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金文】豫剧,中原大地的艺术华章(散文)
无边无际的平原,敞开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厚德载物的中原大地,孕育了精彩无限的戏曲。
不要问我家乡在哪里?也不要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听一曲河南豫剧的片段,您就会爱上这优美的旋律。我的故乡就是中原,我的家乡就在河南,河南豫剧就是我们的家乡戏。河南豫剧,不仅仅流行于河南,自诞生以来,河南豫剧已经唱遍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香港、台湾,并跨越海洋,在美国也举办豫剧演唱会,并受到了热烈欢迎。豫剧就像一束束香花,把芬芳传递。目前豫剧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珍贵的重要遗产和精神财富。
诞生于中原大地的河南豫剧,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日夜奔腾不息。这条河流流淌着岁月的故事,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深情,见证者历史的沧桑沉浮,记录着追梦者的奋斗与梦想,展现着内心的渴望与向往,澎湃着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诠释着古往今来的各种命运,演绎着各种人物的生与死、爱与恨。
豫剧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起源于民间,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发展壮大。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繁华舞台,豫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中原儿女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豫剧的根在民间,豫剧的枝繁叶茂,离不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豫剧的魅力就在于反映民间疾苦,诠释爱恨情仇,演绎人物命运,注解人生追求。豫剧之所以深入人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一部豫剧都能反映百姓的心声,看着唱的是古今中外,其实映照的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豫剧塑造的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人们脑海中多少年挥之不去,就是因为豫剧和无数百姓心连心,豫剧唱出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爱恨、内心的喜怒哀乐,唱出了内心的呐喊和渴望。
豫剧的音乐,都是流淌在戏曲艺术江河里的血液。豫剧的音乐,是其灵魂所在。那悠扬的旋律,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时而如清风明月,时而如大河奔流,时而如窃窃私语,时而又热情奔放。一声哭腔,感动的很多人留下眼泪;万丈豪情,让无数人重回少年。那婉转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时而低回婉转,如泣如诉,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故事,在空气中飘荡,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豫剧的旋律,犹如一首悠扬的琴曲,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板胡、二胡、笙、笛等乐器的合奏,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那独特的板式变化,如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等,更是让豫剧的表演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豫剧的唱腔,千变万化,精彩无限。当豫剧的过门音乐响起,无数的百姓就像亲切第回到了故乡,仿佛有一次回到了童年,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父亲的呵斥,听到了童年玩伴欢声笑语,看到了故乡的袅袅炊烟。丑角的幽默风趣,花旦的美轮美奂,小生的儒雅风流,老生的端庄大气,无不让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豫剧唱腔就是我们民间的呼声,是黄土地上的呐喊,是农民们辛勤劳作后的倾诉,是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戏曲里的凝聚和沉淀,是悲欢离合的命运在舞台上的集中反映。演员们在舞台上,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涂抹着鲜艳的油彩,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当他们亮开嗓子,那声音犹如穿越山谷的风声,直抵人心。我们在台下看戏,看的是主角,联想的是自己。
正如前段时间比较扎心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看戏的人都哭了,那故事里的人该有多痛啊!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看戏的人,后来才发现:其实,自己才是故事里的那个人。豫剧之所以深入人心,扣人心弦,就是因为豫剧扎根乡土,来自民间,深入了解百姓疾苦。笑,是发自内心的笑;哭,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哭。豫剧的表演形式独特而精彩。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而成的。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歌唱、舞蹈、表演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豫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神话、爱情、家庭等诸多主题。《花木兰》中,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无畏,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穆桂英挂帅》里,穆桂英的飒爽英姿,让人感受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朝阳沟》则描绘了新时代农村的生活画卷,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经典剧目,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亭上》《香魂女》《重渡沟》等。
豫剧的演员们,是这门艺术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诠释着一个个经典角色。为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他们日夜苦练,不断琢磨角色的内心世界,将自己融入到剧情之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充满了韵味。尤其是在唱念做打方面,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唱腔要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念白要清晰流畅,富有表现力;做功要细腻逼真,生动形象;打功要干净利落,刚柔相济。正是这种严谨的艺术态度和高超的表演技巧,使得豫剧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由于豫剧的广泛传播,豫剧在演出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检验,逐渐形成了豫剧的各种流派。其中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特点是粗犷、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有陈素真、桑振君等。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风格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豫西调(又称西府调):以洛阳为中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沙河调:流行于豫南沙河一带,特点是高亢激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现代流派: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唱腔风格,打破了地域限制。皖北流派: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演的细腻,腔调高昂而激昂。豫东流派:注重武打和舞蹈的表演,独具特色的鼓点和音调。豫西流派:强调舞台布景和服装的绚丽多彩,追求庄重和气势磅礴。此外,还有根据艺术家表演风格形成的流派,如常派、陈派、崔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人物。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姥姥和父母亲去看戏的情景。那时候,根本没有像样的舞台,没有华丽的道具,只是在乡村简陋的戏台下,演员们非常认真敬业的表演,赢得了男女老少的阵阵喝彩。那时候,我根本不懂戏中的苦难和忧伤,只喜欢那热闹的场面和动听的唱腔。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尝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如今再去看戏,我逐渐懂得了父母亲他们那一代人的内心。当我们不懂得戏曲的时候,我们只知道看热闹,看曲折的情节,看跌宕起伏的故事,当我们渐渐理解父母理解生活之后,我们才慢慢懂得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命运,才渐渐理解了剧作家的良苦用心,才逐渐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命运。
豫剧不仅是一个戏曲剧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繁忙的生活中,听一段豫剧,仿佛能让人忘却烦恼,回归内心的平静。它承载着家乡的记忆,传递着亲人的思念。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暖和欢乐的小村庄。每当我想起豫剧大师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桑振君,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我的心中就会荡漾起™演唱的优美旋律。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豫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它是中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一艺术瑰宝,让豫剧的旋律永远在中原大地上回响,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豫剧,这中原大地的艺术华章,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褪色。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聆听、去欣赏、去传承,让这独特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我相信,豫剧这朵艺术之花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它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磨灭的明珠。作为一名豫剧爱好者,我也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豫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风采。豫剧,故乡美轮美奂的戏曲,你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永远的挚爱。愿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永远芬芳。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