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渐行渐远的坚守者(散文)
人养房三年,房养人一生。自父亲去世后,每去一次老屋,老屋土夯的墙面上,就有细细的土层分离,然后掉落。到是放置在老屋里的书柜、桌子、碗柜及五斗橱等家具,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除接触地面的地方有些掉漆外,完好无损。
有些黯然,也有些无助。我们想要留住的老屋,真的就能如我们姐弟所愿,完好地保存下来吗?
一
老屋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土夯的外墙,很厚实,夯实的土层上,可以走小推车。房屋修建的时候,用的是模具拓出来的土块,一层土块,抹一层加了麦草的泥,牢固的程度,堪比现代的水泥和砖的结合体。
修建起来的房子后墙与外墙隔一道缝隙,房顶先架一根横梁,然后在横梁上架椽子,再铺厚厚一层梭梭的毛条,最后在梭梭毛条上抹上加了麦草的泥。那种泥家乡人叫房泥。房泥的土质,比房墙的土质细,房泥要抹两层。第一层干了后,再抹第二层,下多大的雨,都不漏。
房泥抹好后,就把房子的后墙与外墙留的那道缝隙“真空”起来,如现代的双层真空玻璃,保暖性很强。
小时候家里穷,修建房子一般一次性不可能修建好。我家的房子陆陆续续修建了三四年,才把院子填满。
家里的院子很大,足有一亩土地。
记忆里,最先修建起来的,是北面的三间房。父母亲与大弟小弟住主屋,我们家乡把那间房子叫书房;书房的两边各有一间厢房,我和祖母住一间,另一间放杂物。第二年修的房间,是家里最大的一间,正对着院门,家乡人把那间房叫“上房”,是留给家里辈分最高的人住的。父亲把这间房子修盖成了八廊房。我和祖母就住到了这间房,直到十八岁参加工作离开家,直到祖母去世。
八廊房的土层主体建造时,也如一般房屋一样,不同的是,房屋的廊檐全程用榫卯结构。廊檐宽两米,三间房用四根立柱,立柱与横梁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再在立柱与立柱之间,以雕花木刻的面板相扣,然后刷一层朱红油漆。在那个时代,能建造这样的房子,很是气派呢。
我家的八廊房子修建了整整三个月。
土层主体都是乡邻们帮助修建起来的。修建房子的土块是母亲与父亲,还有我和大弟在农闲或放学时拓出来的。八廊房的木工活,则是我的一位姥姥(父亲的堂哥,家乡话叫姥姥)完成的,与家里的书柜、桌子、碗柜等一起,记得共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其间没用过一粒铁钉,全程榫卯结构。
二
才姥姥是一位木匠。他与其他走村串户的木匠不同。十里八乡的乡亲有做木匠活的,都得去他家里请。
他来我家时,拉的是架子车,车子里装的是他的墨斗,大大小小的推刨、凿子、锯子等用具,还有他总不离手的旱烟袋。
才姥姥干活的时候,需要有人陪着说话,父亲母亲上地干活时,祖母就成了陪他说话的人。他说话的时候,从不停下手里干着的活。他看木板是否推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用水平尺。我等他喝水或推平一块木板放地上时,拿起木板也学着他的样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总也做不到,不是两只眼全闭,就是两只眼全睁开。才姥姥看到笑骂说,“狗吃的(家乡人对女孩的昵称),边儿上玩去,丫头子学这干啥。”
才姥姥是个乐观的手艺人,在我家做八廊房子的雕花及家具时,早上来家,中午下午在我家吃饭,家里做什么他吃什么,从不挑剔。晚上回去时,只带着他的旱烟袋,还有耳朵上夹着的一支烟。那是他离开时,父亲给他的,他从不拒绝,也从没看他抽过。父亲闲下来的时候,会陪他说话,也总是给他纸烟,他也如走时一样,夹在耳朵上,只抽他的旱烟。
我总担心他说话的时候干不快活,就在旁边“帮忙”给他递他做好的木头楔子。
他在木板与木板连接时,会在木板的上下及中间凿一个小洞,再按照洞的大小做好木头楔子,然后在木头棒子上抹上熬好的胶,两张木板就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了。做好后的柜子,里外都找不到打过洞和粘过胶的痕迹,且做出来的家具结实耐用。
三
最后一次看到姥姥做木匠活,是为祖母做棺材。
他入手做棺材的时候,要准备好香烛裱纸,还要一瓶酒。他把做棺材要用的工具全部取下架子车,摆在他带来的木工用的宽板凳上,洗净双手,漱一下口,在我家上房的条桌上,上三炷香,点燃蜡烛,三张黄裱纸捏在手里念念有词,然后点燃,抛上屋顶,喝一大口酒,快速喷在他要用的工具上。
我很好奇他的这一番操作,给我家房子架横梁时,也看他上过香烧过裱纸,但没见他给工具喷过酒。
“为什么要给这些工具喷酒呢?”
“这是木匠的祖师爷留传下来的规矩,做什么家具守什么规矩,一点都不能含糊,你长大就知道了。”
在我的家乡,做棺材是不能用铁钉的。给祖母做棺材的那段时间,村子里时有外地人吆喝做家具。村里也有人家让做的,工钱比才姥姥收的略低,用的工具就是现代的汽钉枪,不用熬的胶水,做起来比才姥姥速度快,且做的家具花样多,好看。
才姥姥不会用铁钉,他做的所有家具,都是榫卯结构,用工时长不说,还“笨重”,木头用料也相应多些。外乡人做家具,花边都是用工业胶水粘上去的,要什么样的花式都有。才姥姥的花式,是用他的刻刀,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祖母的棺材做好后,他在棺材四周开始雕刻花纹,有花有草还有兽。他雕刻的时候不用图纸,看似漫不经心,雕刻出来的花草云兽却跟活的一样,栩栩如生。
两天的时间里,除吃饭时他会跟父亲聊天,别的时间他都不说话。
棺材做到一半时,他问祖母,“老婶子,你是我们上一辈人中活得岁数最大的长辈,给你做成檐瓦棺,行不?”
“我一个女人家,不懂,听我儿子的,他说让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的。”
祖母迈着小脚,围着棺材看她离世后要住的房子,眼睛湿润。她或许想起了我的祖父。
祖父去世的时候,父亲还小,家里穷得买不起棺材,用一口面柜做棺,送葬的。
棺材做好后,才姥姥对父亲说,家里不能放空棺,要装上粮食,等祖母去世时,再找他画棺。
可惜的是,才姥姥没等到祖母去世,先祖母三年,离开了人世。
四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主结构,多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我所见过的古建筑中,多以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就如才姥姥做的一样,以榫卯相吻合做成框架,再用油漆清漆上色,结实且不容易掉色。
记得在修建我家八廊房子时,村里人都说,如果有地震,第一时间跑我家里来避震。
曾经年少,没经历过地震,甚至不懂榫卯结构是什么。现查阅资料,资料里称:“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五
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值得现代人学习并传承。木匠是一项手艺,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榫卯结构这一传承手艺,是被乡人及大众接受并尊重的。
才姥姥是有传人的,他每次出外干活时,都带着他的儿子,帮他推平木板,在木板上凿洞,熬胶,用墨斗画线等,只是,随着经济的发达,村人们做家具,多喜欢轻巧且美观多样性的家具,等才姥姥去世后,他的儿子就放弃了这一手艺,出门谋副业了。
我相信,在某个地方的某个村庄里,一定有如才姥姥这样,坚守祖师父的规矩,传承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坚守者。
小时候特别爱从木板上刨下来的刨花板,一卷卷的,做手工很牢固。才姥姥去世后,小弟家里做家具时,请的是现代的木匠,那样的刨花板就很少见了,虽做出来的家具好看,但搬了两次家就散架了,现在用的还是老院子里才姥姥做的家具。
再次感谢鸟儿对拙文的编辑,辛苦了,敬香茶!
我想一篇美文要有好素材,并有一个好笔头(作者),同时离不开好的编辑,在这炎炎夏日敲打键盘,精雕细琢,编辑出优美感人文章。在此,也感谢清鸟老师编辑。谢谢!
正如老师所说,传统文化工艺是国之瑰宝,真的希望能传承下去呢!
听雪与老师一同,再次感谢清鸟老师,辛苦了!
给二位上好茶!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