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东北民房建造经历(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根与魂】【星月】东北民房建造经历(散文)


作者:江南柳烟 秀才,226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2发表时间:2024-07-18 16:05:12

生在东北,因气候、环境与时代的不同,所建造的房子也有差异。和父母共同生活时,经历了两次建房,见证了东北民房近五十年的变化。东北的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既要考虑冬季御寒的问题,又要保证资金的承受力度,因此建筑材料要求节能环保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体现传统的审美需求。
   爷爷和奶奶一生孕育了8个孩子,大姑是老大,又大父亲六岁(大姑和父亲之间早夭3个孩子),大姑结婚时老叔还没有出生,在父亲17岁时,奶奶生了老叔。等父亲结婚后,三叔、二姑和二叔也前后脚结了婚。家里住房紧张,这就需要分家后各自盖房子。
   父亲和母亲选择在学校东边盖,这样母亲上班近(卫生所紧挨着学校)。决定盖房子的那年冬天,父亲和母亲开始备木料,我家四周都是山,平时父亲和母亲上班没有时间,只能选择每天清晨天刚亮,去山里选择木料锯倒扛回来。(家里需要木料盖房子,是如何跟林业部门交涉的,父亲去世了,无人可问了。)
   然后是盖房子需要的石头和沙子,是借用生产队里的马车一趟趟拉回来的。那时候红砖还很金贵,没有大量生产用,只能用最廉价的土坯垒墙。
   家家都有脱土坯的模具,当地黄泥多,把麦秆剪短拌在黄泥里加水和在一起,脱土坯的黄泥要略干一些,这样脱出来的土坯不会散花。盖南北7米宽,东西近10米长的三间房子,需要土坯近一万块。等把土坯脱出来阴干后,需要摞起来,上面盖上麦秸秆,避免太阳一晒土坯龟裂。
   打地基时也不用挖太深,黑土层下面就是黄泥层,再填进去一些沙土夯实,就可以垒土坯了。父亲怕大雨把土墙淋掉,特意买了一些红砖,房子的前墙选择砌红砖,其他三面用土坯垒的。房顶用的是茅草,窗户做的是带折页向外开的,实际当时很多人家的窗户是分上下两扇,到了夏天把上扇窗户打开用绳吊着挂在棚顶,这种窗户散热不如左右开的窗户散热快,开关费事。
   等房子大框盖完后,开始建造屋里的设施,东西两间屋子用来住人,在靠南墙的位置,用土坯盘一个通长的大炕,全家人都能睡下。中间这一间作为两家用的厨房,靠各家与炕隔墙的位置砌一个灶台,买一个12号的大锅放进垒出来的灶台,炕和灶台就搭好了。各家还要在北墙拐角处垒起一个土豆苍子,大约有一米半高,冬天用来储存土豆,夏天用来放干柴,避免有雨的天气没有干柴烧饭。
   现在想起这些,不明白当时各家为什么不挖一个土豆窖,用来储存土豆呢?大概是考虑到村路南侧有一条河,下雨时河里的水会漫延上来到村路跑成河,也许是离河太近了,挖出来的地窖会蓄满水,失去储存的作用。
   房屋建好后,在正房的东西两侧,错开正房的位置各建了一个仓房,用来储存粮食等物品。在正房的东西房头各建了一个大鸡架,中间放着隔条,鸡进架后,会自动跳上隔条休息。鹅和鸭子就趴在隔条下面休息。若是有不长眼睛的黄鼠狼来偷鸡吃,鹅先不答应,它一边和黄鼠狼搏斗,一边嘎嘎叫唤,向主人报警。父亲无论睡得有多香,都会起来抄起烧火棍推开屋门,快步赶到鸡架旁赶走偷腥贼,鸡安静下来,父亲重新关严实鸡架门,这才放心地走回屋继续睡觉。
   古人讲究东大西小,房子盖好后,我家自然住在正房的西头,爷爷家为大住在东头。我家西侧是学校的院墙,只要把园子南侧的院墙夹上柳条就可以了。院脖对着正房门留两米宽,能通过马车的甬路,两侧也用柳条枝夹起来。无论是爷爷家,还是我家,把园子都用柳条枝夹起来的。每到春暖花开,柳条开始发芽抽枝,我和大弟弟折下新抽出来的柳枝做哨子吹。不仅是我和大弟弟,满村子的孩子都做哨子吹,那段时间,只要不到睡觉的时间,都能听到哨子的毫无章法的响声,我们这些孩子吹起来中气十足,大人听了可能是吵闹。
   新长出来的柳枝疯了似的长高,四处撒野的长,它们在甬路上面自然交会,绕颈相缠继续疯长。大人们放纵它们长,夏日来临,还能遮蔽冒火的烈日。吃过晚饭,大人们就会搬着凳子躲进甬路聊天,也或者拿来一条麻袋铺在地上做针线活。
   到了秋天,开始秋收了,需要把分到手的粮食和蔬菜拉回来,这窜高的柳枝就不能留了,爷爷会把碍事的枝条截下来,方便马车或者牛车的进出。
   这种民房的建筑风格与萧红故居很类似,区别在窗户有了大改动,我家的窗户采光好,设计简约,少了萧红故居窗户设计的古典之美。建筑材料也有很大区别,我家因为是经济计划时代盖的房子,所用建筑材料基本上就地取材,土坯茅草房,一进的院落,萧红故居用的是青砖青瓦所建,分东西两院,共建30间,更具有东北民房建设风格。
   我不到十岁,父亲的工作调到边疆,这座住了不到十年的房子就说再见了。到了边疆,地处小兴安岭,抬眼看到的是崇山峻岭,绿野青松。住的房子与老家的区别很大,大多数人住的是备战房子,半卧在地下,房子很矮,墙壁是用柈子垒起来的,里外用黄泥抹严实,里面再用沙子混着水泥抹平,方便粉刷白石灰。地面铺的是白松地板,刷的是红油漆。房盖铺的是油毡纸。这种房子每到雨季阴暗潮湿,好在家家都盘炕,天天做饭也能烧炕,潮气也不那么明显。
   这种房子建在山跟前,最容易招蛇把巢穴建在二层棚。四叔刚结婚时,买的就是建在山跟前的房子,二层棚糊的是白纸,纸禁不住蛇来回爬动,被蛇弄破,蛇居然从二层棚掉下来,那一次把四叔一家吓得慌不择路的从屋子里逃出来。后来找来擅长抓蛇的山民,把蛇抓出来,一家人才敢回家。后来四婶掏炉灰,居然从炉灰里窜出一条蛇头,吓得四婶急忙往山下跑。后来四叔在离河不远的地方,又重新建了一个土木结构的房子,这才躲过蛇的骚扰。
   我家在去边疆第三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为有公职的人员建造公房的政策。那时是李叔当中心校长,管着全乡的教育工作。父亲和李叔协商,在老房子靠公路边的位置盖新房。我家来的第二年,河水暴涨,水位涨到老房子还有三米的地方,整个园子都泡在水里。晚上也不敢实睡,生怕河水进屋逃不出去。有了这次的经历,再盖房子就要把这危险考虑在先。
   我们住的地方一共要盖两栋,其他公职人员多数选择在原地起房,两家一栋。家里人口多的最多可申请58平米,我家人口算多的,李叔家有老人,人数也很多,父亲选择靠西这栋西侧的房子,母亲不同意,靠西侧太冷。父亲说,烧柴有的是,多拉一些烧柴,冬天多烧也冷不到哪里去,主要是西侧够大,可以把西侧荒地翻出来,差不多有两亩土地做菜园,母亲同意了。
   新盖的房子建筑材料用的是红砖,房盖选用铁皮。从打地基开始,父亲只要中午晚下班,就到工地和工人聊天,哪里不合适的,及时和工人沟通整改。房子盖的是两室一厅一厨,两室的隔墙砌成空墙做火墙。房子的南侧隔成一室一厅,北侧一室一厨,走出房屋的门设在厨房西边,两个卧室各盘了一铺火炕,每个火炕能轻松睡3个人。
   房子盖到上梁时,有瓦工提醒父亲,上梁时要选一个好日子,买一块红布披在梁上,驱邪,祈求吉祥如意,还要在梁上挂铜钱和放鞭炮,放鞭炮以祛除邪气并庆祝,挂铜钱寓意平安和顺利。瓦匠说有的地方上梁还要买贡品祭神呢,披红布挂铜钱,放鞭炮已是最简单的上梁仪式。父亲是无神论者,不信这些俗套,母亲不听,不信怕犯忌讳,后悔都来不及。身处边疆,很多东西没有,像铜钱就很难寻找了。母亲买了六尺红布,还有一盘鞭炮,在瓦匠的指导下,举行了简单的上梁仪式。
   房子的大框盖完后,开始完成内部设施,厨房除了砌了一个灶台,紧挨灶台又砌了一个落地锅炉,既可以当炉子烧取暖,又可以借着炉火烧饭用。
   二层棚是用板方打的框架,面向屋里的这面钉的板条,用沙子和水泥和的混凝土抹平。另一面铺的是厚实板皮钉牢,为了保暖,就地取材把晾干的锯沫子扛上去,铺了厚厚的一层。
   屋里直接让建筑工人在客厅偏西侧的位置,挖了一个圆柱形土豆窖,窖壁是用红砖立砖砌起,砖缝用混凝土抹严实,秋天用来储存土豆。没有想到屋里砌起的土豆窖,也成了天然保温冰箱,夏天买的肉食和瓜果梨桃吃不了的,放进去保存,跟放进保温箱里没有啥区别。
   火炕是用红砖盘起的,等火炕干了后,在前墙用三和灰抹平干了后涂的蓝漆,炕席用的是胶合板,胶合板刷的也是蓝漆。用红砖盘起的火炕,与用土坯盘起的火炕比,热得快,挂炕油子少,也好清理。
   等房子盖好后,看着红砖白铁皮结构的房子高端又大气,全家人借了父亲的光,父亲享受了国家待遇才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墙是用沙子与水泥的混凝土抹平的,那时还没有抹白腻子一说,直接粉刷白灰亮堂屋子又杀菌。地面用水泥抹平后,用板方打的框架铺的白松地板,等地板面用砂纸打磨光滑后,用红油漆涂两遍,整个屋子被红白相间的色调包裹,人住在其中幸福感爆棚。
   窗户框涂的是天蓝色的油漆,双层窗户套,入秋后降了温,就把第二层窗户套按上,每年的五月卸下二层窗户套,放入二层棚里保存。房子简单装修后,昼夜打开窗户晾晒,尽早把油漆味散掉。剩下的时间开始收拾房子周围的垃圾,父亲和母亲商谈后,设计在靠道边,北卧室留出采光的位置,用木板钉一个房盖,房盖下间隔出一个仓房,出口做一个严实无缝的双开大门,大门洞里还可以存放一些柈子,留待雨天用,我和妹妹住的北屋外搭了一个晾晒木耳的平台,整个院子都是用板方打框架,钉的板皮。
   用板皮钉的院墙看似严实,可惜遇见了大风天气,风一吹倒了一大片。后来父亲选用椴木小杆夹院墙,靠南侧易被河水殃及到的,父亲选用柳条枝夹的。柳条枝入土即活,每年稍作修剪就可以了。三年后用椴木杆夹的院墙,长出了一大片黑黝黝的木耳,父亲摘了一大捧拿回来,一家人十分的开心,不用顶着小雨进山,也能吃到细嫩柔软的木耳。
   等新家一切就绪,刚来住的备战房子也被父亲和四叔扒了,夷为平地种了园子。住在新房子里,白天可以看见各种林鸟飞来飞去,听着它们叽叽喳喳地鸣叫,感觉大山给予了我另一番景色。夜晚,随着人声、鸟声稀少,野生动物又传来鸣叫,尤其是梅花鹿和傻狍子的叫声,起初听见甚是惧怕,听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与家人住在红砖建起的房屋,野兽能奈我何?
   红砖铁皮房住了两年,父亲感觉每年到了冬天,西开门进来的冷风太猛,屋子瞬间温度变低,南屋空间狭小,与母亲商议,想要把客厅和南卧室的间墙打开,在房子的西侧再接出一间来用,空间变大,活动起来也方便。父亲把这想法跟李叔说了,李叔听了也赞同,于是打了报告跟局里说了想改造房屋的计划,局里同意了改造一说,但是不同意再接出一间的做法,你可以接偏厦子来用,费用各家自己出。
   就这样,住公房的职工陆续操作起来,在自家的房头各自接出来一大间偏厦子出来,父亲在偏厦子南侧直接接出来一个房间,作为大弟弟的卧室。在墙的西侧和南侧垒起半圈半米宽的通烟道,平时可以当椅子用,冬天用来取暖。
   在东靠墙处,父亲找来木匠为大弟弟做了一张床和一个书桌,还做了一个简单的书架,大弟弟看到自己有了独立的房间十分的高兴,可是到了数九天就乐不起来了。房子在小兴安岭建起,重新接起的偏厦子墙宽度不够,又没有现在建房在墙的夹缝里放保温板,加强保温效果,数九寒天来临,夜晚的冷风吹透了红砖墙,大弟弟的卧室怎么也烧不热。就这样大弟弟在这偏厦子里坚持着长大了,后来常年在外求学,卧室冷与不冷也没有关系了。
   每次见面说起过去,他都念叨一遍,听来也是唏嘘不已,东北过去建民房的缺憾,如今都一一解决,墙壁砌的厚,中间放保温板,在房子的南面还做了采光房,比过去建的民房保暖多了。
   和父母生活的岁月里,经历了两次建房,第一次我没有记忆,听长辈叨咕记下来建房的过程,两个小的对于最先建起的房子更是没有记忆。搬来的那年秋天四叔来了,他遵从爷爷的嘱托,秋收后把所有的粮食拉到三叔家,奶奶也归到三叔家,四叔把房子卖给了我的小学班主任,就来边疆生活了。后来他们家有了钱,把房子扒掉盖起来红砖白铁皮房,老房子再没有了痕迹。
   在边疆盖起的公房,后来国家取消住公房政策,住公房的每家上缴一部分钱归为个人所有。父亲五十四岁那年不幸患了脑出血,治愈后,为了就医方便,举家搬到县里生活,乡下的房子三舅住了几年,后来三舅年迈回到大表哥身边生活,房子空了起来。
   当地人知道父母不能回去生活,托熟人问能不能卖给他们,父亲和母亲一直舍不得卖了。后来四叔特意从老家回去劝父亲和母亲把老房子卖了,他姨丈相中了我家的老房子。最后父亲和母亲恋恋不舍地松了口,答应卖给四叔的姨丈。从此这第二所房子也从我们的生命中归了别人。
   我们四个结婚后也不在一个地方生活,无论谁回去,或者有时间,都要开着车回到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房子看一看,老房子如同迟暮的老人露出了斑驳的痕迹,但是我们不嫌弃,依然习惯开车常回去停在它的附近,下了车走一走,看着熟悉的生活环境,温故一起生活的细枝末节。
   中国东北是在1800年开始建的民房,在这一年清政府在新立城设立了长春厅,标志着东北地区开始建设民房。新立城的建立,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通过建立简陋的房子和围起的院墙,形成了最初的居民点。具有清朝建筑风格的民房发展至今,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土坯房子和青砖青瓦房过渡到红砖铁皮房,再到建房砖墙中间放保温板,是中国东北二百多年的农村建民房的变革,有祖先留下来的建筑智慧,也有在住着发现弊端不断修改的过程,最后终于盖起了既保暖,又宽敞明亮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房。
  

共 53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衣食住行,这四大必要条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作者在这篇文字里,主要就住,就自己一家人的住房情况铺衍成篇,不但以房子为线索记述了一家人几十年来的生活,更是从点到面介绍了东北房屋的特点,不但如此,还写出了不同历史时候国家的住房政策,可以说这篇文字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从爷爷奶奶时期写起,那时候的住房情况简陋且紧张,到了父母这一辈的建房,明显文字详细多了,建造房屋的过程、原材料、结构及在这里的生活一一写来,满满的记忆中都是感情,那是家的感觉,那是爱的凝聚。再到自己同辈人这一代盖房子发生的每个故事作者也是如数家珍。然后关于搬迁、售卖、怀念等情节,作者还是满带着深情,读来令人深受感染。一篇通过房屋见证几代人生活的文字,丰富生动,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4-07-18 16:07:48
  写这篇文字应该下足了功夫吧,好多专业性的内容呢。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7-18 17:50:47
  夫家族中,不少族兄以做瓦匠活为生,比较了解。辛苦了社长!
2 楼        文友:刘昊        2024-07-19 18:49:45
  我没有去过东北,但是你笔下的房子我非常向往羡慕,有种去想看看的冲动。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7-19 19:51:39
  东北房子建的简约实用,每个地方建房思路也会受地方文化影响。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7-22 07:41:07
  房屋 是一家人聚集休息的地方,本文详细介绍了东北民房的建造变化,欣赏好文。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4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07-22 11:57:05
  欣赏佳作,感佩才情,问好诗友,祝愉悦!!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7-22 20:58:05
  感谢留评鼓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