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李叔同和他的家人(随笔)

精品 【东篱】李叔同和他的家人(随笔)


作者:南沙潮 布衣,20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7发表时间:2024-06-29 07:06:31

泉州开元寺内,意外发现弘一法师纪念馆,有幸一睹弘一法师李叔同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由此,之前零零碎碎的信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细细审视,李叔同的另一面原来那么的不堪。这得从头说起。
   李叔同(1880—1942),生于天津巨贾家庭。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他年少成名,以文笔精湛优美而惊动一方,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被誉为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在日本留学6年。回国后,李叔同的篆刻、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翻译、诗文达到巅峰。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他的音乐造诣极高,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在多部电视剧里用作插曲。
   他是中国油画的开山始祖。他为日籍妻子创作第一幅裸体油画,培养出了大画家丰子恺等名人。
   他的书法金石堪称一绝。连李鸿章的印章都出自李叔同之手,鲁迅、郭沫若争相求之。
   他将西方音乐、话剧、歌剧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创办中国第一家话剧社——春柳社。他扮演《茶花女》中的女主角,大获成功。
   他研修失传已久的南山律,倾力复兴,终成南山律第十一代祖。
   李叔同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无人能出其右。但是,相较于才华,他的感情生活黯然失色了。
   他17岁时喝花酒,邂逅名伶杨翠喜,天天去戏园子给后者捧场,两人私定终身。怎奈父亲去世后,家族由大哥掌管,大哥不允许他娶戏子。李叔同偷偷攒钱打算给杨翠喜赎身,结果落空。杨翠喜被官员段芝贵以10万大洋买走,献给大清王爷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做小妾。段芝贵因之升任黑龙江巡抚。
   第二年18岁,他被大哥安排门当户对的俞容儿。两人无感情基础,洞房花烛夜一句话没有。到第四天,他才张嘴和俞容儿说了第一句话:“你识字吗?”
   他很不满这样的安排,加之杨翠喜之事的打击,一气之下出走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院。期间,他结识了房东的女儿春山淑子并成亲。
   1919年,李叔同看破红尘,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晚晴老人,人称弘一法师。
   得到消息的俞容儿带着儿子在庙门口磕头求见,额上鲜血直流。儿子哭道:“既然不尽父亲的责任,为何生下我?”
   李叔同双手合十:“我心空无一物,红尘离我远去,施主请回。”
   妻儿不再是亲人,芸芸众生一份子而已。
   另一个妻子,春山淑子在庙门外跪了三天三夜,问:“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答:“爱,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春山淑子再问。
   李叔同没有回答,转身走了。春山淑子跟上,二人在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李叔同摘下手表交给春山淑子作为纪念,安慰她:“你有技术(医护),回日本不会失业。”
   说罢,登上小船,毅然出发云游。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肝肠寸断,船上的人头也不回。
   李叔同遁入空门,解脱了,留给俞容儿母子和春山淑子是无尽的悲伤。两个无辜的女人,突然间成了弃妇。也许,她们永远都搞不明白:包括亲生儿子,在他心里怎么会是空无一物?这与他的“爱,就是慈悲”有什么关系?
   1942年10月13日,62岁的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圆寂。临终前,他强撑着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歪歪扭扭,是为绝笔,被刻在纪念馆门口的照壁上。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深深感到对不起儿子,对不起两个女人,心里满满的愧疚和悔恨。同时,他又为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而宽慰,这才有了“悲欣交集”之内涵。
   有人说,李叔同的一生都在告别,告别天地,告别众生,也告别自己。我说,有的东西不可告别,如为人父为人夫的职责,动物都知道履行。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慈悲为怀?
   也有人说,李叔同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自于人格分裂——成全自己而牺牲他人,备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煎熬却无计可施,在矛盾中越陷越深。他应该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含义,可他就是左右不了自己。
   李叔同,值得认真品读。我同情他,同情他的家人。同情之余,是不住的叹息。既然沾惹了红尘,那就应该对家人负责,采取另一条修行的路。世上的修行都要这样和家人恩断情绝吗?如果是想走这条路,何必有当初的婚姻。当然,也可以说,剃度修行就是因为婚姻的影响,我觉得说不通,多数人都是在婚姻里寻寻觅觅,争取一个好的家庭来安顿自己,为什么要冲出这个圈子?他的那些才艺,属于人间红尘的,寺庙里,有几人欣赏?我们有太多的想不通。所以,他在我们的眼里,始终是一个未知体。
   当然,有一个说法我也赞成,谁知道人生里会发生什么,甚至无法控制自己人生的走向。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可能处于一个人的偏激,而肥一个时代的驱使吧。我觉得,不管怎么样,人类既然选择了婚姻,就应该为婚姻负起责任来,能不能找到两全的办法?显然,这样的分析,对已经故去的李叔同毫无用处,但对于世人,应该是值得思考的。
   耳畔,响起那首凄婉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共 22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繁华的泉州开元寺内,隐匿着一处宁静的角落,那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纪念馆。踏入这片圣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李叔同,一个生于天津巨贾之家的才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少成名,才华横溢,无论是在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还是翻译等领域,他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笔下的《送别》至今仍被传唱,那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离别的深深感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大师,却在晚年选择了剃度出家,遁入空门。这一决定,无疑给他的家人和朋友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不解。但李叔同却坚定地走了自己的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就是慈悲”的深刻内涵。在弘一法师纪念馆内,我们得以一窥他最后14年在泉州的生活轨迹。那些珍贵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无声地诉说着他的传奇故事。他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感悟。李叔同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修行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他的选择和坚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作者花了心思去了解弘一法师纪念馆,很有学习意义的散文,值得推荐给文友品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创作丰收,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 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0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9 07:07:30
  这篇关于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的文案,深情而详尽地勾勒出了这位艺术巨匠的一生。从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到深谙佛法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文章不仅展示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更触及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抉择。对于他的出家决定,虽令人惋惜,但也体现了其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悲欣交集”四个字,既是弘一法师的绝笔,也是其一生心境的写照。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李叔同的缅怀,更是对人生、艺术与信仰的深刻思考。祝南沙潮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9 10:01:16
  老师说得对,“悲欣交集”四个字,既是弘一法师的绝笔,也是其一生心境的写照。谢谢老师的编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29 09:19:57
  读罢,进一步了解李叔同其人,算得上是一代才子,油画、书法、音乐、戏剧等成就为后人敬仰,尤其《送别》成为不朽的篇章,为后人传诵。然而,情感生活却一团糟,剃度出家,遁入空门,一些做法,的确令人不解。慈悲为怀,伤害了两个女人,一个亲生骨肉,这“慈”在哪里?“悲”却留给了亲人。这与佛心相悖,出家何为?一种解释,就是精神出了问题,脑子出了故障。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9 10:02:28
  这与佛心相悖,出家何为?一种解释,就是精神出了问题,脑子出了故障。精辟!谢谢老师美评。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09:49:07
  看过他的传记,也看过纪录片对他的介绍,不如看南沙潮老师的这篇袖珍版的李叔同传记。能够这样简约地写出李叔同,不简单,深深佩服南沙潮老师的文笔和驾驭。文章不乏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如果只是叙述人生阅历,那就不是散文随笔了,南沙潮老师深谙为文之道,出手不俗不凡。有些人物,只能留给我们惊世骇俗的印象,能够以悲剧来留给人们去怀念的,李叔同是第一人,或者说,起码是近现代的第一人。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9 10:03:13
  谢谢老师的高评。
4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9 10:10:48
  李叔同先生的那首歌,已然成为千古绝唱!今天读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29 14:02:03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9 18:07:54
  李叔同,是个传奇人物。今在老师的文里又更深了了解了一些他的人生轨迹。我也很喜欢他的那首《送别》,唱出了人世间的美好与人世间的无奈。很美的文章,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7-02 06:10:09
  谢谢老师的评论,敬茶。
6 楼        文友:敌军        2024-07-01 17:39:46
  《送别》耳熟能详,他的故事也略知一二,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是摇椅驱虫:他去学生丰子恺家里做客,每次坐藤椅之前,都要摇摇椅子,别人问是不是怕椅子坏了坐下去摔跤。他说是藤椅久了就会生虫,他摇摇椅子是提醒虫子有人来了,赶快躲避,免得坐上去挤压到虫子。所以常人是难以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他能怜悯一只小虫子,却还能抛妻弃子。
回复6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7-02 06:10:51
  老师讲的故事有趣,是这么回事,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