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鄱湖水肥心忧忧(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世间】鄱湖水肥心忧忧(散文)


作者:狮子山中人 布衣,2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2发表时间:2024-07-28 10:19:57
摘要:连日来的梅雨季,鄱湖水位上涨,印山在浸在水中,只剩一个印把,松门山离得似乎更近了,可是我一直想看见传说中松门山的狮面相,一直寻觅到紫臣寺......

这些天一直在下雨,晚上下,白天接着下,没日没夜的下,滴滴答答声不绝于耳。
   你打着伞去买菜,路边的菜农会讲,园里快没有菜了,全部被雨水淋死了。刚开始听着,还有点不相信。后来,在这两三天的日子里,那些平时在路边卖菜的大妈、大爷们,还真的就一个个没有再来卖菜。菜,真得被雨水给滴答死了,还有农家的庄稼也一样。
   6月28日,鄱阳湖水超警界线1.07米。也就是昨天,雨又淅淅沥沥的滴答了一个夜晚,天刚蒙蒙亮时,久违的布谷鸟又叫唤起来了,“咕咕咕,咕咕咕”声不断地从窗户的缝隙中传递过来,一声紧似一阵,从忙种的时候一直叫到现在,布谷鸟是在喊农家人去催耕、催收。
   时间来到了上午,天也渐渐放亮了。雨没有再下,天应该是要放晴的节奏吗?我的心情也随之明朗了起来,一扫往日被梅雨滴答的困扰和烦闷,从阳台透过厚厚的玻璃窗,看见横贯城区东西向的先鹏路上的行人,还有来往的车辆也多了起来。
   下午,我骑上电动车,来到了南山脚下的鄱阳湖畔,昔日太上老君封神鄱阳湖时,不经意间留下来的纪念印章——印山,只剩下一个仅0.01平方公里的印,孤零零地悬浮在鄱湖水肥之中,连接南山的印把也已沉入湖底,不见影踪。
   一波万倾的鄱阳湖,此时真的肥了,胖了!肥得令人心忧,胖得让人忧心。湖岸,停放了不少大小车辆,有大人,有小孩,有夫妻,有情侣,还有不少相互相扶的老人、老伴,趁这难得一见的晴日,无雨时光,有人在拍照,有人在直播,更多是有人在观鄱湖水肥,看湖中印山,还有对面的松门山。
   我一直都想看看松门山的真面相,有人说松门山的脸部就像一个雄俊挺拨的狮子面相;还有人说诗仙李白,大学士苏东波来都昌,都是从松门山那边过来的。
   我一直往东,想看清纵贯东西,蜿蜒盘亘在鄱阳湖中松门山的狮面头像,也想探寻松门山南面吴城的点滴旧踪,可是不管你如何向东行走,松门山的头像永远是侧向行走中的我,直到界石吴村,柳村的观湖桥,也是如此。松门山就像一位傲然而立的巨子,一直心向东方,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意志坚定。它只给你留个侧影,你不能一睹其芳容;除非有一艘小舟,载你而去。
   这时,观湖桥下,一对儿也在远眺前面松门山,只见披长发的女人双手放在嘴部,作抱球状,对着浩渺肥美的前方在大声地呼喊,男人不断地调整着手中的手机,在抓拍女人,鄱湖水肥,以及和松门山融为一体的最精美瞬间。
   再往前就来到了自来水二厂,路两边高高的藤蔓,像两堵绿色的围墙,一直延伸到水厂的大门。左手边有一妇人,在捡拾被湖水漂打过来,搁浅在岸边的竹棍,木柴,一根又一根的在整理,分类。长长的也许是留着,准备用来做瓜蔬果菜的支架,搭棚凉风;短的,粗壮的,她用砍刀在斫小,应该是做饭的柴火。
   自来水厂大门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寺庙,香火燎绕。我放眼望过去,第一个字看不甚清楚,第二个字像臣,末尾应该是寺字。
   这时我就问正在捡理柴棍的妇人,这个庙叫什么名字?
   妇人回道:“她也不知道,只晓得这座庙很有灵性。”
   于是我就往庙走过去,才看清第一个字是紫字,原来叫“紫臣寺”。
   我来过这个自来水厂,有两三回,以前还真没有注意,这里还有一座“紫臣寺”。寺虽小,里面却灯火通明乾坤大,前面香龛中,香火袅袅飘飘,旺盛得很,难怪那位捡拾棍棒的妇人讲很灵验。我想这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缘故吧!
   一直到档案馆,我都没有能睹得松门山狮子脸部的尊容,不过却在拦着高高的网状护栏的湖岸,见到了久违的牛。
   开始只看见两头牛,一头大水牛,还有一头黄牛,再靠近一看,还有一头半大的水牛,结果在大水牛旁边的草丛中,居然还有两头小水牛,不错,一共五头牛。黄牛继续沿着湖畔青草向西逶迤而去;那头半大的水牛,却走走停停,一边吃着草,一边不时地回头望向后面的母仔仨;两头小水牛和大水牛青睐着,嬉戏着落在后面,这可是挨着城市的鄱阳湖畔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这些牛吃着肥沃的青草,间或也高仰着头,久久地看向一望无垠的鄱阳湖肥水,又隔着护栏看向路上的行人,以及在湖岸观湖的人们,人们在忧心鄱阳湖的水肥,太肥了!牛也在忧心忡忡,有种羞见君子,不喜鄱湖肥水的模样。
   带着没有看见松门山真面目的失落,看向天边骤扰过来的一阵阵乌云,天,这又是要继续梅雨的节奏,雨也不管湖岸还有许多在观湖的人们,我加快速度,一路向家狂奔,等刚刚到达小区识别杆的跟前,雨真的又下了。
   天,还没有放晴到一天的阴晴日光,夜晚又继续下。第二天早上继续,一直到上午差不多10点,雨都是一阵紧似一阵。
   今天,6月29日,鄱阳湖水位20.35米,超警界线1.35米,比昨天上涨0.28米。
   我撑着伞,穿着靴,一路向南,先去鄱阳湖再看水肥人心忧。松门山,印山依水而肥,湖岸,栏杆、凉亭处,有不少市民和我一样,聚集观湖、观水,揪心这雨不能再下了,大有我劝天公收雨脚的呐喊。
   这时我想起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一览众山小,于是我折转身,回到南山脚下,拾级而上,想上南山,去看鄱湖肥水之中松门山,还想到昨日一直往东,想一睹松门山面东而立的雄狮面相。
   先去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历史简介,釉面陶瓷,上塑至宋,唐,东汉,西汉,一直到秦,周商夏,立郡建县,都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名人相仕辈出;再过野老泉,三个红色的苏体“野老泉”,醒目,大气,野老用于蒸煮草药,治病救人的山泉水,如今成了南山四A景区的一处景点;上南山寺,大殿,济公香火厅,立于山崖之上的送子观音阁,静悄悄的,只有香火缭绕,山雨的滴答声,从树叶缝隙中传来;绕竹林旁的红鱼池,一条条,一群群红鱼,一只只龟,水面嗖的一声,沉入了池底;瞻仰英雄纪念碑,英烈忠魂永垂不朽,万古长存;品石刻长廊,一樽樽,一幅幅,王,颜,柳,苏,褚等书神各显风流;沿着一阶又一阶壁陡的石级,来到了灵运塔下的爱乡亭,一幅长长的对联“爱心系南山永怀桑梓,乡情似鄱水长泽万邦”,道尽了海外游子的故土情怀。
   一路登顶灵运塔,只是在新建的一处休息场所,遇到了唯一的一位男客,应该是游客,没有穿寺庙工作服。
   走过灵运塔,来到灵运塔东面的最高处,放眼望去,四周雾蒙蒙的一片,又哪里能看得见松门山,印山,还有鄱阳湖呢?更别想去看松门山的狮面头像。
   雨仍然在下,从灵运塔到鄱湖之珠,石阶、踏步、因久雨不见行人,一方方青苔随处可现,栏杆两边的绿植纵横交错,穿插在山路的上方,依风托雨,婆娑摇曳,像是在迎接我这位为鄱湖水肥而忧心的稀客。立于灵运塔下的我,多想开凿鹤壁精舍的老仙鼻祖谢灵运,能给鄱湖水肥心忧的人们,助力显灵于坚守在抗洪一线的公仆们,祈祷老天收雨脚,鄱湖水止肥,这雨真的不能再下了。
   当我陆续码下这些字的时候,好在,梅雨季节已过,水位也放缓了涨势,天也渐渐放晴了,布谷鸟又在催耕了......等下次再找个空闲,去看鄱阳湖的水肥,再去探究松门山的狮面头像。

共 28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连绵不断的雨声,到菜农们因雨水侵袭而无法继续种植的无奈,再到湖水上涨带来的忧虑,文章都做了细腻地刻画。作者的笔触不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更深入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鄱阳湖的水位上涨,印山的孤独,松门山的神秘,以及紫臣寺的灵性,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充满哲思的图景。文中,作者对布谷鸟的呼唤、牛群的悠闲、以及市民们对湖水肥美的担忧等细节描写,都透露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而作者在南山脚下的所见所感,更是将这种愿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对历史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期盼,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篇语言流畅、主题深刻的作品,在编按的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当雨季过去,鄱阳湖的水位是否会回落?那些因雨而改变的景观,是否能够恢复往日的宁静?作者的期盼,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盼。愿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愿鄱阳湖的明天更加美好。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7-28 10:21:04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无私分享!向老师学习,敬茶!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08-02 10:34:18
  谢谢鼓励,老师好
回复1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08-02 10:36:06
  谢谢美评鼓励,老师好
2 楼        文友:海燕来了        2024-07-29 21:12:47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受益良多。遥祝老师创作愉快,天天开心!
回复2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08-02 10:34:48
  海燕辛苦了,上午好
3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08-02 10:33:50
  老师辛苦了,谢谢美评鼓励,上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