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民国怪人朱梁任(散文)
这个夏天,我常常在夜间的书房里捧读历史,每当读到清末民初那些革命志士的篇章,就十分亢奋。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叹息、为他们扼腕,放下书本,为他们击掌。今夜,读到民国怪人朱梁任的事迹,再一次心潮澎湃,情难自抑。
1932年11月,江南的初冬,寒意渐浓。那阴霾的天空仿佛也在为一场悲剧默哀。
这一天,朱梁任和儿子世隆在前往甪直保圣寺看唐塑罗汉陈列馆落成的途中,遭遇了无情的命运。小船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晃,最终舟覆人亡。噩耗传来,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了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们心上。终年六十岁的朱梁任,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闻此凶讯,泪水潸然而下,悲痛不已,为他题小影诗一首:“胡运今已熠,昆仑有王气,珍重好头颅,努力中原事。”这诗句,字字泣血,如实凸显了他的革命气概和柳亚子对他同舟共勉的深厚友情。
时光回溯,朱梁任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他生于1873年,名锡梁,号君仇,中年自号央膏,苏州吴县人,青少年时代,便具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是同盟会成员,梁任是他的字。他的一生多以字行,原名锡梁却被人们淡忘了。
辛亥革命时,他投笔从戎,毅然加入革命军,为理想而战。然而,革命的道路布满荆棘,并非一帆风顺。那战火纷飞的战场,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朱梁任冲锋在前,毫不退缩,可最终还是遭遇挫折。他带着满心的失落和不屈的信念,返回了故里。
甲午战后,在那动荡的岁月里,朱梁任对日寇的侵略和瓜分行径满怀痛恨,内心急切地渴望唤醒沉睡的雄狮,让中国在世界之林自强自立。1903年的秋天,金风送爽,却吹不散人们心头的阴霾。朱梁任心中萌生了一个壮志满怀的计划。
朱梁任约上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前往西郊的狮子山,举行一场痛招国魂的壮举。当有人疑惑为何选择狮子山时,他目光如炬,坚定地高声说道:“我们中国是睡狮,到了此刻,睡狮也该醒了。”众人纷纷响应,怀着满腔的热血,踏上了这意义非凡的征程。
这一行人中,有吴中梁柚隐,岭南苏曼殊,苏州地区的祝心渊、王薇伯、胡友白、杨韫玉、包天笑、范烟桥等仁人志士。他们乘坐一条小快船,船头劈开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船上备好了祭品,还制作了招魂幡。船儿悠悠,向西城划去。行至西津桥,再向左转约二里多路,便抵达了狮子山下。只见那山,层林尽染,秋意正浓。众人弃舟登岸,沿着蜿蜒的山路奋力攀爬。山路崎岖,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终于登上山顶,他们竖起了招国魂之幡。范烟桥在《茶烟歇》中描述,那幡上画着一只狰狞威武的雄狮,仿佛在宣告着睡狮即将觉醒,一吼将惊天动地。朱梁任最为激动,他双颊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奋笔疾书,记下“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署名“黄帝之曾曾小子”,并题诗一首:“维有胡儿登大宝,岂无豪杰复中原。今朝灌酒狮山顶,要洗腥膻宿世冤。”复又在招魂幡上题下:“归去来兮我国魂,中原依旧属公孙。扫清膻雨腥风日,记取当时一片幡。”
为表决心,朱梁任还带来了一支后膛枪。只听“砰”的一声,枪声向北,震彻四野。惊起了林中的飞鸟,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不少乡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动,纷纷揣测,议论纷纷。包天笑更是激情满怀,创作了几首《招国魂歌》,众人在山头慷慨高歌,那激昂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与秋风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冲破云霄。二十年后,这几首《招国魂歌》被收入金松岑的《天放楼诗集》,并附上了金松岑的和作。岁月流逝,但这些珍贵的痕迹,让后人仍能感受到当时那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氛。
只是,那面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招国魂之幡,后来却不知去向。以后,陈佩忍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时,朱梁任曾急切地询问此幡的下落。陈佩忍郑重地说道:“招国魂之幡,至今犹藏诸箧衍,其价值在革命博物馆所列者之上。盖二十余年前冒死以为此,其肝胆不弱于烈士之怀刃掷弹也。”当时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大胆无畏,不仅是招国魂这么简单,朱梁任更是取号为“君仇”,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制君主。
慈禧太后做寿之时,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朱梁任却身着素衣,头戴素冠,在人群中悲声大哭:“黄帝子孙甘心做奴隶吗?”他的哭声凄厉而悲愤,如杜鹃啼血。这一哭,引得清吏纷纷前来,将他抓走。然而,面对清吏的威逼利诱,他挺直脊梁,毫无屈服之意。最终,清吏认为他是个疯子,无奈将他放回。从此,“怪人”的名号愈发响亮。
朱梁任,生于动荡的时代,骨子里透着一股敢作敢为的劲儿,对皇室统治毫无忌惮。他的父亲朱小汀是位文秀才而武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升为常州府守备,得到清廷诰封,奉为至宝。他竟将父亲所得的清室诰封撕得粉碎。那纷飞的碎片,仿佛是他对腐朽旧制的愤怒宣言。他边撕边喊:“这胡儿之赏有什么用!”这惊人之举,乃杀头大祸,如同一道惊雷,将这官宦之家的宁静震得粉碎。父亲怒不可遏,举起棍棒欲教训他,可他毫不畏惧,一把夺过棍棒,夺门而出,毅然东渡日本,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恢复中华的革命洪流之中。
他对满清的统治痛恨至极,早早地就剪掉了辫子。然而,那独特而滑稽的装扮却令人侧目:戴着瓜皮小帽,背后露出那截“鸭尾巴”,身着长袍,外加一件马甲,脚蹬一双皮鞋。这怪模怪样,也让他得了个“朱痴子”的名号。
一众文人中,他最佩服章太炎。当章太炎因苏报案被囚时,他没到上海,必到提篮桥监狱拜访太炎先生。在吴苑,他是常客,却总是来去匆匆,仿佛一阵风,坐不暖席。他性格急躁,说话还口吃,期期艾艾难以流畅表达,可这丝毫不影响他内心的炽热与坚定。金松岑曾说他“吃而怪”,而他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可谓众人皆知。
他不仅在革命事业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他在其他领域也有着独特的造诣。他对音乐颇有研究,曾言:“今之乐谱,工尺上四合,实为古乐:宫商角徵羽的省记字。”此论想必是有所考据,而非妄言。他在甲骨文字方面的造诣更是令人赞叹,竟比罗振玉还多识得数十字,还为郭沫若订正了许多条目。
在苏州,有一座夏侯桥。因修筑道路,当局决定将其拆除重建。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拂过,却吹不走朱梁任心头的忧虑。朱梁任认为古迹不可侵犯,极力向当局提出只可保护,不可拆除的建议。然而,当局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依旧按照原计划执行。他竟跑到那座桥下,紧紧抱住桥柱,痛哭流涕,大有愿为古桥殉身之势。围观者皆惊讶于他的痴狂。
峰回路转,逝水流年,92年过去了。朱梁任,这位“怪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尊严,继续不懈地奋斗。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