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常闻法师(随笔)

编辑推荐 【书香】常闻法师(随笔)


作者:通德江南虎 童生,87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0发表时间:2024-06-29 18:22:11
摘要:小孤山是一座神山,也是一座诗山,更是一座圣山。

宿松小孤山,自古闻名。小孤山是一座神山,也是一座诗山,更是一座圣山。小孤山座落在长江之中,雄踞于吴头楚尾,与江西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小孤山的“小”区别于大孤山的“大”。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奇景,素有“海门天柱”、“长江绝岛”之美誉。小孤山原住持常闻法师(1928—1994),其护佛普济的事迹在周边广为流传。常闻法师俗名王德元,系宿松五里黎家冲人氏。一生命运多舛,父母早逝,便寄居在伯父家。七、八岁时,帮伯父家养猪放牛。十一、二岁时,因牛无端走失,自知无法向伯父交待就北跑到许岭关帝庙。庙里老师父看其可怜就收留在庙里打杂。由于王德元勤劳、善良,因此甚得师父喜爱,很快他也适应庙里生活。一开始,师父教他学佛念经。聪明的王德元不多久便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仁德的僧人。这时在他人生开始的旅途中,庙里的生活使他才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五八年”大跃进,其被抽到岳西大炼钢铁。回来后因无家可归就想回到许岭关帝庙度日。可到关帝庙一看,庙毁师父不见。惆怅无奈之际,忽然想起师父当初说过,小孤山上也有和尚之事,所以就又风尘朴朴朝小孤山而来。
   来到小孤山,满怀希望的他却被拒之门外。原来按规定庙里不随便收生人,加之人生地不熟,心灰意冷的他,从此感觉自己人生信仰最后的一渡船都乘不上!感叹“天下之大,何以无我立锥之地”?遂漫无目的地走至套口投江自尽。也是天不灭人,第二天早上被江浪冲到小孤山脚下,搁浅时被时任乡委妇女主任宗梦兰女士(外号宗拐子伯伯)发现,并救起,复活。宗主任知道他的身世及想法后马上介绍他在小孤山挑水、劈柴,并为僧侣们煮饭烧茶等杂役之活,从此他便在小孤山落脚。当初师父的教诲,当下小孤山的氛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护佛普济、弘扬佛法的信念,也就是在这里能圆其梦。
  
   学佛信教
   常闻法师自小没有读过书,所以在学佛的路上更是艰难,更加刻苦用心。他白天杂事多,当时三位年长师父分别是果修、果行、果成,其中果成还是一个瞎子,所以全寺重事杂事只有靠他一人操作。他唯一的学习途径是早晚课诵,再就是晩上背诵经文。因其常年劳作,造成身体体弱多病。但他渴求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基本上都是凭着记性死记硬背,那怕是他到了晚年也叫弟子们读诵经文给他听。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小时候没读书,所以很多经文宝藏学不了!”并告诫弟子们要惜字如金。看到地上有字纸他都一定会捡起来烧掉,以对文字之恭敬。他更不允许别人把书,字纸坐在屁股底下。常闻法师一生总把佛法化为用朴实语言,慈悲的行为来温暖着世人。佛教的菩萨精神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出世,也能入世。身要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必须去面对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心要出世,则是有颗出世的心,就是超脱的心,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心。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无我、利他之心。
  
   以德佑寺
   常闻法师以俭养德,主张寸木寸用。甚至一个皮质方便袋,一张废弃旧报纸,都要留着保存好,等庙里用时应急。衣服上补丁无数,饮食、生活方面靠当地村民供养接济一点,时常是饥寒交迫,但他始终坚守在寺院。常闻法师一心想把寺院三宝事业发扬光大,三位师父有的圆寂、有的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守着庙宇弘扬佛法。1977年他步行至望江启请慈舟老和尚到小孤山施放“小孤山首次焰口”,救济幽冥。让小孤山佛教文化闻名遐迩。1979年常闻法师深知个人力量有限自己又体弱多病。为了寺院的发展和佛教事业更好地传承,他曾三次奔赴江西省庐山寺院,邀请匡成老师父来启秀寺当主持。自己甘愿为下手,与匡成法师同心同德而成为一段佳话。常闻法师历经磨难不断的完善自我,1986年全国宗教政策落实后的第一次三坛大戒。常闻法师在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圆满具足戒,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行善助人
   在上世纪六0至九0年代,小孤山交通有水陆两路。水路:长江航运繁忙,上山礼佛的香客众多,停靠的船只自然也是非常之多。香客、船工想吃一口热饭,想喝一口热水,常闻法师都是来者不拒,一一对应安排妥当。以至后期来山感恩、还愿者不计其数。陆路:小孤山七十年代开放,直至九十年代后期续至现在,周边三省市、县特别是望江、太湖、怀宁、彭泽、湖口、黄梅、九江等地民众经常来小孤山祈福祈祷。此时小孤山周边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香客、居士们甚至星夜兼程来旅游观光、朝奉小孤山娘娘。时有无路费回家、无亲投靠,孤单无助,流浪轻生之人,只要常闻法师知道,他总是尽量帮忙并以自己亲身经历,劝戒她们回家还给予路费支援。因此也常有民众送来匾额以表谢意。
  
   拥党爱教
   常闻法师一生爱国爱教。平时总是教导弟子们要爱国爱教,秉承善念,帮助他人。始终不忘自己出自贫苦人家,不忍世间疾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菩萨心,为百姓为人民谋福利”。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国恩党恩众生恩,以佛教的主旨,菩萨的胸怀回报社会。扶贫救困,修桥补路,做慈善事业的先行者,用毕生精力对小孤山的山寺文化,繁荣安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把拥党护教视为僧侣的一项光荣责任,积极向上,维护国家利益。所以在此后几年的特殊年代中,小孤山寺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时年近三十的常闻法师经常一个人坐在进山的一天门处守着。不许小年青进山,甚至被殴打也要死死地抱着破坏者的腿脚。当时的信念是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保护小孤山的一草一木。现小孤山上一块难得文物,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蓬莱仙境”匾额就是他用性命保下来的,是信士们拥戴小孤山的历史见证。
  
   常闻法师尽其一生守护着小孤山的一切,为小孤山这一璀璨明珠的发展,地方文化的传承,寺院佛教传承奠定了基础。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下,佛教圣地小孤山香火繁盛,这正是法师终生的梦中所求!老法师66岁而终,今年刚好是法师圆寂30周年祭,特以文祭之。
   (宿松地域文化交流 王劲文、司国庆、郑英豪稿)

共 23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宿松小孤山,座落在长江之中,雄踞于吴头楚尾,与江西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小孤山因有常闻法师而称圣。常闻法师一生坎坷,出家后笃信佛礼教,以德佑寺,修身养性,行善助人不以善小而不为;拥党爱教不以政歧而相左,一生守护孤山兢兢业业、弘法证道、缘佛渡人。66岁魂归西而终,留下孤山小蓬莱之仙境,为后世旅游之圣地。文章以一人一地,写一段历史人文,好文,推荐欣赏。【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4-06-29 18:27:49
  一代法师,一个境界,一生为佛,一种精神。
回复1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4-07-06 20:16:49
  谢谢老师的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张晓钟        2024-07-01 20:28:54
  拜读欣赏了!
回复2 楼        文友:通德江南虎        2024-07-06 20:17:40
  张校长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