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陕北民歌,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之音(散文)
一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呦,把门开哎咳哎咳呦,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呦……”每当听到陕北民歌高亢优美的旋律,情绪受到感染,便会跟着忘情地哼唱起来。
地处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陕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流的地带。这里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歌。陕北民歌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陕北民歌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清晰地记得,农业社那会儿,父亲常年在外修水库,她在家跟着社员在队里干活。一天到晚辛苦劳作,苦没少下,收入却寥寥无几。有一年,家里一年到头只分得五斤三两粮,一斤油。五斤三两油一斤油能干啥?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只好将油换成盐,这一点粮食远远不够。稍微有一点空闲时间,母亲就去地里挖野菜,拾红薯、南瓜给家里人充饥。有时再向邻居借一点粮食,来年给人家多还几斤,就那样艰难地熬了最困难的一年。母亲深有感触地说,那一年是咬紧牙关熬过来的,在快要扛不住时,她就会唱那些陕北民歌《赶牲灵》《东方红》《信天游》。一提到那些苦日子,母亲不无感慨地说,那些年,是陕北民歌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使她从逆境中走了出来……
分产到户后,父母终于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干劲更大了,心情愉悦,也更喜欢唱陕北民歌了。父母在田间劳作时,常常会哼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看着父亲边干活边哼唱着歌曲,我故意问父亲:“你咋不大声唱呢?你那样低声唱大家听不见。”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笑:“唱得不好,惹人笑。”“这儿只有我和我妈,你就大胆地唱。”听了我的一席话,父亲这才提高了嗓音,继续唱起歌来:“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父亲的歌声悠扬,节奏明快,振奋人心。
看父亲唱得起劲,母亲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他们不曾受过专业的训练,却能用最真挚的情感,将那些古老的歌曲唱出韵味,唱出力量,唱出对生活的热爱。
每当父母亲唱起这些歌曲时,家中的空气似乎都会变得更加温暖,所有的疲惫与忧愁都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我们姊妹几个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闻目染,也逐渐学会了这些歌曲。虽然生活捉襟见肘,但我们精神愉悦,有父母陪伴,有歌声熏染,感觉生活温暖而踏实。
陕北民歌的旋律简单而富有感染力,歌词简单质朴,旋律深情而悠远,充满生活气息,它们讲述着陕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这些歌曲,成为我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培养了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精神。
二
在陕北地区,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于世。陕北民歌,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黄土高原的质朴,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不仅传递着情感与生活,更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传说,将远古的回声延续至今日。
相传,陕北民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和劳动歌曲。在远古时期,陕北地区的先民们在从事农耕、狩猎等生产活动中,常常以歌声来鼓舞士气、统一步伐。这些最初的歌声,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化成具有固定旋律和歌词的民歌。其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陕北地区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姑娘,她擅长唱歌,声音甜美,深得人们的喜爱。每当春天来临,山丹丹花盛开时,她总会站在花丛中,用她那悦耳的歌声,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后来,她的歌声被过路的商人和旅者传遍了四方,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民歌。另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背后也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据传,古时候,许多陕北的年轻人为了谋生,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到甘肃、宁夏一带的“西口”地区打拼。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位青年,在离家前夕,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记住乡音,特地教他一首家乡的歌曲。后来,这位青年在外漂泊多年,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他就会唱起这首歌,从中获得力量。多年后,当他归来时,他的歌声已经感动了无数的人,而这首歌也就成为了代表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陕北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劳动、爱情、婚嫁、节庆、祭祀等多种主题。这些歌曲通常由当地人在日常生活或特定社会活动中即兴演唱,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歌词大多采用比兴手法,语言质朴生动,形象鲜明,能够深刻而直观地触达人心。《嫁女歌》反映了陕北地区婚嫁的风俗习惯,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陕北人民在节庆时的豪迈和对祖国的热爱。《祭祖歌》则反映了陕北地区对祖先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
陕北民歌唱腔特点非常鲜明,既有高亢激昂的山歌,也有柔情细腻的小调。其中,信天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自由的曲调和即兴的演唱方式广受欢迎。节奏上明快,唱腔高亢,悠扬婉转,自由奔放,情感真挚,方言特色浓郁,即兴发挥,多种唱腔。能够表现出陕北高原的辽阔和壮美,以及陕北人民豪迈、直率的性格,如:《东方红》《信天游》《兰花花》《翻身道情》……等,这些歌曲,质朴感人,不加修饰,直接表达情感,这种自然的表达方式,使得歌曲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经常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使得歌声富有变化且极具穿透力。这种唱法能够充分表达歌者复杂的情感,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吟浅唱,如同黄河波涛一般,有力量感也有细腻感。节奏自由,陕北民歌不拘泥于固定的节拍,歌手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灵活地调节节奏,使得歌曲更加富有变化和感染力。语言生动,陕北民歌的演唱者通常将自己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歌曲中,无论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还是对爱情的向往,都显得真挚感人。
三
此外,陕北民歌也不乏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歌曲,它们以简单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变迁。从牧羊人的孤独,到农夫的辛劳,再到节日的喜悦,这些生活场景都得到了真切的描绘。在现代社会,陕北民歌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流传。无数艺术家和学者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陕北民歌,各种现代传媒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传播之中,让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每逢节庆活动,陕北民歌总会成为一颗最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绚烂的光芒。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陕北民歌通过音乐平台和流媒体服务、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得到了广泛传播。
同时,也涌现出一个个实力派歌手,贺国丰、野强强、王二妮、马美如、阿宝、刘妍……等,其中刘妍的一首《花轿里的人》讲述了一对相爱的两个年轻人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不能终成眷属的悲情故事。这首歌表达了对花轿里的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爱意。全曲没有一个苦字,却苦出了天际;更没有一个爱字,却爱得刻骨铭心,深入骨髓。就是这么一首歌,却被刘妍唱出了真情,唱出了多少相爱却不能相伴的人的心声。野强强的一首《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被马美如唱火了。她以其婉转的旋律,顿挫的节奏,简单的歌词凝聚着生活在黄土地上人民的智慧结晶。质朴的歌词和唯美的曲调是陕北人对历史的叩问,是对现实的感叹,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呐喊,饱含着人的精神寄托。贺国丰《平凡的世界》听着就想哭;马美如的《踮起脚尖瞭望远方》,歌声清晰干净;梅娃的《这辈子都跟哥哥走》青春透彻,阳光之面,嗓音清脆、嘹亮,情真意切,歌美醉人……
陕北民歌,情感真挚纯朴,深入灵魂;为爱情做出巨大的牺牲,令人感慨,引人深思。如今,我也成了陕北民歌的忠实听众,无论在家里还是除外旅游散步、抖音、QQ音乐、车载……随时随处都能听到那悠扬而又充满激情的陕北民歌,醉人又醉心,感觉浑身都充满力量。
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以其独有的魅力,传递着黄土高原的天籁之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