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时光留影仙足山(散文)
一
有个习惯,每往一座城,我喜欢去登一座山。
2024年6月9日晚夜宿山东莱西城,晨起便驱车向西,去朝拜名山“仙足山”。
山脚铁网栅栏门关闭,仙足山正在进入维护期,那我就驻车随便走走吧,不能登山和“仙足”重复足印,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凡尘的脚步,踏响尘路,也挺好。
其实,我并不喜欢景区前的那些介绍景区看板的,规定了行进路线,少了奇遇,风景也没了悬念。我喜欢随意地走,不大喜欢一次程序性的游览,我也知道,自由度大,遗憾就多。但突然觉得景区前的介绍,亲切起来,细看景区介绍,成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态度,也是一种修为,尽管是不得已,却让我有了观山追时光的游感,打开了仙足山的留影。
如果说来得不是时候,多么扫兴,我觉得莱西人是想把最好的仙足山给我,只是我性急了。
路边就写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句子,好像刘禹锡为仙足山量身打造的铭文。仙足山海拔112米,真不算高,俗称“大架子山”,就像我见过的太多“笔架山”一样,山势连绵,如搭起的架子,如果放不下笔毫,也有登架步云之妙。
二
这“仙足”是何方神仙呢?原来是“八仙”中的张果老。他在“八仙”中排行老三,在铁拐李、汉钟离之后,名望堪称传奇,亦仙亦俗,最接地气。据说,史上确有其人,名张果。是甘肃正宁人。他的装束和打扮风格很有意思,倒骑毛驴,是别样的仙风道骨。身携的法器是“渔鼓”,俗名“道筒”,至今还是民间艺术的伴奏道具。他的毛驴,是第一次将驴儿神话,据传,他的驴子是纸驴,可折叠入囊,用时吹气成形,骑上可走。历史上的“八仙”是在北宋时才相聚齐全。张果老应该是从正宁出发,在邢台逗留时长,因为邢台如今还有“张果老山”,又经莱西此山,再行进200多里地,到了蓬莱岛。
莱西百姓传说,张果老曾受武则天和唐玄宗征召,看重的是他的炼丹师的身份,想在天下推广他的内外兼修之法,他不从命,继续赶路追仙,去云游蓬莱,路过莱西就在此山小憩。
莱西绮秀的风景,吸引了他,逗留此山,和风景“相看两不厌”。白云纱飘,又渺若无物,山移树舞,阳光如电,穿雾幻影,遂有丹云聚山,一阵惊诧,一番顿足,用力过猛,在山石上留下了很多印记。
双足深石数寸,刻仙足;毛驴踏石,留一串蹄印,哒哒有声;臀坐石头,印下两个半圆;烟笸箩和烟袋也震石发声,遂有痕迹留下。请相信这个传奇,这是中华传奇文化,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来不乏智慧和想象力,以美好示人,也是中华的教义,却不像国外的那些宗教,不断产生摩擦和争斗。
道家文化,为这座仙足山留下的是文明的印记。考证这些所谓的足印,或为石头风化所致,或为后人根据传说人为而已。其实,这些不必探究其真伪,人们对于家乡的山水,历来都是喜欢赋予人文色彩,最初的方式,就是神化和仙化,这也成了今天文旅的一个看点。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接的精神遗产。它表明了我们探索人文走过了一段“仙路”。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我发现,最喜欢的是靠近自己。据传,当地人认为张果老就住在仙足山不远的张家庄,甚至演义为他的故乡。当然,这属于子虚乌有,只因一个“张”字,就被演绎,但我们对这样的人文精神的归属感和情怀,认为是真实的,无可否定。
听说,当下的莱西人还把张果老的传说编成了顺口溜——
仙足山上站一站,忧愁烦恼全消散;
仙足山上坐一坐,神清气爽心开阔;
仙足山上走一走,健康长寿九十九。
站一站,坐一坐,走一走,我都无缘了,但我带着这样美好的祝福,绕着仙足山,或站,或坐,或走,收下莱西人送给的愿景也挺好,没有遗憾。
仙足山啊,你是一座最不难登顶的仙文化之山。岁月沧桑,而时光温和,温和得连几千年的足印都还保留着,现代人不会相信重踏仙足可成仙,但都喜欢沾沾仙气,给自己的烟火生活注入飘然的文化色彩。
三
齐鲁之邦,文化之源,不必走进孔府,不必登临尼山,随便找一处城府,任意落脚一方山水,都会有古文化染迹的印痕。
看板出现了程咬金和尤俊达的名字。小时候看连环画,就遇到了这样的人物,知道程咬金骁勇善战,善用马槊。我们孩子会瞎编顺口溜,说狗咬吕洞宾,但不敢咬那个程咬金。程咬金的嘴更厉害,可“咬金”。文学故事,给与了我无羁的想象力。
我曾于2004年借机去了山东东平的斑鸠镇斑鸠店村,只因那本连环画驱使。村民遥指,可能是程咬金所居之处,已经没有了什么旧迹。他起事时,顺道兖州,带着兖州人尤俊达,就落草这座仙足山。他们俩联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劫取了杨林的48万两皇纲官银。这一点,真像那个《水浒传》里写的在黄泥岗晁盖和吴用以计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还有着英雄惜英雄的连环故事。为了这48万两皇纲官银,朝廷派了秦琼限期破案,秦琼则卖了个人情,放走了程咬金,才有了相聚瓦岗寨一段历史。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仙足山下的中庄扶村,这在今天,是怎样传奇的旅游资源啊,所以村民很珍惜,数年来,不断打造村山——仙足山。
在天下混乱之时,二人就安寨扎营于仙足山,起庙堂,建寺院,选址铲平草窠石砺,开练兵场,筑起了点将台。
我未入山,不能看见如今的点将台,我想,应该是一块巨石,被后人刻上“点将台”三个字以示怀念吧。各地的“点将台”很多,几乎数不胜数,都记载着英雄的壮举,这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战争中的产物,如今,变成了游客登临观景怀古的地方,点将台,已经成为一种英雄崇拜文化。
英雄,不仅仅是善勇的名词,他们一定也是最识时务的人物,程咬金最终带着他的部下,入瓦岗寨,反隋归唐成为唐代最为著名的开国大将军,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点将台,是一种雄起的代名词,如今的莱西,归属青岛市,幸遇了雄起的历史机遇,这座点将台,焕发出崭新的现代意义。这个景点是在莱西的“水集镇”,我想,打造仙足山这处文旅景观时,也一定在此“点将”了吧?这是多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镜头。不同的是,不为起兵争地盘,而为聚力振兴乡村。时光的镜头,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上为今天的精彩留下一个影像。
四
仙足山还珍藏着更遥远的故事。我们可能都熟悉那个春秋时期鲁国贤士柳下惠这个人物吧,如果不熟悉,可能也知道那个“坐怀不乱”的典故吧?故事很简单,是柳下惠将受冻快死的女子,用衣物包裹起来,抱在怀中,温暖了一夜,其间未发生非礼行为,没有越雷池一步,柳下惠也被人喻为作风最为正派的人物。
只是我不解的是,这柳下惠是如何到了莱西,是在哪个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考,柳下惠生于鲁国柳下屯一户展姓人家中,这个柳下屯在今天的曲阜的柳庄。
柳下惠到底为何跑到了这仙足山,史籍没有记载。我想,莱西民间既然把柳下惠搬到了仙足山,肯定有着传闻依据吧。
据元史记载,柳下惠“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这“都门外”是鲁国的,春秋时,莱西属于齐国的地盘。要考证这段风流韵事,实在有难度。
有人说,柳下惠的故事,可能是一个流传几千年的谎言。根据这个断定,我觉得,莱西人无非是要拿这个传说,告诉人们,这里可是发生最美情怀的地方吧,也意在告诉人们,这里可以塑造人的美好道德操守。于此说来,仙足山还是一座道德的高山。
五
我们不能否认仙足山的文化承载,从看板可知,有些有着历史影子的景点建筑,一定是根据历史创作的,如康王坟、马占沟、观音寺、三官冢、聚仙亭、赢官亭、马虎洞……这些名字,都已经打上了文化的色彩。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或多或少的影子,怎样对待这些文化遗产,莱西人是最注重求微存迹的,这是对待文化的最美态度。一座山的名望,有着天赋灵气的自然之美,能够不被岁月磨损甚至湮没的只有文化。
我不知“三官冢”所葬是哪几个官吏,我去青州,专门膜拜了“三贤祠”,莱西和青州一样,对于给本地有着贡献的好官,一定要留影纪念,无论是冢还是祠,历经千年还在,本心并非为了留个景点,是在表达人们对为官优秀者的尊重和怀念。做一个好官,身后留名,自己未必知道,但历史和人民是记得的。
现代人应该在这座山上留下什么?这是拥有这座仙山的“中庄扶”村人早就想到的,2008年村民投资复原了仿古刹一座,并将原“三官庙”更名为“三圣殿”,并配僧舍偏殿,古建琉璃瓦罩顶、飞檐斗拱、金铃吊挂、梁柱彩绘、佛像塑金、礼器齐备。
从历史沿革看,只有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财力富足的情况下,才能动起大兴土木的念头。
有仙足,仙足山才名副其实;有扎寨,才显出仙足山的地理重要;有名人故事,仙足山才有了文化色彩;有众多的景观,才显出它的厚重;有佛事,仙足山就有了梵语禅音。
其实,仙足山历史离我们更切近的是,山中还存留着掩体和炮弹坑,这里也是抗日地方武装抵御日伪军的战场。硝烟已经散尽,最为悲壮的历史永远刻在了仙足山。仙足山,不是一部内容单一的专著了,而是一部写满几千年庞杂历史的巅峰之作。
我也对中庄扶村,有着这般魄力去建设一处仙足山景区的原因,产生了兴趣,有着猜测,或者是在一个文旅兴旺的时代,为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实还有一层原因被我看到了。
在中庄扶村走一走,我看到了那个只有在公社时期才有的集体藏储功能的石头建筑,其顶上还闪着那朵红色的五星。文革期间,民居墙壁上彩绘的毛主席像,还是那么清晰。一幅“万里山河”图上的工农兵图画,没有斑驳。他们是不轻易抹去曾经的留影的,这是一种历史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他们保护了仙足山的人文和历史。
遇到村民,他告诉我,秋天采摘的时候再来吧。樱桃园和桑仁园采摘季已经过去,秋天来采板栗和大枣。
我说,应该来,我想摘一枚给那个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尝尝,让他品一下栗香和枣甜。
其实,我也想把自己留影在仙足山,不一定也没有资格进入山中,成为一个景点,遇到仙山,遇到好时光,为什么要错过留影呢。
回首再望仙足山,山如一柄印章,端放在莱西大地。四周是绵延的绿色果园,仙足山脚下的人们站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留下美丽村庄建设的脚印,仙足在山,停在曾经的时光里,尘世的脚步正在行走,我仿佛听见了铿锵的足音。
我这样想,历史走到今天,虽无那些人物出现,但仙足山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一定是仙足山又一精彩看点,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在仙足山留下凝重而深刻的印记。
2024年7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仙足山上坐一坐,神清气爽心开阔;
仙足山上走一走,健康长寿九十九。"
仙足山春秋演绎到唐宋,再到现在,还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