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电影《抓娃娃》观后(随笔)
因为喜欢某个明星而去追看他的某部影视作品,这一般会是我们选择电影的基本出发点吧。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沈腾和马丽这两位演员,觉得他们既率性又真诚,演技也很棒。尤其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在带给我们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常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所以今年暑假我们全家观看的第一部电影,就选择了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抓娃娃》。
前两天恰巧看到某影院有优惠电影专场,女儿抓住机会买到了电影票,今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部电影。果然,沈马组合没有令我们失望,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
《抓娃娃》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土豪家庭,为了把他们的小儿子培养成为一名理想的强有力的家族企业接班人,煞费苦心,让孩子从小接受“吃苦”教育和励志教育。然而最终孩子却并没有接受父母的安排和规划,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放弃了父母千方百计想让他报考的清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考上了他自己更加心怡的体育大学。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简单很平常的望子成龙的故事吧。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老话题,往往也是能够常说常新。谁说旧瓶子不可以装新酒呢?如果那是一个精致而有格调的瓶子,也是完全可以装上新酒,甚至可以拿来做花瓶,也别有一种情趣啊。
首先我们从父母的视角来看一看这部电影。唉,还是那句老话吧,着实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是“一厢情愿”地为了孩子,或者是“自以为是”地为了孩子,我们真的是什么都想去做,有时候也真的是什么都做得出来。
电影中沈腾饰演的这位父亲马成钢是一位大款,家里非常有钱。他自己是苦出身,之所以有了后来的成就完全是靠个人努力打拼得来的。这样的情况对于有的家长来说,他自己吃过的苦,他就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经受同样的苦难。而有的家长却不以为然,他会把自己曾经苦难的人生经历当作成功路上积累的巨大财富。他觉得如果没有那些艰苦的生活和辛勤的付出,他就不可能取得后来的财富和成就。电影中的马成钢就属于后者。事业有成的他,看到自己的小儿子在爱人春兰(马丽饰演)和孩子姥姥、姥爷的溺爱之下,变得是越来越胖,越来越骄纵,越来越不像话了。他痛下决心,趁孩子还没有形成太多记忆的时候,开启了他一系列重塑孩子人生的计划。首先他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存环境,把家从大别墅搬到了自己以前居住的老旧房子里,给孩子打造了一个看起来非常贫困的家庭环境。又聘请了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一整个管理团队,开始全方位打磨孩子的成长过程。整部电影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场面的大串联。
确实,我们看到依照马成钢教子计划的有序推进,他的小儿子马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由最初那个为了吃而撒泼打滚的小胖子,逐渐长成了一个内心温暖,懂事孝顺,学习上进的优秀少年。
电影中少年马继业曾经历了两次“人性的考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是为了弥补因为自己的一次“过度消费”而造成的家庭财务的亏空,在马爸爸的建议和鼓励下,马继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捡塑料瓶卖钱。
其中有一个场面是他被一帮“调皮”的同学围攻和嘲笑。当时马继业一边顾着自己的塑料瓶,一边奋力抵抗。看到这个场面令人心里百味杂陈。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在今天这样物质极为富足的时代,尤其会让我们深深思考。站在群嘲中心的马继业令人感到无比心酸,是因为看到他我们会想到,如果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生活呢?而站在马继业周围群嘲他的那几个孩子同样也令人感到非常不安。是因为我在想会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造成了这几个孩子在面对别人的贫困时,表现出了这样扭曲的行为呢?
另外一个惊心的场面发生在一家超市里。那是在马继业去收空瓶子的时候,他看到了超市里敞开着的存钱抽屉。当时孩子一手拎着一袋子空瓶子,一边死死地盯着那些钱看,并且迟疑着伸出了手。当然这个画面是在他父亲马成钢等人的监控之下发生的。看到孩子正在伸出去的手,看着监控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尤其是孩子的奶奶(一位教授假装扮演的奶奶)当时非常紧张地说了一句话:“不要在极端条件下去考验人性。”并且想要派人上前去阻止孩子,但是被马成钢拦了下来了。那一刻,银屏内外的观众都感觉到了十分紧张的气氛。最终结果是好的,我们的少年马继业经受住了考验,他伸出手关上了的抽屉,并提醒了店主,然后就拉着一袋子空瓶转身离开了。令人欣慰啊!也因此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吧。我们的“贫困”少年马继业在极端条件下,经受住了一次人性的考验。这很不容易,这本身就是一次优质教育成果的展示吧。
在电影后期,当马继业发现了自己的生活全部是在父亲安排规划下的“虚假”生活,他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他放弃了报考清北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他更喜欢的体育大学。在电影结尾处很搞笑,电视里正在参加长跑比赛的马继业看到场地上有许多空水瓶,他就跑过去捡了一大堆空水瓶兜在背心里,一边跑还一边笑着。马丽饰演的母亲春兰看到此处,她说:“妈呀,你看咱这是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了。”这句话乍听起来很是好笑,其实细想想又有点笑不出来了。作为资深父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做出过像这样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实际上孩子却一点也不肯领情的努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从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吧。假如我们是马继业呢,会如何看待这样一段所谓“虚伪”的人生经历呢?有一天我们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吗?还是会一直抱怨父亲,抱怨他用非常主观“强制”的方式,填鸭式地塑造了本应属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过程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我们每个人从父母的孩子成长为孩子的父母,这个过程是人生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个人身份和家庭地位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全部都是要在经历的过程中才能有更为深沉的体会。也就是说我们无论是身为孩子,还是身为父母,都需要一个边学习边成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成长,始终是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成就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和经历无法复制,教育的方式当然也是需要因人而异。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才觉得电影《抓娃娃》所演绎的家庭教育的话题,是一个常说而常新的话题。
最后,我想为这部在欢笑之余,也带给了我们深深思考的电影点个赞。也愿我们能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找到各自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是某个答案。不断学习反思而成为有智慧的父母,引导孩子扣好人生路上的第一粒纽扣,同时也让孩子拥有自由生长和自由选择的充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