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午饭与秦腔(散文)

精品 【东篱】午饭与秦腔(散文) ——新堡初中记事之六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4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8发表时间:2024-06-29 07:08:10
摘要:秦腔的穿透力特别强,直入内心,让人振奋,带着我的思绪进入其中。陡然间,喇叭中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喧如雷震的男高音,让寂静空阔的院落霎时热闹起来了,也让我的午饭有了热热闹闹的伴奏声。

午饭与秦腔,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在我上初中的三年之中,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大队部的广播里播放秦腔。那一段时间,我一边吃午饭,一边听着秦腔。
  
   一
   上初中,过了一两个月,每当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时,大队部的喇叭突然响起来了,锣鼓喧天,高亢嘹亮,有人开始播放秦腔戏曲了!
   秦腔的穿透力特别强,直入内心,让人振奋,带着我的思绪进入其中。陡然间,喇叭中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喧如雷震的男高音,让寂静空阔的院落霎时热闹起来了,也让我的午饭有了热热闹闹的伴奏声。
   那时,正是拨乱反正时期,农民可以去自由市场做买卖了,高考制度恢复了,不准演唱古典戏曲的禁令也解除了。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秦人,他们对秦腔的全部热情,都被这好消息鼓舞着。于是,唱了多年的流行歌曲,被这极富地方色彩、激越悲壮的秦腔代替了。平日里,听到有人唱几句,断断续续,难得听到一段完整的唱段,也难得有机会听名角演唱。因此,当大队部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秦腔唱段时,我就认真听着,用心品味。
   其实,听了将近三年,喇叭里放的唱段永远是重复的,似乎只有两个唱段:《铡美案》中的“三对面”,《辕门斩子》中杨六郎“见太娘”、“交印”等。
   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和个性生冷倔硬的陕西人一样,极为本色,大锣大鼓,慷慨激昂。无论是为民做主、爱憎分明的包拯,还是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精忠报国的杨六郎,他们的个性里,都有一种充沛正义的感情,都有一腔爱国爱民的忠烈情怀。表现在唱词中,则是激越高亢,节奏鲜明。他们唱词,确切地说,早已不是唱,而是用尽全身力气、撕心裂肺的“吼”出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乱吼秦腔,这是秦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非常直观的写照。秦人性情骠悍,秦腔粗犷豪放,秦腔不是唱而是吼起来,“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不用“唱”字,而用这个“吼”字,最能体现秦腔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选段,有人说,看《窦娥冤》,只有秦腔戏才能真正体现出窦娥在刑场那种不甘屈辱,勇于反抗刚烈坚毅的个性。临刑前,窦娥怨天责地,发下三桩誓愿,以表示自己对命运的抗争。也只有秦腔,才能将窦娥那满腔的怨愤、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这种说法,确实是懂得了秦腔戏曲中的精髓,深深懂得秦人个性中的倔强与风骨。
   于是,我一个人吃饭时的伴奏,就是这种震天“吼”地的秦腔。秦腔,这种传统的戏曲,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铡美案》唱段一开始,包拯一声大喊破空而来:“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开头这几句唱词,只不过是音调高亢,气势磅礴,预示着包拯出场的气度不凡;一声堂喝,营造出官府的威严气氛,显示出包拯的凛然正气。
   “猛想起当年考文会,包拯应试夺了魁。披红插花游宫内,国母笑咱面貌黑。头戴黑,身穿黑,浑身上下一锭墨。黑人黑像黑无比,马蹄印掌在顶门额。三宫主母有恩惠,赐我红绫遮面黑。叫王朝与爷把红绫取,三尺红绫遮面额。走上前来双膝跪,愿公主赦臣无罪责。”
   节奏加快,包拯吼出的一连串歌词中,似乎只能听到这一个“黑”字。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包拯的形象:黑面黑貌黑衣,还得加上一双黑官靴: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包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品评,不卑不亢,用三尺红绫遮挡面额,恭敬拜见公主。接着,就是公主仗势兴师问罪,包拯据理为百姓争取,节奏更快,包拯的唱词变成了大吼,当公主蛮横地质问包拯:“你能问他(陈世美)什么罪?”包文拯毫不犹豫地回答:“定赴铜铡不容情。”
   “定赴铜铡不容情”,多么斩钉截铁的回答!面对公主的责问,包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即使驸马犯罪,也毫不留情。于是包拯的勇敢胆识,包拯的气度刚毅,深入人心,人们高度赞扬他:“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听包拯唱词次数多了,渐渐地,我对皮肤稍微黑一点的人竟然有了好感,认为长得黑是一种正直无私的面相。戏曲脸谱中的黑色,则代表代表忠耿正直,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比如包拯,他威武有力、粗鲁豪爽。戏曲脸谱中的白脸,就是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的意思,比如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自私,极度残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勇敢与怯懦,跟他的脸白脸黑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戏曲为了表演的程式化,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人物个性标签化、脸谱化。
  
   二
   如果说包拯是令人敬仰、为民做主的封建时代文官典范,那么杨六郎则是人人心中仰慕、忠君爱国的武将代表。
   《辕门斩子》讲的是杨六郎为了正军纪,将亲生儿子杨宗保绑在辕门示众,欲将其斩首,以惩罚其贻误战机的罪过。但是,作为父亲,心中肯定是痛苦万分。当然,少不了众将、八贤王、杨母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前来求情,可是杨六郎一概不答应。直到穆桂英大怒,杨六郎害怕,才赦免了儿子。但是杨六郎赦免儿子,是有条件的,于是穆桂英献上降龙木,与杨宗宝夫妻合作,大破天门阵。说到底,杨六郎是否赦免儿子,看的还是是否能保家卫国,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在他的心里,朝廷的利益高于个人,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主旋律。
   戏曲中杨六郎唱词:“八千岁进帐来猛虎挡道,挡住我杨延景路一条。戴乌纱好比愁人帽,穿蟒袍又好似身受擒,蹬朝靴好比带绞锁,系玉带好比犯法绳。不坐官来我不受害,坐一日官儿我担一日惊。”
   作为一名武将,杨六郎看重的是自己肩上保家卫国的责任。所以,在别人看来艳羡的乌纱蟒袍,而在杨六郎的心里,这些都是绞锁法绳,让自己担惊受怕,日夜难安。当八贤王想以官职压制他服从之时,他毅然唱道:“在宝帐难住我六郎延景,既不能秉公执法行军令,到不如卸乌纱奔家为民。”面对上级的强硬压制,杨六郎以辞职来抗争。
   包拯和杨六郎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广播里放的固定的唱段,差不多可以自己唱了。可是,这样的唱段,天天听着,却从来没有觉得单调,也没有感到厌烦。相反,听多一次,我就多一次感受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为他们面对的难题而忧愁,为他们的公正无私而喝彩。我时常想,假如换成自己,面对的问题,该怎样做?心里是不是非常害怕、十分纠结?内心的痛苦怎样化解?
   小时候,母亲常说:“我们这些人,穷是穷一点,可是生活简单,不要面对那些复杂纷繁的事情。就像国家领导人,每天不知道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要处理多少难以解决的大事,要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做,成天担心害怕,晚上睡不着觉呢!”想想包拯、杨六郎,他们面对的事情,都要面临艰难的选择,都要面对生死考验,真是太不容易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秦腔戏中的包拯和杨六郎,其实,都是在教我,人生应该如何选择。而那些动人心魄的唱段,那种高亢激越的唱腔,至今回旋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响着。
  
   三
   这就是我初中三年一个人吃饭的情形,单调却有益。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是我听秦腔,回想品味秦腔最多的一段时间。在我感到孤单寂寞的时候,是秦腔帮我赶走了寂寞,摆脱了孤单。此后,秦腔听得少了,但是那慷慨激昂的腔调,却无比熟悉;那种质朴浓烈、刚直醇厚的感情,依然在心中激荡。
   现代人也很注意享受吃饭的时光,有的就开着音乐,音乐成了下饭的佐餐。那时,播放秦腔,完全是为了消磨中午空寂的时间,来一点声音,没想到,给一个初中学生喜欢上了,爱上了音乐,有了一点深刻的思考。
   在此,得感谢那个天天坚持播放秦腔的人,也许他是秦腔戏迷,认为好的东西要分享给大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应了那句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话,一个人欣赏音乐,很快乐,但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2024年6月29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31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它们或许平凡,却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与记忆。午饭与秦腔,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却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交织成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旋律。上初中时,中午吃饭我是回家一个人吃的。手中的筷子轻轻拨弄着餐盘中的菜肴,耳边却响起了大队部广播里传来的秦腔之声。那铿锵有力的鼓乐,那喧如雷震的男高音,犹如一股激流,冲击着我的心灵。午饭的时光,仿佛成了一场视听盛宴,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沉浸在了秦腔的韵味之中。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粗犷豪放、激昂慷慨的风格,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在拨乱反正的年代,秦腔的复兴,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和活力。《铡美案》中的“三对面”,《辕门斩子》中的“见太娘”、“交印”,这些经典的唱段,通过广播的传播,深深地烙印在了那一代人的心中。它们不仅仅是戏曲的片段,更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的见证。而今,当作者回首那段时光,不禁感慨万千。那时的我们,或许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但那份对秦腔的热爱和执着,却成为了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感谢那位坚持播放秦腔的人,他让作者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也让作者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了一份文化的滋养和情感的寄托。这篇散文是同淑君老师带我们了解秦腔,我拜读学习了。非常好的散文,写的很真挚!值得推荐给文友品读。感谢投稿东篱,希望创作丰收,在东篱收获快乐!【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0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29 07:09:08
  这篇文章深情地描绘了作者初中三年与秦腔的独特记忆。午饭时刻,秦腔的激昂旋律成为背景音,不仅陪伴了作者的成长,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复苏与自由精神的觉醒。作者将秦腔的粗犷豪放与秦人的性格紧密相连,令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同时,通过对《铡美案》和《辕门斩子》等经典唱段的描述,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和深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更是对分享文化、传承艺术的深刻反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祝同淑君老师一切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08:28:33
  非常感谢编辑的精彩点评!“午饭时刻,秦腔的激昂旋律成为背景音,不仅陪伴了作者的成长,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复苏与自由精神的觉醒。”编者点评的这段话,真的特别精彩!在此之前,生活中充满了请示和汇报,戏曲表演只有样板戏,电影只有那有限的几部战斗片。我曾记得,光是《地道战》《地雷战》,我都看过两三遍。要不就是阶级斗争,地主富农破坏集体生产之类的。从小,母亲经常给我讲秦腔戏里的故事,心里对秦腔戏一直就有一种好奇和向往。所以,当秦腔戏可以公开演出的时候,确实是高兴了一阵子。从此,中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从以前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了,追求思想自由。所以,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值得庆幸,这样的好机会,我都赶上了,并且有幸亲身经历了。问好编辑!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08:33:02
  秦腔和秦人一样,只有在那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吹着大风,扬起尘土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而这样的特色,如果是在小桥流水、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的江南,根本就不搭调。作为传统的戏曲,肯定有着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社会功用。但是,在我看来,秦腔更多的是表现人生的悲苦,它的唱腔、唱词,以及简朴的戏装、道具等,都是为了人们抒发心中的郁结忧愁,排解内心的悲苦和烦恼。小时候听着母亲哼着秦腔唱段,总能感到母亲内心的纠结和忧愁。的确,日子过的紧巴巴的,每天都要操心着一家人的吃饭穿衣,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各种各样的人情往来……成人的世界,谁都没有“容易”二字。也许,正是秦腔,让母亲原本郁闷的心情得到些许释放,秦腔,让愁肠百结的母亲得以舒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郁闷的时候大吼几声,原本郁闷的心情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我想,也许秦腔正是因为这个而产生的吧。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29 09:44:18
  午饭与秦腔,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怎么会搅到一起?读罢才知道,午饭时间,同学们围在一起,听大队部广播喇叭里传来的秦腔之声。声音宏亮,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秦腔韵味之中。豪放激昂,让人享受。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遥握夏祺!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18:31:36
  非常感谢吴孟友先生的关注与鼓励!是啊,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对秦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秦人的个性和风骨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知。秦地秦人秦腔,有着同样的风格,有着类似的个性,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问好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4 楼        文友:枫桦        2024-06-29 09:54:54
  没有什么比耳濡目染更深入人心,在不知不觉间就爱上了它!说实话!有些东西不见得热爱就让人刻骨铭心,就因为天天都要有感观的参与。老师的文章非常深刻!我也是有同样的经历!那些样板戏,就因为天天在耳边播放,至今还能哼唱大段的唱段!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18:36:06
  非常感谢枫桦文友的精彩点评!“有些东西不见得热爱就让人刻骨铭心,就因为天天都要有感观的参与。”正是这样,有许多事情,起初并不是因为多么喜欢,可是,天天参与其中,就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渐渐地理解了它,进而热爱并全身心地投入,“耳濡目染”,说的大概就是这种长时间的浸润给人带来的变化和巨大影响。问好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29 10:16:58
  村里的大喇叭是个好东西,给一顿顿午饭做伴奏,耳濡目染,秦腔就在作者的心中生根,并获得了历史文化知识,也被剧中人物感染着,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文章写秦腔用一个“吼”字,非常生动,我听三晋三秦的曲目,都是吼的感觉,但就是吼,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也吼不出,于是我认为这是天生的才能,的确,这样的吼,来自秦人的性格。这篇回忆散文找的角度很好,一下子就进入了文化的意境。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18:43:09
  非常感谢怀才社长的精彩点评!也感谢怀才社长的肯定!上小学、上初中,大队部就有高音喇叭,只是上小学时的高音喇叭质量还不是太好,播放时声音不大。等我上了初中,大队部的高音喇叭就和以前不同了,声音特别宏亮,穿透力很强。坐在家里,听着喇叭里放出的音乐,效果非常好。正是那一段时间,我听到了秦腔,让我一个人的午餐不再寂寞,也让我对秦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思考秦腔与秦地秦风秦人的关系。问好社长!感谢社长给我文章的润色,让我受益非浅!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29 18:21:39
  本来,吃饭是吃饭,秦腔是秦腔,两者本是毫不相干,可作者却把二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足见老师的写作功底。吃饭时听秦腔,感受历史文化,感受艺术的魅力。我们小时候好像没广播听,广播倒是有,只是装个样子,很少说话,很少发消息。美文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9 18:47:07
  非常感谢红花草文友的热心与精彩点评!也是幸运,我上初中时,大队部的高音喇叭音质还不错,坐在家里听广播,一清二楚。听戏曲,听新闻,为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想起这些,那时的农村人多,还是挺热闹的。问好文友!祝你开心每一天!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02 14:20:16
  原来电视上看到过陕西人吼秦腔《好了歌》,感觉只有吼,才和原文表达的意思很配。也让我想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悲壮的话。老师这一个系列的初中生活都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拜读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7-03 10:35:28
  非常感谢天方夜谭文友的关注与点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大秦帝国里这句雄壮有力的口号,真的表现了秦人的个性和做事风格。其实,自从来到广东,平时很少能听到秦腔,但是一旦想起秦腔,还是非常熟悉,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自然、质朴。问好文友!祝你夏日顺祺!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