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毛连洞村“杨”姓的由来(随笔)
随着毛连洞村红色教育基地的建成与开放,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豫北小山村渐渐为更多人所知。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山村,人们不由得被它渊源的人文历史和红色历史深深吸引。也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连洞村的人不姓毛,大部分姓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毛连洞的历史。
毛连洞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的浅山区,隶属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它位于大河涧乡政府西一公里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通往盘石头水库、七里沟风景区的公路穿村而过。
毛连洞村历史文化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毛连洞村的来源或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毛连洞村名为牟山村,是赵国中牟邑的所在地。公元前425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王赵献侯即位之后将都城迁至中牟,此后的39年间,赵都中牟共经历了三代四君。直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赵国都城从中牟迁到了河北邯郸,这才结束了中牟作为赵都的历史。
据毛连洞家谱记载:明朝太宗迁民时,毛连洞杨氏先人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卜居河南省林县洪河村,后又德居林县天井沟村,于清朝道光年间定居于现在的毛连洞村。
毛连洞村依牟山而建,故一开始叫做“牟山村”。牟山的山麓间几股泉水汇成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村里人上山干活或者打柴来到溪边总要休息片刻,喝几口山泉水,顺便磨一下使钝的镰刀,后来就称此处为“磨镰洞”。杨氏先人们看到此处山清水秀,就在村北岸土崖下开凿洞穴,建造成简单的窑洞穴居住所,渐渐形成了村落,因为“磨镰洞”谐音“毛连洞”,天长日久毛连洞就做为村名流传下来。因此,毛连洞和“毛”真的是没有半“毛”关系。
毛连洞村大部分人姓杨,姓杨的人占据了村民的百分之九十五。这个“杨”姓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毛连洞村东边建有一座文王庙,是为了纪念周文王姬昌所建,根据庙内的《重修文王庙碑记》记载,其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姓纂》记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在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也就是杨姓的发源地。根据这段记载,可以得知毛连洞的杨姓出自周武王,杨氏先人修建文王庙,不仅在于祭祀祖先,更在于传播民族文化,延续家族血脉,凝聚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
因此,毛连洞人也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帝王之后,而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和毛连洞的杨家人也是同祖同宗。传说杨家将中的火山王杨衮迁居到今山西省太原市,而毛连洞的杨氏先祖则迁到了山西洪洞县。岁月流转,至如今,经过数代绵延,杨姓早已遍布中国各地,融进了中华大家庭中。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毛连洞成为重要的抗战战略支点,有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从村里经过,村民曾多次护送我军首长和士兵通过交通线往返于各个根据地,各种战略物资也通过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均在毛连洞建有政府办公机构,各个抗战组织齐聚毛连洞村,精诚合作,共同抗战。毛连洞为什么会成为抗战根据地?追根溯源,历史上它就是一个有着大同理想和气息的村落。革命文化跟传统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生长出一棵大树——传统文化是根,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是枝干,是花朵。
毛连洞以其渊源的人文历史和红色革命历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不仅要追根溯源,追思先祖,明白自己从何处来,还要发展振兴,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建设好我们的家园,生活富裕幸福,这就是所有毛连洞村人最大的愿望。
随着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古村落旅游的兴起,毛连洞村凭借着悠久的历史,红色的革命经历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2020年7月,在市区相关领导的指示下,毛连洞村开始向上级申报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兴建,焕然一新的毛连洞红色教育基地已全面竣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游人。
毛连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红色经历的古老乡村,经过几年的筹建,已经成为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团建打卡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