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游神冈山(散文)
一
在吉安市中心吉州城区南端的古南街道辖区,神冈山静静耸立在赣江与禾河的汇合处,宛如一位守望岁月的老者,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
据《庐陵县志》记载,神冈山古名“翠岭”,还曾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翠峰。想象那时候,翠峰之上或许有葱郁的树木,终年绿意盎然,微风拂过,枝叶摇曳,似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翠楼也曾矗立其间,那精致的楼阁或许是文人墨客们饮酒作诗、赏景抒情的好去处。而翠楼之前的武胜塔,又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祈祷与希望,它在时光的长河中屹立,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南朝陈时,吉州太守刘竺的故事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温暖的色彩。刘竺为官期间施行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离世后,因其英灵有灵感,被人们视为神明,邑人于山上建立惠祐廟奉祀,山也因此改名为“神冈山”。这一改名,不仅是对刘竺的纪念,更是人们对善良与正义的尊崇和向往。
传说中,刘竺闲暇时喜登翠峰。每次登山,“白鹿随行,如登仙境”。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一位心怀百姓的太守,在白鹿的陪伴下,沿着蜿蜒的山路徐徐而上。山间的清风轻拂他的衣袂,白鹿的身影在绿树间时隐时现。
如今,当我们踏上神冈山,似乎还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传奇的韵味。也许,那古老的翠楼和武胜塔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风雨中,但它们留下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这座山的灵魂深处。
站在神冈山巅,眺望赣江与禾河的交汇,江水奔腾不息,流淌着千年的时光。远处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展现出现代的繁华。而神冈山,依旧静静地守望着,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将继续陪伴着这片土地走向未来。
神冈山,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一幅灵动的画卷,一首悠扬的诗篇。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寄托着今人的希望与梦想。
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满心的期待,登阶直上,来到了山顶景区新建的主楼阁——望阁。然而,当我驻足于望阁门前,心中却总觉得这名字不太贴切。依着神冈山如此重要的地位,此楼称为“望郡阁”或“望江阁”或许更为恰当。
登上望阁的三楼,吉安螺川的胜景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吉安市中心的吉州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山拱卫着城,城怀抱着水,水又依恋着城,构成了一幅灵动的山水城市画卷。北宋时期的苏子曾夸口“此地风光半苏州”,这绝非虚言。
赣江自东向西流淌,河东远处上游的七姑岭所在的青原山与河西雷公榭近处的真华山,两山夹江,气势磅礴。而禾河自东向西,真华山与吉州城赣江西北面的神冈山、天华山、真君山、螺子山,如同忠诚的卫士,挡住了赣江和禾河的去路,使其在神冈山处汇流,转而向北奔腾而去。
如今,神岗山体东南山岗将重建“秀江楼”和“望阁”,它们襟两江,带五桥,控后河,引青原,将山河汇于一处,揽翠峰之秀色。与螺子山上的文星塔遥相呼应,形成了“北塔南楼”的独特景观。
从望阁俯瞰远眺,赣江在青原山、真华山、神冈山和螺子山等山峦的环绕下,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编织出美丽的螺川。上游张家渡与丹砂渡之间、神冈渡、城区古渡几处,相继架起了永和连心大桥,神冈山大桥、吉安赣江大桥、吉安大桥和井冈山大桥等五座大桥。
三
赣江与禾河在吉安市的交汇处,形成了神冈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两河交汇的地方,水流在此处变得宽广而缓慢,河水清澈见底,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周围的山川景色倒映其中。站在神冈山的高处俯瞰,赣江与禾河宛如两条银色的丝带,在碧绿的山水之间蜿蜒交织,流向远方。
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的生命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赣江水运,连接了南北的货物和文化,也将千年的历史沉淀在两岸。禾河虽不如赣江那般宏伟,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禾河两岸,稻田如画,村庄星罗棋布,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山体虽不高却峻峭,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上野花盛开,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韵味。两河交汇处的水气滋润了整座山,使得这里的植被异常茂盛,古木参天,藤蔓缠绕。
相传,每当夜幕降临,山上便会出现一道神秘的光芒,照亮整个吉州城。人们相信,这道光芒是刘竺的灵魂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保佑着这里的百姓平安幸福。无论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还是灾难频发的岁月,神冈山始终如一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四
周必大,这位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政治才干闻名于世。他不仅在朝堂上叱咤风云,还在诗坛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他对神冈山的赞美,更是充满了灵动的笔触和浓厚的情感。
在周必大的《题神冈庙》一诗中,他以“岸断川平拔一峰,丹青剥落古灵宫”开篇,便将神冈山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刻画得极为生动。神冈山高耸于赣江与禾河的汇合处,是从平坦的江面中拔地而起的一座雄伟山峰。
“二水有情犹磬折,霜枫无数尚旗红”,在这两句中,周必大将神冈山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赣江和禾河在这里汇合,水流清澈见底,仿佛有情一般轻轻拍打着岸边。秋天的霜枫红似火焰,为神冈山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杨万里,这位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山水诗篇闻名于世。他的诗文中,神冈山常常被赋予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杨万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神冈山的自然美景融入诗中,描绘得栩栩如生。
杨万里在《过神助桥亭》中写道:“下轿浑将野店看,只惊脚底水声寒。不知竹外长江近,忽有高桅出寸竿。”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神冈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杨万里的诗篇,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索。他在《过大皋渡》中写道:“风定沙平未有尘,青天翠岭共氤氲。隔江遥望神冈寺,一片白云深处村。”在这首诗中,杨万里以悠远的意境,将神冈山上的寺庙、江水、村庄和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山水画卷。
杨万里对神冈山的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记录,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在《神冈山记》中写道:“冈头故址宜亭榭,城郭江山尽眼中。”站在神冈山的高处,杨万里将整个城市和江山尽收眼底,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开阔。他通过对神冈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徐霞客的足迹遍布神冈山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曾见证过他的到来。明崇祯九年冬,徐霞客第五次来到神冈山,这次行程更显得格外重要。他的游记中,对神冈山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溯。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详细记录了他在神冈山的所见所闻。
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吉安市政府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1966年,神冈山被规划为城市公园,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决策。随着规划的实施,昔日的古山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公园入口处矗立着“神冈山公园”几个大字,简洁有力,背后则隐约展现着1966年创建的国营红声器材厂的历史印记。红声器材厂曾是那个年代的工业骄傲,虽然如今已经停产,但其辉煌的过往仍然深深镌刻在吉安市民的记忆中。工厂的旧址被部分改造成了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汇的独特景观。
红声器材厂的建立,正值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它的选址在神冈山脚下,是因为这里地势险峻,环境隐秘,适合工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工厂的主要产品是高精度的电子声学器材,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外汇。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声器材厂也经历了变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的国营企业,红声器材厂也不得不面对转型的挑战。虽然工厂最终停产,但它留下的技术积淀和精神财富,依然鼓舞着后来者奋勇前行。
漫步在神冈山公园,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层峦叠翠的自然美景,还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公园内设有各种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场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凉亭。每当春花烂漫时节,公园内花团锦簇,成为人们踏青赏花的好去处;秋冬之际,则是一片金黄与苍翠交织的美丽画卷。
神冈山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公园内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和传统节庆庆典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精神生活,也使得神冈山公园成为了吉安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标。
2024年7月19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