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也谈一下“七月流火”(随笔)
去年8月,也就是2023年8月,正按照正常程序专心致志地审核一篇杂文——《文字中的“纪检委”》,忽然发现前边部分只是引子,后面才是作者要批判、发泄的内容,而我,就是该作者批判的对象,是他笔下“失职失察放任自流”的“小编”;而他“不齿于”他曾经“隐藏深处的姑息养奸”,特意为我量身打造了这篇《文字中的“纪检委”》!
不过,题目中的“纪检委”可不是正逐字逐句审核作品的我,是有个叫“野百合的春天”的微信群里一个被该作者尊称为周大哥的人;而我,竟然是他痛恨的、不齿的、“失职失察放任自流”的“小编”!
该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事件的起因:“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散文《海南是个好地方》,为了凸显七月的热度,我用了‘七月流火’这个词语。①是周大哥即时引经据典地指出了我的错误。”而这个周大哥,据他所讲,“仿佛是群主免费的值日生,每天拿着放大镜显微镜,不辞辛苦地校对着我们这些良莠不济②的所谓文化人,时不时的③在这里卖弄④文字,及时提点着文字里的错误,大到历史事件、结构顺序;小至文字错误、标点符号,甚或助词的、地、得,无一遗漏、明察秋毫!⑤我送他一雅号‘文字里的纪检委’,对此,他没有说三道四⑥。”
“七月流火”的意思我自然是知道的。在我的长篇小说《窗外雨潇潇》第二十七章(下)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犹豫了一下,我故意顾左右而言他道:“《诗经》里面的‘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的意思。那里所说的七月指的也是农历七月……”
我的这部小说发表于2017年,而写的时间更早。这足可以证明,至少在几年前我就知道“七月流火”的本意。
而该作者在他的上一篇散文《海南是个好地方》中,将“七月流火”的意思当成天气非常炎热运用,审核时我自然也看到了。不过,之所以将文字放行,我可绝对不是姑息养奸,而是我清楚这个词语的意思已经有了扩充。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七月流火”的解释如下:农历七月,大火星(心宿二)向西移动,天气逐渐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七月流火”这个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历七月,天气逐渐转凉;二是指天气炎热。这是因为,在大火星(心宿二)向西移动的过程中,天气确实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所以这个词表示天气转凉的意思。同时,在现代汉语中,“七月流火”这个词语被误用得太多,讹以滋讹,它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天气转凉,而是可以用来形容公历七月天气炎热似火。
《现代汉语词典》可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既然这本工具书都已经明确了“七月流火”“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而我也很明确这一点,那么,看到作者运用了这个意思,没有修改或者删除,还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给了作者展示的机会,就绝对不是该作者所说的“失职失察放任自流”。
实际上,“七月流火”最早确实是被用来比喻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的时期。据考证,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中,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的七月,大火星开始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位置会逐渐变得偏西并下沉。这种现象是因为大火星在一年四季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当它在夏季达到最南端的位置后,就意味着秋季即将到来,天气也会随之转凉。
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七月流火”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关于“七月流火”意思的争议由来已久。
2005年7月12日,台湾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和平统一的“统派”领军人物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在写《窗外雨潇潇》中的那段文字之前,我没有机缘得知人大校长纪宝成的那段欢迎词,不过却读到过对这个词语的探究,所以,我才有机会写出小说中的那段文字。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程,词汇的含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继承传统,但又能接受传统随时代的变迁而被赋予的新意,这应该没有什么矛盾。鉴于此,我放行该作者的那篇文字,实在是有章可循,而非因循苟且。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做编辑的几年,曾经不止一次地遇上过有作者运用了“七月流火”的第二种用法,那时候我也抱着“七月流火”的本意不放,都给修改或者删除了;后来我才慢慢地接受了这个词语还可以用来形容天气炎热这一说法。看,我也是一直在学习,慢慢在改变。
从2017年至今,经手编辑过的文字早已上亿,我早已将文字编辑当成了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还真没有敷衍塞责的时候。就比如开头第三段引用的该作者的那段文字,当时我也是一边看一边修改的。其中①处我给加了“文章发表后”;②“良莠不济”改成了“良莠不齐”;③“时不时的”改成了“时不时地”;④处加一个“的”,因为主语“校对”的是文字,而不是“文化人”;⑤“明察秋毫!”中的“!”用了半角下的标点,应该改成中文的标点“!”;⑥“他没有说三道四”中的“说三道四”,意思是“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或批评、指摘”,这很明显是一个贬义词,用在感谢他感恩戴德、经常给他提点文字错误的周大哥身上岂能合适?所以,这处我给改成了“他并无异议”。
不过,他这篇《文字中的“纪检委”》,因为后面的文字极其不尊重他人,不仅损害了别人的声誉、自尊,也破坏了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且这种自己学艺不精却反咬一口的吃相实在是有点难看,所以终审没有通过。当然,我修改的文字自然也随之湮灭。
其实,圣人尚且不敢说没错,更遑论芸芸众生、凡夫俗子?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有知识的盲点都很正常,没有谁是无所不能的。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度娘那么博学友好,有争议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百度自行解决;如果是自己知识的盲点,又偶尔被“一石击破水中天”,也该通过理性、平和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是吗?
而这,又是“七月流火”演变义之外的延伸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