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尝试着去爱吧(散文)
爱,一开始并非轰轰烈烈,几乎都带着一种试探性。如果不懂得这一点,爱往往会擦肩错过。
张爱玲有篇短小说,叫《爱》。
道尽了,八十年前处于那个时代的年轻女子,在农村小镇上发生的那种羞涩封闭的爱,淡淡的苦涩,隐隐的痛楚。
那是个春天的晚上,月色朦胧投下许多影子。
门前桃树下,女孩穿着月白的衫子。她记得对门住的年轻人。这时,那年轻人向她走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只轻轻说了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出声,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就完了。那一年,女孩十六岁,生得美,许多人来说媒都没有说成。故事还没完。女孩被亲戚拐子骗去他乡外县做小妾,又几经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和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那春天的晚上,月牙影里,桃树下向她问候的年轻人和那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不能不说爱真的很奇怪,那句话怎么就被她看成了点燃她的爱情火花的火柴棍呢?那男子,拿出了火柴棍,却没有擦着,又装进了衣兜里。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就是爱,被旧时代、旧社会和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内心,有了一丝的爱,挑逗着心房。不要归于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不是这句话,可能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女人心中永远的故事和遗憾。
这篇短小说,看过无数次,每每沉醉其中,为小说的凄美所折服。真的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那句话也平淡无奇,可为什么女人心中当成了一粒种子呢?可能,爱就是说不清的东西,热烈地追求,反而拒绝,一点苗头居然藏在心底。
这篇小说,从它简约的结构框架,时间、场景、人物经历以及人物语言内心的简笔描述看,都是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毫不少,就像名画家寥寥几笔的素描,笔画精炼,却神情并茂,让人翩翩遐想,深深地体会一番爱的心酸与无奈。阅过此文,再品“小桥流水般花前月下”,似觉许多地方未免累赘,画蛇添足,韵味不足,直白的东西会很清楚,但没有了朦胧感。小说就像生活中恋爱,可能一开始就在于朦胧感的美妙,才有可能产生故事,至少是荡起内心的涟漪。
人说,画龙画凤难画人。所谓人,都难以言尽。但可以选择凄美的画面,和画中让人浮想联翩的绝美故事。人毕肖的美,不一定是写出来的,而是人想出来。依据的是人生丰富的履历和对世事的体察洞见,文化的沉淀以及生活储存的情感经验,更有张弛有度合情合理的现象。
提炼出来的人生,可能更能表达深刻的主题。张爱玲的笔法如此老道,不屑重彩浓墨就把刀伸进了人物的骨子里了。
我爱这篇短小说,不全是欣赏蒙昧爱情的精妙绝伦和它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深度冲击与享受。更因我是个农村人,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包括淡淡的故事。每每想起,就和张爱玲的小说挂上钩了。
对处于早年间,农村恋人那种被封建残余的婚姻观牢牢把控并深受其害,真的可以让人欲哭无泪,甚至深恶痛绝。我亲眼目睹那种电视剧里的“棒打鸳鸯”,闹得满村人言沸腾;更深刻体验过那种难于启齿和心有不甘的不敢示爱。爱,刚一冒头,便被残酷无情地扼杀在它们的摇篮里。所有劝说的词,就是一个“为你好”。实际上,人家觉得好的,不一定你就懂得。
可以想象一下七十年代那阵子的农村,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田间地头都不搭话,也很少交流。至多是因为劳动的关系,在一堆儿,相互看上一眼,而不能完全地敞开心扉,尽情地说说笑笑,不仅是羞涩和不敢轻易吐露心曲,人们似乎被观念的外象缠绕,更在内心严格遵守着旧时婚姻观恋的约定俗成,越雷池一步,都是危险的,谁受得了人们的说三道四。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僵直的观念才逐渐被生活的新动态和新观念打破,才可以看到更多两情相悦的爱情,村子里的年轻人才敢出双入对地东家进西家出,束缚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封建婚姻观恋,跨过无数个时代之后终于土崩瓦解。
这样的现象是真的。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曾被一位同学用几块臭豆腐收买,死心塌地给他代笔写情书。那女同学生也美,时年也不过十六七岁。他们俩放学是朝一个方向走的。我觉得他们不会只是说了那样一句不痛不痒的话,一定是畅所欲言。他们俩,能够尝试着去爱,我都觉得是一个大胆的行动,没有这样的尝试,爱情的美好有谁能够细腻地体会到呢。
再读张爱玲的《爱》,我觉得,她应该是在告诉我们,为了爱,可以敏感,可以琢磨,但不能停止在这个层次,一定要试着去爱,让那句话变得更温柔,成为现实,“你也住在这里吗?”“是的,我也住在这里,以后我们还想都住在这里吗?”我继续演义着这段朦胧的爱情,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爱情的样子,相当于“我爱你”。
别怕,所有的爱情,一开始就是美好,只是表达上很模糊,让我们尝试着去揭开爱的面纱,勇敢地走进爱的世界吧,不要错过每一次可能相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