经斑驳,琉璃瓦顶,闪着温和的光,这是一盏海上的灯,是为壮士照明。檐下并未有壮士投海、田横刎颈的图案,有的是祥和的彩绘,梅花铺开,枝叶交错,龙腾对首。精神如梅,人丁兴旺,开枝散叶,他们是聚居一岛的龙的传人的愿景表达。铺底的图案是云和浪的交织。这种构图,让我百思,终于,我明白了,义薄云天,云为之动容;海之所以翻涌,是因为义士注入了铁血洪流。中华民族的铁血流脉,不曾断流,直传至今。即使我们看一沟渠,也可知江湖,我的推理没有错。
   亭中置一石碑,镌刻着田横及五百壮士的事迹,亭子石碑的迎面并无一字,其上端镌刻图案,做一故人牌位的龛,但无供奉之祭品。牌位上并不故人的名讳,即使有,田氏兄弟和五百壮士,刻不下。龛的上面凸出的地方颇似元宝,上涂金色。妄揣其意,我觉得是岛民以他们祭祖的方式来纪念先祖。五百壮士连性命都不要了,还在乎钱财?但岛民还是希望用自己对亡灵的表达方式,来祭奠,来怀念。这是民俗,他们享受着岛民最朴素的经典礼仪。无与有,空与满,这是中华文化最为精髓的哲学概念。牌位无名讳,有的是五百人的位置。牌位空了,却被亡灵占满。岛民是用哲学的思想来祭奠他们,立碑者,用心之妙,渗透着深刻的文化之思。我想,这可能是岛民在一些传统的祭亡之日要给田氏兄弟和五百壮士行祭的地方,这是一种民间的方式,岛民视他们为先祖,飨民俗之祭礼。不必盛大,心中留存壮烈,足够了。魂祭几千年,情怀世代传。石碑背面的碑文刻于甲子年(1984年),我的这些理解,不会因时代而出现太大的差异。于是更让我想到,其间两千余年,此时才有碑文,一亭祭五百之士,一碑刻千年之魂。这正说明,这个时代是可以遥承远古,念远思古的最好时代。凭一岛之力,对先祖有着如此虔敬之心,令人赞许。
  
   四
   田横和五百壮士的关系,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将功成万骨枯”,田横的功业戛然而止,万骨也枯。我无法解释,是田横造就了五百壮士,还是五百壮士成就了田横。他们都是故事的主角,缺一不可。田横之名,名垂青史;五百义士,也千古不朽。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田儋列传》里说,“宾客慕义而从横死”,皆为“至贤”。当初,项羽欲封田横,不肯受封,刘氏汉朝的劝归,又怎么可以屈节呢。一个“义”字,让田横和五百义士有了共同的归宿。
   我想起徐悲鸿曾作油画《田横五百士》,画作的画面是这样的:秋风萧瑟,一身傲骨的田横,抱拳与宾客作别,寥落而悲壮,其悲怆的画风,绝不比易水送别的那一幕减淡几分。作品表达出对千年前田横和他的宾客的仰慕之情,用以激励处在水深火热和危亡之中的中华儿女。五百士,是什么样?从画中可见,有手持利刃的勇者,有垂垂老矣的白发者,有面容和善的书生,也有妇孺若干。他们的目光齐聚田横离开的方向,历史的画面,留下了一片别样的悲情。“泪洒秋涛上,大海起悲风”。
   卑微,是一种身份,但不是一个人的品质;崇高不是某些人的专有,而是在历史的关键处形成的气质。无疑,我在这里接受了以“卑微与崇高”为题的历史讲座。我一直在五百壮士墓前聆听。仿佛他们复活了,击筑而歌,操弦而咏,唱的是《薤露》,歌词为——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归去来兮……魂魄在,早就归在岛民的心中,也在我的心中弹起了高亢的弦声。
   在民族生存危机降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卑微的,哪有什么高贵的身份。卑微地活着,无如慷慨地死,这是多少中华儿女的人生观,生死观。
  
   五
   走向岛山之侧,寻石而坐。岛南是村落,应该是叫“田横岛村”吧,碧水荡漾,红瓦民居,依水而建,渔船卧在浅滩,海水潮起潮落,渔船的桅杆,悬着鲜艳的红旗,海鸥翔集,本来是渔村的常态,他们不再送田横远征,休渔了,织网休船,岛村成一处“海上桃源”,春树为证,花树绕海岸,簇拥着民居。兵戈无以保护性命,船网足以安居生活。这桃花源般的孤岛,一步步走来,都刻着风雨时代的惨烈印记,这种印记,也是海上桃花源的历史和精神的深度。
   好时代下,不会发生传奇故事,但有着五彩缤纷的生活。岛上居民,以捕鱼为生,同时,因为田横风景区的存在,旅游业也成为岛民的又一经济支柱产业。田横的意义,并非在他断头的那一刻就息声,他成为今天的忠义教育的典范,也为旅游业带来了生机,所以我一再跟送我登岛的船夫说,田横还活着。船夫说,他也相信灵魂不息的说法。其实,他说的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所使用的题目——灵魂是一脉铁血在流淌。
  
   2024年5月2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即墨的田横岛,似白银盘里的青螺。在岁月里颠簸,愈发苍翠。作者登临田横岛,清风碧浪,扑岛而来。作者缅怀历史,追思古人,想起田横,悲从中来,忽觉满眼苍翠化做奔腾不息的铁血洪流,在岛上流淌,蠕动,声声不息!这不是幻觉,这是作者眼里的真实。作者内心深藏的丘壑,感知田横从未离去,他的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几千年前,田横及其部属五百人,在首阳山自刎。他们用死亡表达忠义,用死亡表达信仰,宁死也不愿“事汉”。作者爱国心赤诚,爱国的情热烈,连接着古人的心,古人的情。把古人情怀剖析给我们看。讲述给我们听。五百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面对死亡可曾犹豫?为了大义,和田横毅然选择了死。我们感受到大义与苟活的抉择,我们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古人的心跳,古人的挣扎。他们没有誓死一搏,也没有卑躬屈膝,而是把闪着寒光的宝剑架在自己的颈项上。一腔热血,化作滚滚波涛,流向大海。何等慷慨悲壮!作者熟悉历史,精通文学,把田横的故事讲述得悲壮感人,使闻者落泪。田横五百士用生命阐述道义。这道义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魂魄里流出来的铁血,是民族的脊梁,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勇气和自豪。中华民族一直有这种铁血精神在支撑,不曾中断。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卑微的,哪有什么高贵的身份,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死观,人生观。作者从人文角度,把五百士和田横的价值观深刻剖析给我们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灵魂里流淌着一脉铁血洪流。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与现实中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把古人魂魄赋予青山,沧海,还有我们的时代,无疑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好文笔!推荐文友一读为快!【东篱编辑:诚本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7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5-27 07:16:22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老师的怀古文章写得如此惊艳,让人欲罢不能,揉断肝肠。文思深情细腻,深入古人肺腑,追思古人的情怀。融入现实中景物,深刻挖掘人物的精神力量精髓,给人以启迪。老师笔耕不辍,精品连连,学生感佩。遥祝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意!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9 20:12:53
  谢谢本真了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一趟田横岛,我总要留下些什么,但这处风景,让我感触更深。因为田横岛代表着一种铁血精神,所以,我很深感动。今人,可能在死亡上不会这样了,但这种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田横留下的是风骨,这种风骨不能风化,所以为之记。因为怀才抱器前往内蒙古,所以回复迟了,见谅,期待本真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27 07:30:12
  这篇文章深情地描绘了即墨田横岛的美丽风光,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缅怀,展现了田横及其部属五百士的忠义与信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壮与激情的历史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与抉择。文章不仅赞美了田横五百士的英勇与牺牲精神,更深入地剖析了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民族魂魄。这种铁血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生存与自豪。在民族危机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应秉持这种生死观与人生观,为民族的繁荣与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的文字感染力强,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受益匪浅。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9 21:01:48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精彩点评。这篇文章,驾驭有点费事,但我还是准备好了我的一些素材,尤其是观察田横岛上的五百壮士墓,我有了一种深思吧,壮士断腕,那不算什么,断头呢?所以给我的感触十分深刻。怀才前往内蒙古回复老师的点评迟了,见谅,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27 07:39:53
  这样的文章不好写,唯老师的笔敢涉猎耳。因为文章的主题其实是对生死观的解读。生和死,离人很近,但很高深。卑微的活和慷慨的死,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怎样取舍?而中华民族的生死观,一般都会选择后者。田横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在于他的舍生取义。老师实际解读了三个问题,田横一定要死吗?田横和五百壮士的死是谁成就了谁?田横的死对现实的意义。难能可贵,老师阐释得鞭辟入里,易读易懂。铁血洪流,沧海横流,汇成老师激越豪放的文字大潮。大赞!拜读学习,祝老师旅途平安,一切顺利!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29 21:11:23
  谢谢韩老师的高度点评,谬赞了,谢谢。去了一趟,不能木记录吧,于是就以这样的精神为主题,写一篇。韩老师看文章一针见血,非常对,的确我在思考那三个问题,因为我们游览总是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文章实际上就是回答这些。我觉得中华民族 的精神,历来是放在最高的位置,否则不能相传这么多年而依然存在。怀才前往内蒙古,回复韩老师的点评迟了,见谅。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27 09:38:07
  文章写得太精彩了,虽然已过千年,但我读着文章,感觉自己回到了那个朝代,站在了田横岛,领略着那悲壮的气氛。我们江西的江万里也是,三百多口,全部跳入“止水”。哎呀,悲壮啊!残烈啊!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老师,知道老师在去内蒙的路上,谨祝老师一切顺利!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33:26
  谢谢留下老师的美评。怀才因前往内蒙古,回复你的点评迟了,见谅。田横岛是一个悲壮意义大于自然意义的岛屿。江万里我不大了解,湘莉老师写出来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铁血故事,值得我们缅怀。遥握,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27 10:17:20
  读题,就觉得田横岛有故事。几千年前,田横及属下500人,自刎首阳,用死亡表达忠义信仰,这种爱国壮举,令人钦佩,令人敬仰。这种信仰道义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形成浩瀚的铁血洪流,推动着历史彭拜向前。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夏日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36:46
  谢谢吴老师的美评。信仰道义是中华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如果以成败论,根本不能发现五百壮士的意义,铁血是流淌在时空里的激流,永远都是流淌的状态。登岛和在岛外是不一样的,感受那些义士的壮烈,努力还原他们当初的情景,不辜负这次旅游。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因前往内蒙古去看草原,回复你的点评迟了,见谅。
6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5-27 10:45:32
  写得太好了,一个字赞!多年前,我梦想登上田横岛,目睹齐王的英姿。他颈项坚硬,胜过所有王者,流淌着铁血,永恒如岛上的根。田横岛矗立在海中,扎根于历史。五百义士的魂在孤岛上长存,守护着他们的信仰与勇气。在那里,铁血和魂魄交织,成就了一段永恒的传奇。问好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38:03
  铁血铸英魂。五百壮士存在的意义在于给后人竖起一座江山的丰碑。登岛游览,缅怀他们。感谢蓝色老师的美评鼓励,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烟水一袖        2024-05-27 14:26:57
  作品写得太精彩了!把田横自刎五百壮士赴死与中华民族魂串联在一起,纵横捭阖,深度挖掘,将古人的忠义及其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扬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感人至深,荡涤心灵,激人奋进。作品主题深邃,引经据典,文采飞扬,足见怀才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思敏捷。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41:21
  烟水一袖老师好,谢谢你的美评鼓励。我总觉得旅游除了看看,逛一逛,还有一袖老师说的深度挖掘的问题,我们应该从风景的背后去看到一些东西,旅游的品质就有了,并非一处景点建设得有多么的好,而是景点的深度意义有没有,看没看到。一袖老师的点评,给了很多赞词,谬赞了,实在不敢当,创作是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愿我们一起进步吧。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作快乐。内蒙古去看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回来了,回复一袖老师的点评,迟了,见谅。
8 楼        文友:枫桦        2024-05-27 18:52:04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画作,足以震撼人心,在这里,老师的文章却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壮士的旷古心怀至今犹在,让人壮怀激烈,心潮澎湃。这股英雄血,依旧流淌在华夏大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靠这种铁血之精神,支撑去中华脊梁。老师的好文!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拜读!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44:04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鼓励。这几天前往内蒙古去看五月草原的草了,回复老师的点评迟了,见谅。我比较喜欢有深度的风景,田横岛是我早就想去的,趁着五一节,跑了一趟,感觉值得。接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的教育,让我丰富了对壮士义士这些概念的理解。很期待枫桦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5-27 18:56:22
  这篇文章给我太大的启发。田姓起源于齐国,后来田氏代齐,变成国姓,田横的故事最早在寒暑假作业上接触到,我没记错的话写的是秦始皇灭齐国,田横和五百壮士自杀于南海。那时候就想南海离山东太遥远了,现在想来大错特错,此时的齐国已经是楚汉争霸时期的齐国,是被韩信所灭,至于南海,可能就是一个当地称谓。这种文字不好驾驭,一直想写一篇“寻找夷齐庙的一块瓦当”(滦州是夷齐故里,夷齐庙香火延续几百年,毁于文革,现遗迹不存,村里只有夷齐故里,魅力油榨几个字,油榨是一个乡的名字),一直找不到抓手,不敢下笔,去了村里一次,几乎啥也找不到。也有一个首阳山,很小很小。夷齐在偃师首阳山或者甘肃首阳山都比这靠谱。田横当年在首阳山自杀,有没有可能想到了夷齐曾在这里采薇,这是有可能的,夷齐有气节,田横也有气节,伍佰壮士也有气节。学到了太多东西,晚上我在读一遍,悟一悟。老师出门在外,注意休息!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49:01
  谢谢天方老师的精彩留墨。写作的时候也想到了你的姓氏,是否也与田横有关,2千多年,可能无法考,但应该像孔孟之姓氏,是一脉传承的。在中华民族的百家姓里,有的就没有改变。每个姓氏里都有他们的精英和故事。“寻找夷齐庙的一块瓦当”这个题目很有历史感,我很期待天方老师写出来。很多历史,距今遥远了,想还原不容易,所以在这篇小文里,我着重写他们留存的精神,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就显得薄弱。遥握,期待天方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28 05:47:37
  一段悲壮的历史,田横与五百将士慷慨就义于汹涌波涛中,这是一种铁血精神,这是千年不朽的传奇。这类文,一般的人还真的写不好,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深邃的思想,没有铁血风骨,是写不来的。佩服老师,感叹老师。读老师的文可以学很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感染力很强的好文,我当好好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6:51:01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田横岛的故事,距今很遥远了,去的时候,做了一点准备,也是攻略,是历史的补充,希望能够在岛上找到情感的落脚地,组词登岛游览,收获很大,触及了历史,接受了忠义的教育,值得写出来。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作品,谨祝创丰。因为去内蒙古看五月的草,所以回复老师的点评迟了,见谅!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