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理发(散文)

精品 【流年】理发(散文)


作者:听雪草堂 白丁,3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8发表时间:2024-07-06 10:55:23
摘要:理发时引发了儿时记忆,各种人事涌现心头

周末在家陪媳妇一起做午饭,刚将绿油油的菜芯洗好,准备躺平当“老爷”,媳妇定定地看了我几眼,说我头发长了,让赶紧去理发。
   我摸着头发在镜子前照了几照,五官清秀,皮肤光泽,是个十里八乡的俊后生。头发并不长,鬓边的头发刚触到耳朵边缘,只是丝丝白发特别的扎眼。
   媳妇说白头发长了很难看,显得苍老。
   我也只能长叹一声。男人虽然不太看重容貌,但很在乎发型,尤其像我这种已踏入中年男人的圈子,光、秃、亮这些词都是敏感的忌讳词。
   媳妇又说,别去超市的快剪那里理,鞋店隔壁开了家新的理发店,剪吹也就20元,你去那里,人家手艺更好。
   不知何时起,理个发不再考虑理发师的手艺问题。我的发型还是在读小学四年级左右,就定下的基本盘,三十年过去,一直未换过。记得那时,港台明星引导着潮流,我大概是懒,或者是其他的原因,留着长发,没有任何的发型,就是长。
   我们那里不叫理发,叫剃头。剃头师傅说给我剃个新发型,我没有反对,结果,给我剃了个三七分。当时有些很不好意思,捂着头羞于见人。三七分发型便一直留到现在,无论头发如何乱,甩几下,三七分的发界依旧清晰,一丝不乱。
   如今的理发店,看起来装修精致的都不敢往里走,一个是嫌贵,二个是浪费时间。
   这些看起来高档的理发店,门面也不过五六十平,理发师不过几人,其他各色工作人员一大群。穿着制服,戴着耳麦,显得个个精干。我常常纳闷,就这巴掌大的地方,还需要用耳麦呼叫?
   真正用于理发的时间不过二十分钟,但各种等待,洗头,结算,却要花费半个上午,然后还要办理VIP卡……
   理发,本来就是衣食住行之外第五件重要的事,太过麻烦,往往让我不愿意去理发。直到后来,尝试在超市门口的快剪处理了个发,只用了二十分钟,扫码付账,简单便捷。之后,便是快剪的忠实客户。
   在此之前,看到快剪基本不停下脚步。媳妇以前便唆使我去快剪理发,我一脸的嫌弃,感觉这种草台班子配不上我的发型。现在,却发现非常符合我的气质。
   媳妇新介绍的这家理发店装修简单,只有两面镜子,两张坐椅,工作人员就是夫妻俩,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洗。门口的玻璃墙上写着理发的价格:洗头15元;剪吹20元;洗剪吹35元;烫发……
   稍作犹豫,想装着漫无目的过路人离开,迈了几步,还是转脚进了店,直接坐在空着的椅子上,用只有自己听得到的声音说,剪吹就行,回家自己洗。
   洗剪吹,才是理发的完整流程,为了省15元,硬生生去掉一个环节,总觉得自己是不是穷扣搜了?口袋里真的就差这15块钱?(还真别说,能省15块钱,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老板应该是湖南人,脸上平和,不热情,也不冷淡,很熟练的给我围毛巾,系围裙,然后开始他的修剪功夫。
   记得初到广州时大概是2008年的样子,那时像这种街巷里小理发店,洗剪吹一套下来,也就不到20元,洗发时,还有十几分钟肩颈与面部按摩。
   09年初从广州去了北京,住在大望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楼附近。就近理了一次发,洗剪吹25元,这还是会员价,若是非会员好像是30元。印象之所有这么深刻,是因为理发师边理发,边一个劲的说,你之前是在哪里理的发,怎么头发这么碎呢。
   来之前,当然是在广州理的,全程都只用一把碎发剪,一寸一寸打薄,剪短。难道这理发也分南北?像舞狮分南狮北狮一样,南狮梅花桩,北狮通天塔。
   在那家理发店里充了100元,就只去了那一次,后来没有再去,一是受不了理发师的碎碎念;二是洗发时没有享受到颈肩与面部按摩。
   年纪还轻时,每次去理发我都会告诉理发师,我的右太阳穴边上有块疤,鬓发的长度必须要能遮住这疤。所以,年青时留的头发都比较长。当时的理想,是留一头披肩的长发,穿着花衬衫,长发随风飘扬,衬衫猎猎作响,充满了艺术范。
   这种理想,一直都只是理想。因为工作原因,一直保持着很正统的发型,未烫过发,未染过发,心里的小九九常引以为憾。常常想,哪天等我不上班了,非得染一头的黄毛不可。
   对留长头发,染黄毛有执念,大概是由于小时候产生的逆反心理作祟。我生长在江西农村,地地道道的那种农村。村里有位父辈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年青时学过几天剃头手艺,农闲在家,便帮村里人剃头。小孩子一块钱,大人一块五。
   他只有一件乌七八黑的布围裙,一把电推剪,一块肥皂。会剪的发型有两个,就是平头和光头。所以小时候留光头的时间要多于留平头的时间,原因只有一个,剃光头可以间隔长点时间再剃,一块钱,也是钱,能省则省。
   我有位同龄人,性子有些憨傻,基本不洗头。村里的剃头匠每次剃他的头都口吐芬芳,因为头发间藏有很多的碎砂石,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他的电推剪。
   大概在2013年左右,已经有二十年没有找过这位村里唯一的剃头匠剃头,那天晚上,却梦到了他帮我剃头。第二天,我打电话回家,说起这事。老妈就是一愣,然后告诉我,昨天下午,剃头匠死了。
   剃头匠是在村里修水渠时被水泥浇筑的水涵洞给砸死的。据说,当时他与另外三位村民抬水涵洞,肩头的扁担断了,他的脚陷在了泥里,他没有拨腿就跑,而是弯腰去拨自己的鞋子,水涵洞从他的身上碾过,活活给压死了。
   我也不禁愕然,难道真有心灵感应一说,要不能,怎么昨天晚上就会突然梦到他呢?
   我的一位小叔也是学剃头的,但他比较潮流,已经不叫剃头,而是叫理发了。在小镇上开了间理发店,生意兴隆,后又南下潮汕开发廊,已脱离了剃头这个传统的范围。
   曾天真的问小叔,剃头师傅怎么剃自己的头。这个疑问藏在心中很久了,怎么也想不通。不知各位看官,小时候可也曾有过这种解不开的疑问。
   曾经见过几位诗友写理发的诗,颇是佩服,些许小事都能写得精彩纷呈,也曾想过动笔,却始终一句未得。还记得几首关于理发的楹联,颇有意思,摘录于此:
   1、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此联用先抑后扬,语义双关的手法,将理发事业描绘得贴近生活,又显高大上。
   2、磨励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此联字里行间有凌云之志,有铁血之气。据传,太平军于广西金田起义前,李文彩在县城开了间剃头店,暗里却是结交豪杰的联络点。开张之际,冯云山为其撰联:磨励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读罢,认为平淡,便提笔改之,方成今日之联。
   3、大事业从头做起;好消息自耳传来。
   与第一联有些相似,以言此而意彼之法,阐释了理发的哲理启示,深得理发的个中三味。
   就此三联而言,若是真开理发店,第三联无疑是最适合张贴门口的,既贴实,又喜庆。

共 2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为媳妇催促去理发,勾起了作者一系列联想和回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为了省钱和节省时间,作者一直在超市的快剪处理发,这次听劝去了理发店,还是选择了最简单的剪吹。倒不见得是不舍得多花那十五块钱,而是觉得没有必要。三七分的发型一留三十年,是习惯,也是需要,虽然时有“叛逆”的想法冒出,也仅仅是想法而已。这些年,从乡村到城市,从广州到北京,领略了城乡之间、南北之间对于理发在认知上的差异,也感受了不一样的理发文化,理发看似小事,其实小事不小,就像对联所写: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剃头也好,理发也罢,称呼不同而已。光头、平头、寸头、长发抑或三七分,发型不同,反映的都是一个人对美的追求。散文散而不乱,质朴流畅,流年推荐共赏。【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1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4-07-06 10:59:06
  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总结非常到位。感谢分享佳作,祝流年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听雪草堂        2024-07-13 13:53:04
  谢谢赏读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13 17:21:5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