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教之道(随笔)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者就是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和品性情感的陶冶。俗话说“娃儿不知天命”,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讲的都是无知者无畏。不管是“娃儿”还是“初生牛犊”,都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少走弯路,这就是教育。
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司法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生活道德习俗教育、政府机关政策法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生活道德习俗教育、政府机关政策法规教育又深刻影响着家庭教育。社会生活道德习俗教育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环境,人们的传统文化习俗、内心信念、道德衡量标准等约定俗成就会引导整体社会风气、舆论导向和价值观,通常讲的“环境造就人”诠释了个中道理。政府机关政策法规教育是根据国家意志,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规范。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纠正家庭教育的缺陷、弥补社会生活道德习俗教育的不足、诠释政府机关政策法规教育的内涵,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司法教育就是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挽回的那些违背公序良俗、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行为和现象的强制性教育,亦或说:司法教育就是依靠国家意志的强制力处罚违法犯罪。
平常所说的“三岁定八十”指的是家庭教育及其环境影响对于人生的作用,通常所说的“教之道”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教师这个职业人士所应遵循和探索的规律。譬如:祖师爷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指的就是“教之道”,而鬼谷子授徒要求入门学子先从十三米高的地方一跃而下的做法又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的否定。“教之道”不同,学子的人生就不一样。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鬼谷子要求学生是有胆量和智慧的人,他的弟子个个都是战国时代的人杰,改写了历史的发展。
“教之道”所应遵循的规律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孔子、鬼谷子以及后来的理学大师和当代云南丽江的张碧梅等堪称指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不为美色所动的唐朝名闻天下的诗人温庭筠更胜一筹。唐朝四大美女诗人鱼玄机崇拜自己的老师温庭筠,一心想嫁给他。温庭筠深知为师之道,把鱼玄机介绍给另一个得意的弟子。不久的后来,鱼玄机死了老公,温庭筠始终没有染指鱼玄机,鱼玄机为了报复自己的老师,最后做了妓女。可见,古之人的为师之道,我们应该刻骨铭心。
“教之道”所应探索的规律就是“因材施教”。孔子、鬼谷子亦是典范,今天江苏涟水的王闰秋也算一个,当然还有很多。今天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国家培养人才的执念所编教材进行诠释,对学生在“授之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即“解之惑”,其中包含对不同学生的传道、授业。可见,今天“教之道”具体工作就是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两个方面。
研究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逻辑关系了然于胸,研究教材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克难化易、化繁为简的梳理,研究教材就是要切合国家颁行的课程标准把握知识拓展的深度、广度和难度。研究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般来讲,研究教材就是要能脱离教材而又驾驭教材,随时根据学情的变化和需要对教和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文化背景、教养方式,明确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气质、性格、目的、价值取向等;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性格、交往、生活追求,从而拿捏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良性发展。研究学生要“察其言,观其行”,指导学生习惯、品性的良性形成;研究学生的目的不是等级歧视、循循利诱,而是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目的有三,一是因材施教,二是伯乐相马、发现人才,三是便于及时提供相关保护和帮助。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培养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教之道”的精髓。古人云:“易则易知而有亲,有亲则可久而成德;简则易从而有功,有功则可大而成业。”学生德成业就,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当然,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行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尤其是采取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难以达到鬼谷子那种以胆魄和智慧来选择“因材施教”的高度,也就难以实现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高追求的成就享受。不管怎样,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和国家民族的未来,都不可以掉以轻心、敷衍了事。尤其是在今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颠覆性聚变的时代,平民百姓、底层社会的“躺平”现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倾其所能、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
是故:做好“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功课,“两袖清风力奉献,三尺讲台展风采”就是“教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