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 曲剧,戏曲百花苑里的一朵奇葩(散文)
一
河南的剧种繁多,好似百花齐放,春色满目。戏曲之声,就像山涧溪流,时时在心中流淌,响彻中原大地的角角落落。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豫剧之外,还有曲剧、越调、二夹弦、道情戏等,它们都是戏剧舞台上绚烂的艺术之花,每一朵都别具风采,耀眼夺目,让人过耳不忘。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仅次于豫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曲剧,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据说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吸收别的剧种的艺术特点而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时候,它多出现在庭堂、地摊,就像说书人一样,游走于村庄的田间地头演唱。后来,搬上舞台,成为了戏曲百花苑里的艺术之星。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曲剧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从城市到乡村,大大小小的剧团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如:洛阳曲剧团、开封曲剧团、新乡曲剧团等。
曲剧,音调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它是通过不同的演唱技巧,表达不同的情绪的一种唱法。它的题材丰富,来源于民间,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为内容,家长里短,尤其贴近百姓生活,深受百姓喜爱。曲剧多以悲剧和小喜剧为主。如《卷席筒》《秦香莲》《李豁子离婚》《寇准背靴》《屠夫状元》等,个个都是经典传世之作。
河南曲剧的名角非常多。张新芳七岁开始学唱戏,天资聪颖,嗓音洪亮,打破了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成为曲剧第一个女演员,有“曲剧皇后”的称号。海连池、胡希华表演的丑角质朴淳厚,幽默风趣,非常接地气,浑身上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在表演上成就卓著,独树一帜,塑造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经典艺术形象。
二
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我特别爱听戏。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熟悉的河南戏曲。其中,曲剧《卷席筒》我曾听了无数遍,每听一次,都会被带入到故事情节中,感觉小苍娃能够站在正义一边,非常了不起。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我看到的小苍娃身穿蓝色的衣服,头上扎一根朝天冲小辫,胖乎乎的脸蛋,浑厚的嗓音,是个滑稽可爱的丑角形象,很难与他的嗓音联系起来。海连池的丑角扮相入木三分,生动地演绎了一个人丑心善的小苍娃形象。
剧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小苍娃的母亲姚氏,在丈夫死后,她贪图曹家的财产,便带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小苍娃嫁到曹家。姚氏对于曹家大儿子一家百般刁难,大儿子曹保山要去赶考,她把曹林老爷给大儿子的路费要了过来。幸亏小儿子要账回来的途中,遇到落魄的大哥,把钱给他让他继续去赶考。姚氏本想趁大儿子不在家害死大儿媳,却阴差阳错地害死了丈夫曹老爷。她为了洗脱罪名,暗中买通官吏,嫁祸于大儿媳张氏。
小苍娃回到家中,知道事情的真相,看到可怜的侄子侄女,他心中对母亲的做法很是气愤。不但没有帮母亲,反而承担了杀人罪名,救下嫂子。就在小苍娃被行刑时,她的嫂子因为没有钱,决定用破席将他卷着掩埋了。剧中有小苍娃装死的一场戏,嫂子边哭边用席裹尸的画面,令人又心酸又想笑。已考取功名的哥哥曹保山作为巡抚,审阅卷宗时发现这桩奇案,为小苍娃澄清冤屈,小苍娃获救,曹保山本已原谅了继母姚氏,怎奈姚氏自知罪孽深重,选择了自杀。曹保山一家才得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卷席筒》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它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小苍娃用他的善良和正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府腐败,不问清红皂白,便随意判案,让好人蒙冤受屈。但,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河南,曲剧《卷席筒》可谓家喻户晓,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张口就能唱上几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翻……”扮演小苍娃的海连池先生用他淳厚的嗓音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据说海连池先生从小就对戏剧很痴迷,每一次村里唱大戏,他因为个头低看不到戏台,就想办法钻到戏台最前边,专心致志地听,目不转睛地看。回到家,他还会咿咿呀呀地学着唱,模仿戏里人物一招一式进行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郑州市曲剧团,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脱颖而出。不仅学会了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还掌握了其他行当的基本知识。只要有演出,他一有空就认真听,仔细看。机会永远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一次,《风雪配》就要开演,主角却缺席了,就在领导一筹莫展之时,海连池先生毛遂自荐,没想到,他台风稳当,道白流利,对唱腔的控制也恰到好处,他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雷鸣般的喝彩。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海连池先生出演的曲剧《卷席筒》一下子火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将这部戏搬上银屏拍成电影,海连池先生也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明星,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这样说过:“卷席筒可与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海连池老艺术家的表演,让小苍娃的形象活灵活现,立体可感。那声音清新纯朴、韵味悠长,特别有穿透力,直击肺腑,让人回味无穷。海连池在《卷席筒》中,善于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卷席筒》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让曲剧冲出亚洲,甚至还走向世界。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人戏称“一张破席卷遍东南亚”。
三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听胡希华演唱的《李豁子离婚》。这部剧创作于民国时期,被称为民国第一奇剧。
《李豁子离婚》是时代的产物。民国时期,是变革时期,新旧思想冲突较为厉害。在孙中山先生新文明的倡导下,人们开始关注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因此,这出戏犹如一道黑夜里的光,划破民国灰暗的天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李豁子,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令人眼中含泪,既同情可怜他,又觉得滑稽可笑。
故事讲述的是民国年间,芳龄少女孙氏父母双亡,被叔叔卖给李豁子当老婆,这李豁子年龄比她大二十七岁也就算了,还长相丑陋,行为粗暴。孙氏女痛苦不已,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堂姐孙玉珍给她出谋划策,因孙玉珍从小上学,识文断字,还懂得法律,让孙氏向县衙告状,在县衙里,她讲述李豁子的种种劣迹,“妇女冤仇深,姻缘不随心”说丈夫四十五岁啦,她才十八岁,他就像个老父亲,他长得丑,她长得俊,这场包办婚姻耽搁了她的青春。县长也是开明之士,准备判二人离婚。
那李豁子也是满腹委屈,听到媳妇要离婚“气得我就跺跺脚……”他认为妻子不守妇道,和别的男人眉来眼去,一问那个人是谁,她就骂道:“李豁子,娘那个心,妈那个脚,你那个鳖形可莫管我。”李豁子越想越窝囊,家里并不富裕,好吃的紧着她,干活都是自己,还挨打挨骂,如今她还要离婚。
县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现在女子受法律保护,婚姻不能强求。给他讲明不离婚的后果,强留下孙氏,如果她选择自杀,可能会家破人亡,到时候还得卖田地,卖房屋,甚至无处可去,后悔就晚了。李豁子无奈,不得不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李豁子的扮演者胡希华先生的表演亦庄亦谐,情感饱满,俗中见雅,拙中见奇。李豁子本是令人讨厌的人物,却让人讨厌不起来,胡希华先生不愧为河南曲剧丑角的天花板!他多才多艺,他的表演,贴近百姓生活,地方方言的运用,增加了剧本的喜剧效果。他的表演特别有代入感,声音高亢,音域宽广,洒脱奔放,流畅自如。有人称他是“曲剧界的奇才”。一曲《李豁子离婚》唱响大江南北,激起了大家对曲剧更大的兴趣,模仿者不计其数,但无人能超越。本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却有含有喜剧的色彩,令人听了忍俊不禁,又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
曲剧,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腔调,如泣如诉地讲述着寻常人物的欢喜哀愁,俘获了无数河南戏迷的心。曲剧,是闪耀在大河之南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戏曲百花苑里的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