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时光留影仙足山(散文)

精品 【东篱】时光留影仙足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7发表时间:2024-07-23 06:18:13
摘要:驱车想看看山东莱西的仙足山,而赶上山门关闭整修,我将一场游山变成了面山怀古。


   有个习惯,每往一座城,我喜欢去登一座山。
   2024年6月9日晚夜宿山东莱西城,晨起便驱车向西,去朝拜名山“仙足山”。
   山脚铁网栅栏门关闭,仙足山正在进入维护期,那我就驻车随便走走吧,不能登山和“仙足”重复足印,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凡尘的脚步,踏响尘路,也挺好。
   其实,我并不喜欢景区前的那些介绍景区看板的,规定了行进路线,少了奇遇,风景也没了悬念。我喜欢随意地走,不大喜欢一次程序性的游览,我也知道,自由度大,遗憾就多。但突然觉得景区前的介绍,亲切起来,细看景区介绍,成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态度,也是一种修为,尽管是不得已,却让我有了观山追时光的游感,打开了仙足山的留影。
   如果说来得不是时候,多么扫兴,我觉得莱西人是想把最好的仙足山给我,只是我性急了。
   路边就写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句子,好像刘禹锡为仙足山量身打造的铭文。仙足山海拔112米,真不算高,俗称“大架子山”,就像我见过的太多“笔架山”一样,山势连绵,如搭起的架子,如果放不下笔毫,也有登架步云之妙。
  
   二
   这“仙足”是何方神仙呢?原来是“八仙”中的张果老。他在“八仙”中排行老三,在铁拐李、汉钟离之后,名望堪称传奇,亦仙亦俗,最接地气。据说,史上确有其人,名张果。是甘肃正宁人。他的装束和打扮风格很有意思,倒骑毛驴,是别样的仙风道骨。身携的法器是“渔鼓”,俗名“道筒”,至今还是民间艺术的伴奏道具。他的毛驴,是第一次将驴儿神话,据传,他的驴子是纸驴,可折叠入囊,用时吹气成形,骑上可走。历史上的“八仙”是在北宋时才相聚齐全。张果老应该是从正宁出发,在邢台逗留时长,因为邢台如今还有“张果老山”,又经莱西此山,再行进200多里地,到了蓬莱岛。
   莱西百姓传说,张果老曾受武则天和唐玄宗征召,看重的是他的炼丹师的身份,想在天下推广他的内外兼修之法,他不从命,继续赶路追仙,去云游蓬莱,路过莱西就在此山小憩。
   莱西绮秀的风景,吸引了他,逗留此山,和风景“相看两不厌”。白云纱飘,又渺若无物,山移树舞,阳光如电,穿雾幻影,遂有丹云聚山,一阵惊诧,一番顿足,用力过猛,在山石上留下了很多印记。
   双足深石数寸,刻仙足;毛驴踏石,留一串蹄印,哒哒有声;臀坐石头,印下两个半圆;烟笸箩和烟袋也震石发声,遂有痕迹留下。请相信这个传奇,这是中华传奇文化,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来不乏智慧和想象力,以美好示人,也是中华的教义,却不像国外的那些宗教,不断产生摩擦和争斗。
   道家文化,为这座仙足山留下的是文明的印记。考证这些所谓的足印,或为石头风化所致,或为后人根据传说人为而已。其实,这些不必探究其真伪,人们对于家乡的山水,历来都是喜欢赋予人文色彩,最初的方式,就是神化和仙化,这也成了今天文旅的一个看点。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接的精神遗产。它表明了我们探索人文走过了一段“仙路”。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我发现,最喜欢的是靠近自己。据传,当地人认为张果老就住在仙足山不远的张家庄,甚至演义为他的故乡。当然,这属于子虚乌有,只因一个“张”字,就被演绎,但我们对这样的人文精神的归属感和情怀,认为是真实的,无可否定。
   听说,当下的莱西人还把张果老的传说编成了顺口溜——
   仙足山上站一站,忧愁烦恼全消散;
   仙足山上坐一坐,神清气爽心开阔;
   仙足山上走一走,健康长寿九十九。
   站一站,坐一坐,走一走,我都无缘了,但我带着这样美好的祝福,绕着仙足山,或站,或坐,或走,收下莱西人送给的愿景也挺好,没有遗憾。
   仙足山啊,你是一座最不难登顶的仙文化之山。岁月沧桑,而时光温和,温和得连几千年的足印都还保留着,现代人不会相信重踏仙足可成仙,但都喜欢沾沾仙气,给自己的烟火生活注入飘然的文化色彩。
  
   三
   齐鲁之邦,文化之源,不必走进孔府,不必登临尼山,随便找一处城府,任意落脚一方山水,都会有古文化染迹的印痕。
   看板出现了程咬金和尤俊达的名字。小时候看连环画,就遇到了这样的人物,知道程咬金骁勇善战,善用马槊。我们孩子会瞎编顺口溜,说狗咬吕洞宾,但不敢咬那个程咬金。程咬金的嘴更厉害,可“咬金”。文学故事,给与了我无羁的想象力。
   我曾于2004年借机去了山东东平的斑鸠镇斑鸠店村,只因那本连环画驱使。村民遥指,可能是程咬金所居之处,已经没有了什么旧迹。他起事时,顺道兖州,带着兖州人尤俊达,就落草这座仙足山。他们俩联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劫取了杨林的48万两皇纲官银。这一点,真像那个《水浒传》里写的在黄泥岗晁盖和吴用以计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还有着英雄惜英雄的连环故事。为了这48万两皇纲官银,朝廷派了秦琼限期破案,秦琼则卖了个人情,放走了程咬金,才有了相聚瓦岗寨一段历史。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仙足山下的中庄扶村,这在今天,是怎样传奇的旅游资源啊,所以村民很珍惜,数年来,不断打造村山——仙足山。
   在天下混乱之时,二人就安寨扎营于仙足山,起庙堂,建寺院,选址铲平草窠石砺,开练兵场,筑起了点将台。
   我未入山,不能看见如今的点将台,我想,应该是一块巨石,被后人刻上“点将台”三个字以示怀念吧。各地的“点将台”很多,几乎数不胜数,都记载着英雄的壮举,这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战争中的产物,如今,变成了游客登临观景怀古的地方,点将台,已经成为一种英雄崇拜文化。
   英雄,不仅仅是善勇的名词,他们一定也是最识时务的人物,程咬金最终带着他的部下,入瓦岗寨,反隋归唐成为唐代最为著名的开国大将军,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点将台,是一种雄起的代名词,如今的莱西,归属青岛市,幸遇了雄起的历史机遇,这座点将台,焕发出崭新的现代意义。这个景点是在莱西的“水集镇”,我想,打造仙足山这处文旅景观时,也一定在此“点将”了吧?这是多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镜头。不同的是,不为起兵争地盘,而为聚力振兴乡村。时光的镜头,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上为今天的精彩留下一个影像。
  
   四
   仙足山还珍藏着更遥远的故事。我们可能都熟悉那个春秋时期鲁国贤士柳下惠这个人物吧,如果不熟悉,可能也知道那个“坐怀不乱”的典故吧?故事很简单,是柳下惠将受冻快死的女子,用衣物包裹起来,抱在怀中,温暖了一夜,其间未发生非礼行为,没有越雷池一步,柳下惠也被人喻为作风最为正派的人物。
   只是我不解的是,这柳下惠是如何到了莱西,是在哪个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考,柳下惠生于鲁国柳下屯一户展姓人家中,这个柳下屯在今天的曲阜的柳庄。
   柳下惠到底为何跑到了这仙足山,史籍没有记载。我想,莱西民间既然把柳下惠搬到了仙足山,肯定有着传闻依据吧。
   据元史记载,柳下惠“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这“都门外”是鲁国的,春秋时,莱西属于齐国的地盘。要考证这段风流韵事,实在有难度。
   有人说,柳下惠的故事,可能是一个流传几千年的谎言。根据这个断定,我觉得,莱西人无非是要拿这个传说,告诉人们,这里可是发生最美情怀的地方吧,也意在告诉人们,这里可以塑造人的美好道德操守。于此说来,仙足山还是一座道德的高山。
  
   五
   我们不能否认仙足山的文化承载,从看板可知,有些有着历史影子的景点建筑,一定是根据历史创作的,如康王坟、马占沟、观音寺、三官冢、聚仙亭、赢官亭、马虎洞……这些名字,都已经打上了文化的色彩。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或多或少的影子,怎样对待这些文化遗产,莱西人是最注重求微存迹的,这是对待文化的最美态度。一座山的名望,有着天赋灵气的自然之美,能够不被岁月磨损甚至湮没的只有文化。
   我不知“三官冢”所葬是哪几个官吏,我去青州,专门膜拜了“三贤祠”,莱西和青州一样,对于给本地有着贡献的好官,一定要留影纪念,无论是冢还是祠,历经千年还在,本心并非为了留个景点,是在表达人们对为官优秀者的尊重和怀念。做一个好官,身后留名,自己未必知道,但历史和人民是记得的。
   现代人应该在这座山上留下什么?这是拥有这座仙山的“中庄扶”村人早就想到的,2008年村民投资复原了仿古刹一座,并将原“三官庙”更名为“三圣殿”,并配僧舍偏殿,古建琉璃瓦罩顶、飞檐斗拱、金铃吊挂、梁柱彩绘、佛像塑金、礼器齐备。
   从历史沿革看,只有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财力富足的情况下,才能动起大兴土木的念头。
   有仙足,仙足山才名副其实;有扎寨,才显出仙足山的地理重要;有名人故事,仙足山才有了文化色彩;有众多的景观,才显出它的厚重;有佛事,仙足山就有了梵语禅音。
   其实,仙足山历史离我们更切近的是,山中还存留着掩体和炮弹坑,这里也是抗日地方武装抵御日伪军的战场。硝烟已经散尽,最为悲壮的历史永远刻在了仙足山。仙足山,不是一部内容单一的专著了,而是一部写满几千年庞杂历史的巅峰之作。
   我也对中庄扶村,有着这般魄力去建设一处仙足山景区的原因,产生了兴趣,有着猜测,或者是在一个文旅兴旺的时代,为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实还有一层原因被我看到了。
   在中庄扶村走一走,我看到了那个只有在公社时期才有的集体藏储功能的石头建筑,其顶上还闪着那朵红色的五星。文革期间,民居墙壁上彩绘的毛主席像,还是那么清晰。一幅“万里山河”图上的工农兵图画,没有斑驳。他们是不轻易抹去曾经的留影的,这是一种历史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他们保护了仙足山的人文和历史。
   遇到村民,他告诉我,秋天采摘的时候再来吧。樱桃园和桑仁园采摘季已经过去,秋天来采板栗和大枣。
   我说,应该来,我想摘一枚给那个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尝尝,让他品一下栗香和枣甜。
   其实,我也想把自己留影在仙足山,不一定也没有资格进入山中,成为一个景点,遇到仙山,遇到好时光,为什么要错过留影呢。
   回首再望仙足山,山如一柄印章,端放在莱西大地。四周是绵延的绿色果园,仙足山脚下的人们站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留下美丽村庄建设的脚印,仙足在山,停在曾经的时光里,尘世的脚步正在行走,我仿佛听见了铿锵的足音。
   我这样想,历史走到今天,虽无那些人物出现,但仙足山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一定是仙足山又一精彩看点,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在仙足山留下凝重而深刻的印记。
  
   2024年7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河伯“望洋”而兴叹,觉“宇宙之无穷”;”杜甫“望岳”而豪迈,会“绝顶”而览“山小”;怀才老师“面山”而怀古,留影在仙足山上。怀着朝拜的心情驱车前往,却遇到封山的维护期,本是一件非常令人扫兴的事情,作者却说:不能登山和“仙足”重复足印,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凡尘的脚步,踏响尘路,也挺好。无缘“站一站”或“坐一坐”,也不能“走马”仙足,沾沾仙气,那就“绕一绕”、“看一看”,和神仙进行“神交”。天子呼来不从命,叠纸成驴去追仙的张果老,一路跨驴踏石,哒哒有声,留下蹄印一串,臀坐石头,印下半圆两个;烟笸箩和烟袋也震石发声,遂有痕迹留下。虽是传说,但道家文化却为这座仙足山留下了文明的印记。齐鲁之邦,乃文化之源。话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纵横四海。东平人程咬金跨下马,掌中槊,骁勇善战,和兖州人尤俊达,就落草这座仙足山。他们俩还联手劫取了杨林的48万两皇纲官银。这和《水浒传》里黄泥岗晁盖和吴用智取生辰纲有异曲同工之妙。英雄,不仅是善勇的名词,也是最识时务的俊杰,程咬金最终带着他的部下,入瓦岗,反隋归唐,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昔日的点将台,已成为今日振兴乡村的号角,焕发了新的时代意义。还有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遥远故事,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发生最美情怀的地方,也意在告诉人们,这里可以塑造人的美好道德操守。仙足山还是一座道德的高山。仙足山有着众多的文化承载,康王坟、马占沟、观音寺、三官冢、聚仙亭、赢官亭、马虎洞……这些名字,都已经打上了文化的色彩。莱西人是最注重求微存迹的,这是对待文化的最美态度。山中还存留着掩体和炮弹坑,这里也是抗日地方武装抵御日伪军的战场。硝烟已经散尽,最为悲壮的历史永远刻在了仙足山。有仙足,仙足山才名副其实;有扎寨,才显出仙足山的地理重要;有名人故事,仙足山才有了文化色彩;有众多的景观,才显出它的厚重;有佛事,仙足山就有了梵语禅音。未能登山而思古抒怀,未能尽兴而惊鸿照影,只有胸怀山海,眼有星辰的怀才老师才能为之。别致的美文佳作,力荐文友赏读。【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7-23 06:43:50
  一座海拔112米的大架子山,有何神奇之处?未能“会当凌绝顶”,又怎能“一览众山小”?怀才老师告诉我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未能登顶也无妨,面山可怀古。山是仙足山,台是点将台,村是中庄扶村,这里有张果老的仙足,程咬金的雄起,柳下惠的佳话,抗日的烽火,为什么要错过留影呢?深度好文,力荐赏读。点赞、问好,致敬怀才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08:47:34
  未能踏足仙足山,不能不说是遗憾,我不能让遗憾成为遗憾,所以就站在仙足之外缅怀吧。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到一座山读历史,历史都是活的,仿佛那些人物都一个个跳将出来。本来不想写,却觉得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仙山,错过就是罪过,于是写了一个不游之游的游记。谢谢梅骨先生精编,谨祝创丰!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23 07:27:10
  这篇散文以仙足山为载体,融合神话、历史、文化,从河伯杜甫引入,讲述仙足山的传说、英雄故事等。虽未能登山,作者仍思古抒怀,展现其厚重文化,是一篇别致佳作,值得文友赏读。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08:51:07
  在仙足山的外围满足一下我的失落吧,所以就来了怀古怀神怀仙,中华之山,都刻上了故事,写着历史,要比教科书生动多了。等景区修葺好了,我再去,我老是觉得那些景点就像珠玑散落在山中,不去一睹风采,还是感觉不过瘾。遥握,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23 08:17:07
  老师挖掘历史题材的强大能力,让这篇文章丰盈且深厚。如老师言,仙足山一定有仙足,所以,老师写了那些伟大的人物的脚步,在仙足山留下的足迹。看山不进山,和山一起留在镜头里,开创别致的写作角度,游记可以心游神游,如临其境。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夏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08:54:21
  看山不进山,毕竟的遗憾的,我几次想舍弃这篇散文的写作,但那些人物跳将在我的面前,挥之不去,我只能把这次看山不进山的感受写出来,重温那些历史故事。我在中庄扶逗留的时间比较长,感兴趣的是,这里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和仙足遥相呼应。其中的联系,我只能做那样的猜读。谢谢美评,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7-23 10:05:09
  此文内容丰厚,颇有怀古的意味。作者未进仙足山,只在外围停留,就将此山的全景呈现,此等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由“仙足山”其名的来历说起,再写仙足山的人文故事、历史传奇,曾经的抗日战场,那份悲壮已化作云烟消散。如今的佛教圣地,令人敬畏。好文,古意连绵,宛若山势蜿蜒;词句曼妙,灿如繁星闪烁;思绪纵横,恣意穿梭时空。盛赞,问候怀才老师,夏安!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0:18:49
  谢谢罗老师的赞词。毕竟是遗憾,问何时开山,大约不久。耐不住这段时间,便对仙足山做了怀古,也算是为下次前往的攻略吧。在风景之外,也有风景之外的乐趣。很期待罗老师的美文,遥握!
5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4-07-23 10:57:14
  未入山,却写出入山之韵,未见仙却写出仙之奇,怀才老师大手一挥,一篇美文呈现眼前。美文拜读,力荐赏读,遥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08:45
  未入山中,但外围看看也不错,看不见具体的风景建筑,可那些仙人仙事,看看介绍,便知道一点,加上思考,就记录一下我的行踪。谢谢西山老师点评。交待你的佳作。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23 12:40:53
  一座山,在怀才老师笔下,成了故事书,连环画,天上人间,历史的,现代的,一个接一个,由怀才老师随意调谴,任意驱使,令其精彩展现,令人读罢拍案叫绝。如果是我,只在山门一站,打死我也写不出。可怀才老师,下笔如有神助!不说了,点赞吧!遥握问候,谨祝夏祺!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11:47
  山门之外也有风景啊,看不见那些具体的,故事我可以看看景区介绍,若我再到上海,我还是无法写黄浦江,你的黄浦江历史太沉厚,一条江装不下了。仙足山,不知哪代有的传说,给莱西人民留下了瑰宝,现代文旅,受不了这些,下次再去,这个做个攻略。遥握!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53:14
  黄浦江,若我驾驭,根本写不出湘莉老师的水平。我在2004年在上海的华东师大进修两个月,夜晚曾乘坐游轮巡游黄浦江,只是感觉两岸灯光璀璨,身处霓虹中,只知美妙如在银汉宫阙,完全忽视了黄浦江的历史。遗憾啊。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7-23 12:53:47
  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和雄健的笔力,很难写就如此丰盈如此厚重的美文佳作。文章内容厚重,有美丽的传说,也有动人的故事,还有抗日的烽火等,思接千古,纵横驰骋,令人赞叹!记得我写《别具特色的小镇》时,由于隧道关闭未能亲临,也有着和怀才老师一样的遗憾心情,不能亲临也增添了写作的难度,正因如此,才愈发彰显出怀才老师赵凡卓绝的功力。拜读老师的美文佳作,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万事顺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13:54
  肯定有遗憾,旅游肯定是一次遗憾的旅行,很多次回来,都是觉得这没有看好 ,那也没有去看,尽是遗憾,只能待下一次了。不过,我怕近年无法成行,仙足山的观感早就忘记了,所以还是要记下来。遥握,谨祝笔健!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7-23 12:59:53
  上条留言中,“赵凡卓绝”改成“超凡卓绝”, 提交后才发现笔下误,请怀才老师见谅!读老师的文章,真长见识。遥祝夏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15:38
  超凡卓绝,这个词太强大,不敢当。其实,这个成语就是写错个字,大意略知,如菊老师太认真了。最近看如菊老师的文章,还是那么畅达唯美,很多文友都提到了你的文章。加油,再来一篇!
9 楼        文友:简柔        2024-07-23 14:33:39
  张果老,程咬金,尤俊达,柳下惠仙足山次第登场,留下仙气,英雄气,让一座不高的山变得高大,肃然起敬。更留下一个思考者的遥望和情感的印记。胸中有丘壑,笔下见豪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18:20
  一干人物,齐聚莱西的仙足山,的确是风景,可惜没有登山仔细欣赏,很遗憾。不忍就这么跑一趟,根据景区介绍,我串联一篇以纪念吧,这些人物,的确成就了一座山。仙山,战火烧过的山,道德的高地,山不在高,有了这些内涵,山就不简单了。遥握,谨祝笔健!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23 14:41:10
  仙足山,才112米,还真的不高,却因为有张果老等仙人而神奇出名。时光给这里留下了太多历史英雄的足迹。读老师的文增长知识,很好。问候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3 18:20:32
  时光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很多,珍惜中华历史的莱西人,用仙气和历史故事塑造了一座山,真的不简单。简单看看风景,可能山中的样子都差不多,但有了故事,山就有了名望,所以追着它的名望去,尽管遗憾,但沾了仙气,也挺好。遥握,建筑笔健!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