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玉米棒子(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玉米棒子(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268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9发表时间:2024-07-12 11:08:20

【晓荷·人世间】玉米棒子(散文) 楼下那个穿蓝布褂的婆婆,种的玉米棒子秸秆也有一人高了。每天,婆婆冒着炎热给它们挑水施肥,我看到了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我站在楼上吹着空调,透过窗帘看到婆婆站在大太阳下一桶桶地拎着水桶,来回不停歇地跑着。汗水肆意地流着,玉米秸在阳光的照射下喝足了水,骄傲地挺立着。
   我爱玉米,爱吃玉米棒子。那年在东北老家,我家就有一大块玉米地,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为了经营这块地没日没夜地忙着。玉米丰收的季节,我们一家人拿着大麻袋去收金黄的玉米棒子。稍微嫩一些的放到院外的大铁锅里煮着吃,稍微老一些的留起来加工玉米渣,棒子面。有些饱满的,留作种子,会挂在门上。玉米棒子挂在门上,预示着丰衣足食丰收在望,玉米棒子黄澄澄的闪着金光,一串串的看着就很有烟火气,
   那年我们家多以高粱米,玉米为主粮。高粱米可是我家种得最多的,爷爷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种。而那块玉米地,则是母亲领着家里几个女人种。母亲对如何种好玉米有一套,还专门看书研究过。后来我们一家来承德了,家里也没有了土地,勤快的母亲就在离我们家住得很远的后山上,开垦了一块荒地,围了一个园子,种了一些玉米,和豆角。玉米需要浇水了,母亲会一挑挑往山上挑水,该施肥除草了,母亲冒着炎暑给它们施肥除草。玉米丰收了之后,那块地紧接着就会种上了大白菜。那时候村里很少有人家在后山开荒种地的,因为后山土质不好,又离着家属区比较远,每次浇水还要挑着水走很远的路,再加上那山上土壤也不咋好,许多的瓦块石头即使种地也不咋爱长。我家种的玉米虽然不少,但收获的不多。即使母亲每天挑水施肥的很辛苦,但玉米丰收的时候,也收回来没多少。那些玉米不是让村里孩子祸害了,就是被临近的庄户人家给偷了。为此,奶奶就让父亲在玉米地里支了一个帐篷,玉米即将收获的时候,她和母亲晚上就住在了那里。
   连续半个多月的辛苦守护,还好的是一直没见有人来祸害和偷。倒是有几个孩子在山上跑来跑去,但看见有人也就走开了。还有些日子就能收玉米了,母亲把心放进了肚子里,终于付出有收获了,母亲能不高兴吗?为此,母亲就让奶奶先回了家。因为夜晚的荒山野岭夜风又大,咋也休息不好。奶奶年纪大了,时间久了,母亲怕奶奶受不了。
   可是那晚就有人来人偷玉米了,偷玉米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掰了两穗玉米棒子就跑。母亲哪干呀?就追着他跑。他跑进了附近的一个紧靠道边的桑树林里,母亲紧跟随着他身后。只见他进了以前护林员住过的房子,“咣当”一声关上了房门。母亲不敢轻易进去,只能趴着窗户缝隙往里看。老人显然是饿坏了,拿起一个生玉米就啃。然后,咕咚咚喝起了水。母亲壮了壮胆子,随手抄起外面的一根树棍子,开始敲门。好半天老人开了门,但他两腿叉开,守在门口就是不让母亲进屋。因为他怕母亲,把他掰的玉米拿走。老人既然不让进屋,母亲就和蔼地问他:“老人家你干嘛住在这里呀?你干嘛掰我玉米呀?”
   老人红着脸吭叽了半天才说:“我饿,再不吃点东西连上吊的力气都没有了呀?”
   母亲一听他说上吊,一下心软了起来。母亲觉得事情严重,就又说:“老人家活得挺好的,干嘛要上吊呀?你家是哪的呀?
   老人听母亲问他,低着头半天才和母亲道出了实情。原来老人家住在离我家很远的一个叫老虎沟村的地方,前些日子赶上连雨天,他家住的地势低又挨着河套,因此他家种的玉米都被冲了,猪圈里养的一只大黑猪也被水冲跑了。那头猪可是他老伴和他儿媳妇辛苦养的呀!也有一百六七十斤了,婆媳俩舍不得呀!就顺着河水追,结果都不慎双双落水,儿子一看急了跳下河去救,一眨眼人也不见了踪影。老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冲走。洪水退了后,老人就顺着河岸开始找他们亲人,一路走着,找了很多天也没找到他们。这也小半个月过去了,不知不觉不知就来到我们住的地方。又累又饿的他,就随手掰了我家的玉米棒子。老人说完,已经哭成了泪人。母亲听后也陪着落泪,随后母亲就领着他来到我家。
   奶奶了解了事情经过,急忙让母亲做了饭并安排老人住下。奶奶说:“以后你就住在我家吧,到时候我让我儿子帮你打听你家人的消息。我儿子在政府机关工作,前几天他下班回来还说哪受了水灾,我儿子的单位人们还帮忙说捐款了呢。你放心,你家人一定会没事的,咱们国家这么好,一定会千方百计救护他们的。”
   老人在奶奶的热心挽留下,就留了下来。老人人很勤快,每天都会挑水去山上帮我们家浇园子,夜间他还要求住在窝棚里帮我们看护着那块玉米地。父亲还随单位的车,几次去了老人说的那个村庄打听老人的亲人情况。可是去了几次,也没打听到老人的家人情况。玉米棒子收获的时候,老人帮忙掰完棒子,和我们告别,他说他不能再住下去了,他要继续顺着河套找找他的老伴和儿子儿媳,实在找不到他就去他亲戚家看看,或许他们去亲戚家了呢?活不见人也要见尸首呀!老人实在要走,奶奶就让母亲给他煮了十二根玉米棒子,让他路上吃,老人就上路了。
   老人走了没两天,村里就来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其中一个年老的妇人说她来找他老伴的,听人说老伴就在我们村里人家。原来他们就是老人的老伴和儿媳以及儿子。他们三相继落水后,多亏被下游打捞物品的村民给救了,他们三人在热心村民的家里休养了一段时间,回家才听说老人出来找他们了,就一路打听着来到我们村里。父亲那天正好也赶回来,就借了村里人家的三驴蹦子,追了两天,才把老人追回来。他们家人终于团聚了。
   第二天,我们家人加上老人的一家人,一起去了后山把所有的玉米都收了回来,煮了满满一大锅。让他们家人吃了个够,又把剩下的没煮的所有玉米装了两大口袋。父亲开着拖拉机,拉着老人一家人把他们连同玉米棒子送到了老人住的村里,送给了那些庄稼地被冲了的村里人家。
   那一年,虽然我们种的玉米棒子家里一穗都没留,等于白受累了。但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因为奶奶说:“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我们一家人的最大快乐!”

共 23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而玉米,作为这片土地上的金色希望,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与梦想。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婆婆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玉米的热爱,以及作者一家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大爱、坚韧与团结。文章开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楼下的婆婆,穿着蓝布褂,不顾炎热,日复一日地照料着她的玉米地。她的汗水滴落,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热爱。而在楼上的我们,虽然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也被婆婆的勤劳精神所感动。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东北。在东北老家,作者一家人为了经营玉米地日夜劳作。玉米丰收的季节,就是一家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刻。玉米不仅是食物,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生活总有不可预测的波折。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流落到作者的老家。作者一家不但不计较老人偷盗玉米,还热情地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正是这片玉米地,成为了老人寻找家人的希望之地。在这里,他得到了作者一家的无私帮助和温暖关怀。最终,老人与家人得以团聚,而作者一家也因为他们的善举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虽然作者一家没有留下一穗玉米,但他们收获的,却是更加珍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帮助。一篇语言优美、主题深刻的乡土散文,既是对勤劳精神和家庭团结的赞颂,更是善良和爱在人间的传递。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7-12 11:11:12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乡土散文,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精彩分享!向老师学习,祝生活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何叶        2024-07-13 10:54:23
  感谢芹姐姐辛苦编辑,问好姐,周末愉快。
2 楼        文友:东辰        2024-07-12 17:41:03
  感人文字,感人的事,可敬一家人,特别是奶奶,和可尊的父亲!欣赏正能量作品。拜读欣赏。我们社长就这捧,文彩照江山。更耀淡晓荷。
回复2 楼        文友:何叶        2024-07-13 10:54:39
  问好姐,感谢支持。
3 楼        文友:春暖时刻        2024-07-12 19:48:14
  文字生动细腻,感受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可敬可爱的一家人,值得歌颂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3 楼        文友:何叶        2024-07-13 10:54:57
  谢谢老师支持,问好。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7-18 14:55:08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何叶        2024-07-21 00:13:07
  谢谢小雨支持,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