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的爷爷奶奶(散文)

精品 【东篱】我的爷爷奶奶(散文)


作者:敌军 白丁,5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发表时间:2024-07-03 03:58:57
摘要:爷爷奶奶离世多年,重拾记忆,如影随行。他们的付出,只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本文修改于2024年7月1日。


   我爷爷生于己巳年(1929年)正月二十,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因为在我爷80岁的时候,他来吉水县城检查身体,在我家住了几天。一同来了几个亲戚,晚上,妻子要我和爷爷睡。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和爷爷聊很久,第二天我写了日记。
   有天晚上,爷爷说他读了四年私塾,后来学了几年泥瓦匠。别看只读了四年,其实爷爷的字写得很端正,我小时候看过他戴着眼镜拨弄着算盘,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东西。家里还有不少登记本,堆在猪栏上方的隔层里,那是我够不着的地方。爷爷是村里的干部,有些东西保管得很好,他离世后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登记工分之类的本子。
   想想我小时候写字的本子,都不知去了哪里,连尸体也找不到了。爷爷说,有些东西注意留下来,我想,应该是留下一些时光吧。
   爷爷说他在19岁时当过一年国民党兵,隶属于“江西供应局监护营第一连”,连长是张学良的侄子张定连。还说张定连只有18岁就当了两回连长了,前一次是在前线,犯事要处决时被张学良保了出来,放到后方搞后勤,又当连长了,据说营长是土匪出身的。讲到这里爷爷有点激动,愤愤不平,好像凭真本领他也可以当连长、营长之类的。不过我在网上只查到张学良的侄子张闾实,并没有张定连。也许我当时记错了名字,或者张定连是小名,因为当时爷爷叫郭水生,也用小名,族谱名字叫郭成元。
   这段经历,对于爷爷而言,属于身不由己。他说,混口饭吃就是。我觉得当国民党的兵,本身就是污点,混饭吃也不能当。爷爷笑笑,说,有这个觉悟就好了。没有觉悟的成长,往往是苦难。
   我问爷爷怎么没去台湾?爷爷说他逃出来了,并讲述了过程。1949年4月底,听说解放军渡过长江打过来了,他们从上饶调到吉安,守卫军需物资。后来吉安也呆不住了,要向广东后撤,然后去台湾。好多士兵因为怕去台湾,都想办法逃出来。爷爷说当时他和一个湖南兵一起,押运一车物资从吉安去广东。走了十多里来到一个渡口,等船时谎称没吃早饭,溜之大吉,偷偷回到了黄桥太坪村。爷爷还补充说,当时有两手打算,如果渡口没逃成功,到泰和再逃,都没逃成就只有去台湾了。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我们村上的人在那里开饭店,方便逃跑。
   当逃兵,总是不大光彩的,但爷爷说,那时他看出一点眉目了,不逃跑,就没有前途,不能说是觉悟,明显混不下去了,还跟着混,那是死路一条了。
   爷爷感叹说还好逃出来了,听说渡过台湾海峡时,淹死了好多士兵。他说当兵真舒服,每月两块大洋,值三担谷子,还管吃管住,没事就打打牌,娱乐娱乐。解放后爷爷还被抓到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杨万里的故乡)公社审了几次,主要是问为什么当兵啊?为什么又当逃兵啊?好在没有深究,没犯什么事,很快放回来了。
   或者,当逃兵是他的光荣历史吧,爷爷说,去台湾就不能随波逐流,过不去的,路子也不对,怎么能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我又问后来有没有当共产党的兵?爷爷说没有,但是1955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支前民工,修鹰厦铁路。他说那时很苦,环境恶劣,工资又低,好在不拖欠。修了九个月的路,想家想孩子了,就回家抱儿子(我爸爸)了。回来后基本上就没有长期离家,要么就是去附近某地修水库之类的。
   他说,干什么都行,在共产党队伍里干活,用不着担心小命,他特别喜欢和平,普通人用不着担心什么。这是爷爷对共产党的最初印象,爷爷是实在的,也是有感情的。他用生命来衡量两个党的好与不好。
  
   二
   我爷爷2014年去世,85岁,在农村算是高龄了吧。
   记忆中的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就连我奶奶骂他时,也总是默不作声,也不发火,脾气真是好。有时候我奶奶骂得好难听,他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扛起锄头走出家门去地里做事。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或者说一个男人一生赚不到什么钱,或多或少总是挨骂的份(我是深有体会的)。虽说我爷爷学了泥瓦匠,但在我的记忆里,他没有外出务工赚钱,只是一直在家种地。
   或者奶奶的骂里,有着凭着手艺不争气的成分。我非常佩服爷爷的忍耐,亲人之间,真的不能分清道理,爷爷可能总是忘道理上想,想别人的道理,不想自己的道理。
   我家有一块2.3亩的水田,全村最大的。我最讨厌这块水田,插秧、割禾等农活时,站在田里总是望不到边,觉得要干好几天才干完。每次想偷懒时,时不时就会看到爷爷在井然有序地劳作。我也一直纳闷,爷爷插秧怎么就比其他人整齐,割的禾总是绑得严严实实,一手一手拎得清清楚楚。我们小孩最喜欢拿他割的禾了,仅两个手指头夹起来,就可以送到脚蹬打谷机的大人手里,甚至可以一个小孩给两个大人拿禾。
   后来我发现,我老爸和我大叔干农活也是这样,做得都很踏实、精细。尤其是我大叔的插秧技术,我深深佩服,虽然大叔是读书人,但他可以低着头插秧,一口气从头闷到尾半个多小时不直起腰,禾苗插得工整有序,横竖都成行。我都认为这是“祖传”,爷爷的确影响着下一代,爷爷不说什么漂亮的话,总是身体力行,他的作用却很大。
   爷爷种旱地也很不错。最喜欢看他收拾菜畦,平平整整,好像都经过了精心打扮。看旁边的菜园,没有哪个人家是这样的。看来每个人做事的风格是不会变,而且有些好风格还会不断传承。
   记忆最深刻的是喜欢吃爷爷腌制的萝卜,不管是胡萝卜还是白萝卜,我真的都喜欢。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没少吃。爷爷腌制的白萝卜,颜色很深,很好入口,不用费好大力气去咀嚼。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问过我老妈,她也不知道,她也只知道好吃。后来才知道是陈年的萝卜才会有这个口感。也不知道那样的年代,怎么还能有陈年萝卜。爷爷腌制的胡萝卜不是陈年的,有脆性,放点肉就更好吃了。两种腌制的萝卜,伴我度过了七年的读书生涯。老一辈人,在艰苦的日子里,从不喊穷,喊艰难,是他们能够把平淡贫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功夫,也是品质啊。
   爷爷和大多数乡村老人一样,不喜欢待在城里。他去过几次儿孙家里,都说不习惯。起初他倒是喜欢在县城里闲逛,回家后说哪里变化大了,哪里改成了什么。估计是没人陪的原因,没几天就吵着要回去。还是在乡村自由自在,没事就背着双手,在村子里“巡视”。我奶奶去世后,他就基本上不种水田了,种点菜地,适当劳动一下,锻炼锻炼身体。
   爷爷从没有真正打过我,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我调皮,举起手故作严厉要打我。有那么一两次放下手来,用两根弯曲的手指敲打一下脑袋,不过蛮疼的哦。爷爷说,一想起国民党的军官,手里拿着鞭子揍当兵的,心中就痛苦起来。
  
   三
   记忆中从没见过我奶奶下过地,哪怕是旱地。
   印象最深的是她非常怕冷,每到阴冷天,她身边一直有一个小火笼,里面烧着几粒永不灭的炭火。或许是因为我奶奶体弱多病吧,参加工作了的大叔,时不时从外面带一些哮喘药回来给她吃,我们少不了听她咳嗽。爷爷总是给奶奶拍拍后背,这是爷爷认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他是用朴实的爱等待奶奶的。
   听我老爸说,奶奶的娘家是金滩镇仓下村的,姓晏,在镇里开商铺,家境殷实,可惜没有亲儿子。有个过继的儿子,不过是个败家子,喜欢赌博之类的。后来过继儿变卖了家产,迁到哈尔滨去了,也可能是躲避什么吧,杳无音讯。不过有事时,老爸他们还是会和仓下的亲戚走动的,只是我从没有去过。爷爷从不提及这一段,有时候逼急了,爷爷说,不要提那些糟心的事。我觉得这也是爷爷的伤疤吧,他把别人的痛放在心中,不能解决,也要在心理上给与同情。
   可能是奶奶的嫁妆比较多,家庭地位也就高人一等。隐约记得小时候看到蛮多银元、银项圈之类的,估计都是她带来的,不过绝大多数拿去当了,贴补家用。少数几个分给了儿女们,我儿时也戴过一个银项圈,后来我自己都不知道弄哪去了。
   奶奶很疼我。我是长孙,总免不了多关爱我一些。我大叔经常会从单位上带回来的一些吃的,奶奶总是让我吃,享口福。记得有一次奶奶给我吃香蕉,可能因为撑太多了,我居然把没吃完的香蕉丢到床底下。我老爸发现后,我免不了遭一顿皮肉之苦。也是该打,本来就几乎没有水果吃,叔叔好不容易带回一点大家一起品尝的,我却私自占有那么多,还浪费。
   我奶奶叫晏秋仔,1997年去世。我不知道她具体岁数。
   奶奶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她和每个老人一样,身上散发着温暖,这温暖和溺爱等同。
  
   四
   我爷爷奶奶一共育有六个子女,在那个年代也不算太多。老大、老四、老六是儿子,六个子女的为人处世都和我爷爷相同,脚踏实地,与人和善。
   老大读了两年小学,到福建当过几年炮兵。当兵时被扫盲了,字迹还是非常给力的,据说不是因为没读多少书,就会留在部队。他转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喜欢捣鼓机械,与人合伙买过几次拖拉机。他还和同龄人陆续承包过村里的砖厂、碾米厂、石料厂、栀子花基地等等,不过经常是赔本买卖。折腾不下去之后,自个儿在家搬弄一些抽水机、打谷机等农用机械类的东西。他也很熟悉农村电路的检修、安装等等,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像是一个修理厂。我时常看到他为村民修机械农具、安装线路等事情,不会收钱,有时候实诚的村民也会给包烟抽。老大当过村支部书记,因为村上宗族派别多,处事不圆滑,得罪不少人,没有什么成就感。
   爷爷常说,后辈比他好,不像自己什么也不会。我说会泥瓦匠也好啊。爷爷笑笑说,机械化就不行了。他赞赏儿子的功夫,什么也不说,心中满是欢喜。
   老四夫妻都在体制内,虽不是高官厚禄,但也衣食无忧。老六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东务工,在厂里找了个湘妹子,现在定居惠州。其他三个女儿都没有上过几年学,嫁在本地务农。
   敬爱的爷爷奶奶已经远离我们多年了,只有每年的正月上灯、清明节、冬至节等特殊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祭拜。后辈没有大富大贵之人,期盼他们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一生平安。
   时代没有改变我爷爷奶奶的命运,但他们毕竟看到了下一代在悄悄改变着,所以,爷爷奶奶走得很安详,我这样认为他们的故去是没有痛苦的。
  

共 39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笔下,爷爷身世很复杂,读过四年私塾,学过几年瓦匠,当过一年国民党兵。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打过来,爷爷不愿意去台湾,趁运军需物资时逃回了家。1955年响应党的号召,到鹰厦修铁路,修完铁路,回家去附近修水库。爷爷脾气好,待人和蔼可亲,常挨奶奶骂,从不吭声。爷爷是庄稼好把式,插秧、割禾样样在行。菜园子里也收拾得好,还是腌制萝卜的高手。爷爷老了,不喜欢待在城里,一辈子离不开土地和庄稼。奶奶一直体弱多病,娘家家境殷实,嫁妆较多,因而奶奶的家庭地位高。我是长孙,奶奶疼爱我,给我戴上银项圈。因家境不好,奶奶的细软差不多当去补贴家用。爷爷奶奶共育六个儿女。受爷爷奶奶的影响,个个脚踏实地,与人为善,三儿三女个个成家立业。后辈没有大富大贵,但个个拥有幸福的生活。文章铺陈有序,层次清晰,语言朴实,情感真切,详略得当,好文,推荐共赏,感谢賜稿东篱,祝夏祺笔丰!【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1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7-03 04:13:29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爷爷的人生十分的坎坷,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勤劳、朴实、爱家,养育了六个儿女,劳苦功高。爷爷的人物形象逼真。奶奶的笔墨不多,如工笔画,也给人深刻的印象。文章铺陈有序,语言朴实,情感真切,情节生动。好文拜读学习,遥握问好!祝夏日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敌军        2024-07-03 17:35:01
  吴老师的佳作每篇都是精品,深感佩服。老师功底深厚,一有时间我就会去认真学习的。谢谢编辑老师!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3 07:09:02
  这是一部很老的历史,作者的爷爷奶奶有的人,处在动乱的年代,一切都是无法选择的,看似那些是波澜不惊的故事,但隐含着人生的心酸,不管遇到多少磨难,身上的商量从来没有改变,作者深情回忆,留下家族史,也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曾经历史的镜子。作者的爷爷奶奶,从家族发展史看,就是一种过渡,真正的家族好转,必须遇到好的社会。这篇回忆散文很有份量,让我们读到很多东西。谨祝作者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敌军        2024-07-03 17:37:25
  谢谢社长的点评!是的,您说的对,家族发展得好,必须要有个好的时代,我们现在就处在好时代,祝愿各位老师生活顺遂!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3 07:11:53
  这篇文章读来令人感触颇深!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爷爷奶奶丰富而平凡的一生。爷爷身世复杂却努力生活,奶奶家境殷实但与爷爷相互扶持。他们的经历各有精彩,性格也十分鲜明。爷爷脾气好,干活是把好手;奶奶地位高,却也操持着整个家。六个儿女在他们的影响下,成家立业,踏实为人。作者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了爷爷奶奶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影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温暖与坚韧。这样的好文章,如同一幅细腻的家庭画卷,值得细细品味,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祝敌军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敌军        2024-07-03 17:44:32
  谢谢总编一语中的的点评!总编63篇文章,篇篇精品,可喜可贺!恭祝总编生活顺遂,旅途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