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博物馆”(散文) ——屯溪老街
钟灵毓秀的徽州,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包括新安建筑、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等各个领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成为绽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一
屯溪老街(简称老街),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中心地段,依山傍水,古朴典雅。据说,老街的风貌是古徽商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建造的,所以又名宋街,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老街的建筑风格不仅承袭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明清朝代的建筑特色,如今遗存有三百多栋宋明清风貌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与北京的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并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而屯溪老街,由于其文化内涵厚重而卓然,曾有多种文化项目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国家历史保护街区”。
在这里,不仅能够领略到灿烂的徽文化动人心魄的魅力,也能够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悠长典雅的气韵。
老街具有天然的地理形胜,北依壮美巍峨的黄山,南伴清澈似碧玉带的新安江。因地处皖、赣、浙三省的通衢相交处,以及率水、横江、新安江三水的汇合处,从而成为古徽州水路运输的交通枢纽。在明朝,老街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繁华热闹的“一邑总市”,在清代达到鼎盛,成为声名远播的“茶务都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战乱人口的大量内迁,未受战乱侵袭的老街,逐渐发展成为皖南的商贸重镇,曾一度被誉为“小上海”,可窥见老街当时的繁华盛况,老街悠久的历史和繁华的过往,也为徽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老街呈东西走向,西起古老恢弘的镇海桥,东至古色古香的碑记牌坊,全长1272米,街巷四通八达,纵横交错,通过1主街3横街18条小巷与山、水、城紧密相连,呈鱼骨构造形状的老街,宛若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活跃在山水之间,同样活跃的,还有行走在老街上的人们,从古至今,川流不息,老街也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以流动的姿态,诉说着数百年间的故事。
走进屯溪老街,仿佛走进了徽文化艺术的长廊。古色古香的牌坊,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群,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散发着袅袅墨香的文房四宝,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字画等,就连空气中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难怪屯溪老街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街,可谓名副其实。在屯溪老街,能领略到灿烂的徽文化,比如,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的徽派建筑,融合砖、石、木雕的精美装饰所代表的,是徽派建筑文化;石翼农药店所代表的,是新安医学文化;谢裕大茶行代表的,是徽州茶文化;胡开文墨店所代表的,是文房四宝文化。在我看来,屯溪老街,不仅是徽州向世人展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博物馆”。
二
一座高高的牌坊矗立于老街的入口处,翘角飞檐,庄严肃穆,斗拱悬托,神兽装饰,蓝瓦覆盖,门额上镌刻着两个遒劲俊逸的金色大字“老街”,门楣上雕刻有龙凤呈祥的图案,尽显雄浑磅礴的气势。牌坊不仅是老街的一个鲜明的地理坐标,也是徽派建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牌坊,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诞生的一种产物。它是封建社会用来表彰功勋、德政、科第、忠孝、贞节等所建立的建筑,牌坊在古代,除了用来表彰功德,标榜荣耀的作用之外,还用于宫殿、庙宇、祠堂、衙署、陵墓、园林前等类似于纪念碑式的碑坊。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陈风∙衡门》)牌坊最初的雏形为衡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由此可见,牌坊在中国建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南方的牌坊和北方的牌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比如我的家乡东北,牌坊屈指可数,寥落晨星,而在徽州,则比比皆是,司空见惯,这是由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决定的。就连曾是六朝古都的北京,如今遗存的牌楼也只有几十座,而且多为园林和陵墓处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徽州的牌坊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令人惊叹,也是徽州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古徽州,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明清时,徽州居官者甚多,而且徽商财力雄厚,趋于鼎盛时,纷纷树立牌坊,或歌功颂德,或标榜荣耀,或表彰忠孝节义,或作为纪念碑式的标志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抑或祠堂或园林,牌坊随处可见,即使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一些牌坊在风雨中消失匿迹,但现今仍有一百多座牌坊遗存。在徽州最具代表性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许国的石坊,该石坊建筑规模宏大,制作工艺考究,雕刻工艺精美,被称为“东方的凯旋门”,许国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受到皇上的额外恩典,因而建造了这座流传千古的八角牌坊,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建筑文化的艺术杰作。
许国石坊是稀少的双重古牌坊,虽然历经500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在徽州的大地上,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高超卓绝的工艺,展现出石坊建造的最高水平。作为难得一见的明代大型石牌坊和中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八角牌坊,成为了徽州古城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
穿过老街牌坊,走在泛着赭褐色光泽的石板路上,宛若走在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里。
街道两侧林立着一幢幢宋明清风格的古建筑,蓝天白云下,黛瓦白墙,飞檐翘角,高高的马头墙错落有致,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的装饰艺术,精致中透着典雅,柔美中透着沧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除了有防火的功用和增添一种动态的美感之外,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马头的形状也象征着龙马精神,尤其是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带给视觉一种“万马奔腾”的雄浑气象,对于徽州人来说,有着对家族兴旺发达,生气盎然的愿景。马头墙不仅体现了徽州人对建筑美学的热切追求,也展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徽派建筑的布局严谨,构思精巧,比如老街的店铺建筑有“前店后坊、前店后户、前店后仓”等布局,或采用两进两院的布局,或采用三进三院的布局,形成内外有别的格局,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观念和私密性的追求。天井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色,由四周的走廊连接而成天井,不仅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等作用,还传递着“四水归堂”的聚集财气的美好蕴意。
最引人入胜的,是徽派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工艺,那是徽州的匠人以刀为笔,在木头、砖块和石头上精心作画,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有风景、故事、鱼虫、云头,还有八宝博古等等,并融合了“浮雕、线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的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人物呼之欲出,飞鸟展翅欲飞,走兽追逐奔跑,花卉散发着馥郁的芬芳……这些雕刻工艺精美细腻,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仅精致美观,而且蕴意深远,是徽派建筑文化和传承的表达,体现了工匠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才情,也凝结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
徽州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是徽州古建筑的三绝,布局之巧,雕刻之精、结构之妙、文化之深、艺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
老街的徽派建筑,见证了老街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是凝固的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徽派建筑的一些元素、美学、理念仍然被借鉴和采用,也为当代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经验、灵感和启迪。
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四
在屯溪老街,能看到很多百年老店,比如同德仁、徽宝斋、老福春、老徽馆、茂槐等,每一个老店的背后,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温婉动人的故事,这些老店铺大多悬挂着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流光溢彩,与屋檐下悬挂的一串串大红灯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使得这些黯淡褪色的百年老店铺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
走在老街上,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很多店铺的楹联、牌匾、字画都是名家的真迹,仿佛名家在举办个人的书画展,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徽商作为儒商的高雅情调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还有墨庄、砚铺、笔号、纸店随处可见,连空气中都飘荡着丝丝缕缕的墨香。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而得名,以其独特的工艺制作和考究的原材料闻名遐迩,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末年,墨匠奚廷珪用歙县的黄山松做原料,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做出一种“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的上等佳墨,深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召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给“国姓”。可以看出李煜对徽墨的喜爱程度。我想,李煜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佳词,还要归功于徽墨。
时间到了宋朝,宋朝的统治者重视文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徽州的制墨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当时,徽州治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对徽墨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那就是独创“瘦金体”的宋徽宗,徽墨也成为宋朝的贡品。我在心里暗暗思忖,宋徽宗颇有造诣的书法艺术,一定是得益于徽墨的吧。
当“胡开文墨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不禁为之一动,早就听说徽墨名扬天下,对书法艺术感兴趣的我,岂能错过?
“胡开文墨店”是老字号,创始人是胡天注,生于清乾隆年间的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徽墨的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并将徽墨的制作工艺在家族中一代代传承下去。1915年,胡开文墨店制作的“地球墨”和“南极生辉墨”,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为中国的徽墨带来了无上的荣光,也展现出“胡开文墨店”的徽墨产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
但随着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爆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民生日趋凋敝,由于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徽墨制作处于停滞状态。民国时期,徽墨更是受到了外来的书写文具,比如圆珠笔、铅笔和自来水笔的巨大冲击,徽墨的制作愈发式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墨店恢复并发展,公司合营的“胡天文徽墨厂”应运而生,在继承传统的徽墨制作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开发出新的品种,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又添加五彩,嵌入锦盒,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珍品。
位于老街的这家“胡开文墨店”就是厂家直销点,店员面带微笑,亲切地向我介绍徽墨制作的历史,并邀请我去厂家参观和体验。我跟随着一名店员,来到距离老街不远处的徽墨制作厂,拾阶而上,来到工厂的二楼,一块块造型美观雕刻精致的徽墨,就像一件件艺术品陈列在柜台上,还有一个个精美的砚台,看的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选了一方砚台和两块徽墨,感觉如获至宝,就像一位良将得到一把宝剑一样,让我欣喜不已。店员告诉我,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在师傅的指点下,亲手体验制墨,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体验,感到有些遗憾。如果下次来老街的话,我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制作徽墨的手工工艺。
胡开文徽墨制作工艺是徽墨制作的典范,无论是制作所需的多种高贵原料,还是制作过程所需要的多道工序,都力求严谨,做到精益求精,成品具有黑亮润泽、持久色浓、贴纸不晕的特性,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
徽州人杰地灵,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徽文化,这里人才辈出,有思想家朱熹、教育家陶行知、哲学家戴震、新文化先驱者胡适等,他们的学术和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代徽州人,也对全国人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戴震,屯溪人,清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皖学集大成者。位于屯溪老街的戴震纪念馆,陈列有戴震的生平事迹、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对戴震的思想和学说有了粗浅的认知,不禁对这位哲学家肃然起敬。他敢于向封建礼教的“上下尊卑”挑战,并提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关注民生的哲学思想,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高举着实事求是的大旗,站立成历史的丰碑。他治学严谨,广博专精,为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呕心沥血,名垂千古,也为后人的治学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又是一位教育家,重视教育,积极传播思想的精华,他的“重行必先重知”的教育理念,对当代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