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老井(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老井(散文)


作者:南山隐人 布衣,23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2发表时间:2024-07-26 16:26:13

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故乡的轮廓总与那口废弃的老井紧密相连。
   我的故乡坐落在鄜州西南的旱原上,那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全村人家都在塬畔的土窑里过活。由于地势高峻,距离有水的深沟甚远,村民吃水便寄托在了那口老井上。
   老井,位于村子的西头,占据半个小院,四面通透,任由风雨洗礼。简陋的井台上,一块又宽又厚的石板被岁月踩磨得光滑如镜,全然没有了石头的生硬与棱角。在这块石板的中央,一根粗壮的井梁横空而出,看上去非常霸道。它的另一端套着滚圆的辘轳头,用来缠绕绞水的绳索。老井深约二十八丈,人爬在井沿俯视,黑咕隆咚,看不清一点人面倒影,扔一块碎石下去,半天才听到“叮咚”声。记得那时,村里的“北京知青”常戏称这口井为“万丈深渊”,虽然这不过是文化人的夸张,但村民们对井的敬畏之心却是真切的。
   黄土高原的水井比较深,绞水费时费力,通常需要两人合作,一人猫着腰奋力转动辘轳,一人蹲在井边用力拉拽绳索,两只掉桶在井中上下起伏,狭路相逢时,偶尔互不相让,撕扯在一起。待绞水者停动下来后,各自慢慢松开缠绕,“背道而驰”,而那清脆的碰撞声却仍然回荡在静寂的井边。
   关于老井的年龄,已经无从考证,只记得我穿开档裤的时候就有了这口井。村里的老人们也无法说出它的确切岁数,只知道它是“大集体”时期的产物,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乡愁。
   老井“年少”乃至“青壮”时期,水源丰沛,清澈甘甜,绞水时基本不用排队,大人们干完集体农活后,叼空就能绞水。每到夏日,井边便成为了村里的聚集地,大人们或绞水、或洗衣、或拉家常,孩子们则在井边嬉戏玩耍,那些猫儿狗儿也会围在一旁凑热闹。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井也像人一样慢慢变老,身子骨不在那么硬朗,井壁多处水化膨胀脱落,大量泥块浸淫井底,导致水量逐渐减少。每逢连阴雨天气时,勉强能维持全村用水需求;而遇到干旱天气时,井下时断时续,村民们只能焦急地在井边等候。那段时间,老井让村民们备感煎熬,许多人围在井口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扯开嗓门骂天骂地骂老井不争气,骂完了还不甘心,“嘎吱嘎吱”不停地转动辘轳,那声音听起来恐怖瘮人。
   老井是全村的生命之源。老井“病”了,村里上上下下十分着急,老爷爷老奶奶柱着拐杖时不时到井边转悠,就连娃娃放学回来都会问大人:井里来水么?那些年,生产队没啥收入,捣鼓几个钱全用在更换农具上了,就连公社放映队演电影的钱都是赊的账。让社员分摊吧,大家都是靠工分吃饭,日子过的恓惶,即便凑个仨瓜俩枣,也请不起专业工匠从下往上加固井壁。于是,每每井下没水时,村里拯救它的最多办法就是组织胆大的劳力下去掏井。后来井壁垮塌得厉害,即使给再多的工分也无人敢再下井了。
   吃水成了乡亲们一块心病。平时用水非常节省,一盆水多人洗脸,洗完了还要存起来搅拌猪狗食。家里的壮劳力不得不早起贪黑地到深沟里挑水。而那些没有劳力的老人和妇女只能在井口排队,等待那寥寥无几的水源。下沟底担水的艰辛更是难以言喻。陡峭的山路、狭窄的坡道、沉重的担子……高一脚,低一脚,摆来摆去,等到晃晃悠悠担到家里,就剩半桶水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和湿滑的雨天里更是难上加难,若稍有不慎,便会人仰马翻,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记忆中,那段时间的夜晚我总是伴随着扁担的“咯吱”声和水桶着地的“咣当”声度过的。每天早晨窗户还不见一丝光亮时,井边、坡坬就已经喧嚣起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八十年代初,我“背井离乡”的时候,老井仍处于半醒半睡状态……
   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实施,农民们开始通过多种经营、编制手艺活、挖掘药材等方式改善生活。有的在大塬上买水吃,有的自挖水窟储存雨水,吃水问题逐渐得到了缓解。到了九十年后期,村民们陆续搬迁到原上,盖了大房子,村里也建起了水塔,水管直通各家各户,乡亲们不再为吃水发愁了。而那口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井,也完成使命被荒废了。如今它虽已老态龙钟,但仍然坚强地“活着”。听说井下又生出水来,只可惜再无人问津。它像一位孤独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那片废弃的老村庄,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沧桑。
   我好怀念那口老井啊!虽然我只在它身边汲取了短暂的时光,但它就像滋养生命的根脉,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浸入了我的灵魂,成为记忆深处永远无法磨灭的一缕乡愁。
  

共 17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怀念故乡老井的精美散文。作者饱含深情,描写了故乡那口废弃的老井的前世今生。村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里人吃水主要靠那口井。井就像人一样,也有它最得意的高光时刻,给村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水便是它人气最旺之时,大人小孩围在井周围,是多么热闹开心啊。“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井也像人一样慢慢变老,身子骨不在那么硬朗,井壁多处水化膨胀脱落,大量泥块浸淫井底,导致水量逐渐减少。”而村里又拿不出修井壁的钱,井出水越来越少,全村人吃水变得更加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家人勤劳致富,吃水慢慢得到解决。尤其是村里修了水塔,村民吃水更方便,而那口老井也不知不觉被遗忘和废弃。但老井依然生命不息,源源不断生出水来,让人不胜感叹。文章构思严谨,情感真挚丰沛,笔触沉稳,自然动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表现力强,触动心弦,富有感染力,让人回味不断。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南山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夏日好心情,工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6 16:30:06
  文章构思严谨,情感真挚丰沛,笔触沉稳,自然动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表现力强,触动心弦,富有感染力,让人回味不断。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南山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夏日好心情,工作愉快 佳作连连。
淡淡的云彩
回复1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08:48:10
  谢谢社长亲自操刀编辑斧正。辛苦了。敬礼!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6 16:35:52
  作者虽然背井离乡去为远方打拼,但老家老井一直念念不忘,那是生命中的根与魂,是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文章乡情浓郁,让人身临其境。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了,好久不见,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08:51:13
  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我尽最大的努力多写稿,诚盼老师赐教。谢谢!
3 楼        文友:阿巧        2024-07-26 18:57:30
  故乡的老井,曾经滋养了生命,给村人带来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井老了,不能再为村人服务,的确让人有些遗憾。但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向前发展,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挑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那段日子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08:53:01
  谢谢老师美评,向您学习,望多指导。
4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26 20:35:37
  故乡的老井,不仅历史悠久,还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它用生命的泉水,养育着全村人。古井,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难忘的记忆。文章情感饱满,语言精练,富有哲理,构思独特,引人入胜。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梦在何处
回复4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08:55:41
  得到老师美赞和鼓励,激动快乐!向老师学习,烦请多指教。
5 楼        文友:乡笛        2024-07-27 11:09:30
  读罢文章,让人身同感受。其实,老井处处皆是,有寨就有井。但能把井写得这般美好,实属难得。又说文章情感丰满,耐品耐读。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20:48:37
  谢谢老兄点评。其实文章没有您说的那么好,太平了。今后还要多向老师学习请教呢。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7 11:33:19
  恭贺南山隐人老师征文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感谢老师长久支持,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回复6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7-27 20:49:18
  再次感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