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康有为故居一日游(散文)
康有为故居一日游(散文)
001
去年春夏之交,寂寞中突发奇想,早就听说青岛有个康有为故居,何不约一位挚友前去游学?走近故居方才明白现在这里是青岛市的一个对外开放型专业特色博物馆。又称为文化名人故居,也是青岛其中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感觉真是来对了,确实是不虚此行。
临行前做了一点儿功课,查阅了中学历史书籍: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我在读近代史中最佩服的一位名人。
据说,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到青岛,就感觉这个城市很好,于是他买下青岛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住宅,他认为这里背山面海、风景极佳,是一块极具投资价值的风水宝地。可见胶东地界儿的山山水水都是独具特色的、美不胜收的。
002
康有为从小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清光绪五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初步形成维新思想体系,撰写了享有声望的《大同书》,一时间轰动全国。
光绪十四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受阻未达。清光绪十七年,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闻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马关条约》,极为愤慨,他与梁启超联合21省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
有关“公车上书”这一段,我们与解说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过研究与探讨叫我了解到: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了换取所谓的和平,李鸿章不惜以割让台湾岛,赔偿巨额金钱为代价,这换来的是一种屈辱的和平。当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城,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朝野皆惊,群情激愤。而这时,康有为正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一起在北京参加会试。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割地、赔款不仅是财产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气节的丢失,是国家主权的丧失,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答应的。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为国运担忧,为国家的前途而愤慨。
据《南海先生诗集》卷二《汗漫舫诗集》中有一首诗,题曰:“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到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是时主和者为军机大臣孙毓汉,众怒甚,孙畏不朝,遂辞位”,根据诗题,我们可知,《公车上书记》即为《公车上书》,也称《上清帝第二书》。
003
《公车上书》是篇充满爱国激情的条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战守是当务之急,康有为坚决反对统治阶级投降派的割地弃民的主张。他明确地提出,弃台民之事虽小,而离散天下民心之事大;割地之事小,而亡国之事大。如果这样下去,那么人心背离,国家灭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千万马虎不得。关于如何筹战守,康有为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
首先是“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建议让皇帝颁布三道诏书。第一是明诏罪己,要深痛切至;第二是颁明罪之诏,严惩那些蔽惑圣聪,主和辱国的庸臣,丧师失地,战阵不力的将领,还有那些擅自答应割地,赔款的议和大臣等,对这些人要明责重罚。第三应颁求才之诏。下令选拔天下贤士。即“苟三诏既下,赏罚待当,士气威伸,天下必距跃鼓舞,奔走动容,以赴国家之家。”可见,这第一条建议也就是要发动民众,掌握人心的向背,即古人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其次是迁都是天下之本。康有为作了严谨的分析、劝告清统治者不要留恋京师,因为目前北京的险要既然已经失去,没有重要的关卡可以阻挡西洋人的船坚炮利,所以,为了保护人民,特别保护政府首脑,必须迁都,康有为认为,为防诸夷之联镳,拒日本之挟制,应该当天就“移驾奉皇太后巡于陕西”,“抱守函注,奠定本镐”,然后激励天下妙将选才,以二万万之赔款充军饷,战事必有一定的转机。显然,康有为的迁都实际上是一种权宜之计,姑且暂保眼前,长计以后再作打算。
再次是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认为,老将气衰不能用,因为他们享受了人间的富贵荣华,而不能经受沙场的艰难困苦,况且他们年事已高,暮气已深,“故选将之道,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应该重新选将十人。各练十营,励以忠义,激以国耻,然后再准备精利的器械,并联络西南的诸岛的华侨,助攻日本,必有奇功。听起来似乎可行,细一想,这只是一个天方夜潭的神话,如果诸事真有这么顺利,中国也不至于必走和谈这一步。
康有为的三项建议,也都只是权宜之计,并非富国强民之策,而此书中康有为的重点则在于变法自强。康有为考中进士后,在工部任职,与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光绪二十四年,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同年6月,光绪皇帝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备变法事宜。他领导了影响深远的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9月,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杀害了“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历经103天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自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作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在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讨伐下失败。康有为几次努力后有了“回天乏术”之感,由此产生了购屋定居、颐养天年之想。
004
康有为在德占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先后多次发出救亡图存呼告,是一位与青岛结缘很深的历史文化名人。
中国近代名人的著作或者回忆录中,多有赞许青岛为“世外桃源”般的温柔乡,青岛成了人们的宜居理想之地。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从海外归来,1917年应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之约,他第一次来到青岛,印象很好。他盛赞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时值冬至,溥伟按清宫旧例留康有为吃馄饨,康有为激动地写下了《丁已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一诗:“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阙绚其间。晓暾乍上映紫澜,楼观飞惊抗情恋。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吾时伏阙力争焉,大陈利害言万千。”
1918年一战结束后,康有为再度发出收回青岛的呼吁,获知巴黎和会主权交易内幕,他吁请举国团结、一致对外,坚决收回青岛主权。次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洋政府没有在条约上签字,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军方手中收回对青岛的管辖权。
1923年5月,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住在宾馆里,胶澳督办熊炳琦热情接待了他。27日,他给家人写信:“今个人住客栈极贵,俟得屋,当电告,至时可来青岛,实远胜沪矣”。
在青岛,康有为有一位老友陈干,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顾问,此次重逢,陈干殷勤接待。康有为借住在陈干青岛观象一路5号家中,随后陈干偕夫人陪同康有为及夫人选购居所,走了几处,康有为相中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住宅,这是一座背山面海、风景极佳的建筑,康有为出5万大洋购得。清末代皇帝溥仪曾赠康有为堂名“天游堂”,康有为将此宅取名为“天游园”,旨在远离政治纷争,安享惬意生活。
这里前望汇泉湾,后依小鱼山公园,环境幽静,是“文化青岛”的象征,是近现代文化的一个路标,更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殿堂。康有为说:“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
这座住宅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是青岛最早出现的德式建筑之一,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占青岛时期德国总督副官弗莱海顿·利利恩克龙的宅邸。主楼为砖木混合结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为1128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红瓦坡顶,黄色水刷墙结合红砖清水墙,局部以花岗岩包镶,门帘多为卷式。主入口朝南,东西两侧设有边门。
康有为入住后,将住宅进行改建,一楼连接庭院,正面有个大台阶,从两侧楼梯可通往正室二楼,上设客厅、书房,三楼为卧房,房间不大,错落有致。康有为来青岛定居时,适逢溥伟举家迁往大连,因二人颇有私交,故家具陈设多为溥伟所赠。居所陈设并无华丽欧式,均为中式家具,虽不豪华,却颇为高雅。这幢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被记载为早期出现的德国庭院别墅,整座建筑,尽显古朴、端庄、严谨、大气。
康有为故居院落不大,绿植覆盖,主楼保留着德式建筑风格,在设计上它却并非纯德式建筑,而是混合了外廊式样和中西合璧的痕迹。入门处是团团的绣球花迎宾,楼上匾额为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先生86岁高龄时亲笔所书“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定居青岛后,登崂山、步海湾、观天象、赏樱花,颇为惬意,他高兴地说:“青岛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风景极佳,盛暑不热”,心情舒畅,挥毫赋诗,留下大量诗文、书法。1924年,康有为在青岛李村枣儿山(又称象耳山)购地2亩,择墓地,筑寿堂,准备终了归宿。他写下了《甲子夏六月,得青岛德国旧提督楼,赋示曼宣婿及诸孙》,记述其得到新居时的心情:“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
005
综观康有为一生,他学贯中西,是硕学大儒、一代宗师,迹遍全球,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历史事件中,无不闪耀着他的激愤和呐喊。康有为故居为青岛市第一个对外开放并辟建为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是青岛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隐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丰富的内涵,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载和彰显着康有为思想成就及传奇人生。2012年1月,青岛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开始进行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录书法、绘画、瓷器、木器等11大类馆藏文物,共计282件套(383件),其中珍贵文物138件套,一般文物124件套,新发现文物20件套。普查形成了数据报表、报告、记录、登记表、照片、光盘等44份普查资料,汇总成调查资料卷、行政资料卷、汇总资料卷等三卷普查档案。
2000年初,青岛市政府拨出专款,由青岛市文物局全面维修康有为故居,并于同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康有为故居陈列馆重新修复开放后,增加了《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和《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两个展览,图片展以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康有为坎坷的一生。藏品珍品展出了康有为书法原作、使用过的器物以及流亡海内外时收藏的艺术珍品。康有为后代捐赠的不少珍品也同时与观众见面。这两个展览的不少文物资料均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
当如血的夕阳映红了青岛市的半边天时,我们驱车告别了这座美丽的城市。遥遥望去,烟台就在前方。在祖国的渤海之滨,胶东这块地界上,青岛和烟台是两颗镶嵌在中国地图上的璀璨明珠。但是每每想到两座城市的开埠,都和洋枪洋炮有关系,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为什么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为什么我们的开埠是与洋枪洋炮有关系的?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引起深思。
目前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都在面临着巨变,我们怎么才能站在斗争的制高点上,怎么才能不愧是东方的狮子,这要靠全民族每一个同胞的共同努力。中国要前进,科技要先行,AI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新思维,中华儿女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37、故乡在召唤(10300字符小说)《奔流》
38、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
39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
——————以上是七月份纸刊发表的内容

张凤英
每当我看见野蔷薇花儿的时候,我都会向她行注目礼,同时在脑海里闪回伏牛山那些难忘的岁月。在我21岁到30岁之间,一直生活在伏牛山的三线企业里。那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小溪边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小溪里经常看得见娃娃鱼的踪影,山坡上的树林里有各种鸟儿的鸣叫声。野蔷薇花儿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恣意得生长着,漫山遍野都是它们得踪迹。
1.初遇野蔷薇,不知君是谁
伏牛山的初夏,满山遍野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单是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就是杨树柳树泡桐树也是翠绿的颜色。我记忆最深的却是那山脚下那一簇一簇的野蔷薇花儿。
记得我到山里生活的第一年初夏,保卫科的王国强弄来了一支半自动步枪,还有三十几发子弹,我们机关办公室的几个年轻人,走出办公大楼,到对面的山坡上,去过一把射击的瘾。
我们跨过水流浅浅的小溪,顺着山里农民上山打柴的崎岖山路,走进一个山坳里。那里是一个天然的打靶场,有一片三百米的开阔地带,正好是射击的最佳距离。于是我们选择了那个地方。
当我们从硝烟弥漫的山坳里往回走的时候,我突然闻到浓郁的蔷薇花的香气,我问:“这是什么香味儿?”同行的同志说:“野蔷薇花儿呗,咱们伏牛山的山上都是这种花儿。”于是我们顺着味道的方向奔向山脚下一簇簇的野蔷薇花。宝石般碧绿的叶子中间是洁白的野蔷薇花儿,花瓣上是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彩。
我立刻想采一些野蔷薇花儿带回办公室妆点环境,一上手“哎吆”一声叫起来,忙说:“这美丽的野玫瑰花儿,不是好惹的,上来把我的手指割破了。”仔细观察发现,每一条枝条上,叶子边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刺。那锋利的刺又尖又硬,谁要想采花,它毫不客气啊!
王国强说:“各位先生女士们,要采花儿,就不要怕刺扎手,沾花惹草是要付出代价的。”赵云打趣儿地说:“宁被玫瑰扎,做鬼也风流。”我则拿出钥匙串上的小剪刀,仔细地剪断枝条获得花朵。不一会儿,我就剪了两支又大又多花的野蔷薇枝条,回到办公室,插在罐头瓶里,满屋都是浓郁的香味儿。
下班的时候,我将一些剩余的野蔷薇花束带回来宿舍,想与野蔷薇花儿共度良宵。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头昏脑胀如同喝了半斤老白干。醉了。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野蔷薇花儿的香气是能够醉人的,那滋味与醉酒差不多。
这时候,正赶上工厂里发福利,每人2斤信阳毛尖,有些人突发奇想,用野蔷薇花儿熏制茶叶,结果那茶叶奇香无比,芳香醉人,清早起来稍微喝一点,提神又美味。这就是记忆中那一抹有趣的“野蔷薇花茶”。那时候,玫瑰花很少见,男女青年谈恋爱,男子就会上山采一束野蔷薇花儿送给女孩子。我记得厦大同学小杨在伏牛山谈恋爱的时候,就送给姑娘一束野蔷薇花。他问:“喜欢吗?”她答:“喜欢。”他又问:“喜欢野蔷薇;还是喜欢人?”她抿着嘴笑一笑答道:“都喜欢。”而另一位厦大同学小胡则是和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起上山采摘野蔷薇花儿。因此野蔷薇花儿也是我们那个特殊环境中的“爱情花”,它一点儿都不比玫瑰花逊色。
我分到单元楼以后,还曾经移栽了一堆野蔷薇花儿在院子里,那时候,我家的院墙是用红砖垒的花墙,野蔷薇花儿的香气飘到墙外,外面是小学校的操场,经常有些淘气的学生来爬墙采花儿。我看到了,也不生气,只感觉那些学生挺可爱的。墙边有几窝黄瓜苗,夏天的时候,来采花的孩子不免被黄瓜吸引,摘几个嫩黄瓜吃,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发现了也没有追究过,因为我那时候总是说:孩子犯点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
后来工厂环保科成立了,他们从山上移栽了很多品种的野蔷薇花儿,有洁白的,杏黄的,粉红色的,将环保科的院子里装扮的十分美丽,那里就成了我们业余时间拍照的地方。因为我们工厂是生产电影胶片的,有时候也生产一点民用胶片,有120胶卷,和幻灯片等,业余时间大家弄一个胶卷,拍些照片也是丰富了业余生活。我很多年轻时代的照片都是那时候拍的,虽然穿着工厂里的工作服,不是那么讲究,但是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现在看起来也是很动人的。
那时候虽然知道了山里有野蔷薇花儿,却没有深入研究过它,那种喜欢是一种淡淡地喜欢,感情不是很深,甚至可以说谈不上“感情”两个字。可以说是“初识野蔷薇,不知君是谁”。
2.再访野蔷薇,识得爱滋味
那年五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正在热恋中的我约大学时代的朋友们一起去山上游玩。我们沿着山上的小路一直向上攀爬。突然,在一个半山腰上,我们看见了一片盛开的野蔷薇花非常显眼,于是我高声叫道:“停一下,等一等我,我要先去拜访野玫瑰,你们知道吗?野玫瑰的学名叫野蔷薇,是象征着爱情的花朵。”那时候,我已经再图书馆看了一些书籍,了解了野蔷薇花儿的习性和人文价值。随行四位男同学停下来,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往山坡上跋,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只见那野蔷薇花啊,有两米多高、三十多株,互相牵连在一起,向着一面高墙攀爬。我仔细一看:那似乎是一段古城墙,残垣断壁却坚固得很。而野蔷薇花枝条上无毛,暗紫色,小枝叶柄基部有成对的皮刺,刺弯曲,茎部大。羽状复叶。紫红色的花朵,一簇,一簇……我大喊道:这是典型的野玫瑰特征,学名叫刺梅蔷薇,属于蔷薇科的落叶灌木。奇怪的是她们怎么会生长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呢,而且生长的如此茂盛!这真是大自然的恩惠吗?
“朋友们,这些花儿啊,俗名叫野玫瑰,怎么样?被她的香艳惊到了吧?更为她们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而惊叹了吧?曾记得,1770年,歌德21岁的时候给他喜欢的女孩写的诗,不就是叫《野玫瑰》吗?可见野玫瑰的美丽就是如此惊艳的呀!”一直没有说话的建利做了慷慨激昂的首席发言。我们为他的发言而热烈鼓掌,我说:“建利哥哥真是高见,高见啊”。
“荒郊野生红玫瑰,和露开得花满枝,艳丽原非为人赏,娇态却被顽童窥。”建利哥哥一激动,背诵了动人的诗句。这首诗是大学时代男生们最喜欢的诗句了,难得的是,他还记得。
“是啊,这人世间的花朵总是不能尽善尽美,有艳丽外表的花儿往往香气不足,比如牡丹和芍药;而香气袭人的花儿,却不够艳丽,比如夜来香和茉莉。单单是野蔷薇花儿,不但香气逼人,而且花朵艳丽。她不娇贵,不妩媚,不怕风吹日晒……”建利哥哥更是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话来,让我刮目相看,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建利哥哥是个有才气的男孩。
我说:“真是可惜呀,我想采几朵带回去,看来没有那么容易啦。”建利哥哥说:“师妹说得对,这正是野蔷薇花儿的特色,她生来为了保护好自己,生出许多尖尖的刺,才得以洁身自好。”
“我忽然想起那诗中说,指尖刺破心无悔。可见还是有人不怕刺扎手,采得野蔷薇呀!”
建利哥哥说:“书归正传,赞美野蔷薇花儿的不只一个歌德而已,还有舒伯特和维尔纳,他们都喜欢蔷薇花的天然率性,喜欢野玫瑰的艳丽和芳香。喜欢野玫瑰不拘一格的美丽,喜欢它的浪漫和温馨。尤其是五月份的野玫瑰,经历三九严寒的磨砺,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等待,它的内部积蓄了极大的能量,所以开出的花最为鲜艳,香味最为袭人,真真是美不胜收!”您看看,您看看,不管是啥事情,到了建利哥哥这里就充满诗意。
我们嗅着沁人肺腑的野玫瑰的香味,听着建利哥哥对野蔷薇花的赞美,一个个沉醉了,深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建利哥哥诗情画意的情绪感染了我,我心里想:“野蔷薇花儿的刺不仅仅是启示我们,人要有一种战斗精神,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做女人尤为重要,要在事业上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任何时候,任何原因都不至于成为花瓶和摆设。那时候,我就痛下决心,这辈子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工作。爱情不仅仅有香气逼人,更有“刺”。
这一次再度寻访野蔷薇花儿,我理解了野蔷薇花儿是爱情的象征,对于会用诗句赞美野蔷薇花儿的建利哥哥十分好感。已经将自己的心交给了他。可以说,这一次“再访野蔷薇,识得爱滋味”。
3.三探野蔷薇,神交永相随
不久,我和建利哥哥就结婚了。再我家附近是苹果园和桑树园,那个下午我溜达在回家的路上,偶然发现了山坡上的一大片蔷薇花,我的心情再也不平静了。蔷薇花没开花的时候,她们在山坡上默默无闻地生长着,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她们,甚至不知道她们的存在。可是那天下午,我被她们美丽的打动了了,她们芬芳的清香味道、她们千姿百态的身姿、她们洁身自好的性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轻轻地弯下腰,对着那些盛开的花朵闻一闻:哇,沁人肺腑的清香!我低下头观看她们的颜色,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黄色的,深红色的……啊,真是色彩斑斓啊!
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和爱人的结婚快三周年了,何不采一朵美丽的蔷薇花送给他呢?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和作者我都忘记了,可是我记得书上说:红色蔷薇花代表着热恋;白蔷薇花,表示纯洁的爱情;紫蔷薇花的花语是“爱的誓言”。黄蔷薇的花语是“永恒的微笑”。深红蔷薇花语是“只想和你在一起、只想了解你一人”;粉红蔷薇花是在表达“我要与你过一辈子”的意思。是的,我要和他过一辈子,永远不分离,于是乎我选择了粉红色的蔷薇情。
我伸出手去采摘,却被枝条上的尖刺割破了手,那一瞬间,我再一次明白:野蔷薇花是又香气逼人又美丽大方的,她是花中的极品,她色香味美,秀色可餐啊!但是她有刺,刺是她独特的性格!她不是随意可以采摘的!这样的花是最美丽的;这种像花一样的女子是令人敬佩的;这样美丽、纯洁而浪漫的爱情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后来,化工部的一纸调令,我告别了伏牛山,临走的时候,正是野蔷薇花儿盛开的季节,我和小小的儿子,站在院墙边上,与院子里的野蔷薇花儿合影留念,我开心地笑着,儿子脖子上还挎这玩具冲锋枪,他的表情是那么稚嫩可亲,如今那照片由于多次搬家已经找不到了,但那情景还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张照片的摄影师就是我爱人,孩子的爸爸,我热恋时期的建利哥哥。
那一次对野蔷薇花儿的探访,我似乎从精神上理解了野蔷薇花儿的精神世界,同她进行了沟通,我决定要一辈子爱我选择结婚的男人,为了他我可以将自己的刺对准侵犯他的敌人。
回到烟台以后,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我一直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对爱人的缺点和不足,采取了宽容和大度的态度。我感觉,野蔷薇花儿的刺,不会对着自己的爱人,而是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通过三次对野蔷薇花儿的探访,我比较深刻地了解了野蔷薇花的性格和品德,感觉自己对它不仅是理解,而且是神交了,可谓是:“三探野蔷薇,神交永相随”。
现在我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几经撵转,我已经去过祖国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现在杭州城生活,闲暇之余会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里,都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日子,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工农兵上大学,经历了三线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如今有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走向共同富裕。我们的人生,能够经历这么多历史,那是我们的荣幸。如今那些老同志、老同学都是我的微信好友,我们经常说,我们该多么幸福啊,我感觉自己就好像那一束野蔷薇花儿,经历岁月的洗礼,更加香气逼人,更加美丽如画!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36、听舅爷爷讲鸦片战争中的家族故事《现代作家》64期7月刊
37、故乡在召唤(10300字符小说)《奔流》2024年第七期
38、致天国的父母《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期(上)121页
39、我爱烟台植物园《青年文学家》2024年9月(中)38页
40、杂谈边界感《当代文学海外版》56期
41、身在他乡思故乡《烟台晚报》2024年7月14
42、记忆深处的野蔷薇《烟台晚报》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43、祖传的一方石砚;《烟台晚报》2024年8月7日周四同发表在《新时代》月刊2024.8
45、槐树庄的童年时代《齐鲁晚报——芝罘文艺》2024年8月9日星期五
46、老狼和它的女儿《香江文藝》2024年第一期
47、阳台上的君子兰(小说)《苏州文学》总21期2024年第八期封面人物
48、沉默的父爱《烟台晚报》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49、致王亚南先生的一封信《北海文学》2024年秋季刊
50、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西北文艺》2024年秋季刊
51、祖国供养我上大学《海河文学》2024年10月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