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初见甘青(散文)
六月的大西北是什么样子?
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关隘要塞、敦煌壁画,那里的天空是一片蔚蓝,还是阴郁灰暗?那里的地貌是苍茫荒漠、狂野戈壁?那里五月飞雪,胡雁哀鸣?落日黄昏,雄关孤城?似乎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种神秘的引力,欲罢不能的我终于背起行囊,来了一趟青甘大环线之旅,再一次放飞自我。
一
一夜醒来,从“表里山河”来到“雍凉之地”——甘肃。
甘肃,类似一柄长如意,东西长1600多公里,固有“新疆不远,甘肃太长”一说。甘肃,地形多种多样,囊括了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地貌;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诞生地,许许多多的诗词、优美传说、戏文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兰州,一座古老的城市,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的等美称。兰州,可以用“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来概括。当我们正在讨论该如何品味兰州丰盛的早餐时,旅行社的接站司机说安排我们到新区住宿,令人没没想到的是,兰州新区和老区竟相隔70公里!是新区嫌弃老区陈旧不愿与之比邻,还是老区因循守旧不想接纳新生事物不得而知,在我看来,从距离上来讲,新旧两区是两个城市,也许这恰恰能证明大西北的“大”?
一碗面,便是享誉全国的兰州牛肉面。但正宗兰州拉面还是要到兰州吃。兰州的拉面没有肉片,只有肉末,牛肉片要另加,一碟一碟的,而且不叫兰州拉面叫“兰州蓬灰牛肉面”,并且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馆都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的回族人开的,知道了吧?
一条河就是贯穿兰州的母亲河——黄河了。六月初还不到雨季,河水蔚蓝,清澈见底,许是黄河钟情于兰州,在这里像多情的女子尽显温婉,与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截然不同。
一座桥是黄河第一桥——“黄河铁桥”,这座有着一百多年高龄的铁桥,在中国的桥梁中亦算“祖师爷”了,可至今依然展示着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向人们诉说着黄河两岸的变迁。
而一本书则指那本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令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读者》期刊了。它被视为几代人的精神食粮,给人以启迪,教化和力量,似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听着导游的讲述,沿着一条灰色巨蟒般的山脉一路向前,导游说这条“巨蟒”就是祁连山脉。“祁连”是匈奴语,意为"天之山",与新疆的天山是两回事。祁连山脚下就是河西走廊,这条内地通往西北的天然通道,孕育了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公元前138年,汉王派张骞出使西域,也许彼时的他派张骞出使西域,除了寻找月氏部落合围匈奴外,也许与此时我的想法一致,那遥远的西北是什么样子,辽阔?神秘?一无所知。也从那时起,河西走廊狼烟四起,充满了腥风血雨,西汉王朝与匈奴正式开始兵戎相见,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山西人镖骑大将军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纵横驰骋,打通河西走廊,汉王朝大获全胜。
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西征。还是沿着这条走廊,与上次不同,这一次是贸易使团,带去的是丝绸、茶叶、瓷器和中原农耕文化,带回的是玉石、名马、银器,毛织品、一些稀缺的种子和物种以及西域文化,张骞与河西走廊走进了历史史册。试想,假如没有张骞探路,没有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挥戈驱马踏破乌鞘岭关隘,浴血奋战,直捣匈奴,我们今天能不能踏上西行的旅途?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过了乌鞘(shao)岭隧道,一段段古汉长城、明长城出现在眼前,大漠戈壁前有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有左宗棠抬棺饮马河西走廊收复新疆,再后来有中国共产党的西路军与西北悍匪“二马”残酷战斗,彭德怀元帅解放大西北,王震将军引兵入疆,等等等等,河西走廊的刀光剑影时至今日还会让人心悸。一千年多了,变革的是一个个朝代,一次次地壳运动,不变的是那抵御风沙和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中华儿女的初心,不变的是屹立不倒的长城。冷兵器时代,长城脚下倒下多少英雄豪杰,他们或马革裹尸,或被沙石一层层掩盖,那永不飘散的魂魄,何尝离开过这片戈壁?还有那首悲凉的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是否还能在大漠深处听到?
马鬃飞扬,飘逸灵动,三蹄腾空,一蹄踏着飞燕的那匹战马,从2000多年前奔腾而来,它嘶鸣着,飞驰着,给我们带来吉祥、兴旺,也在昭示着速度、力量和灵敏。奋斗吧,年轻人,美好的明天是属于你们的!
二
行驶在漫长的高速公路上,仿佛穿越到几百万年前,没有草木,没有河流,没有人家,绵延的祁连山也没有山峰,有的只是水波纹一样的山顶。6月,大西北正在慢慢苏醒,是一种最为纯净,最为自然的风景,我试图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漠中寻找王维笔下那缕孤烟,也试图听到那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的羌笛声,但窗外,只有砾石,沙漠,沙漠,砾石。
5个多小时后,张掖市丹霞口的一场集声、光、电等高科技为一体的大型沙秀表演“回道张掖”,把我们从21世纪带回几千年以前。这是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穿插河西独有的宝卷念唱的表演,将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万国朝会等故事栩栩展现。剧场内,沉浸式史诗演艺剧为我们讲述着张掖在汉朝和隋朝时期的传奇故事。剧场外,湖水碧绿,杨柳依依,鱼翔浅底,游人如织,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波光倒影,一墙隔千年。历史不会重演,但不能排除巧合,也会把先人的信仰与信念代代相传,书写历史的正是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小人物,谁敢说舞台中或嬉戏或歌舞或与恶魔搏斗,或与自然抗衡的不正是我们的前世?
张掖,古称甘州,“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最神奇的是七彩丹霞,这里的山峦呈现出的是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地貌。线壮状的层次感极强,斑状的韵律感分明,随处可见的赤、橙、黄、绿、青灰、黑灰等多种鲜艳的色彩,像极了仙女们的眼影盘被打翻在山谷里,把大地色系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美轮美奂,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如果用文字来表达感受仅有两个字:震撼。
河西走廊西部的尽头是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西贸易的中转站,世界著名遗产莫高窟的所在地。从公元344年那个乐樽的僧人凿开第一个石窟起,注定莫高窟将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朵有1680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内整面墙壁(包括顶部)上的壁画形式多样,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精妙绝伦。以佛像为主,有单身像、群像、佛龛,还有建筑、山水、花卉等各色图案,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真的是一眼看万年,直达心灵,叫人迈不开步,挪不开眼。古代上至王室官吏,名门望族,下至商贾平民、远近信士纷纷凿窟造像,日出日落,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在戈壁滩一直未停息,石窟内的雕塑和画像有的刚毅健壮,有的丰腴慈祥,有的妩媚秀美,形态各有千秋,色彩华睿艳丽。古人一锤一凿、一笔一画把自己所思,所想,所盼,所求都寄托在这戈壁里、石窟中。难以想象,古代工匠技艺是何等的高超,经过他们完美的构思,精准的设计,巧妙的双手,给人类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瑰宝。遗憾的是我们只观瞻了四个洞窟,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尽管我们看到的洞窟不及莫高窟石窟南区的四分之一,但足以见证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走出莫高窟除了浮想联翩,又不仅唏嘘、叹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有4万卷经书,数万件稀世珍品流落国外,我们痛恨强盗的掠夺,又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无奈,但坚信随着祖国的强大,它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深厚的敦煌文旅走到鸣沙山月牙泉则是另一番感受。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一座由沙子堆积成的大山,又因沙动发出响声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沙山、泉水本是不共戴天、难以共存的两种景观,在这里却离奇地共处了千年。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透亮、宛若明镜。在温热柔软的鸣沙山顶上,眺望远处的敦煌城,繁华而壮美,俯瞰月牙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沙漠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宁静而神秘,好一处“沙水共生,山泉相依”的千年奇观。
夜宿敦煌。为行程中未能安排到玉门关而难以入眠,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黄土高源前往青藏高源,还有一段路程是无人区,便带着些许遗憾倒在床上。
三
从敦煌到青海大柴旦,看到戈壁就进入了无人区。柴达木盆地内,皆是灰与沙的颜色,虽然整个景色都是单一的色调,我仍在不断感受这里的广阔与苍茫的同时,感受一份宁静,感觉人类的渺小,感觉时代的进步。在科技发达,交通四通八达的21世纪这300多公里算不了什么,但千年之前,古人走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与沙漠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慌与寂寞,更要面对极为恶劣的生存条件,是何等艰难!那黄沙戈壁下埋殁着多少渴望自由、幸福的骸骨无人知道,但千年之后,我们与他们都将化为大自然中的一粒尘埃,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导游指着远处的祁连山脉说,那是拉脊山,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山,也就是说我们正式跨入了青藏高原。在青海省海西州鱼卡,我们接受了武警的检查,此地属阿尔金山脉无人区,富有大量的稀有元素,外国人是绝对不允许进入的。我们既有国家物华天宝的自豪,又为青海的经济依然不能和长江以南的省市媲美而惋惜,如山西,是全国的锅炉房,可经济总量排名落后很多,大局为重吧,我苦笑。
大柴旦,是我们踏入青海的第一个落脚点。“青海省以青海湖为名,有一个湖就是青海湖,有五座山即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导游侃侃而谈,打着手势把个大青海简明扼要讲给我们听。
大柴旦地处柴达木盆地腹部,"大柴旦"意为大盐泽。而“翡翠湖”实际上是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是采矿过程中形成的矿坑,经过大自然的洗礼,又因坑底所含的矿物质不同,湖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如翡翠般美丽而得名。呈现在眼前的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深浅不一的一个个湖面,走近了能清晰的看到湖底的盐层,湖心是碧蓝色的,外层是奶蓝色的,右边是橄榄绿,左边是宝石绿,宛若西王母娘娘的镯子散落在地上,精美绝伦。翡翠湖最最美的是倒影,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柴达木山峰上的雪顶,微风拂过,碧波荡漾,水纹涟漪,湖面不断变化着形态,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夜宿德令哈,一个浪漫的城市。也知道了海子的另一首大作《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一首凄美的爱情诗,一个叫海子的年轻诗人路过德令哈时想自己情人写的,半年后自杀了,要不有人说“诗人都是疯子”。我们在德令哈的夜晚没有“雨水”,德令哈也不“荒凉”,有“路过的和居住的”人群,有不亚于内地都市的霓虹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喧嚣的饭店,我们兵分两路,一路撸串喝酒,一路吃“裤带面”。
“年纪轻轻,怎么就寻了死?”朋友边吃边叹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夜,在德令哈谁在想谁,谁在牵挂谁,不得而知。
茶卡(qia)盐湖。茶卡是臧语,意思是盐池,它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站点。和翡翠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个整体,它面积空旷,地势平坦,大且宽,有海的感觉。漫步在这一望无际的盐湖中,如同行走在云端之上。水映天,天接地,天水相交,盐湖与雪峰交相辉映,人在湖中走,宛如在天上游,特别是那些中年女人身着曳地长裙,头顶纱巾,或广场舞阵型,或模特步伐,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个个玩得不亦乐乎,流连忘返。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青海湖,天空湛蓝、白云皎洁、山峰翠绿、湖水清澈,云的白与山的绿、水的透融合在一起,优美而谧静。这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关于青海湖有不少传说,其中文成公主的宝镜一说我在去年叙写的西藏之行已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述,只是对湖中心亮眼的红房子肃然起敬,因为它是新中国第一个鱼雷发射基地的遗址!
沿青藏公路向日月山驶去。日月山是日山和月山两座山,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日月山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是我们这次行程中海拔最高的景点。
塔尔寺是格鲁派(黄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7岁正式成为夏琼寺僧人,16岁辞别父母和启蒙老师,千里迢迢进藏修行。宗喀巴集前人学说与各宗派观点之大成,结束了数百年以来的学术争论,解决了诸多理论和修法之间的矛盾,并进行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推动汉藏民族团结,在雪域高原被誉为“三界法王”“文殊再现”。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一去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写信告诉母亲“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见我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近200年后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故合称为塔尔寺。塔尔寺也成了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酥油花、壁画、堆绣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从塔尔寺出来,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6月,大西北正在苏醒,春与冬开始分割,从甘肃到青海,横跨3300公里,广袤的土地,戈壁,沙漠,雪山,草原,羊群,笔直的公路,纯净、蔚蓝、高远的天空,安详、和谐,静谧,不加一丝凡尘的白云,就连风也有颜色,清清的,凉凉的、甜甜的,把所有的烦恼吹得烟消云散。大西北,有沉淀几千年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有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验,有“诗城”德令哈值得我们去回忆青涩的爱情,有穿越无人区现在想起来还荡气回肠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大西北,值得一去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