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栀子素洁花芳香(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栀子素洁花芳香(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32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5发表时间:2024-07-02 18:15:12

第一次认识栀子花,是母亲插秧的夏天。第一次嗅到栀子花奇特的香味,是从母亲的发间飘来的,浓浓郁郁的。那天,树上的蝉火火地朗叫,秧田里的水热得发烫。母亲穿了一件白色的确良小褂子,裤子卷到膝盖处,热红的脸颊,明亮的眼睛,乌黑的发间簪一朵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栀子花。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上,戴了防护的橡胶“秧套”子,拿着一把竹制的七档“秧尺”,朝已布满一把把秧苗的水田走去。那身影,连同香味,从此牢牢地印在了我童年的脑海里,想一想,香气就扑鼻而来。
   童年,我看到过的花并不多,在乡村,春天里大概就是油菜花,夏天的端午花和栀子花等,这些普遍的又各有特色的几种花。年复一年,适时地开,所以印象深刻,容易让人记得住。油菜花是大片大片的黄;端午花是一串一串的红;栀子花是一树一树的白。论气势,论艳丽,栀子花自然是敌不过油菜花和端午花。但,品香味却比不过栀子花了,香飘十里,若在胸前的衣襟上别一朵,全身馨香盈盈,就连淌的汗水里都有香气。油菜花晶莹莹的如金光闪烁,端午花红彤彤的似火焰燃烧,看上去,总给人一种眼热的感觉。而雪白的栀子花呢,摸一模,润润的滑滑的,如攥一把雪的手感,若将花瓣贴在嘴巴上,玉洁凉爽,真是应了那句:“幽馥暑中寒”的意境。在炎炎的夏日里,有多少女子不喜爱这样的感觉呢?
   朴素的母亲甚是喜欢。每年生产队插秧的时候,都要在斗笠上插一支带露的栀子花,还要带上几朵送给一同插秧的妇女们戴。面朝着被酷日蒸煮的泥水,一阵阵肥气涌入了鼻孔里,此时,栀子花的香味不仅冲淡了难受的肥气,还带来一丝丝的清凉,起到抚慰插秧人心情的效果。
   母亲是生产队里插秧的能手,每次下到水田里,都是领趟的。又快又直,没有飘浮的秧苗,且株距匀称,令同行们刮目相看,也受到队长的夸赞。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夕阳西下时,还没有插到头的人,就主动去帮一下忙。插秧是弯腰的活,还要耐得住太阳的毒晒,或者是瀑雨的淋浇,很苦,很累。为了振作精神,于是,秧女们打起了“栽秧号子”,号子一打就忘了苦和累。栽秧号子是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为曲调,现场由一名嗓门嘹亮的、又会编词的才女领唱,其他的人应声附和,这样一唱一和的,情绪就高涨起来了,秧田就生动起来了。唱词多是来自于平常生活中的事,若编得幽默、有趣,一曲了,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还引起阵阵的欢笑声哩。母亲插的快了,就立起身,直直腰,擦擦汗,等其他人赶上来。
   大人们在田里插,我们一群小孩就田埂上玩。漠漠水田像是一方舞台,头戴斗笠的十几位插秧女,十几朵栀子花,一字排列,她们弯着腰,撅着屁股,挥动着手臂,在号子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而转身拾秧把,时而抬腿移步,身子随手动而起起伏伏。扎着两条麻花辫子,颈项里挂一条毛巾的母亲,就是前面的领舞者。歌声把朝阳唱成了夕阳,舞蹈把水汪汪的秧田,舞成了一片碧绿。收工回家时,母亲和一群插秧的人,把头上的栀子花取下来,放在了秧行里。当时曾想,栀子花香了人,香了手;香了秧苗,香了泥土。日后,由母亲亲手插下去的秧苗,秋天里长出来的稻子一定是很香很香的吧?这就算是我幼稚的想法,那也是最美的想象了。岁月悠悠,过去的一幕幕至今难已忘怀。
   不经一番风雪苦,哪有栀子花放香。当花凋零时,栀子树又要经历秋天的霜打,要熬过冬天的寒风、冷雨、雪裹。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翠绿的叶子都会一直等待,等待在蓬勃的春天里焕发生机。经过三个季度的积蓄、忍耐,又开始生长,孕育花朵,相约又一个盛夏,吐露芳香。喜爱栀子花的母亲,小时候家寒,住的是两间土坯的草房,还有一间锅灶的厢房。下大雨时,屋面渗漏就用盆子接,雨水滴滴答答的如敲木鱼,敲得满屋子的忧,满盆子的愁。我的外公是因饥饿和无钱治病而早早地去世了,无依无靠的外婆,领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母亲生为长女,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学会了坚强,十三岁就和外婆一道扛起一个家。房子坏了,和外婆一起修,家务事,田里的农活,样样都会做。还到过一家化工厂里做童工,没有工钱,常从厂里带回来一碗粥,给妹妹弟弟分着吃。时光荏苒,尽管日子苦,却阻挡不了一朵花的开放。母亲长大了,艰难的生活,从来没有压垮她的意志。反而,岁月把她磨练成了心灵手巧又勤劳的人。亭亭的,就像一棵翠绿的栀子树一样素洁,如栀子花一样芬芬。
   有母亲的日子总是芳香的。小时候,夏天里母亲喜欢掐几朵尚未开的栀子花蕊,回来插进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瓶里,或者放在水盆里。如是白莲花一样躺在水上,花茎吮吸着水就会慢慢地绽开,尖尖的花嘴一张,会喷出浓烈的香味来,弥漫了整个屋子。当晚霞染红了天边的云朵,撒满了秧田时,母亲就煮了一锅大麦彩粥(我们这里人把大麦磨成面粉,就叫大麦彩子),盛在钵子里,放在通风的堂屋里散热。然后,到菜地里的瓜架上摘两条黄瓜回来,刨去外皮,一破两片,抠掉瓜瓤、瓜籽,再切成薄片,看上去形似扁豆荚的样子,放在盆子里,撒一撮盐,拍几个大蒜头瓣子,腌制黄瓜,作搭粥的小菜。有时候还煮两只咸鸭蛋给我们解馋哩。门前的蛙鼓起来了,母亲把长桌子搭到门外,用潮湿的麦壳草屑子着蚊烟。又把彩粥钵子和黄瓜盆子端到桌上。满月的夏夜,月光明亮,就无须点煤油灯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晚饭。旁边蚊烟袅袅娜娜,我“呼啦,呼啦”地喝着应凉的彩粥,咸黄瓜嚼得“嘎吱,嘎吱”的脆响,吃的很香的样子。一吃过晚饭,母亲随急收拾完碗筷,桌子抹得干干净净的,我和弟妹就躺在长桌上乘凉,看月亮,数星星。母亲就坐我们旁边,摇着手中的蒲团扇,为我们煽风驱蚊,享受着母亲身上的味道。蚊烟熄灭了,夜已深,身上也凉快了,母亲叫我们到家里的床上睡觉。我们钻进别了两朵栀子花的夏布蚊帐里,母亲又用扇子掸了掸帐子,把蚊子掸出去。然后,放下帐门,压在凉席下,片刻,我们在沁入肺腑的香气中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们长大了,生产队分田到户了。家里的责任田多,母亲早出晚归地忙。夏日,天麻麻亮,母亲就拿着秧绳子,到水田里插秧去了。我早上起来,再也见不到发间簪着一朵栀子花的母亲身影了。只是,我们做好晚饭放在门前的长桌上,等待着脸上溅满泥浆的、裤腿焗满泥巴的母亲蹒跚而归。好让疲惫的母亲及时地喝一口清凉的彩粥,给母亲煽一煽凉风,发间依旧飘着栀子花的芬芬。
   如今,每到夏天,看到细波微漾的水田中,那一只只站立的白鹭,就仿佛是绽放的一朵朵栀子花。看到一排排插秧女,就仿佛看到了,前面领趟的穿白色的确良小褂子的母亲背影。风中,便有一股浓浓郁郁的香味袭鼻而来,就如同家乡小河上飘浮的一层密集的翠萍,拨开了,瞬间又迅捷地拢在了一起,推都推不开。
   心中的“知子”树,花落了,香不散。

共 26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回忆了与栀子花相关的记忆。作者童年时第一次认识栀子花是从母亲身上,母亲插秧时会簪一朵栀子花,在生产队插秧时母亲是能手且善良助人,还会和其他妇女一起戴着栀子花打栽秧号子,小孩们在田埂上玩耍。作者想到母亲插的秧苗长出的稻子会很香,也回忆起母亲小时候贫寒的家境,她经历苦难却学会坚强,长大后如栀子树般素洁、如栀子花般芬芳。还有小时候母亲夏天会掐栀子花蕊插进玻璃瓶或水盆让其开放,散发香味,傍晚母亲煮大麦彩粥、做腌黄瓜等,一家人在满月的夏夜围桌吃饭乘凉,母亲为孩子们摇扇驱蚊,孩子们在有栀子花的蚊帐里入睡。后来分田到户,母亲忙于责任田早出晚归,孩子们做好晚饭等母亲回来,如今看到水田和插秧女会想起母亲,闻到香味仿佛看到母亲,心中的“栀子”树花落香仍在。文章通过描述母亲与栀子花的故事,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善良、坚强等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借栀子花历经风雨终吐芳表现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还有文章通过对过去生活场景的描绘,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的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强调了母亲和那段岁月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和无尽的温暖。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2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7-02 18:15:30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7-21 09:55:5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