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野花和名人散记〔散文〕

精品 【天涯】野花和名人散记〔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205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5发表时间:2024-07-29 10:37:32

【天涯】野花和名人散记〔散文〕 每每看到各种野花在逢着季节绽放,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色彩、展示它们开放的馨香力度时,我会触景生情地想起在文学采风途中,看到和听到的有关野花与名人之间的一些故事,就像野花一次次在眼前绽放。
   在我的记忆中,我国历史上最早用诗文写到乡间野花的有影响力的名人之一,是晋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早年在学校读书时,就听老师给我们讲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事。特别是讲到他在离去官职后,隐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在隐居生活中,他爱上了附近的野菊花。他在《饮酒·其五》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我们学生时代常爱背诵的诗句。
   长大后当我一次次再读陶渊明的这首诗时,感觉理解在一次次加深,常常犹如在走进陶渊明隐居在乡间,看到了在秋日寒露层林尽染的山野和山脚边,到处盛开着的竞相绽放的野菊花。这些野花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幽香而美丽。似乎看到诗人在秋风中行走在摇曳着的丛丛簇簇、或黄或白的不畏寒露的野花丛中。走近它们后,用手捧着闻着香气扑鼻的野菊花,还将它喜欢的野菊花移栽到自己的居住处附近的地方,形成了一道篱笆花墙。每当在歇息和倚锄之际,他还会采撷一朵菊花,悠然远眺,心中又一次悠悠想起心中的南山。
   “南山到底只是一个座山吗?”我曾就这个问题追根究底问过不少人,但总是得不到完美的答案。后来,当我在京拜访了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后,才从先生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那是八十年代中旬,我在京工作时曾和文友一起去拜访先生,在谈到先生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时,自然谈到了他写的野花。先生饶有兴趣地讲到了他从小喜欢凤凰古城沱江边上的野花,从小喜欢野花的朴实、美丽和坚强。还讲到小时候他曾多次采摘野花做成各种花环佩戴胸前,还常常把含苞的野花捧回家中,养在瓷瓶的水中等候开放欣赏。他说:乡村的野花是坚强的,经得起狂风暴雨、酷暑严寒,它们能在贫脊的土地上也能扎根,在石缝中顽强绽放。看得出先生对野花的挚爱。
   当我讲起‌陶渊明在《饮酒·其五》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先生把自己通过考察了解后写的一篇《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的文章大概地讲了一遍。他说:陶先生所说的野菊花,是他隐居乡野风景中的一道风景。诗人喜欢生长在一方田园的经风沐雨、芳香得沁人心脾的野菊花。接着,他为我解释了“南山”二字在诗中的份量。原来在先生看来,南山的含义是双重的,除了山外,还有“商山四皓”的含义。
   在古代,“商山四皓”也叫“南山四皓”,他们是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声名显赫的隐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皓避秦乱而隐商山,汉初由张良献策请了四皓辅助高祖刘邦之子刘盈,稳固太子之位,功成后复隐林泉,其银须皓首的高洁品行,为后人世代所赞。这在《史记》里也有记述。四皓的“皓”也就是说须眉皓白, 到了汉初时他们的岁数已是八十有余,这在古代是长寿星,非常少见的。陶渊明罢官归田, 东篱采菊时, 悠然想起的是隐居者的四位前辈,足见陶渊明对他们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含着他在隐居山间乡野风景中的一种爱菊恋山的心情。所以《饮酒·其五》这首诗含义深深,‌被称之为是经典之作当之无愧……先生所作的详细解释令我信服。
   记得那天先生还说:“凡了解和识得野草顽强生长的人,他的人生一定出是坚强和充实的。”当时,我不全面理解沈从文先生说的这些带着人生哲理的话。后来当我在看了他的多部作品后,我的心才豁然开朗。原来认识野花也不能只看表面,还要识得和发现野花外表和内在的美。知道沈丛文先生的一生是学习野花精神的一生。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在他逝世后的第四年,他的骨灰盒由家属送回了凤凰古城的听涛山腰……三年后的一个初秋,我在采风途中专程去了凤凰古城,去谒拜先生在凤凰听涛山腰的墓地。那天,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乘船,过虹桥沿江下行约三里路程后踏上了一个叫豹子溪的码头,一上岸就看到有几个年轻的湘妹子热情围上来,她们手里都拿着一束束飘香的野花,她们看到游客就介绍着买,都说沈从文先生生前最爱的就是野花。看到女孩子手中的野花,我挑选了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束,朝指引的方向而上。
   先生的墓地坐落在听涛山腰,四周边上开着各种野花。没有坟冢,只有一块六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立在一块长方形的小草坪上,石的正面镌刻着沈从文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的背面是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写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其联句尾的四字是:"从文让人"。透射出先生一生做人的高尚品德,旁边是沈从文的侄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在听涛山陵墓刻的一块碑石,上面写着沈从文先生的名句:“一个士兵不是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墓地和四周的草坪上,摆放和堆放着许多野花和用竹编的蝴蝶,这些都是五湖四海崇拜他的文人墨客和游客到此献给从文先生的野花。当地导游告诉我:野花是从文先生从小喜欢的花。当地一位老乡告诉我:这墓碑四周,一年四季都开着和堆满了游客们献给他的美丽野花。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野花,摆放在了沈丛文先生的墓碑前。此刻,各种野花堆放在一起的香味越来越浓。想起当年倾听先生谈及野花的一席话,我不禁对先生又一次肃然起敬!
   野花在国外,同样也受到文学艺术家们的爱戴。还记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作家、全世界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的莎士比亚吗?他也是一个喜欢野花的人。
   他在写的《无事烦恼》中说:“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此话吐露出了一位剧作家、文学家在特殊情况下的心声。其寓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做人一定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要依靠别人,如果因为献媚奉承而受到一些恩惠而得意洋洋、高高在上,这样做人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还不如自由自在地过着平凡的生活为好。
   看到野花,也不由得想到十年前的初秋,我受邀去欧洲法国等地旅行兼文学采风。在到达法国后,文友和我一起来到了法国瓦兹河右岸的奥维尔小镇,在参观了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博物馆后,我们又走进了梵高所在的墓园,梵高的墓地虽然位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梵高的墓地四周长满了青草,开满了鲜艳夺目的野花,在微风散发着幽香。
   说到这个墓地和野花相伴,一位华侨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梵高年轻时就一直喜欢画画,当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后,特别是看了著名画家莫奈等人的画后,他就开始准备创立自己独特的鲜艳色彩的画风。他最喜欢画的是向日葵,经过他的不断揣摩,创作出了他的独特个人画风,但在当时的欧洲,他的艺术却不被重视。于是梵高百思不得其解,不久就得了病。
   经医生诊断,他得的是精神狂躁抑郁症病,从此梵高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包括情感和绘画的创造力都受到了影响。又因为这种病常会爆发,还会陷入抑郁症中不能自拔。随着病情交替出现。梵高在长期看病服药中差点穷困潦倒。在他最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了其弟弟西奥的照顾,帮他提供了日常生活所有的开销钱,使梵·高才有了作画的机会。
   1890年6月,在弟弟西奥的安置下,梵高离开了法国南部的圣雷米疗养院,来到了位于巴黎近郊30公里的瓦兹河右岸,这里是一个风景优美和空气清新的名叫奥维尔的小镇。这个地方古色古香,是具19世纪的风格,很适应梵高的休养。在奥维尔小镇,弟弟西奥为梵高在一家小旅馆租了一间房。
   这里的风景很美,对养好精神狂躁和抑郁症病有好处。但由于房间小所以不能摆开画架创作,所以梵高每天都爱去户外作画,或者去帮他治病的医生住所附近去作画。医生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支持和勉励梵高创作。当时的法国,优秀的静物画很受市场买家的欢迎,所以梵高决定画几幅静物画上街去卖,希望挣些钱,减少依靠弟弟西奥对他的资助。
   一天,梵高在奥维小镇田边的路上行走,突然发现眼前的田野上,出现了一片美丽的野雏菊花,这些野花像小小的向日葵一样,白色的花瓣中露出嫩黄色的花蕊,就像在和他微笑似的,不远的地方,还开着一片野罂粟花,直立的茎杆上开着火红色的花瓣,吐着芳香。梵高走近它们,除了闻香就是仔细观察,顿时灵感来了。他很快构思并绘就了一幅《雏菊与罂粟花》的野花画。
   画面以浓郁鲜明的红色为主调,画中的罂粟花璀璨盛放,灵活和反复强调出花朵的形态,似在散发出一种生命的气息。这幅静物画。成为他生活中创作中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这便是属于梵高创作的巅峰期的作品。然而生命对他是不公平的,梵高的这幅绘画作品依然不被人理解而卖不出去。
   就在他的《雏菊与罂粟花》刚刚画毕后的近一个月。那天,梵高又走在开满野花和长着青草的田野里,在观赏了他所喜爱的野花后,他就准备开始画画,突然,梵高的旧病复发了,就不顾一切地抱着头去撞树,还拼命用手挥舞着,驱赶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乌鸦,甚至还用小刀割下自己的耳朵,因为他觉得疼痛就是一种释放。最后他无法再控制自己……他倒在了他创作的《雏菊与罂粟花》这幅静物画的田野里,身旁全是青草和盛开的野花......
   那天,当小旅馆的伙计和一个名叫嘉舍的医生发现不见梵高时,就开始四处寻找,结果发现梵高躺在了盛开的野花中间,他的手上、花瓣上都染着他的血。这一年梵高才37岁。后来,梵高的墓地也就建在这个小镇上,周围长满了青草和野花。
   梵高是一位后印象派色彩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他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也是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但他的创新艺术在那个时代不被重视,所以在静物画《雏菊与罂粟花》的野花这些画的背后,成为了梵高一生困顿的写照。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是野花激发了梵高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因此形成了梵高的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并且达到了顶峰,他那精湛的艺术,终于得到世界认同,他画的向日葵等都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财宝。2014年11月5日,他的油画《雏菊与罂粟花》终于走进了世界艺术拍卖市场,一开拍就是6180万美金,见证了梵高绘就的野花艺术成熟和价值。
   在许多中外名人中,不少人生前和生后都喜欢和野草野花相伴。原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我随一支文学采风队伍从莫斯科乘车,经行程三个半小时,来到了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庄园。那天中午过后,我们就到达托尔斯泰生前喜欢的牧场,只见阳光下的草场上到处盛开着缤纷的小野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似在互相比美。当地一位中文导游告诉我们:托尔斯泰生前很喜欢这里的青草和野花,经常骑着马或者散步,观赏他所喜欢的野花和草场,如今草场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当时的模样。
   下午,我们来到了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墓地。说是墓地却没有墓碑。在一块普通的草地泥土下,安睡着一个世界上伟大的作家。坟地上长满了浓密的绿色的青草。草的间隙中开着星星点点的色彩斑斓的野花,那形状和牧场上的小野花相同。瞧,在野花的点缀下,嫩绿色的草叶密密的扑向地面,有人说这些草的长短,就像是托尔斯泰生前脸上的胡须,象征这位伟大的作家将自己的爱献给了祖国大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文人,都会重复地读着奥地利作家茨维格的话:“这是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
   伟大出自平凡,据说这样的墓葬是托尔斯泰在生前就决定了的,他希望自己一年四季和这片土地偎依在一起,和他喜欢的野花相伴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墓地,令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升起崇敬,走近这位文学大师,向他鞠躬致敬,并献上美丽的野花。看着微风中摇曳的各种色彩斑斓的野花伴陪着一个伟大的灵魂,我不禁又一次浮想联翩......
   野花,是一种生长在野外的花,只要有阳光,就会不受约束地随着季节开出绚丽的花朵,唱响和美的旋律。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它们就会屹立在土地上永不消失,它们是生命的顽强与美的展现。这也是野花为何受到名人和越来越多人们欢喜的真实写照!本文所述的名人与他们所爱野花的一些诸事,只是记述了部分名人伴随野草和野花的故事,从而看到他们对生活和事业的追求和热爱。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们在各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偶然或直接地与乡间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野花相逢,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面对野花由感而发地写诗作文、或绘画成卷,以自己的心语赞美野花,赞美它们的坚强生命力和美丽,用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野花结下了美好的情缘,播下人生的诗意芬芳,绽放出生机勃勃的美丽,给后人留下了闪亮人生途中和野花一起飘香的风景。
   是的,野花是美丽的,名人独特拥有的野花精神,这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释放和展示,值得我们仰望和阅读。祝愿他们的灵魂在和野花的伴随中永远升华,绽放出独特的香味和风采。
  
  
  
  
  
  
  
  

共 52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花是人的天性,可以说是不仅包括了名人们,还包括了大人和小孩。沁香老师的文章写到了中外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对一种历史文化名人的追记。这篇文章是老师暨前阶段写了许多有关乡村野花纪事后的又一重妆,是老师对美丽野花文化写作的提升与拓展。文章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出发,撰写了野花从我晋朝开始己由名人通过观察和栽培入文入诗,说明了野花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们之所以受到名人的喜欢和追写,是野花具有的引人瞩目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而为。老师的文笔除了写国内所知道的和体验过的事例,又写到了在采风期间所知道的名作家和名画家对野花的喜欢和如何的爱,用亲眼目睹的事实经过予以证实。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结尾在归纳中又提野花精神。阅读了这篇文章,就会感受到学习野花精神的美好。告诉我们:走进大自然,可以享受野花所营造出的美丽风景;假如把野花搬到家里养着,也能为生活装点一些色彩,欣赏野花也是一件美事,就像在读文读诗和讲故事一样。好文倾情推荐!〔编辑:栀子芬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3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栀子芬芳        2024-07-29 10:51:56
  读文开了眼界。可见到乡间走走,看看野花一定是很美的。
栀子芬芳
回复1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7-29 13:12:34
  谢谢栀子芬芳美编美评。祝伏天快乐!
2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24-07-30 08:15:36
  钦佩老师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了无事无物不成文,可圈可点可赞!
馨语馨愿
回复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7-30 14:34:01
  谢谢馨儿美评!暑日快乐!
3 楼        文友:林雨荷        2024-08-05 11:01:42
  野花精神可佳,清贪淡雅,一生不求所取,只求奉献。名人与野花虽说不在同战壕,但具备野花精神还是可取的。
林雨荷
回复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24-08-05 19:00:22
  谢谢雨荷美评。祝你创作丰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