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孩子中考(散文)
早就知道七月二号是我市中考发榜的时间,至于具体是几点,没有说。班主任老师在群里发消息,只说是七月二号的晚上,很笼统,不具体。这么样一个倍受瞩目的关键时间节点,却像一团雾,需要大家去揣测。
稍晚,便有自称是刘老师的人发微信过来,说,中考成绩发布的正式时间是晚上七点整,第一次看到这么准确的表述,也就相信了。这刘老师应该是某某学校负责招生的。
晚上六点多,便有家长在群里说:可以查分了,只是人多,有点卡。有的家长还提供了很多查分的渠道。群里开始炸锅。有人惊叫,查到了;有人在哀叹,没有考好。虽然这个时候有人已经知道分数了,但没有人把分数发到群里。大家似乎都自觉地遵守着某种默契,没有人追问分数,因为那个三位数,实在是太敏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前卷学生,考后卷家长。这成绩一公布,有些家长便要开始一段艰难的历程。
很想尽快知道孩子的成绩,催促他去查分。孩子显得异常冷静,还在和几个同学在网上玩游戏,边说着游戏,边调侃成绩。有同学在电话那边不停地催问:
“你考了多少分?”
“我的还没查。”
“赶紧查呀。”
“我打完这一局就去查。”
……
孩子内心里应该是紧张的,有点故作镇定的意思。
我进了他的房间,他正准备去查,看到我进去,说,你在,我有些紧张。
我很理解他,也很尊重他,赶紧退了出来。
“哦……哦……”经过很短时间的沉静,孩子发出了异样的惊叫,音量远远超出了他平时说话声音,异常地兴奋,仿佛想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她妈妈都快被吓着了。
我过去一看,成绩果然不一般。特别是语文,远远超过了他平时的成绩;数学也超出了我的预想。今年本市中考数学很难,能有这样的成绩,真的很不错。我看到那个成绩,觉得他应该能成功考入附中本部。
我赶紧联系了老师,因为指标生招生是由本校学生成绩排名决定的,想知道他有没有入围,必须知道他在学校的排名。
我给老师发信息,询问怎么样才能查到学校的排名。老师告诉我,暂时还没有这个排名。我把孩子的成就发给了她,问,这个成绩够不够?老师很肯定的回答,够了,够了,老师在微信里连打好两个“够了”。看得出来,老师也很高兴。这验证了我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他的这个成绩远远超出了指标生录取分数线。
得到老师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很高兴,全家人都很高兴。我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开心。
第二天,老师在群里正式通知,孩子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充满曲折的中考也就尘埃落。
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就不错,毕业考试时,是全校最高的。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也不错,能保持着良好的成绩。但是,关键的初三来临的时候,成绩出现了很大的波动。说是波动,只是为了好听点,其实就是下滑,并且是直线下滑。
咨询老师,老师说,孩子分心了,并且举了很多实例,说明孩子在早恋。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说了,初三的学生早恋也很正常,大人也不宜过多干涉,更不能简单粗暴。害怕伤害到孩子。在现在的生活中,因为父母方法的不妥,导致父母和孩子关系紧张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一些极端情况。
但是,不干涉,能行吗?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考很卷,是一次分流,也是分层,说起来有点残酷。虽然对于中考,有很多人吐槽,说这个不合理,那个不科学,初中毕业的学生,还在懵懂阶段,大人就把他们无情地进行筛选分层。发牢骚,有什么用呢,能解决问题吗?
要是本来成绩就不好,也就没有什么期望值,那也无憾。现在是本身基础不错,关键时刻掉链子。内心的焦急无法言表,感觉是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局中的关键人物自己在不慌不忙地干着其它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别人只能看着干着急。
几次有冲动,想冒险把这个事情给他一次性讲透。自己还是忍住了,比起孩子的身心健康,成绩算又算得了什么?中考又算得了什么?
事情在五一前后出现了转机。五一前,有一场测试,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好。测试完后,要根据这次成绩,填报指标生的志愿。志愿有三个学校,很明显三个档次的学校。孩子的目标是最好的附中,按他当时的成绩,报附中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报中间那个学校倒是稳操胜券。
那几天,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心浮气躁,表现出来,就是坐不住,不停地找借口离开书桌。
看到孩子的表现,我既着急,又心痛。毕竟是才过完十五岁生日的孩子,学习和情感的双重压力过早地压在一双稚嫩的肩膀上。
我不想孩子背负过重的压力。建议他报一个中等志愿算了,只要自己努力,在什么学校都能学有所成。
有一天,孩子突然很肯定地告诉我,他还是要报考附中。我善意地提醒,按现在他的成绩,上附中基本没有希望。他说,没有关系,上不了附中,他就凭裸分考,能考哪个学校,就是哪个学校。我认为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家长只能是参考,决定权还在学生自己手里。
孩子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这样的勇气,是好事情,即使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生活,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应该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尝试。我同意了,孩子和我都在指标生招生的合同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五一以后,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学习在不在状态,观察其在书桌前的表现,也就能了解到。
我能明显地看到他比以前好了很多,能坐下了,并且能坐得住。不得不承认,在省府读书还是很卷的,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都很正常。看到了孩子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状态,感到由衷地高兴。
中考前一个星期,有一次模拟考试。考完后,我就问孩子,你考的怎么样?孩子说,我不说了,等成绩出来再说。
前几次的考试,每次考完,孩子都是兴高采烈地说,他考的如何地好,但是等到成绩出来,却是大失所望,去查试卷,才发现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很低级的错误。连续好几次这样,孩子都怕犯忌,不管考得怎么样,自己不再评论。
最后那次模拟成绩给我一个惊喜,排名已经挤进附中指标生的行列。孩子得到很大的鼓舞。接下来几天的复习和考核中,显得既自信又沉稳。
“考一门,放一门。”在考试前,我是这样和他说的。在中考的那几天里,我也是默默地做好后勤保障,虽然内心很想知道他考得到底怎么样,一直忍着没有问。那怕是考试完了,我都没有问他,一直坚持到成绩发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