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浅谈艺术表达(随笔)
一
记得上军校时,有次上音乐课,老师说给大家放一段纯音乐,大家欣赏的时候把眼睛闭上,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
眼睛闭上,音乐响起:听得出来是一段西洋演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平和,时而激昂,时而抑郁,有时似人在奔跑,有时似人在舞蹈,有时又似人在呻吟,但是气势恢宏,节奏一直很快,总有种急促之感,但是听着听着就有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心想这音乐有点魔力。
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虽然不缺少艺术细胞,但是那些艺术细胞很少被激发出来;我也会用笛子和口琴简单吹奏几首曲子,但这实在登不得大雅之堂,何况我连简谱都没有弄很清楚,这种高雅音乐当然之前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对于这种音乐,更不知道如何去欣赏——从来没有人教过。
在音乐停下来后,老师问了几个同学,问他们在听完这段音乐后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的回答大致跟我的感受差不多:虽然不知道这段音乐的名字是什么,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但是觉得这段音乐很能打动人心,时而慷慨,时而悲伤,特别是刚开始那段就直接把人抓住了。老师接着又问,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最后举手的只有两个人,看来大家的音乐休养彼此差不多,一个同学说那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老师说对,又说它又叫第九交响曲。
至此我这才知道世界上有一首《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我是知道的,但是他的曲子之前我却是没有听过的,所以老师给我们播放《命运交响曲》的这个场景于我印象很深,我也记住了这段音乐,同时为这段音乐所深深的打动——很多人在解释这首乐曲时说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因为那时他耳朵失聪,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音乐,于是便有了这首《命运交响曲》。
我想,但凡有一点音乐素养的人,或者情感丰富的人,都会被这首曲子所打动,因为毕竟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这便是音乐的魅力,同时从更大的方面说,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我所要表达的是,贝多芬运用音乐这种形式很好的诠释了对命运的理解、抗争和不屈,在每个音符里赋予了自己的情感,而且很好的运用了音乐的节奏、节拍、音符,用音乐演绎、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认同,这也是经典的由来——一部经典得以流传绝对有其流传的理由。
二
同理,我们在读到一首诗时,一篇文章时,有时候也会滋生出兴奋、感慨、悲悯、忧伤等等多种感受,那是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好契合了我们的内心情感,所以会滋生出各种情感和情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平几个字,没有更多的装饰、技巧和手法,但是当我们读到时,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诗句中的那种景象,因为只是这两句便展现了一副画面、一种意境,诗人赋予了每个词语以灵魂,让每个词语发光,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诞生了。
有时候我们在听到一首曲子时,我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内心会产生感动,那是因为那些音符精妙组合起来就有了很强的冲击力,而使我们的内心受到触动。所以艺术的美妙表现方式就是艺术元素巧妙的组合,你若不是金匠,便是给你一堆金块,你将之打造出来的金器也不会得到众人的欣赏,因为那金块依然只是具有其实用价值,而缺乏美学和艺术价值。
文学家在创作时,他很少会运用到一些形容词:很美、很兴奋、很抑郁、很苍凉……这样表达就味如嚼蜡,但是你如果像马致远一样将几个名词摆在人们面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苍凉便远远不是形容词能形容的了。电影这种艺术,大都以人物命运或事件为内容,以情节进行推动,你若要表达一个人的勇敢无畏、大公无私、对爱的执着等等,并不是刻板画似的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人物行为、内心、情感等等多方面进行表达,这样一个人的形象突显了出来,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作家创作的基本单元是字、词、句,画家创作的工具是画布和颜料,而音乐家就是运用好一个个的音符,雕刻家运用的是石头,导演和摄影师运用的是镜头,这些艺术的材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运用的,但是怎么让这些平淡无奇的材料焕发出光彩,让作品也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和灵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也是普通作者与艺术大家的区别根本。这是从大的方面讲艺术的方式。
从小的方面讲,各种艺术表达又包括题材、手法、架构等等,当你进行创作时,必须要精通各种艺术手法,方才能通过作品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艺术是表现形式,而内核是内容,是作品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欣赏每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时,都要读懂这个作品后面的故事,即这个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自身遭遇、社会的变革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都会不自觉被作品带入其中,比如在看电影时,我们会产生开心、紧张、担心、恐慌等等情绪,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沉浸到作品当中去了。不过有些非常理智的人,他们不会为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痛苦而流泪、不会为人物遭遇失败而惋惜,不会为一个家族的衰落而伤心,这样的人的可以归入文艺评论家一列。正如我们在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时,我们不一定知道它的做法,它的材料,它的烹饪技巧,但是不妨碍我们都觉得它是一道美食,而有些挑剔的食客却觉得那不过是一道雕花的萝卜,再加之一些好的佐料,实在没什么意思,这便是过于苛刻了。
三
其实无论是文学、绘画、诗歌、雕刻、影视各种作品,甚至是建筑,当它是一个杰出的作品时,我们从内心会发出赞叹、敬佩,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而且我们也必须有一定的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较好与作者对话沟通,比较准确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一个音乐盲,你非得让他说出肖邦名曲的好处来,他听完可能就是一脸茫然。
据说澳大利亚人读不来《红楼梦》,因为他们说整篇小说都是在讲上饭、吃饭,一会儿贾母喊上饭、一会儿王夫人喊上饭、一会儿凤姐喊上饭,这大概与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因为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而且在餐桌上会发生很多故事,各色人物性格在餐桌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华人会觉得曹公将大观园里的人物在吃饭时场景描写得十分精彩,那是因为我们都明白这里面的文化。读不来还是读者对文化背景不懂,他若懂了,就自然觉得精彩了。
所以说,当一个好的欣赏者其实也是有门槛的,这样你才不会误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你才能很好的与作者在精神上达到契合而感同身受。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还拥有一群懂他的粉丝,这便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流传的道理,当然前提是这个艺术家是个好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作品是值得人们去欣赏的。
我喜欢花样滑冰这种运动,那些顶级的运动员穿着冰刀在冰上舞蹈,时而旋转、时而跳跃、时而急驰,那种飘逸和潇洒让人既觉得精彩又为之揪心。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家,都要练习到那个地步,才能优雅、准确的表达,才能让作品有美感、有灵魂,才能打动人心。
好的艺术作品都有个共性——能够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