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吃面(散文)

精品 【东篱】吃面(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4发表时间:2024-07-27 05:45:24
摘要:不出北京城,吃遍天下面。每一碗面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有的筋道,有的绵长,还有各种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们总把刚出生的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一碗白面也未尝不可。经过岁月的熬煮,加上何种调料、配菜,每个人就呈现了不同的况味!


   老家跟吃面不叫吃面,一律叫做汤。如挂面汤、鸡蛋汤、疙瘩儿汤。还有一种是切片汤,更被引申为“片汤话”,有点不着四六,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那个劲儿。
   小时候最爱吃的是切面汤,类似于手擀面,比其它面都要筋道。想吃地道的切面汤,那非得父亲亲自上手才行。“软面饽饽(饺子),硬面汤(面条)”,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和面,擀面,只有父亲带着老茧的手和面才能做得出如此筋道。揉面的时候,父亲一手扶着盆沿,一手发力,似乎要不整个身子的力气都压上,从四周往中间揉,要揉上好一阵,最后用食指轻轻把面团戳一个坑,见坑有力的回弹,叫一声“成了”。父亲有过一个专门擀面的超大擀面杖,一年中它的作用就是擀几次面饼。面板没那么大,擀几次后,父亲会把面饼上撒上白面,缠在擀面杖上努力擀薄,再叠成一摞切成均匀的面条。
   记得那时候听赶大车出门在外的大人说,一次去饭店点了一碗鸡蛋汤,上来的真就是一碗鸡蛋汤,里面没有面。他告诫村民,出门千万别说要汤,要说面,鸡蛋面,肉丝面,打卤面......要不就容易出洋相!
   老家对面食得做法很是匮乏,只有热汤面和打卤浇凉面几种吃法。直到我上了大学在唐山才见识了朝鲜面,可朝鲜面并不是唐山本土美食,它是随着全国下岗潮,从东北过来谋生的鲜族人带过来的。那时候在学校周边支起几个花格子帐篷,摆几张桌子,炭火上放一个滚开的大锅,只几分钟就可以做出一碗朝鲜面。他们把泡好的朝鲜面扔进大锅,用笊篱在水里掂上三下,倒进碗里,放上简单的调料,虾皮、紫菜、葱和香菜,就是一碗美味。那时候经常和同学们光顾。现在您到唐山,朝鲜面也是这种做法,反倒是正宗的“朝鲜冷面”吃法受到了“冷遇”。
  
   二
   要说真正的见识到琳琅满目的面食,那得是到了北京以后。
   我在西直门干过一段时间,住的地方门口有一个河南烩面馆。那时候初来乍到,没有钱,一碗烩面对我来说都是奢侈。我的一位舍友总是劝我想开点,还经常拉着我去吃面,基本也是他请客。他是河南人,他说“河南烩面”我总是听成“荷兰烩面”。我就逗他,吃个饭还出国了,他就笑。自从我离开西直门就再也没见过他,不知他过的好不好。
   后来我辗转到了西三旗,在一家纸业公司做销售。那时候北四环还没建成,这里现在属于五环外,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但属于八达岭沿线,交通还算方便。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包,坐公交地铁或者骑自行车,满北京城的转,去机关、学校、印刷厂、出版社、杂志社推销公司的纸张。中午一般不会回来,午饭就自己在外面解决,吃的最多的就是各种面食。
   马兰拉面是我最喜欢的面食,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一清指的是汤清;二白指的是几片白萝卜;三红指的是红辣子;四绿是香菜和小葱的绿。我开始都是选择不加肉的,舍不得那多出来的几块钱,还好它的汤底都是牛骨慢火熬制的,弥漫着牛肉的香气。天寒来上一碗,驱寒暖胃,立马脑门上会沁出汗珠;热天店里面基本有空调,可以借机休息一下。还可以免费续汤,喝到微微出汗,浑身通透。
   山西刀削面非常出名,经久不衰,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削面师傅把一团和好的面放在面板扛在肩头,左手扶住,右手用一把削刀飞快的把一缕缕面条削进眼前滚开的大锅里。面条打几个滚捞出来,浇上特制的猪肉辣椒卤子,再加上一个卤蛋或者豆皮,几片油菜叶子,那味道相当的地道。刀削面还可以炒着吃,把煮好的面过水,和各种蔬菜搭配炒着吃,我感到特别新奇,这种做法在老家从来没见过。
   北京西四环彰化路有一家名字叫“晋B2008”的削面餐厅,生意那叫一个火爆。我那时候自己开车送货,如果中午路过恰好那里,就在他家解决。看这饭店奇怪的名字,我猜测老板是山西人,大概是2008年开始做饭店生意,或者有很深的奥运情怀。他家店面很大,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进餐。屋内是漆成暗红色的长条桌椅,桌面都快有半个手掌厚,似是一块巨大的木头直接锯开的做得的。服务员穿着都是中式对襟绣花小袄,应该是山西老乡的老式打扮。一进屋就能感到一股麻辣鲜香味直冲鼻孔。除了刀削面好吃,他家还出售酱大骨,油润鲜红。那时候生活有所改善了,有时候就来上两块儿,吃完肉,看可以拿起吸管,滋滋地吮吸里面的骨髓,相当的惬意。
   吃陕西面我喜欢吃“biangbiang面”(我的电脑打不出来)。初见这个字我也不认识,还好墙上图案有注音,有简介:“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又说这个字是表音字,是biang唧,biang唧,面条摔在案板上的声音。这让我想到了山东快说“biang了个biang,biang了个biang,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这个面又叫腰带面,又宽又长,筋道,从一头吃起,才发现碗里却原来是一根面。再配上一块儿陕西的白吉馍,夹上肥瘦相间的切碎浇汁的猪肉,吃着那叫一个过瘾。
  
   三
   要说北京人自己的面食那得属炸酱面。我在西三旗的老板是地道的北京人,没有别的什么爱好,每天在公司就琢磨吃什么。我们这些员工赚多少钱那是凭本事,这个不提,单单是嘴上肚里跟着他可没少沾光。公司有自己的食堂,有专门的厨师,每天都变换着美食样式。老板还觉得“嘴里淡出鸟来了”,还经常要带我们出门去打牙祭。有时候为了一口美食,不惜跑上二三十公里。一次,老板听说沙河有一家小店烀的猪蹄子不错,就连着去了吃了一周,到最后大家别说吃了,听到猪蹄子都觉得腻。那时候酒驾还没入刑,我们这些人又都爱喝口,回来整个车内都是醉醺醺的。有一位重庆来的业务员韦强,以前在老家当过木工,下过煤窑,刚到公司也就是100斤出头,只过了半年就长到了160斤,面上泛着油光,比气吹得还快。
   老板是个大胖子,200斤上下,每到夏天热的他都光着脊梁,露着圆鼓鼓的肚子,呼哧呼哧喘粗气。他也喜欢亲自下厨做美食,炖鱼、炖肉。伏天里,他喜欢给大家做炸酱面,这也是我对炸酱面的最早认识。
   炸酱面分肉丁卤和鸡蛋卤。肉丁卤用五花肉切成肥瘦两种肉丁,锅底放少量的油,再放入肥肉丁,在锅里炒至微微起黄边,油也出得差不多了,再放入瘦肉丁接着翻炒,再放入洋葱和大葱的葱白、姜片、香叶提香。炸酱用的都是干酱,提前用料酒解开,加入三分之一的甜面酱,再搅拌均匀,这时候倒入,加水,小火慢熬至少40分钟,直到水分耗干,变成红黑色,再加各种调味料就基本成了。熬酱都是老板亲自动手,掌握火候。炉火炙烤,烟气蒸腾,再加上暑热,让体型肥硕的老板像从蒸锅里的捞出来的,汗从头发、脸颊一直顺着脖子、肚子、脊梁往下流淌,吃饭前他都得先去冲个澡,换一下衣服。鸡蛋卤更简单一些,大同小异。
   炸酱面讲究的是各种菜码。老板说,吃面不配码儿,就像说书不带板儿。这一点应该和皇城根的文化有关,再穷的北京人也有自己的规矩和讲究,就像喝茶叶沫子也得叫“高碎”,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让自己的黄鸟饿着一样。我们吃的菜码一般随着季节有所变化,但是有四样基本不变:黄瓜丝、豆芽菜、萝卜丝(最好是心里美萝卜)、葱丝。老板教我们如何拌面,吃面要用大海碗,要先撇一点儿炸酱上的油,把面条拌一下润透,再倒入面码和炸酱,从碗底往上调起来慢慢搅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上都附着上红酱就可以吃了。老板和罗姐几个岁数大点的肠胃不好,喜欢吃锅挑,而我们年轻的喜欢过凉水,吃凉面。
   吃饭的场面很壮观,每人擎着一个大海碗,碗里五颜六色,有的蹲在树下、葡萄架下,有的躲进业务室吹着风扇,就着几瓣蒜,唏哩呼噜声此起彼伏,汗流浃背。
  
   四
   我有个客户是老北京人,姓王,就叫他王老师吧。他在出版社工作,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工作。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北京百万庄的“海碗居”。这是一家专门以做老北京炸酱面为主的大型餐厅,同时可以容纳上千人用餐。装修的也是老北京四合院风格,四白落地,红漆长条木头桌椅,墙上挂着各种叫卖老北京风味的老照片,过道有水池环绕,里面都是10多斤重的锦鲤,人走,鱼都追着走。水上有假树,挂着鸟笼,有百灵、八哥、鹦鹉等。最有特色的是服务员都穿戴着民国时期的对襟小褂,戴着瓜皮帽,见到客人来会拖长声喊一声“来了您呐——”他们上菜也是说一声“菜来了您呐,请慢用!”客人走会喊一声“慢走了您呐——”。小时候经常听相声,对老北京的吆喝声略知一二,这些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基本喊不出正宗地道的北京味。其实不光是叫卖的老北京味儿徒有其型了,就连正宗的老北京胡同音——京片子,这些年我也很少听到了。无论北京人还是外地人,大家现在说的都是“北普”。人员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打破了一些藩篱,也失去了一些特色。
   去他家吃饭基本上都要叫号排队,等上一阵儿。老北京的特色还是能吸引一大批具有老北京情怀的拥趸。王老师家原来住在车公庄,离这里很近。他说他小时候这家店原来就是一家铺子,由于老板为人实在,量大味道好,尤其是炸酱做的地道,所以这些年蒸蒸日上,长久不衰,甚至在川菜大行其道的这些年仍能做到高朋满座,实属不易。
   我这人对美食来者不拒,王老师都是依着他的喜好点餐,豆汁、焦圈、芥末堆、炸灌肠、炸酱面都是必点的。别看我嘴上说像广东人一样什么都敢吃,对于王老师嘴里的炸酱面的绝配——一碗泛着绿色酸腐味儿的豆汁,还是有点望而却步。勉强喝下一小口,就像老家小时候屋前放的泔水缸散发的味道,不过回味还是可以的。据郭德纲说,豆汁只是北京四九城内的美食,出了北京就没人认。“来一个人,一脚踹躺下,灌一口豆汁,起来骂大街的是外地人,找焦圈的是老北京人。”后来我也慢慢习惯了豆汁,甚至有点爱上这个味道了,即便是自己,对机会也会就着炸酱面来上一碗。
   当然最地道的还是他家的招牌炸酱面。面是筷子粗的手擀面,略硬,有嚼头,黄瓜和萝卜丝面码切的都像头发丝一样粗细均匀,炸酱颜色鲜亮,肉丁软烂,气味芳香。“海碗居”顾名思义,吃面必须要用蓝底白边的大海碗,这些搅拌在一起味道立马就起来,点上一点香醋,就上几瓣蒜,用北京话说就是“盖了帽了”。
   在这里,我遇到过的食客以上年纪的老北京人居多。很多人只点一碗面,一碗豆汁吸吸溜溜慢慢喝着,眼睛迷茫,沉浸其中,是不是又回到了他们年轻的岁月?有的还拿个小录音机低声放着京剧,闷一口小酒,在面码里捡一颗黄豆慢慢嚼着,用指头轻轻敲打着桌沿儿。印象里餐厅里的音乐放的永远都是那首北京“琴书”,电影《没完没了》的插曲:“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
  
   五
   公司有一位四川雅安的同事,姓杨,两口子带着一个三岁的“妹妹”(在他们那里说妹妹就是女孩的意思,就像北方喊丫头,不过这个孩子直到后来上学用的也是杨妹妹这个名字)。我们住在一个小院,我家孩子小,杨嫂就帮着我媳妇儿带孩子,小孩子也一起玩儿。我喜欢和小孩子玩儿,就像杨妹妹对我的评价是“田叔叔真不讨厌呐!”两家处的越来越近。闲聊中两家媳妇儿说起算命,她家要找一个属龙的孩子做干儿子对自己好,我家儿子要找一个属鸡的干妈好养活,两家一拍即合,打了“干亲家”,我儿子认了杨嫂为干妈。
   我的这位亲家母别看瘦瘦小小,但特别精干,尤其善于做美食。那时候北京城满大街的都是成都小吃,四川小吃,重庆小面,我都经常品尝,甚至把桂林米粉,炒河粉也当面条吃。但这种“面”多了晶莹圆润,少了筋道。杨嫂对我说,想吃正宗成都小吃面,我做就是啰!杨嫂所言非虚,她用的辣椒和花椒等作料都是从四川老家带过来的,都是用石臼把作料捣碎,再用菜籽油榨,鲜香麻辣,比外面卖的成都小吃好吃多了,干净多了,她跟这种面叫做“哒哒面”。他们每顿饭必须要配泡菜,都是自己腌制的,红色的泡椒的红染在白色萝卜上,像一抹紫霞。当然水煮鱼、白切鸡、毛血旺、炒腊肉这些地道的四川菜我也没少沾光。后来我们都因为种种原因,分别离开原来的公司,都开了自己的小公司,住的距离也有30多公里,我还经常去找杨嫂打牙祭。逢年过节两家还会聚聚,还是杨嫂掌勺,最后往往还是一碗泛着油亮的四川小面。再后来,老杨得病突然就走了,杨嫂回到了雅安,每年还会给我们寄来些自制的腊肉。
  
   六
   另外我出门在外常吃的还有陕西臊子面,喜欢的是它的酸辣口感。新疆带着洋葱、牛羊肉香的拉条子,山西炒菜直接当浇头的各种拌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是“安徽牛肉板面”,这个在北京和老家唐山大街小巷遍地开花。我一次出差到安徽,心道,这回可有正宗的牛肉板面吃了,可走了几条街,也没找到。无奈随便找了一家面馆就餐,问起老板娘才知道,安徽就没有这种叫法和吃法。后来得知,是河南人学会了安徽太和面条的做法,最早到石家庄一带做生意,本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想法,把经过改良的面叫做了“安徽牛肉板面”。没想到几年间就红变了河北大地。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河南人在河北创作出了一种安徽美味。
   那些年,我带了很多徒弟,出门在外他们也跟我一起吃各种面。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有的成了行业的精英,有的离开了这个行业,离开了北京,但我们都没断了联系。聊起来,很多时候从同吃一碗面说起。
   曾经有一位客户说我们这个行业是吃“过水面”的,贸易吗,左手倒右手,赚差价,这个比喻我不嫌弃。“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北京这边的说法。这几天天热了,中午饭来上一碗过水凉面,无论是调上一些麻酱、炸上一碗炸酱、或者用时令蔬菜随便做个什么浇头儿,都是一道解暑开胃的美食。甚至来一碗热汤面,出一身透汗,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出北京城,吃遍天下面。每一碗面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有的筋道,有的绵长,还有各种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们总把刚出生的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一碗白面也未尝不可。经过岁月的熬煮,加上何种调料、配菜,每个人就呈现了不同的况味!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56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老家吃面不叫吃面,一律叫做汤,因为这事在外面还闹出了洋相。老家对面食做法很是匮乏,“我”直到上了大学才见识了朝鲜面。要说真正见识到琳琅满目的面食,那是到北京以后。“我”开始工作不稳定,囊中羞涩,有位舍友经常请“我”吃河南烩面。后来在外做销售,中午一般在外面吃各种面食。马兰面虽舍不得加肉,但感觉也是驱寒暖胃的。山西刀削面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陕西面又宽又长,碗里是一根面。炸酱面属北京人的面食。认识杨嫂没少吃她做的“哒哒面”。陕西的臊子面,安徽牛肉板面都有吃过。文中每种面食的做法,作者都有详细描述,面馆场景描写活灵活现,令人读罢有如临其境之妙感,人物刻画同样入木三分。文章同时也蕴藏着不同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看似一篇美食散文,其实是一篇关于生活况味的文章,酸甜苦辣娓娓而谈,一字一句都关乎最真实的生活,作者除尽感伤主义,在细小琐碎中传递了人情温暖,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烟火场景。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7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27 06:01:08
  文中河南的舍友、胖子老板、杨嫂,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好影响,虽作者只字未提及所好,但字里行间荡漾着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怀念。文中,写尽了人生况味,细品中给人温暖与默默向上的力量。好文,力荐品读。遥握问候天方老师,谨祝编创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1:05:12
  人生就是一碗白面,几十年的熬煮,加上不同的配菜,就成了各种味道。面食文化博大精深,南方更有丰富的面食,本文只是讲了自己熟悉的一些面食,加入一些生活场景,辛苦老师精心编辑和润色。祝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27 06:54:40
  这篇散文以面为引,从老家的汤面到各地特色面食,做法详述,场景鲜活,人物刻画精妙。它不止于美食,更蕴含生活况味与地域文化,传递人情温暖,摒弃感伤,尽显烟火之美,值得品读,感受精彩! 祝编创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1:09:24
  有人说人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一碗白面也可以,经过岁月的熬煮,加入各种配菜,就是每个人呈现出来的味道。面的种类还有很多,每个地方,每个人口味不同,呈现出五彩缤纷。谢谢老师来吃面。祝老师夏琪,顺意!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7-27 08:54:17
  文章场景鲜活,画面感强,吃面,用熟悉的话题,引出各地面对特色,长见识了。文章铺陈有序,语言活泼灵动,文采飞扬,好文,祝夏日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1:11:59
  面条是主食,我漂泊在外,喜欢各种面食,用经历、故事串联起来,勉强成文,不足之处还有很多。祝老师夏琪,顺意!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27 09:19:35
  太诱人了,今天各个地方的面在这里汇总,老家的,河南的,北京的等等,惹得口水直流,我可记住了,到老师老家那儿,吃鸡蛋面,不能说成吃鸡蛋汤,否则真的只有汤喝了,嘿嘿。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1:15:17
  我也把各种“粉”当面吃,霸蛮,这个常德米粉,北京有很多的连锁店,还有过桥米线,只是没有面筋道。老师来我们这里的,咱吃大餐或者地方名小吃——郝家火烧,正在酝酿一篇。祝老师早日康复!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27 09:45:32
  老师文章中的面,我基本都吃过,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老师列举一二,写得香气扑鼻,令人口水直流。这些面,我都比较喜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老师言,吃面吃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才够味。京腔京韵,好棒的美文,拜读学习了,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1:19:42
  很多出门在外的人,午餐一般都是一碗面。老师在上海应该汇集了全国的美食,面和“粉”汇集的地方,应该更精彩。人生也是一碗面,经过时间的熬煮,加入不同的配菜,呈现不同的况味!祝老师夏琪,顺意!
6 楼        文友:西山脚下        2024-07-27 12:30:21
  我曾经在京当兵近二十年,虽没有真正步入北京社会,但读着此文依然亲切,非常喜欢老师的叙事风格,尽显生活本色,质朴中带着灵气,轻盈中带着沉厚!西山拜读点赞!遥握问安!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3:54:18
  西山老师好,没准咱们曾有过擦肩而过呢!文章都是一些生活经历和感触,我尝试着记录下来,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祝老师夏琪,期待老师军旅生活的作品!
7 楼        文友:瘦马        2024-07-27 13:45:12
  每一种面都有它特有故事,在面的周都萦绕着同样温馨的人家烟火。老师在文种列举多种来自不同地域的面条,写得“色香味”俱全,让人不油得先尝为快的感觉。老师在文中展现出极强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生活底蕴。欣赏佳作,学习致敬!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8:05:34
  老师好,这种文章相对好写一些,都是生活中真是的经历,经历就像面里面的面码、调料,放的多了,味道就起来了。祝老师夏琪,万事如意!
8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4-07-27 17:46:36
  讲的是面的故事,悟的是人间真情,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萍水相逢,但却为了生活走到一起,相互扶持,期间的味道回味悠长。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7 18:02:46
  看风老师好,感谢老同学支持!都是一些经历的琐事,试着串联起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磨目了!祝老师生活愉快!万事顺意!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28 08:15:01
  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别的载体。天方笔下的面,有滋有味,还有风格精神,的确不俗。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28 10:35:39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写起来比较顺手,素材也多,卡壳不好写的是征文那些,总得查资料,辨真伪,怕出错误,贻笑大方。小说也有难度,以后还是在自己身边找故事!老师归来,又要有很多的草原故事了,期待!
10 楼        文友:加朋        2024-11-09 17:12:38
  如此集中写吃面的文章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有滋有味,不仅有面的千滋百味,还有人情世故的千姿百态。读了两遍我都想跟着吃面了。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1-11 20:48:16
  谢谢老师的到访留墨,都是生活,有欢笑也有悲伤,用文字记录一下。欢迎老师来北京找我,我请吃北京正宗的炸酱面和豆汁儿!遥祝秋祺,万事如意!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