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风的车(散文)
一
风车就风车呗,怎么还加上个“的”呢?
在我的心中,风始终在寻找着它的车,车,属于风。最早的车,并非安上轮子在地上跑,车属于风的玩具,风催动“车轮”在空中飞旋。
风可驾车。第一次通过文学感受风可以任我驱使的是《封神榜》里那个哪吒的风火轮,风和火,助力一轮,这飞行神器,真的令人向往。
小学老师让我们写的安全公约,第一条就是“不玩火”,但没有说不准玩风。所以,对风就有了亲切的感情。风,未被归入危险物。
孩子的世界,简单。风,就成了我喜欢的东西,尽管感受得到,却摸不着,而借助风力,可以让玩耍更有趣。
尤其是胶东半岛的尖儿上,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之大,别的地方无法相比。即使海风把海草房撕下几把,我们都无怨言,觉得应该加固抗风,而原谅了风的肆虐。
扎纸风车,无师自通。一张纸,划上五星形状,感觉红旗上的五星可以飘起来,那么纸风车一定可以,别的图形没有这样的效果,多么机械的想法。在五星的星与星之间剪一道口子,把星角折叠集中一起起来,置于一根木棍顶端,以铁钉固定,就是一个风车。有时候要在纸风车轮上涂鸦几笔,变得多彩起来,心情已经交给了风。老街风力小,我们认为“窝风”,就跑到通往田野的山路去。
几个童伴最好,一起冲刺,看谁跑得快。跑纸风车要顶风才行,来不及数纸风车的转速,嚓嚓有声就好。跑得飞快,风车,呼啸着,颤抖着,激动着,就像喊着“加油”的口号。应该说,从小就懂得了风与速度的关系,但一直捉摸不透顶风为何纸风车会转,而顺风则转速很慢。有时候,无风,就以口气吹风使之转动,但口气吹出的是侧风,不过瘾。
那时的孩子,没有什么挫折的概念,但我们跑得累了也坐下来“探讨”这个问题,顶风就有动力,顺风则泄气。我们就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句子来概括,这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被我们拿来一用,不管是否贴切。或许少年的心中那点哲理就来自玩具的启发,并未得到灌输,但这样的经验一直留在脑子里。哪天,老师若批评了我们中的哪一个,我们会这样安慰他,不顶风,纸风车不转。有什么可伤心的!那时还真学会了劝人,不会干巴巴地说“别哭了”之类的安慰软话,更不会转嫁矛盾,攻击老师以解气。
有个童伴是患过婴儿瘫的疾病,腿瘸,我们称他是“瘸子”,但他坚持跟我们一起跑纸风车,有了速度与激情的体验。从此,我们都尊重他,他获得了有限的激情,也获得了我们对他的同情与爱护的感情,很难从我们的口中让他听到令他伤心的“瘸”字。
二
我们都是农村孩子,稍大就想到了前途,但不会有奢求,要冲出农门。我们有时候也变得世故起来,以为没有一阵风,难以把我们刮走……
直到1977年,我们成了青年,才遇到了时代的风。放弃了挣工分收入,要迎风去吹转我们的风车,那时我们理性了,和我一起去复习的同伴,也是谈到了风车顶风才转。如今回想,我们受到的正规前途教育,职业教育,几乎没有,一点点勇气,有来自纸风车的启迪。
孩子的世界,从来都是非常幼稚的,但我们无法忽视那些玩具,玩乐的形式,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怎样的启迪效果。专家说,三岁的游戏,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可能是激发了我们的探究欲和感知力。纸风车到底能不能吹起我们的人生,难说,但能让我们思考风和车的关系。
风车,是最好的童话。我们少年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童话的。但我们熟悉安徒生的《风车》,至今还记得开头一个句子——“山上有一个风车。它的样子很骄傲……”风车,骄傲。这样两个几乎不相干的词,放在一起,有着如此意境,真让我们惊诧,但不能理解。安徒生以风车的口吻叙述说“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哦,我们要骄傲,就要有思想。这是我们最初的理解。这个童话教育,让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个人值得骄傲的是他的思想,而不是他的样子。
自我教书始,几乎每届学生的第一课,我常常说起安徒生这个《风车》童话。那时认识不深,只求有意思,顽皮之心不老,不按教学规矩来,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没有教学目的的活动。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风车,它于30几年前就站在桑沟湾湿地公园里。那时,我曾领着学生到过那,只为去看风车。那时学校还有农场,经过那里,我们师生就坐在风车下,我几乎都是说一个主题——风车有思想。我喜欢风车和思想这样直接的联系。
在我的文章里,一直没有去描写这座风车,让我描摹一下它骄傲的样子吧。
泥色的塔,底部很粗,顶端是一个头型,它的“嘴”含住了四面扇叶,远观就像穿着暖色衣装的人,塔身留出了白色的窗户,就像给它安上了衣兜,受到童话的影响,我总以为那是用来装思想的衣兜。学生曾笑我童心不老。是啊,已经是成熟的成人了,还能对风车的童话有这样的关注和审美,我都觉得这是一份难得的童趣。海风袭来,风车速转。这是一种积极的呼应。风止,风车静处,似乎是歇息,我觉得也在思考。没有比风车对风的感悟更深刻,更积极,更有节奏感。它为什么骄傲?它始终处于风中。它永远不会弱不禁风,无论多大的风,都无法摧折一个风车。这是它骄傲的资本。它不是巍然屹立的姿态,少了岿然的气势,但它可以在风中不坏其身。它在风中坚挺,随风起舞,带起了自己的节奏和旋律,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很多的树木,可能禁不住一阵狂风,而摧折,我们常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风车的骄傲在于它能在风中完好。这架风车,瞭望着大海,俯视着池塘流水,听着苇风,更有海鸟绕飞,它有着广阔的视野,我想,它有思想,一定因为见识之广,不然怎么可以产生思想,有了骄傲呢。风车,也是一种有生命的童话载体。我也让学生围绕“风车和思想”展开议论,非常有意思。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应该说“研学”吧。
我喜欢开车直奔风车,在它的下面坐一会,听它讲述古老的安徒生童话,特别想成为风车上的一片扇叶,借助风,转动起来,让我在转动中获得思想。想起“风景”这个词。“风”是一种风光,如果没有了“风”,景就黯然失色。诗人李峤特别注意过风景里的“风”,写出了“风”的诗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风创造了景色,也书写了意境,更有思想。我们可以喜欢静态的风景,更喜欢风中的景,变化是风景的灵魂,风驱动了灵魂。
我还清晰记得,央视1995年6月1日开设了“大风车”这个儿童娱乐节目。我居然神奇地喜欢上这个节目,那时下班回家,常常选这个节目,或许它可以勾起我的童年少年时光吧。《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我极少专注地看。那时还称不上有“返老还童”的情绪,记得里面出现过“大嘴蛙”,我就想做一个“大嘴蛙”纸风车。它是在“风车大问号”里的经典节目,我甚至想,制作这个风车,一跑起来,“大嘴蛙”还可以叫。其中主持人董浩叔叔还指导孩子们剪纸做风车,我居然拿出纸,像模像样地跟他学起来。童心不老,这是多么可贵啊!有时候,别人说我们重返年轻,童心大发,可能是一种奉承,玩笑,而自己产生了童趣,注入的是童真,再看我的那些学生,马上有了与之同乐的想法。童真也是一种教育,我们成人了,童真远离了我们,童真虽抵抗不了我们的世故,但可以让我们在某个时段年轻,率真,无邪……这些,绝不是别人给我们一个标签,我们就拥有了,需要一颗心去装下。
三
这两年,我频繁往来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不厌其烦地感受北国的风。突然,觉得自己并未真正读懂风。
风吹着我的纸风车转,让我获得了童趣;看公园的风车,让我重温了童话,懂得了风车骄傲的理由。而内蒙古草原的风,不仅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观。
说起来会连自己都发笑,我想拥有在草原矗立而转的大风车,那是风力发电风车。风,在这里成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创造光明的资源。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广袤无际的大草原,星闪辰耀的牛羊,且不要以为这亘古的画面始终不变。大风车栽到了草原上,就像一片田野栽上了风景树。看不见时代的大风车,那是一种莫名的遗憾。
让我最有感触的话是朋友说的——长大了,应该有大风车。
这话,时光回放60年,会是怎样?一定是一个神话,我会瞪大眼睛,看着朋友,怀疑他是不是脑子坏了。一切好像都是蓦然袭来,又像是水到渠成。我甚至认为,那些站在草原上的风力发电的扇叶,就是从童年的纸风车里诞生的。那时的梦想,那么拘谨,谁会想到风车可以做成如此巨大,怎么能持杆迎风速跑……
如果没有童年的纸风车,我真不会这么把二者联想起来。我想肩扛着大风车,在草原撒欢地跑上一圈,将童年的快乐复活。
草原风车,不会冲刺,它那么静谧,那么沉稳,阳光绕着风车,在半空勾画着精彩的图画,扇叶随风而舞,舞步离开草地,跳到半空,那么轻盈,那么飘逸,舞动着草原的日夜狂欢曲。颜色斑斓的云朵,从风车上纷纷跌落,云懂得风车的舞曲,不再无魂飘逸。风车的扇叶旋转,并不急切,从容得就像处在催眠曲里,闲适,曼妙,仿佛能够听得见风车的呼吸,又像是在以天空为宣纸,写着它独特的符文,画着无痕无色的画。时光一下子被风车驯服了,但给了我们太多的憧憬。风车,是草原时光的守护者,从不走乱自己的轨迹。风车啊,又是一个对人类宣誓美好的承诺者,每时都在履诺,践行。风车,是在每个季节都开的花,它有着奇特的生命,无论风力大小,它总是呼唤着风,从不拒绝每一缕风的温柔。风车,它把一道风景线划在了天空,让我们的梦想,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
有时候对着风摇扇叶转,生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风车在奋斗中,没有留下足迹,也未去追赶什么,始终保持了速度与距离,留下岁月的歌,哪怕歌声消遁在空气里。风车对时间的诠释更是特别,几个扇叶不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间静止在它的旋转里,只要有时空,就谱着时光的曲子。太多的人在这个世界并未留下足迹,但可以在自己的旋律里从容地生活着,也许,这就是风车给我们的哲学意义。
行进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风车就像摇摆着长袖起舞迎接我,让我想到了荷兰的风车。荷兰风车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风车借助风力转动用于磨面粉,也成为一道童话般的古老风景。如今的中国,草原上,浅海里,海岸边,丘陵上,到处都是大风车的身影,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风车的时代,西渐东盛。相信吗?只要有风,那辆车就会跑很远。从孩子们的手中,跑到风景区,跑到四面八方。
自然界的风,无穷无尽,人类忙于给风造车,想象力之大,所造之巨,真的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时代的“风车之国”,不再是荷兰的专属,东方的风之车,会不断推陈出新。
何事秋风悲画扇。画扇怎么能载得动一缕秋风呢。风,没有找到自己的车,多少风都空空刮过。给风一个车,转起童年的情调,带动一片风景,吹响一个时代的旋律……
多么想如小时候那样造一个纸做的风的车,只是跑不动了,跟不上那个节奏了,但我思想的车没有停下,继续让人生跟着时代的风转起来吧。在我的心中,风存在的意义是,永远在等待一辆风可以给它动力的车。
犹记得,今年春天,我楼下的小鑫,做了一个风车,从窗户伸出来。有时候被风车转动的哗啦声干扰,睡不着,但从不要求小鑫撤下来,这是在唤醒我的童年,也是他迎接春天的方式。我常常喊他,我们一起带着风车去野外跑吧。他说,等星期天,一言为定!
2024年6月1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记得那个夏天,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几只风车,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人们忙着劳作,我们则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追逐嬉戏。风车转动时发出的嗡嗡声,仿佛是童年乐章的伴奏,让人心生欢愉。
同时,童年的记忆里,还有那部经典的《封神榜》电视剧。每当电视剧播出,我们总会守在电视机前,屏息凝视。那些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法术和奇幻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哪吒、姜子牙、纣王等人物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我们常常模仿剧中的角色,幻想着自己也能拥有神奇的法力,惩恶扬善。
风车和《封神榜》,成为了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它们不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承载着纯真的梦想和无限的快乐。如今,虽然时光荏苒,但那段美好的时光,依然如风车般在心中转动,温暖着我们的回忆。好文章,问好老师夏季愉快!
前二节文章深情地回顾了风车在不同阶段对个人生活、情感以及成长历程的影响。文章从个人对风车的喜爱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了风车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首先,文章通过描述童年时期对风车的喜爱和玩耍经历,展现了风车对个人情感和生活的影响。风车不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是他们探索自然、感知世界的媒介。在风车的陪伴下,孩子们学会了在风中奔跑,体验了速度与激情,更理解了风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风车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和成长,成为他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风车对作者的影响也逐渐深入。文章通过讲述青年时期面对生活选择时,如何受到风车启迪的故事,展现了风车对个人成长和人生选择的影响。风车在风中的坚韧和不屈不挠,让作者明白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和勇气。风车成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动力,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此外,文章还通过引用安徒生的《风车》童话,进一步探讨了风车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哲理。风车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形象,让作者意识到骄傲的真正含义在于拥有思想而非外表。风车在风中的坚韧和自信,也启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最后,文章通过描写作者所在城市的风车,展现了风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风车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人们追求自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象征。风车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后两节文章从作者童年时期对央视“大风车”节目的喜爱开始,引发了对风车这一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的深度思考。
首先,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观看“大风车”节目和模仿制作纸风车的经历,展现了风车对作者童年记忆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是对快乐时光的怀念,也反映了风车作为童年玩具的纯真和乐趣。
接着,文章将视角转向成年后对内蒙古草原上风力发电风车的观察,表达了对风车作为自然能源利用工具的赞叹。风力发电风车不仅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认识和利用,也象征着人类对可持续能源的追求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风车所蕴含的哲理。风车在风中转动,不受外力驱使,却能自行寻找平衡和节奏,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应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寻找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同时,风车在转动中不留下足迹,却能产生力量,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结果,而应注重过程中的积累和成长。
还有,文章通过回忆与邻居小鑫一起制作风车并享受风车转动带来的乐趣,表达了对童真和梦想的珍视。风车不仅是童年的玩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梦想的桥梁。它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之余,能够回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并激励我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对风车的解读,展现了风车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下对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触动。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并激发我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怀才老师用心编辑小砍的拙作,今天试着了解一下怀才老师的文章,虽然没有完全读懂,更差老师的才情一大截,但是我还是班门耍一下斧子,仅仅只是,望老师莫怪,胡乱扯一些。酒一碗,祝创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