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午饭与秦腔(散文) ——新堡初中记事之六
午饭与秦腔,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在我上初中的三年之中,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大队部的广播里播放秦腔。那一段时间,我一边吃午饭,一边听着秦腔。
一
上初中,过了一两个月,每当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时,大队部的喇叭突然响起来了,锣鼓喧天,高亢嘹亮,有人开始播放秦腔戏曲了!
秦腔的穿透力特别强,直入内心,让人振奋,带着我的思绪进入其中。陡然间,喇叭中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喧如雷震的男高音,让寂静空阔的院落霎时热闹起来了,也让我的午饭有了热热闹闹的伴奏声。
那时,正是拨乱反正时期,农民可以去自由市场做买卖了,高考制度恢复了,不准演唱古典戏曲的禁令也解除了。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秦人,他们对秦腔的全部热情,都被这好消息鼓舞着。于是,唱了多年的流行歌曲,被这极富地方色彩、激越悲壮的秦腔代替了。平日里,听到有人唱几句,断断续续,难得听到一段完整的唱段,也难得有机会听名角演唱。因此,当大队部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秦腔唱段时,我就认真听着,用心品味。
其实,听了将近三年,喇叭里放的唱段永远是重复的,似乎只有两个唱段:《铡美案》中的“三对面”,《辕门斩子》中杨六郎“见太娘”、“交印”等。
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和个性生冷倔硬的陕西人一样,极为本色,大锣大鼓,慷慨激昂。无论是为民做主、爱憎分明的包拯,还是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精忠报国的杨六郎,他们的个性里,都有一种充沛正义的感情,都有一腔爱国爱民的忠烈情怀。表现在唱词中,则是激越高亢,节奏鲜明。他们唱词,确切地说,早已不是唱,而是用尽全身力气、撕心裂肺的“吼”出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乱吼秦腔,这是秦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非常直观的写照。秦人性情骠悍,秦腔粗犷豪放,秦腔不是唱而是吼起来,“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不用“唱”字,而用这个“吼”字,最能体现秦腔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选段,有人说,看《窦娥冤》,只有秦腔戏才能真正体现出窦娥在刑场那种不甘屈辱,勇于反抗刚烈坚毅的个性。临刑前,窦娥怨天责地,发下三桩誓愿,以表示自己对命运的抗争。也只有秦腔,才能将窦娥那满腔的怨愤、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这种说法,确实是懂得了秦腔戏曲中的精髓,深深懂得秦人个性中的倔强与风骨。
于是,我一个人吃饭时的伴奏,就是这种震天“吼”地的秦腔。秦腔,这种传统的戏曲,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铡美案》唱段一开始,包拯一声大喊破空而来:“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开头这几句唱词,只不过是音调高亢,气势磅礴,预示着包拯出场的气度不凡;一声堂喝,营造出官府的威严气氛,显示出包拯的凛然正气。
“猛想起当年考文会,包拯应试夺了魁。披红插花游宫内,国母笑咱面貌黑。头戴黑,身穿黑,浑身上下一锭墨。黑人黑像黑无比,马蹄印掌在顶门额。三宫主母有恩惠,赐我红绫遮面黑。叫王朝与爷把红绫取,三尺红绫遮面额。走上前来双膝跪,愿公主赦臣无罪责。”
节奏加快,包拯吼出的一连串歌词中,似乎只能听到这一个“黑”字。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包拯的形象:黑面黑貌黑衣,还得加上一双黑官靴: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包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品评,不卑不亢,用三尺红绫遮挡面额,恭敬拜见公主。接着,就是公主仗势兴师问罪,包拯据理为百姓争取,节奏更快,包拯的唱词变成了大吼,当公主蛮横地质问包拯:“你能问他(陈世美)什么罪?”包文拯毫不犹豫地回答:“定赴铜铡不容情。”
“定赴铜铡不容情”,多么斩钉截铁的回答!面对公主的责问,包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即使驸马犯罪,也毫不留情。于是包拯的勇敢胆识,包拯的气度刚毅,深入人心,人们高度赞扬他:“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听包拯唱词次数多了,渐渐地,我对皮肤稍微黑一点的人竟然有了好感,认为长得黑是一种正直无私的面相。戏曲脸谱中的黑色,则代表代表忠耿正直,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比如包拯,他威武有力、粗鲁豪爽。戏曲脸谱中的白脸,就是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的意思,比如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自私,极度残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勇敢与怯懦,跟他的脸白脸黑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戏曲为了表演的程式化,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人物个性标签化、脸谱化。
二
如果说包拯是令人敬仰、为民做主的封建时代文官典范,那么杨六郎则是人人心中仰慕、忠君爱国的武将代表。
《辕门斩子》讲的是杨六郎为了正军纪,将亲生儿子杨宗保绑在辕门示众,欲将其斩首,以惩罚其贻误战机的罪过。但是,作为父亲,心中肯定是痛苦万分。当然,少不了众将、八贤王、杨母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前来求情,可是杨六郎一概不答应。直到穆桂英大怒,杨六郎害怕,才赦免了儿子。但是杨六郎赦免儿子,是有条件的,于是穆桂英献上降龙木,与杨宗宝夫妻合作,大破天门阵。说到底,杨六郎是否赦免儿子,看的还是是否能保家卫国,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在他的心里,朝廷的利益高于个人,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主旋律。
戏曲中杨六郎唱词:“八千岁进帐来猛虎挡道,挡住我杨延景路一条。戴乌纱好比愁人帽,穿蟒袍又好似身受擒,蹬朝靴好比带绞锁,系玉带好比犯法绳。不坐官来我不受害,坐一日官儿我担一日惊。”
作为一名武将,杨六郎看重的是自己肩上保家卫国的责任。所以,在别人看来艳羡的乌纱蟒袍,而在杨六郎的心里,这些都是绞锁法绳,让自己担惊受怕,日夜难安。当八贤王想以官职压制他服从之时,他毅然唱道:“在宝帐难住我六郎延景,既不能秉公执法行军令,到不如卸乌纱奔家为民。”面对上级的强硬压制,杨六郎以辞职来抗争。
包拯和杨六郎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广播里放的固定的唱段,差不多可以自己唱了。可是,这样的唱段,天天听着,却从来没有觉得单调,也没有感到厌烦。相反,听多一次,我就多一次感受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为他们面对的难题而忧愁,为他们的公正无私而喝彩。我时常想,假如换成自己,面对的问题,该怎样做?心里是不是非常害怕、十分纠结?内心的痛苦怎样化解?
小时候,母亲常说:“我们这些人,穷是穷一点,可是生活简单,不要面对那些复杂纷繁的事情。就像国家领导人,每天不知道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要处理多少难以解决的大事,要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做,成天担心害怕,晚上睡不着觉呢!”想想包拯、杨六郎,他们面对的事情,都要面临艰难的选择,都要面对生死考验,真是太不容易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秦腔戏中的包拯和杨六郎,其实,都是在教我,人生应该如何选择。而那些动人心魄的唱段,那种高亢激越的唱腔,至今回旋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响着。
三
这就是我初中三年一个人吃饭的情形,单调却有益。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是我听秦腔,回想品味秦腔最多的一段时间。在我感到孤单寂寞的时候,是秦腔帮我赶走了寂寞,摆脱了孤单。此后,秦腔听得少了,但是那慷慨激昂的腔调,却无比熟悉;那种质朴浓烈、刚直醇厚的感情,依然在心中激荡。
现代人也很注意享受吃饭的时光,有的就开着音乐,音乐成了下饭的佐餐。那时,播放秦腔,完全是为了消磨中午空寂的时间,来一点声音,没想到,给一个初中学生喜欢上了,爱上了音乐,有了一点深刻的思考。
在此,得感谢那个天天坚持播放秦腔的人,也许他是秦腔戏迷,认为好的东西要分享给大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应了那句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话,一个人欣赏音乐,很快乐,但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2024年6月29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