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散文) ——浅析汉字的源流及发展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出自孔子《系辞》,意思是通过观察自己身体变化和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表现,来推断出一些事物发展趋势或结果。经过长期探究,人们发现,汉字的诞生遵循了这一原则,华夏先人因为生产生活需要,并在生产生活中象形指事,大约在五千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符号。
一
史传仓颉造字,但他充其量是个集大成者,就像《诗经》产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字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非固定不变,相反,其载体和字形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些摄服于自然的先祖,习惯于占卜凶吉,于是把与生老病死、采摘狩猎、生息繁洐相关的疑问刻在龟板或兽骨上,根据火烤后的裂纹形状和走向判断凶吉。那些刻在龟板或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迄今为止,被发现的甲骨文五千多个,被识读的仅一千余个。
商周时期,字量增加,由于青铜器的制造使用,产生了质感厚重的金文。陕西宝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何尊,上面最早出现“中国”二字。“中”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国”为“或”,通“域”。由于建都洛邑,时人以为那里就是国之中心,他们把“宅兹中国”的自豪,以铭文的形式,告诉先祖,告知天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实现“书同文”,命令丞相李斯担纲重任,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官方文字盛行的同时,有一种更简便的文字在非正式文书中使用广泛,那就是“秦隶”。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了秦朝竹简,36000多枚,共计20多万字,被称为“里耶秦简”。它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全为墨迹,记载的内容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隶书,秦书也。秦曰隶,故曰隶书。”意思是隶书是秦朝的书体,秦朝的官吏称为“隶”,所以叫做隶书。“秦隶”标志着文字从古体向今体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至此,字形基本确定,大多延用至今。
二
甲骨文是图画文字(象形前身),后人能够部分识读,是因为在研究中发现,先民构字遵循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人”“文”“字”近取诸身,“日”“月”“山”“川”远取诸物。
“文”“字”近取诸身,如今合用,当初却意义不同。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原意是指远古时期部落交战,为区别赤膊上阵的士兵分属于不同部落,在胸前画上不同的部落标识方便辨认,类似于现在的“纹身”。时至今日,“文”字本意被“纹”取代,“文”义引申,其发展顺序为:文:刺花纹、纹理——礼乐仪制——法令条文——文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说文解字》)“宀”为房子,内有孩子,原意为在家中诞子,如“待字闺中”所用为本意。“字”义引申,其发展顺序为:生子——出嫁、怀孕、哺乳——养育——治理、教育——文字。“文字”合用,“文”是指以纹身线条表示意义的象形文字,独体,即汉字字根。汉字字根540个,常用470个;“字”是借用家中诞子会意“文”的合体,即“字”是由“文”生出来的。常用字3000个,《说文解字》收录9000多字,《康熙字典》更多。据说如今可收集到的汉字有五万多个。“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所以,“文”作为独立的图像,说明它的构形就可以了;“字”是“文”的组合,一定要解析才能明了组合内容、组合的含义。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的来历。
远取诸物,“姓”“氏”是也。《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生”是植物从地面长出来的象形,孩子从娘肚子里生出来,是类比。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从母出,知母不知父,于是子随母姓。“姓”最初为氏族族标,都带“女”字旁,如“妫”“姒”“姬”“姜”“妘”“嬴”“姞”等。炎帝姓“姜”,黄帝姓“姬”,秦始皇姓“嬴”。“姓”诞生之前,帝王、后妃是用天干称谓的;男称祖,女称妣;或别以文武、大小,如祖乙、祖辛、小乙、武丁等等。《说文•氏部》:“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的本意为一块快要从巴蜀山上掉下来的石头,这一块石头相对巴蜀山而言就是一个分支,所以“氏”的意思就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氏”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已经萌芽,分封出去的支派需要赐“氏”加以区别。
三
分封之后,以示区别的“氏”,是根据职业、地域、始祖特点等信息,给分出去的支派的命名。“氏”的获取,一点也不深奥,如巫氏始祖为巫师,屠氏始祖为屠夫,陶氏始祖为陶匠,一样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看就明白。
由于不断分封,最初的几大姓,派生出更多的氏。后来姓氏连用,有百家姓。经过长时间的繁洐生息,在某一阶段产生人数较多的五大姓,有“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的说法。分析五大命氏的构字意图,发现它们同样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
《说文•弓部》:“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意思是拉开拉长弓来射箭,所以其受封始祖不是猎手就是战士。《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为王权、君王,王子、王孙分封,自然以王为氏。《广雅•释器》:“刘,刀也。”其始祖勇武善战,多有武功的可能性比较大。《说文•木部》:“李,果也。从木,子声。”木上结子,就是果,所以李氏始祖经管果园,且住在果园之地,是可想而知的。《说文》中有“陳”和“敶”,前者指山丘、封土,后者为排兵布阵,其始祖应该与擅于征战,或与受封于他自己收复的失地有关。
如果有兴趣,我们不妨都去探究一下自己的姓氏来源,通过姓氏回望自己的祖先荜路蓝缕,都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和辉煌,那会是一种更稳定的基因。
四
文字记载历史,文字本身就是历史。汉字承载五千年文明,当然也有这样的属性。许冲《上<说文解字>表》所言:“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所以,读懂了汉字,就了解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及其传承。
前面提到的“里耶秦简”的发掘,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秦代政治、经济、文化、法令、习俗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证据。
文字本身就是历史,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在《说文解字》中,对“无它乎”的解释是:“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从这样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先民居住条件很差,蛇很多,先民的生命安全时常遭受到来自“它”的威胁,以至于他们见面后打招呼,像现代人碰面问“你吃了吗?”那样平常。“无它乎”,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蛇的畏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心,是当时生存状态在人心态上们投射。“它”就是“蛇”,后来为了与“它”的引申义相区别,加“虫”旁,由两个“文”合体为“字”——蛇。上古时期草深林密,豺狼虎豹可防而蛇难防,先民因蛇伤亡故的情况经常发生,“它”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磨灭。因为恐惧对“它”分外熟悉,所以用蛇象形指事的字很多,“舌”就是蛇舌开叉的样子。“言”“舌”上加两横,表示通过舌头发出了声音。“音”和“舌”原本是同一个字,后来加以区分,“言”是说出来的可以表情达意的话,而“音”有响声,但不一定表达了明确的意义,泛指大自然发出的一切声响。
又如“进”字构形,听老师讲解,印象深刻。“进”“辶”好理解,从“隹”则令人难以捉摸。“隹”为鸟,通过仔细观察,先民发现鸟只会往前走,从不后退。以此表“进”,妙不可言。
中国文字经过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的发展,到了汉代,才被称为汉字。那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汉字体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仰赖于它提供了基础。还有一项与汉字密切相关的艺术成就——书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因汉字的独一无二,而在世界上独领风骚。1956年汉字改革,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为日常书写提供了方便,但也使得很多汉字失却了本来面目,产生了理解障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事经常发生。
近段时间,间续读了几本有关文字学的书,觉得近诸其身远诸其物的构字法则,同样适用于“卷”的当下形势,与“物竞天择”异曲同工。一个人立足当下,审时度势,才能预知和把握未来。对于传统文化,溯源理流,是为了追溯文字的起始,理清文字发展的脉络。让后学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今天的我们虽然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却看着同样的书,写着同样的字,考着同样的试,正因为有了共同的汉字,我们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家人。作为中国人,真应该好好了解汉字的起源,它的含义,它的演化过程。问候子青姐姐,夏怡!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