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锅盔像锅盖(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锅盔像锅盖(散文)


作者:梦在何处 举人,358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2发表时间:2024-07-12 20:53:03

锅盔,一种源自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闻名。在陕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形如锅盖的锅盔,厚重而朴实,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情感。
  
   一
   在陕西,锅盔常常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方便携带,耐存放,而且营养丰富。在农忙时节,锅盔更是成为了农家人不可或缺的干粮,他们将锅盔装进布袋,挂在肩上,长时间在田间干活,锅盔能为他们提供能量,干劲十足。
   锅盔大如锅盖,圆而厚实,无需繁杂的装饰,这与陕西人的性格何其相似,他们以直率著称,不拘小节,行事豪迈磊落。锅盔造型也恰如其分反映出陕西人的这种大气磅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节日聚会,还是大型婚礼,一盘热气腾腾的锅盔端上桌,总能得到人们的欢心。婚礼当天,新郎一方会准备大量的锅盔,分发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幸福和团圆,传递着淳朴与真挚的情感。这种毫不保留的分享,体现了陕西人对朋友和客人的尊重与重视,也能体现出陕西人好客的本色。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外地人,他好似走了好长的路,看起来疲惫不堪,父亲见状,热情让他进屋。当时母亲正在烙锅盔。不一会儿,几块刚出炉的热锅盔和一盘土豆丝放在外地人面前。看着旅行者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提醒他慢点吃,别噎着。那位外地人吃饱喝足,连连道谢。临走时,父亲还让他带了几块锅盔在路上吃。父亲这种不计回报的慷慨,正是陕西人骨子里的豪迈与大气。
   锅盔制作原料是小麦面粉,加适量的水,经过揉面、发酵、成型、烘烤等步骤即可完成。制作锅盔看似简单,其实需要耐心和一定技巧,面粉经过和、揉、醒、擀,最终制成圆如满月、厚似硬币的饼状,再置于热锅中煎烤至金黄酥脆。每一步都需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最终的口感。正是这样严格的制作过程,才能烙出色泽金黄、口味纯正的锅盔。这种简单的制作方式体现了陕西人追求实用的生活态度。锅盔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搭配一些简单的菜肴,像青椒炒土豆丝、凉拌黄瓜、辣椒酱等。这种不加修饰的食用方法,展现了陕西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锅盔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广袤与厚重。陕西地处中国腹地,历史上曾是多少个朝代的兴盛之地,这里似乎生来就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锅盔,作为一方水土的特产,无声地诉说着秦川大地的故事。
   据说,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后逃回岐山,准备出征伐纣。因锅盔的制作精细,外酥内脆,存放时间长且不变质,特令人制作了这种大饼,作为行军打仗的干粮。士兵将这种大饼用麻布包裹,便于携带,同时打仗时,也能当盾牌使用。到了秦代,锅盔进一步普及。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头大、瓷实,外形类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也叫“墩饼”。这种大饼既能作为秦国军队的主要干粮,又能在战斗中起到防护作用。每两个墩饼为一组,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遇到箭矢射击时,抵挡敌军进攻,从而成为秦军的一大优势。
   唐朝,大量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由于工程浩大,很多劳工没时间做饭。有一位小兵利用头盔作为炊具来烙制面饼,从而发明了方便简易易操作的锅盔制作方法。这种做法迅速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陕西人餐桌上的常见食品。
  
   二
   在陕西的风土人情中,锅盔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小时候,在温暖的灶台边,总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每当晨光熹微,母亲便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最为让我开心的事,莫过于看母亲用锅烙锅盔馍。母亲先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酵母粉、碱面、盐和油,接着她用那充满年轮的双手开始和面,左手慢慢加入温水,右手顺时针轻轻搅拌,为的是做出来的锅盔更酥脆。和面也是需要技巧的。倒水多了,面就会粘手,像块牛皮糖,怎么甩也甩不掉,即使勉强和出来了,也不劲道;倒的水少了,面就和不到一块,就像干裂的土块,还会影响面团醒发。有次我偷偷地学着和面,刚开始面太稀,我就加点面粉,随后面又太干,我又加点水,结果倒来倒去,糟蹋了半盆面,还弄得自己脸上,衣服上、手上全是面,就跟刚从面袋子里钻出来似的。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全然脱身,母亲没有指责我,只说以后如果想学和面,要在她的指导下进行,不要私自动手,不能浪费粮食。我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尝试和面了。
   看到母亲有条不紊地和面,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只见母亲巧妙地将盆里的面粉和得柔韧有致,瞬间就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接着将和好的面盖上锅盖饧发。发好的面会出现许多蜂窝状,母亲将面倒在案板上进行揉搓,揪剂,然后擀成薄厚均匀的圆面饼。母亲的动作既熟练又充满节奏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母亲将擀好的面饼轻轻放入热锅中,随着柴火的不断燃烧,母亲用铲子也不停地翻面。每一次翻转,都是对火候的严格把控。锅盔逐渐由白皙转为金黄,散发出令人心醉的香气。
   当锅盔烙至金黄酥脆时,母亲就会将它们从锅中取出,放在一个盘子里。这时,整个厨房都弥漫着锅盔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快流口水的我,准备伸出小手触碰锅盔时,母亲却急忙将我手一拍,微笑着说,别急,烫手。说完,母亲就将锅盔切成小块,配上新鲜的蔬菜和蘸料,一份简单而美味的早餐就准备好了。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着母亲亲手制作的美食,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母亲用她的巧手做出的锅盔,不知为家中添了多少欢声笑语。那温馨动人场景,让我终身难忘。
   岁月匆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餐文化日益盛行,一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每当我回到家乡,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闻到那熟悉的锅盔香,心中便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母亲做的锅盔,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锅盔不仅丰富了陕西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交流的媒介。无论是城市的小巷,还是乡村的集市上,都能看到制作锅盔的门店,那熟悉而又诱人的香气,总是能吸引众多食客驻足。
  
   三
   有一次,我跟朋友聚会,选择了一家风味餐馆,点上几个特色小菜,自然也少不了一盘锅盔。在愉快的聊天中,大家互相品尝着香酥锅盔,似乎友情也在美味中得到升华 美食无疑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友谊随着锅盔的香气,更加深入人心。
   上一周,爱人因为工作要出趟远门,我递给他自己亲手做的锅盔,他微笑着接过锅盔,没有说什么,只是细细地端详着锅盔,然后含情脉脉地向我招手致意。此时的锅盔,已超过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是情感的表达,是心灵的沟通,锅盔在两颗心之间搭起了一个温馨的桥梁,成为我们之间最深情的牵挂。
   锅盔还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友谊。一次社区健美操比赛,居民们聚在一起,共同参与锅盔的制作过程,大家一边动手揉面、制作,一边交流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这种温馨而热闹的场景让人难忘。那一刻,锅盔成为连接社区成员情感的纽带,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走进县城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每一家制作锅盔的店铺或摊点前,总是围绕着等待购买的食客。他们或是当地人,怀着对家乡味道的无限怀念;或是远道而来的游客,带着对这异域风情的好奇与向往。锅盔以其独有的魅力,让每一个尝试过的人,都难以忘怀那脆而不硬、香而不腻的口感。
   现在,我也学会了制作锅盔,并给面粉里添加了配料,不局限于单纯的盐。我还将牛奶、鸡蛋、芝麻、茴香掺杂其中,吃起来更酥脆鲜香了。爱人为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我做的锅盔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女儿也高兴地说:我的早点不愁了,妈妈真厉害。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特别有成就感。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锅盔以其独有的魅力,跨越时空,连结着过去与现在,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以其不变的传统与味道,提醒着人们珍惜每一份简单与纯粹,享受生活的美好。
   锅盔之所以能在漫长的时光中流传下来,并成为陕西八大怪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味道,更因为它承载着一份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如今,锅盔已经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爱上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美食。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共 32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锅盔像锅盖的优美散文。锅盔,又名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因其大如锅盖引人注目,又以脆而不硬、香而不腻的口感征服着游客,它是当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作者深情地叙述了锅盔的制作及吃法和来历。作为传承千年美食文化的锅盔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母亲制作锅盔、全家人在一起吃锅盔的温馨和幸福场景让作者终身难忘。锅盔也成为了交流的媒介,拉近了朋友间的距离,还加强了夫妻间情感的表达与心灵的沟通,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而作者也学会了制作锅盔。锅盔以其独有的魅力,跨越时空,连结着过去与现在,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见,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原汁原味的美食是最美味最正宗的。无论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还是美食本身都应该被传承下去。在社会快速进步今天,弘扬各地的传统美食文化,有其重要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文章语言朴实感人,烟火气息浓厚。谢谢梦在何处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诗作。【编辑: 陶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陶桃        2024-07-12 20:57:01
  锅盔作为一道美食,以脆而不硬、香而不腻的口感在我们山东也很受欢迎,谢谢梦在何处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诗作。
2 楼        文友:陶桃        2024-07-12 20:59:02
  读梦老师的美文,让我对锅盔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祝老师文丰夏安,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3 14:38:48
  再次感谢陶桃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辛苦了,敬茶!祝老师工作顺利!生活开心!
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7-13 10:31:29
  这篇有关锅盔的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忽然记起上海也有这种锅盔,曾经于3年前吃过,很大一张饼,圆圆的薄薄的,味道不错,就是感觉硬了点。欣赏学习老师的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3 14:45:55
  感谢江南小溪老师品读文字并做精美点评,老师说的那饼薄,我说的这个锅盔厚,外酥里软,给里面夹点八宝辣子更好吃。再次感谢老师光临,敬茶!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13 11:03:57
  锅盔像锅盖,这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但陕西人一天不吃,好像生活缺少什么。文章饱含深情,描写了母亲烙锅盔的生动情景,亲情浓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它还是拉近夫妻感情、友情的纽带,很有现实意义。文章构思严谨,笔触灵动自然,画面生动,感悟深刻,让人回味久久。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回复4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3 14:49:29
  感谢云彩老师百忙之中品读文字并做精彩点评,是啊!咱们陕西人就爱吃锅盔、烧饼……及各种饼,我没事时也喜欢烙饼。再次感谢云彩老师,敬茶!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
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3 14:37:24
  感谢陶桃老师百忙之中编辑文章,编按很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旨,真是辛苦老师了,敬茶!祝老师创编愉快!工作顺利!
梦在何处
6 楼        文友:乡笛        2024-07-13 19:51:06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朴实,让人身临其境,如食其物。老师文笔老练,语言流畅,值得学习。向老师问好致敬!
回复6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3 20:13:58
  感谢乡笛老师品读文字,并作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辛苦了,敬茶!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7 楼        文友:秦枪        2024-07-13 20:48:52
  勾起了我的食欲。上个月才在武功倪家买了两个大锅盔,开车近百公里,就为了这一口。谁让咱是陕西人呢!
回复7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4 13:37:35
  感谢秦枪老师品读文字并做精彩点评,辛苦了,敬茶!原来老师也是陕西人啊!真是感到特别的亲切。老师的小说写得非常好,向老师学习。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15 03:14:12
  生活气息浓郁,富有特色的表达,再次欣赏学习了。恭贺梦在何处老师佳作获得精品!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回复8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16 14:06:36
  再次感谢云彩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辛苦了,敬茶!祝老师永远开心快乐!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