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蒲城花馍(散文)
一
昨天在朋友儿子的婚礼上,摆放着一对龙凤双喜馍。一边是龙的形状,另一边是凤的形状,做工精致,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龙的身体蜿蜒盘旋在馍的边缘,龙头高昂,龙须飘逸,龙鳞细腻,清晰可见,仿佛随时会腾云驾雾,飞向天际。龙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给人以威严和力量的感觉。龙的另一边是凤,凤的造型优雅高贵,羽毛细腻而层次分明,色彩斑斓,宛如五彩斑斓的云霞。头微微抬起,长长的羽毛展开,宛如孔雀开屏。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生动的龙凤呈祥图。
在龙凤之间,有许多“喜”字,这些“喜”字用红色的使用色素描绘,鲜艳夺目,寓意着双喜临门,幸福美满。喜字的笔画流畅,结构紧凑,既体现了书法的美感,也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据说,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从西汉开始,特别是汉武帝以后,小麦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阶段是花馍初步形成时期。隋唐时期,花馍的做工变得更加精细,形态更为逼真,成为民间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花馍逐渐从祭祀的神圣领域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馍的制作技艺丰富多样,包括搓、团、捻、擀、剪、切等十多道工艺,使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等。这种复杂的手工艺术代代相传,全凭巧妇之手捏制,被誉为“母亲的艺术”。
二
记得有一年冬天,家乡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积雪压弯了树枝,覆盖了整个村庄。为了庆祝雪后初霁,母亲决定做一次特别的花馍。那天,厨房里弥漫着面粉和酵母的香气,母亲正忙碌着蒸花馍。她先将面粉、酵母和温水混合,还掺入了些许红糖和芝麻,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盖上湿布,让面团放置在留有余温的锅里发酵。我们姊妹几个围坐在桌边,好奇地看着母亲的手法,听着她讲述蒸花馍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庄稼枯萎,村民生活困苦。村中一对夫妇,虽无子女,却心地善良,他们用仅剩的面粉制作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面塑馍馍,分发给村里的孩子们,不仅缓解了他们的饥饿,而且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老夫妇的善举感动了天神,天神降下甘露,戒酒了村庄。村民们为了纪念老夫妇的善举和感恩天神的恩赐,开始用面团捏制花朵、鸟兽虫鱼,渐渐地,这种做法流传至今,称之为“花馍”。母亲一连讲了好几个故事,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意犹未尽,沉浸在花馍的传说故事之中。面发好了。父亲喊了一句,我们如梦方醒,急忙将蒸花馍用的工具梳子、剪刀、筷子以及红枣、豆子之类的东西摆在桌子上。
最有意思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母亲制作花馍。母亲将面揉搓成一个个小面团,她用巧手将面团捏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小鱼,寓意年年有余;有的像小桃子,象征长寿;还有的像小兔子,寓意着健康和活泼。我们姊妹几个也跃跃欲试,想做花馍,母亲耐心地指导我们,无论是传统的兰花草,还是复杂的莲花或蝴蝶形状,动作轻柔是关键。用指尖轻轻揉捏,将想象中的图案一点一滴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手法的灵活性和温柔至关重要,一定要要耐心。在花纹的创造上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图案组合,不必局限于传统样式。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全新的图案,让传统的花馍焕发新的活力。
母亲还教我们如何用小剪刀剪出花瓣,用筷子压出纹理。我们在母亲的鼓励下,做了好几种动物形状的花馍,二姐用面团捏了一条“鱼”,还用勺子压出“鱼鳞”,我也用面团捏了一只“小鸟”,还给小鸟安上两只眼睛和嘴巴,小鸟立刻有了精神,感觉像要复活了。妹妹拿上梳子,给小鸟翅膀压上纹理。瞬间,小鸟栩栩如生,像要展翅欲飞的样子。哥哥则自顾自地忙着用面团捏出一条蛇,当他将蛇”的身子盘在一起,用黑豆摁上眼睛,蛇瞬间变得活灵活现,看着挺吓人的。哥哥笑着说:别怕,它不会复活的。我们几个这才舒了一口气。
当所有的花馍都准备就绪,母亲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摆放在蒸笼里,然后将蒸笼放在炉子上。随着水蒸气的升腾,花馍在热气中慢慢膨胀,变得蓬松而富有弹性。我们都围在蒸笼旁,期待着那香喷喷的花馍出锅。
花馍蒸好后,母亲会将它们一一放在竹编的蒸笼盖上晾凉。花馍各种各样,好看极了。我们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我们各自的“作品”,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看,这是我做的鱼,好看吧!这是我做的小鸟,胖嘟嘟的;这是我做的蛇,一下子都变胖了,哈哈!看着我们各自的“作品”都变了形,我们都感到特别有趣开心。轻轻吹凉后咬上一口,那软糯香甜的味道立刻充满了整个口腔 母亲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那一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围坐在火炉旁,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温暖。父亲讲述着他儿时的故事,姐姐和我则抢着吃那甜蜜的花馍,妹妹和哥哥在嬉笑打闹。窗外,雪花飘舞,但我们家里暖意融融。
制作花馍的场景,温馨而幸福,使我们姊妹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学会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认真,有耐心。
三
后来我离家求学,每当冬日来临,心中总忍不住想起家乡的花馍。工作后,我也曾尝试自己制作花馍,但总是做不出母亲那么多花样。
就在前两天,我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母亲坚持要亲手做花馍。那一刻,看着母亲那熟悉而稳健的手法,我感到熟悉而亲切,好像回到从前。
如今,在蒲城,花馍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或是婚嫁、生子等家庭喜事,按照传统习俗,人们总要制作或赠送花馍,以表达喜悦之情和美好祝福。花馍种类和形态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寓意。例如,鱼形的花馍代表着年年有余,兔形的则寓意着生机勃勃。这种深情的寄托,使得花馍成为了传递爱与美好的纽带。
花馍工细腻、造型逼真、色彩鲜明、神态生动。在制作技艺上,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装饰性的花馍和作为底座的大馒头连成一体,代表作品有“娃娃馍”“贴花馄饨”;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水果蔬菜等,神在似与不似之间,如端午节的“艾馍馍”;还有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十分壮观。
在婚礼上,花馍作为吉祥物出现,常见的造型有龙凤、莲花等,寓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老人过寿时,花馍常做成寿桃、龙凤等形状,寓意长寿和健康。花馍不仅是美食,更是携带着深厚文化和历史的艺术形式,在各个节日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感受到它所表达的祝福和寓意。
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蒲城花馍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除了传统造型外,现代人开始尝试更多更时尚的设计,使得花馍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通过参加各种食品展览和文化节等活动,蒲城花馍的名声也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今,它不仅是蒲城的骄傲,更成为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城61岁的非遗面花传承人李四民,在一次大型的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了他曾纯手工制作出长167cm、高110cm、宽60cm的面花作品《勤耕精读,五谷丰登》,他指着花馍说:只有勤耕精读,才能五谷丰登。他还说,面花技艺传承两千余年,发展到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少,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老祖先传下来这个文化遗产不能丢!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决心积极宣传花馍文化,努力把面花手艺传承下去。
就在朋友娃结婚的前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去李四民家里取定制的花馍,他家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令人目不暇接。桌子旁还坐着几个学徒,正在用面团捏着花瓣。见我们来了,李师傅还热情地给我们讲起花馍的制作过程:制作花馍时,要精选优质面粉,加入适量水和酵母,揉成光滑面团,让其发酵。发酵好的面团再次揉匀,然后根据构思,将面团分成大小不等的部分。通过巧手捏、搓、揉、压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形状,如花朵的花瓣、动物的身体等。然后再用工具细致刻画细节,如花瓣的纹理、动物的眼睛。最后,给面花染上色彩,或蒸或烤使其定型。经过这一系列步骤,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的面花便呈现在眼前。
那蒸馍时间跟家里蒸馍烧火是一样吗?我禁不住地问。基本是一样的,他笑着说,先用大火让蒸锅迅速上气,然后转为中火,保持锅内蒸汽均匀。避免全程大火,以防花馍表面开裂。时刻观察,根据花馍大小调整时间,确保熟透又不失形。精准把握火候,才能蒸出完美花馍。
一般人家里蒸馍有冰箱保存,你们做的花馍这么大这么漂亮,怎么保存的呢?朋友感到不可思议,这也是我最想问的。
这些花瓣都是最后插上去的。蒸出来的馍放置在干燥通风处,避免潮湿导致发霉。然后要用干净的容器或包装包裹,防止灰尘和虫蚁。避免阳光直射,以防褪色和干裂。若长期保存,可考虑适当喷洒防腐剂。轻拿轻放,以免损坏造型。
听了他详细的介绍,我觉得制作花馍确实不易。把一个个小小的面团变成富有生命力的美丽造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匠心”二字。他们制作的不光是一种食物,更体现出对待生活的态度,用心感受细节,用爱去呵护每一份创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蒲城花馍以其独特的魅力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慢下来,去细细品味,去用心感受,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温暖。
蒲城花馍,不仅制作工艺精致,色彩斑斓,而且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让我们继续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传统文化,使它传承不息,绽放出更加美丽动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