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熏肉飘香(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熏肉飘香(散文)


作者:林火杉 举人,529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1发表时间:2024-07-04 17:42:59
摘要:熏肉飘香,其实飘的也不全是肉香,还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和淡淡的乡愁。

【江山·根与魂】【柳岸】熏肉飘香(散文) 烟熏,是中华食谱中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式。其工艺也不如何繁复,在一个可加热的密闭容器内放入熏料,将待熏食材架空放置其上,然后点火加热容器,熏料受热就会冒出浓烟,可是由于空间相对密闭,浓烟不能够大量逸出,食材就会最大程度地吸收烟气,并因此逐渐改变自身色泽与原有的味道,形成一种别样的风味食品。
   作为传统的食品烹制调味方法,烟熏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燧人氏钻木取火后不久,烟熏工艺就出现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围猎经验,经常把吃剩下的肉用皮条挂到高处,以躲避虫蚁的啃噬。偶然间有人发现,高挂的条肉每天被地上篝火所弥散的浓烟缭绕,等过一段取下食用的时候,感觉味道和质感都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发现,经过烟熏的肉食比鲜肉能保存的时间更长久。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熏制肉品,并将这一工艺传散开来。再以后,远途迁徙和远征作战的人们,除了备一些肉干外,还会把一些熏肉当作干粮配带,因为熏制后的食材不容易变质,可以长期保存,食用起来很是方便,味道比肉干也更加浓郁。
   到了现代,交通远比古代发达,远距离运输新鲜食品已不再是难题,所以熏制品就失去了一层原本的意义。但是人们为了追求美食,并没有放弃熏制加工技艺,而且以赏味品鲜为目的,不断改良烟熏细节,尤其是南北皆爱的熏肉工艺。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经验积累,如今做出的熏肉色泽红润、风味独特、口感香糯、滋味悠长。
   故乡一带的熏肉就很有名气,一直以来以肥而不腻、色泽鲜艳、熏香沁脾、回味无穷著称。我吃过很多地方的熏肉,虽说也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甚至有一些还被列入了“中华老字号”,但我还是最喜爱故乡的熏肉,这也许是自小熟识、情愫滋生的缘故,在潜移默化中就有了解不开地情结。
   做熏肉先需精心选材、备料,这是决定能否做出美味成品的基础。原材一般以猪五花肉为最佳,肥瘦相间,入口不腻不柴,但爱吃瘦肉的也可选用猪腿肉,年内出栏的猪最是鲜美。把整扇的猪肉切成五寸见方的大块,之所以切成这么大块是因为煮熟后的肉会缩水,块太小也不利于后期的熏制和储存,同时还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豪放。
   将切好的方肉冷水下锅,统一将猪皮面朝上码放好,加入葱、姜、料酒(高度白酒也可)、八角等调料,盖上锅盖,大火猛烧。待水沸后两三分钟,汤面飘起一层灰白色的泡沫时,将肉块捞出备用。这就是焯水步骤,目的是为了把生肉里的杂质和淤血之类焯出,以除去浓重的腥味。
   接下来就是煮肉,这也是做熏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大柴锅里加入适量油,油温上升后放入葱、姜、蒜烹香,加入几块冰糖,看到冰糖融化冒泡时,再加入两勺自制的黄豆酱,搅拌几下就可以添水了。切记,一定要根据肉的体量,水要一次性加足,若煮肉中途补水则会影响肉的口感。水量以没过全部的肉为标准,并且要等水温上来后方可放入焯好的块肉,这样煮出的肉才能更加滋味足、口感佳。待全部肉摆放下锅后,就可以加入适量酱油、陈醋和盐,以及一个纱布包,这个纱布包里的东西可丰富呢,有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也可包入黄芪、党参等中药。烈火烧开锅后,转由小火慢炖,最好以小孩子手臂粗细的木材为燃料,放入灶膛两根,它自己正常燃烧的火量就正合适。等肉炖煮到半小时,开锅将块肉逐一翻一个个儿,让肉皮面朝下,再盖上锅盖继续小火炖煮,再过半小时再翻一个个儿。如此这般,需要炖煮两三个小时才能把肉块煮透。由于炖煮时间久,将肉内的一部分油脂炖了出来,而汤内佐料的味道却能浸入肉的内部,也只有这样炖出的肉才能皮烂肉嫩、肥不腻口、味道醇香,令人见之必定垂涎。
   将煮好的肉块捞出,置于一个可以沥汤汁的地方备用,接下来就该着手准备做熏肉的最关键步骤——熏制。将大锅内煮肉的汤汁盛到一个大釉子盆里,等闲下来可以加入淀粉和佐料做成另一道美食——焖子。然后把锅刷洗干净,在锅底放入一把柏木锯末,再将一个铁篦子架在锅内,把沥净汤汁的块肉均匀地码放在铁篦子上,盖严锅盖,文火细烧。大约一刻钟工夫,柏木锯末的烟气和独特的味道就会弥满屋子,熏肉也就熏制完成了。此时先别着急揭开锅盖,再焖上几分钟效果更好。
   等揭开锅盖的刹那,烟雾腾空弥漫,香气杂糅四溢,起初能把人呛得咳嗽不止,但等烟气散尽后,就只留下味道醇厚的肉香了。一锅色泽鲜艳、香味独特、肥不腻口、瘦不塞牙的农家熏肉就制作完成了。这样的熏肉不用蘸任何料汁,用刀具切成片即可食用,单吃时滋味可口、唇齿留香,夹到大饼里吃,则麦香与肉香能交织出别一番风味。我们老家一带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年三十早饭必须吃熏肉熬白菜,混杂着熏肉、白菜、豆腐、粉条的杂和菜,香气飘散,勾动味蕾,很能引诱人的食欲,这也是在贫苦年代老百姓整年盼望的一道菜。
   听老一辈说,以前条件不好,物资也匮乏,一年到头难得做一锅熏肉,只有腊月杀年猪时才会奢侈一回,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顿。剩下的熏肉就放到盐坛子里储存,等馋了的时候就切一块用来炒菜,就算打了牙祭,从三九天一直可以吃到入夏,人们称这种肉为“腊肉”,也有人叫“咸肉”。这也说明了熏肉容易储藏的特点,由于煮肉时已将肉全部煮透,杀死了里面的微生物,再经过柏木熏制出独特的味道,一般蚊蝇不近、虫蚁不噬,被罐子里的盐巴包裹后便能延长储放的时间。说实话,这样做出的腊肉远没有刚出锅时的熏肉味道鲜美,形容它的味道只需一个字——咸。
   相传清末大太监李莲英返乡探亲时,把家乡一带的特产薛家窝头和农制熏肉带回了京城,入宫后敬献慈禧太后品尝,得到了老佛爷的认可与赞赏,并一起被钦点成了皇家贡品,赐字赏匾,名噪一时。至今日,薛家窝头和农家熏肉依然是我们家乡传统美食的代表,并与驴肉火烧并称为“大城传统美食三宗宝”。
   如今到了城市中生活,楼房里没有木柴大灶,也没合适的锅烹煮大肉块,在家制作美味的熏肉成了一种奢望。不过每年入冬后,我都会找时间返乡一趟,在大集上买几十斤的新鲜猪肉,做一大锅香气扑鼻的熏肉,喊来亲朋好友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剩下的留给母亲一些,其余我就带回城里,放在冰箱里随时享用,但这些熏肉根本吃不了许久。有时不禁自我感叹,住进城市以后,虽然与现代文明更近了一些,但总感觉失去了一些熟悉的烟火气,回想起以前的时光,不免怅若所失。
   好在熏肉的技艺并没有失传,一些有心人通过钻研和运营,把故乡的熏肉做出了知名品牌,远销全国各地。我所在的城市也有许多熏肉店,每当嘴馋了时,就会走进店内,点上肥瘦相间的半斤熏肉,再来两个刚出炉的烧饼,要上一碗鸡蛋汤……啧啧,那种令人满足的滋味,拿满汉全席我都不换。
   熏肉飘香,其实飘的也不全是肉香,还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和淡淡的乡愁。
  
   2024.7.4廊坊

共 26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熏肉飘香,其实飘的也不全是肉香,还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和淡淡的乡愁”,作者从熏肉的历史讲起,追溯到远古时期,他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后不久,烟熏工艺就出现了。”从古人有了围猎经验开始,逐步从生食过渡到用火烤,用篝火的浓烟熏烤之后感觉味道和质感都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发现,经过烟熏的肉食比鲜肉能保存的时间更长久。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熏制肉品,并将这一工艺传散开来。从此,也就有了烟熏肉食的历史。到了现代,人们以赏味品鲜为目的,不断改良烟熏细节,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经验积累,如今做出的熏肉色泽红润、风味独特、口感香糯、滋味悠长。通过这些历史,作者又谈到了故乡熏肉的选料、制作、口感等。其笔触细腻,文字优美,宣扬美食的同时,带着浓浓的故乡情和文字情结,欢迎大家踊跃赏读!【编辑:梦中楼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4-07-04 17:44:25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妙不可言!
李春胜,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7:50:16
  李春胜老师第一时间留评小文,荣幸之至!向您问好!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4-07-04 17:45:38
  今天偶尔有空能第一时间欣赏到林社的文字,深感荣幸!只是许久不写按语,颇感生疏,深感愧疚!拙言拙语请笑纳!
回复2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7:51:30
  楼兰老师过谦了,您的按语很好!感谢您如此高效地编发小文,很是荣幸!也欢迎有时间多多编辑文章!遥祝夏安!
3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4-07-04 17:46:53
  顺祝林总夏日安琪!万事顺意!
回复3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7:52:13
  祝楼兰老师佳作连连,精彩继续,夏日安康,万事顺意!
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4 18:34:13
  老师真是快手,最近文思敏捷,出手成章,厉害,佩服。这篇熏肉,读着直咽口水,我知道熏肉加大饼很好吃,还记得老师家乡有驴肉火烧,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羡慕老师有口福。佳作拜读,欣赏学习,期待精彩继续。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4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8:40:50
  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到访小文,并留言鼓励。说实话,河北菜系难登大雅之堂,赶不上老师故乡的鲁菜和现居地的川菜,但有一些传统小吃还是很有特点,欢迎前来品尝。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