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豆角情长(散文)
每年夏季,众多的时令蔬菜瓜果就会把生活装点得更为繁荣和幸福。凉爽宜人的超市里,各种蔬果也超级丰盛,一排排码得整齐有序、琳琅满目,红橙黄绿紫五色争艳,喜人而又亲切。我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老家的村口,那个属于我家的小菜园。爸妈在其中摘菜、浇水、劳作,孩子们在里面穿梭、撒欢儿的样子,又会浮现在脑海。
我们家那片菜园,从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起就是个儿童乐园一样的存在。一直到我们的孩子出生又长大,到如今它依然是绿意葱笼又如同花园。在我们心目中那是除了庭院之外一家人都喜欢的地方,它充满着我们的快乐和能及时补给所需能量的必备。这边,西红柿、茄子、辣椒、秋葵一垅垅成排;那边,豆角、黄瓜、瓠子一架架列队而立;前面还有一片片的荊芥、韭菜、苋菜、生菜、油菜、小白菜、空心菜。那一分地的甜瓜,才是我们最大的想头!七月下旬时,有些蔬菜瓜果已渐渐黄叶,稀疏,老去。然而豆角却依然显示出它们无比蓬勃的生命力,呈现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虽不像菜园篱笆墙上攀爬的嗽叭花儿那样靓丽,但也是最为抢眼的主角。一来因为给它们搭了高高的人字梯架,那大块头、大规模要高出其他菜一大截哦;二来盛产期的时间长长的豆角紧密地排列、垂挂着,就像巧妇串成的竹节门帘子。又像一堵特制的幔帐,把菜园隔成了两个空间。豆角在初夏盛花期时,也更有一道我最为喜欢的景观。那时一簇簇一串串紫红玫红色蝶式小花迎风招展,小巧精致、玲珑剔透,非常惹人喜爱。碧绿的叶片中又有繁花点缀,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花墙,不免让人直感叹它的雅致与几分壮观。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其实勤劳的人已早早整理好了菜园。待天气回暖地温升高,就会陆续点籽或栽种各种蔬菜,点种上几天后便都会相继萌芽了。一个个嫩绿的芽尖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了小脑袋,仿佛婴儿般好奇地先偷窥一下这个世界。继而便放松地伸个懒腰,直起了头,仰首生长。这些小芽随即会迅速长高,一天之后两个芽瓣之上就会长出不同形状的叶片,这样每种蔬菜就都能一目了然、辨认清楚了。豆角出芽和生长都异常快,叶片扑愣开,又早早抽出细长的藤蔓,像长长的手臂,并能准确无误地一把便拉住了为它们精心搭起的竹竿架。紧接着就开始了一边抓牢缠绕,一边努力向上攀爬,开花,结果。所以从小就能看出来在同一起跑线上,豆角可算是蔬菜中的一匹黑马,每一步都遥遥领先。
这种可生吃的豇豆角,我们家乡有三种。两种是市场最常见的,一尺多长,一种深绿,一种浅绿。深绿的这种比浅绿的稍微细一点儿,皮肉薄而实,不容易烂。浅绿色的那种稍微粗点儿,皮肉厚而宣软,容易烂。还有一种比这两种短一倍,颜色浅,皮肉厚而实,从上至下还有条红边儿,最大特点是恋秋。
爸妈一般都是栽种后两个品种,一种豆角栽两架,三四十棵。八月份长豇豆下去了,叶儿黄、秧儿蔫,也不再开花儿了,就连架带秧拔去。接着秋豇豆,就可以吃到九月底。整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季,豆角都在默默生长,悄悄地不断开出成串的小花,静静地结一挂挂的果实,丰富着我们的餐桌。就仿佛是一位质朴淡雅的村姑,以其独有的方式,守护着乡村安静地劳作。层出不穷的小花虽然已不那么艳丽纷繁,但却总能在燥热中给人带来一丝小清新的力量。我爱徜徉于菜园,看豆角小小的花瓣苑如一只只翩翩欲飞的小蝴蝶,抑制不住心中的知足和快乐。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平凡如她!即便是开在绿叶拥挤的夹缝之下,也依然要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豆角挂果时,一条条紧紧地挤在一起,那般场景非常喜人。它们仿佛在拥抱着诉说久别的喜悦和丰收的好年景。每当这时节,妈妈便会每天摘下许多新鲜的豆角,为我们变着花样地做美味菜肴。什么蒜蓉凉拌豆角,红椒清炒豆角,蒸豆角,豆角炖肉,豆角焖面,以及豆角馅的饺子包子馅饼,至今都让人回味无穷。吃不完了,就送给村邻。家家都吃不完时,就䒱熟了晒干豆角,等到冬天和开春没菜时吃干豆角,又是一番风味。忙不过来摘时,还可以直接让它们长老,剥豆存放,可以下锅做豆粥,煮熟包豆包,反正妈妈不会白白让东西浪费掉。
每年夏天,妈妈都会蒸好几锅豆角。院子里的每棵树,都会被妈妈巧妙地用绳子连起来,并分上中下三道。最高的一道比人高点,与胸部持平又是一道,与膝盖持平再来一道。绳子上面搭上蒸好的豆角,一进院子就好像是进了八卦阵。每当那时候,心中就无比欢愉和温馨,感觉院子里飘荡的豆角香味里,都充满着平凡人家烟火气息的幸福。我们笑称这是“妈妈的豆角八卦阵”,想起来那时,就想起了妈妈年轻时候温婉迷人的笑容。
妈妈做酸豆角,看上去简单的就像我们做小学数学题一样,三下两下便成功了。从小到大每年看妈妈腌酸豆角,我却总也腌不出那个味道!妈妈会把豇豆先洗净,拿到太阳下去晾干水分。再去杂物间拎出泡菜坛子,放进豆角。再用花椒、八角、香叶加盐熬成的放凉的料水没过豆角,放上一把姜片、一把蒜瓣、一把冰糖,再倒上一小袋泡椒,最后倒一小碗白酒封顶。密封大概十天左右,黄灿灿的酸豆角就成功了。
那些年,酸豆角肉沫、酸豆角土豆丝,泡椒酸豆角,在我们家是早餐必不可少的菜品。虽然没有饭店卖的好看,但绿色健康,因没采用特殊的香料,味道纯正的很。我从小好这口,从小吃到大,前年夏天回家还带回北京一坛,每次吃心里都是甜甜的。有一次小侄女带到单位一坛子,被几个年轻同事一哄而上瓜分了。妈妈从电话里得知后,第二天赶快又着手淹了一坛,还让带去分了。说来也很奇怪,都是一样的做法,也得到了妈妈的耐心传授,但是我们却谁都没有妈妈做的好吃。
我儿子更会哄姥姥开心,去年冬天他在香港玩儿,给姥姥姥爷打视频电话。说玩儿得挺开心,就是不想吃东西,不习惯。姥姥一听犯了愁,忙问那怎么办呢?他居然说:“现在最想吃的就是姥姥做的酸豆角,或者扁豆焖面。”没想到爸妈都当了真,因为当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连镇上最大的超市都买不到豆角儿,竟反复念叨了好几次。今年夏天豆角刚刚开花,妈妈就说:“今年得多腌点儿豆角,给胜留着回来吃。”
豆角焖面是妈妈的拿手饭,也是我们家的家常饭,基本是一周一次。平时做红烧肉时,妈妈常常会多做一点放进保鲜盒冻在冰箱。想做豆角焖面时,将红烧肉早点儿从冰箱里取出,自然解冻后,切成粗条备用。没有时就现炒生鲜肉,但是比红烧肉做出来的味道会差点儿意思。
制作方法的第一步,是妈妈从姥姥那里得到的真传,先上蒸锅蒸面条。将面条放在篦子上的笼布上散开时,淋上点儿油免得粘连。蒸熟后取出来,就在案板或盖帘上晾面条。妈妈说这样做出的面条保证既筋道又散酥,既有口感又美观,绝不会丝丝缕缕。
趁晾面条这会儿,就可以去把豆角摘洗干净,再用手掰成一寸小段儿。妈妈说这样就保留了豆角的营养,如果先掰成段儿再洗,豆角里边就会进水。妈妈还有个小小的秘籍,就是炒豆角时,里面放一个中个儿的西红柿,或者先炒一两个鸡蛋,还可以炒一个青椒,这些放面里主要用以调色调味儿。
炒锅里倒油,油热后放入葱姜丝,先放入豆角,翻炒会儿再放西红柿,确认豆角将熟,再放入熟肉丝翻炒,盐、生抽,加适量水;然后将蒸好的面条倒入炒锅,文火翻炒约三至五分钟,色香味俱全的豆角焖面就可以出锅了,喜欢吃蒜的可以撒点儿蒜蓉,爱吃醋的可浇点儿醋。
别人家吃扁豆焖面都不炒菜了,而在我们家,妈妈是必须要炒一个青菜和拍个黄瓜,还要熬粥。久而久之,我们也都养成了这个习惯,如果少一样就会感觉缺点儿啥似的。
尽管妈妈天天变着花样做豆角,我们有时还会随口就说又是吃豆角呀。妈妈嘴上说:“夏吃豆,胜吃肉。过去这个村儿就得等一年。”而却在不断创新花样。蒸豆角妈妈也有了绝招,起初吃蒸豆角,就是拌点儿面和盐一蒸,浇点油一拌便可。后来妈妈蒸好了豆角,又捣些蒜泥,再放入鸡精十三香和香油来拌,我们也不再吃馒头和菜了,就吃这个,吃了一碗还想吃。从十二三岁正长个头的时候,妈妈每次都要蒸好多,每人就吃两碗。结果班里同学和村里小伙伴夏天都瘦了,我们是一到夏天就会胖。妈妈还会别出心裁地把蒸好的豆角,再放进油锅里煎一下,一片片两边金黄,那就又好吃又好看。这时再蘸一点蒜汁吃,那你就是给肉我也不能换。
以前看着妈妈做饭是件幸福的事情。后来,接过她手里的厨具,学着妈妈做,让她旁边看,是更加幸福的事情!豆角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它的口感,似乎更在乎它所承载的那份情感。学着妈妈做饭,传承的也不仅仅是风味,而是对亲人无私的关爱。如今回到老家,看到那些熟悉的豆角架,闻到那特殊的豆角清香,我也总会感到一种亲切的温情。这些豆角,是我与老家、与亲人之间的纽带,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与幸福。豆角仿佛不仅是一种蔬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爱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