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也读读自己的作品(散文)
人们读书,通常都是读别人的书,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人们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加智慧,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很少有人倡导阅读自己的作品,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大学者,也没有人确切地说也没有胆量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那无疑会招来“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命清高”“夜郎自大”等之类的讥讽甚至诽谤。有句成语“孤芳自赏”大概就是对这种做法的否定、批判和画像。
其实,阅读自己的作品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著书立说的作家学者,都在经常不断地阅读自己的作品,只是不便去声张去宣传而已。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要照照镜子,整理和欣赏自己那美丽的芳容。当然阅读自己的作品并非完全像少女照镜子那样简单那样随意那样浅薄那样沾沾自喜,而应该是一个检讨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本人虽作品无多,但免不了在阅读别人作品的同时,也经常对比着翻阅一下自己的作品。窃以为经常阅读一下自己的作品,起码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其一,是自我愉悦和自我陶冶。读别人的书有愉悦和陶冶的作用,读自己的书也同样可以产生这种作用,我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体会。我曾写过一些描写故乡生活的作品,如描写故乡题材的长篇小说《田林与蕙兰》《田园恋歌》《兰花甸》等,如乡情散文《平原秋月夜》《北国冬季畅想曲》《啊,青纱帐》《我的两个三姑父》《田园四季情》《春天的家乡戏》,以及我写的关于父亲、母亲的系列散文等200多篇作品,作品里边的原型就有自己、家人、同学、师长和父老乡亲的影子,每当重新阅读这些作品来,就如同在回顾自己的那种种生活经历,就如同跟那些熟悉的人们在亲切地对话,在推心置腹地交谈交流。每当我重新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便像回到了广阔的松嫩平原上,回到了童年的故乡,那春天挖野菜,夏天抓蝈蝈,秋天拣谷穗,冬天堆雪人……又一幕幕地重现在眼前,便沉浸在无比的愉悦和幸福之中。顿时,整个身心都感到一种温馨一种轻松,这是读别人的作品所无法领略到的。
其二,是自我鼓励和自我鞭策。读着自己的文章,常常读着读着就想起了写作这文章时的情景。如我在80年代初期刚开始文学创作时,那是相当痴迷的,如饥似渴地读,不厌其烦地写,一遍又一遍地改。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点灯熬夜。那时我在外长山岛部队服役,岛上夜间照明靠发电机发电,一到9点钟就停电了,就只好点蜡照明,有时写到深夜,被蜡油烟薰的迷迷糊糊,有时候蜡油淌的满桌都是。还有一次爱人下班晚了,我边做饭边写东西,结果光顾写东西了,把锅里正在烙的白面油饼都烙糊了,冒起了白烟,有好几张饼不能吃了。回忆起那时候的那种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的精神,连现在的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了。细想,没有当初的那种精神,也不会有自己的今天的收获。想起这些,觉得现在的各方面条件比那时好多了,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前进,满足不得,懈怠不得。
其三,是自找差距,自我奋进。在经常不断地大量阅读别人作品的同时,回过头来再阅读自己的作品,自然也就形成一种对照,一种检讨。我业余常写一点散文随笔作品,当我读到一些好的散文随笔时,常常爱不释手,反复吟诵,对比自己早期创作的一些作品或某一篇作品时,便自觉相形见绌。如,我在80年代写的一些散文,常常满足于对故乡生活的怀恋,满足于自己故乡景物的描写,而缺少对文章意境的追求,缺少文化的蕴含量,因而显得浅白。这从另一方面激励自己要不断的阅读各种书籍,不断的积累各种知识,不断的洞明人间世事,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创作出文化含量更丰富意境更深远的作品来。
当然,也有的人对自己写出的东西从来不看,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这纯属个人的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