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蝉,生如夏花之绚烂(散文)
总觉得,烈日炎炎的夏日,是一声声蝉声叫出来的。
说来奇怪,夏日里,所有植物或是动物们,都蔫蔫的,没了精神。连鸟儿的叫声也好似略带些嘶哑的声韵,不再那么高亢了,树木花草的叶子花瓣蔫蔫的,打着卷儿,一个个耷拉着头颅,好似打着瞌睡一样。而蝉却异常兴奋,依旧不停地高歌着,一声声唱着:“知了,知了,知了——”
小时候,每当夏季,听到蝉的嘶鸣,我就会很好奇地问着姥姥:“姥姥,姥姥,蝉到底知道什么了呀?”姥姥和蔼可亲地微笑着:“知了,它该知道的都知道,不该知道的,它就不知道嘞。呵呵。”
小舅正在考大学,每天早起晚睡地努力学习,蝉一嘶鸣,他就很厌烦说:“这么拼命地叫,好似再不叫就没机会了似的,讨厌呢。”与小舅一起复习的瑾姨却没有那么讨厌蝉,反而说:“蝉,可好了,听着蝉鸣,心里好痛快呢,天籁一样呢。嘻嘻。”小舅说瑾儿庸俗,俗人一个,瑾儿,就脸儿红红地说,谁又不是俗人一个,难道,还是佛呀?
嘿嘿,我喜欢看着小舅和瑾儿姨吵嘴,感觉挺温馨的一幕。因为,每次,小舅都吵不过瑾儿姨的,都会在关键时刻,赶紧让步,说自己错了,都是瑾儿姨对嘞。姥姥说呢,小舅就是头犟牛,幸亏有个瑾儿,不然,谁也别想拉他回头的,只有瑾儿说什么,小舅才会回头的。
我当时,只是听着蝉声蛮有特点的,好似蝉儿们先是憋足了一口气,然后,就唱出来,将声音拖得很长很长。有些蝉儿们,倒是很短促,一口气也不缓,一直唱着:知了,知了,知了——
瑾儿姨听到蝉鸣,往往就会读一些与禅有关的诗词来。瑾儿姨的声音很动听的,她轻声吟诵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读完了,还要解释一下,说这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别看短短的一首小诗,那可是将蝉的生活习性呀,它的姿态呀,再有它的居所和鸣叫声,都描写了个遍呢,尤其是赞颂了蝉的风雅与清高,真是不同凡响嘞。
再有宋代的于石“斜阳挂庭树,有蝉鸣树颠。无端聒人耳,惊我闲窗眠”。南朝梁诗人王籍的那句“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至于柳永的“寒蝉凄切”以及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唐代诗人卢仝“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最喜欢的是南朝梁诗人王籍的那句“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这诗句写得太贴近生活了吧,一个“噪”字,形象而写实地将蝉的喧响,林间的幽静完全衬托出来,真是妙呀。
瑾儿姨在自顾自地说着,我也跟着陶醉,还学着瑾儿姨的口气诵读诗词,也感觉“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很美。
姥姥庭院很大,五间屋子的院子,东屋西屋,门楼上都爬满了绿植花朵,尤其是庭院里有高大的梧桐树,春季里紫色的风铃一样的一树梧桐花,夏季里,梧桐枝叶繁茂,一片浓荫遮蔽着庭院,给人送来缕缕清风。
蝉儿们,好似喜欢上了姥姥家的梧桐树,总是在上面歌唱着,还有院墙外的几棵银杏树白杨树再就是一些桃树杏树槐树上,都有蝉儿们的声音传出来。
瑾儿是三姥爷家的女孩,三姥爷四姥爷一直没有分开另过,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共六间屋子,一人三间,各自住东面的拥有东屋,西面的拥有西屋,南屋三间,一人一间半,做厨房用。
四姥爷家女孩叫素儿,也在复习考试,因为那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因此,早早下来的年轻人,听说了这一消息,都很振奋,也都加紧学习,准备考一考,或许考上,考不上也无所谓。因为,必定也参加了高考,不负青春吧。即使一只蝉,也要冒死钻出地层,飞上树梢,去歌唱呢,何况人呢,竟不如一只蝉吗?
小舅每次看到姥姥给我炸截留鬼吃,他就会说这话。
三姥爷一来姥姥家耍,四姥爷也就跟着来了,还有四姥姥也脚前脚后地来了。姥姥赶紧泡茶,又是烧水又是洗茶碗又是找出来好茶叶来,口里不住地说:“这还是,玉儿大舅舅年前来家带回来的,说是什么普洱,越是留的时间长越是好呢。”
“嫂子快别拿出来,白白地糟蹋了茶叶,都是普通的自家人,随便泡个什么茶还不中嘞。留着,有客人来,再泡吧。”
“哪里有什么客人来?都是自己家人呐,好茶不给自家人喝,给谁喝能喝出味道来呐?玉儿四姥姥外道不是?”
话说着,就听:“什么,什么,趁着我没来,泡好茶喝?我可是听到了哈,呵呵。”一语未了,五姥姥掩着口,站在院门口了。
几个姥姥姥爷坐下,四姥爷接上了瑾儿姨的蝉的最后一首诗,也说喜欢呐。
四姥爷村里做了一辈子大队会计,平时无事就喜欢看书写写字,有时候还来几句诗词的,村里人说这叫舞文弄墨呐。四姥爷指着树上的蝉儿们,说:“其实呀,蝉也是一种文化呐,可千万别小看了小小的蝉呀,可不仅仅是人间的一道菜呢。”姥姥的茶水一端上来,普洱的香气里,一声声蝉声越加悦耳起来。我听到蝉也是一种文化的说法,虽然也不太懂,但是,心里却立刻敬畏起蝉来。
三姥爷一连说出来蝉的别名来,那更是令我惊讶,原来蝉还有这么多的名字了呐。三姥爷说着,我就给他数着。一连串的什么蟪蛄、螂蜩、螗蜩、蛉蛄、蜻蜻、茅蜩、蝒、马蜩、蜺、胡蝉、蝘、蚱蝉雅称俗称的不下三十多种,而且,一边忙碌的姥姥还将什么《诗经》《庄子》读出来为三姥爷做佐证呐。比如“四月秀羹,五月鸣蜩”里的蜩。“蟪蛄不知春秋”中的蟪蛄。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一直平凡而再不能平凡的蝉,突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前,可以说,也就知道每当下完了雨,去树下或是村子里边上的小树林里去找幼蝉吃,当地叫做截留鬼的。看到一只蝉,已经从地底下爬了出来,慢慢的爬向了高高的树,就等着变化成一只蝉了。此刻,尤为关键的一瞬间,却被人们一把抓了去,就此,蝉的一生也就终止了。只能是一道人间的美味,再没有歌唱的机会了。
我说起吃幼蝉,也就是截留鬼来,四姥爷笑着说:“玉儿,该吃就吃,也没什么不可的,因为大自然间的一切美味,原本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吃截留鬼,也不是只有现在,那可是有历史依据呐。”原来,食蝉的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呢。五姥姥说她就听她的父亲说过的,说是有什么出土的文物里记载过的,小舅说:“甲骨文中就有‘烤蝉’这一说的。”
瑾儿姨说:“还不是听我们历史老师说的,老师还说呢,周朝时期,截留鬼就已经是王室的一道小菜了。”
我说:“我可是听我妈妈说过的,蝉有药用价值的,说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讲过的呢。”后来,我真的为此去找来《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蝉蜕可以治疗头晕目眩、皮肤风热、破伤风等等。而且,《礼记》和《蝉赋》很详细地描写了,人们食用截留鬼,无论君王还是百姓,都喜欢吃,至于做法,烧烤炸的都有,也因此丰富了饭桌,美味了人们的胃口。
说起粘知了,《庄子》便有记载呢:说是孔子,一次带着弟子匆匆去楚国的路上,树林遇上了在树林一个驼背老人。看见老人在粘知了。可以说老人动作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粘知了,就好似在地上拾捡一样。孔子很是好奇,就上前去问老人个究竟,老人就说自己是因为刻苦练习,虽然天地万物种类繁多,而他所关注的,唯有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再就是全神贯注,不被周围事物所吸引,一心一意也很关键的。由此,孔子感叹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呀。”
孔子就是这样,真是在也难得的好老师呢,总是在自然而然之中令学生们受教,因此难忘。路上的一遇,也令我受教不少,更是从而了解了蝉,在人们心目中,不是现在,而是从古到今,对人们,都是有一定的深刻影响的。
据说,距今两亿多年前的侏罗纪,这不见经传的小小蝉儿,就早已存在了。咱们中国,原本就是地大物博呢,各种动植物昆虫尤其繁多,蝉早已出现了,并且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传说呢。
再后来,对蝉,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为蝉,确实是一种文化,在远古,就应被人们有所关注,并且因为蝉的形象和自身的高洁,更是被推崇的,据说夏朝,新石器时代晚期,四千多年前的一个王朝。相传,它的国豪“夏”就是根据蝉来取的。在古人眼里,蝉是了不起的,一种图腾的化身,可以深藏在地下那么多年,饱受着黑暗带来的未知,地下的潮湿与煎熬。有朝一日,又可以钻出地层,来到地面,还可以飞起,也不过是以汁液为食,饱餐露宿。一只蝉,一只小小虫儿不过,但,却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出于污秽黑暗却又栖身明亮而高高处,先结蛹后又脱去壳重获重生,虽无一飞冲天,却也高歌到永远。
是的,蝉,它很快乐观,很快乐,极尽全部力气与热情,高歌着,整个一个夏季,都在歌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蝉,一生绚烂如夏花,明媚,璀璨。
至于因蝉衍生出来的许许多多,意义可谓是深远的,寓意也是深刻的。有一种是金蝉与金钱谐音,取其善意的一面,财源滚滚来,再就是心智先觉,承受人不能承受,觉人所不觉。还有呢,就是蝉这一蜕变而高飞起,又能高鸣不已,又预示着得中及第的美好象征与美誉。
尤其是,蝉,在绘画中,也说寓意美好的一面。魏晋时的《尔雅图》,它是郭璞绘制的。而后,南朝画家顾景绣的《蝉雀麻纸图》,再有呢,初唐的阎玄静、五代的黄笙也都是画蝉好手。从此,画蝉的高手层出不穷,也由此可见,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真是越来越高,且有着非凡的意义。
或许,人们一直对蝉的生命短暂而叹息不止,蝉,在地底下承受了那么多的暗无天日,之后,才迎来了不足六十天的生命。也因此吧,人们将它绘画在画里,让它得到生命的延续。更有的将蝉雕刻成艺术品,玉蝉,翡翠蝉,还有金蝉。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一类配饰的,尤其是玉蝉,玉蝉的头上常对钻成孔,以便于佩戴。且,佩戴的时候,往往玉蝉的头朝上,尾向下,预示着,佩戴的人儿,吸收着万物精华,吸收着传说里的蝉之精神。
据说周朝末汉初,高贵的一族,在他们死后,葬礼上,总是会将一件玉器雕琢成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口中,以求“蝉神”庇护,从而可以得到不死不灭,以至永生。
可见,蝉,在人们心里,是永存的,是不死的精灵,是可以护佑的神。
又是夏季,蝉声绕耳,令我怀念起了姥姥家时,那庭院那梧桐树那树下的人儿。仿佛间,又一次,听到几位老老和姥爷,依然坐在树下,饮茶,聊天,说着蝉,听着蝉,念着蝉的许许多多。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而蝉,一生高洁,一直追求着的就是超凡脱俗,也正是人们美好期望与不断的追求。
蝉,最开始不过是小小幼虫,然后,化蛹成一只蝉蛹,最后涅槃成一只生着翅膀的飞天的精灵儿,冲天一飞,飞到高处,然后拼命歌唱……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正是,大道之妙用的无限,必将无始无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盈满。
蝉,一生绚烂如夏花,令人敬仰,明媚,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