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拱桥(小说)
茅坪二十九个村两个社区三万多人。场镇建在河道冲积出来的开阔处,沿河道延绵两公里。
寒冬腊月,三六九赶集日,背背子的赶板车的,牵马赶驴驮东西的,在密集人群中呼来喝去,小汽车农用车三轮车不停地叫。满街烟尘,伴着冲鼻的马尿牛粪味,午后三四点才能落尽。从二三月间涨桃花水,到八九月间汛期结束,到处关门闭户,开着的店铺冷清孤寂。老板们懒洋洋守着,怀念寒冬腊月的脏乱差,愁苦地算计着日子。
主要是缺座桥。二十多个村分布在河道两岸,秋冬季节埋的涵管搭的便桥,早被冲得不知去向。隔河的乡亲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水深浪急的河,怕塌方垮崖有去无回,望着场镇发几句议论,便邀约寨子里的人凑桌麻将,悠闲自在度过雨季。除非万不得已,没人会绕行十多公里上街。
每年汛期结束,镇政府安排几千上万元,早早地埋下涵管搭好便桥,街道跟着就热闹繁华起来。半年冷半年热的日子实在难熬。茅坪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春暖花开到县上开会,修桥总是排在人大意见建议和政协建言提案第一位。交通局水务局很重视。人代会政协会结束,县政府议提案一交办,立即沠分管副局长到茅坪,把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请到镇上,摆事实讲道理,请大家多体谅。
水务局相对洒脱,过河建桥属交通问题,水务上只能建码头或申请开通过河船只。这样的季节性河流,不是大江大河,建码头摆渡船都不符合政策。从老百姓需要出发,局里可以调节千儿八百资金,以治理河岸为由,把过河地点整治整治,搭搭便桥建点小设施方便过河,别的真没办法。
交通局很为难,政府预算给交通局的资金,专项用于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维护。大家说的地方,从古至今没有桥,修桥是新项目,得包装好层层汇报申请,最终上级同意批复,下达专项资金才能建桥。这地方不是国道省道,也不是县道乡道,连机耕道都不算,预算一个钉子一个眼,哪里有钱?山区洪水一来就断道,为啥?公路等级不够,没钱建桥,桥梁占比太低,通行能力弱。如能向上争取项目,肯定得优先考虑省道县道乡道,哪里顾得过来这条小路?
局长们屈尊降贵认真讲解,说得在理。代表委员们表示理解。早在写的时候就知道结果,坚持写是为了履行职责。代表委员上连下通,让群众呼声畅达到领导和部门,至少在领导和部门挂上了号。解不解决,如何解决,什么时候解决,上级看着办,百姓哪能左右了领导?大家一届接着一届写,一直写了十多年,依然没落实一分钱。问题依然是问题,意见依然是意见。
东方不亮西方亮。十多个村不得不用自古就有的办法,集资修桥。这事与陈家湾关系不大,陈家湾一千多人,需过河的不到四百人。最要紧最急迫是山上十几个村。不过陈家湾占了地势之便,几条沟汇集成的主河道,流到陈家湾突然收窄,形成壶口轰然下泄,两岸亮出来,连山石耸然屹立,不但基础牢固,而且跨度不大,便于节约资金。如果在此建桥,与山上各村距离相对适中,十多个书记商量,意见出奇一致。地盘选在陈家湾壶口处,占地施工协调各种问题,非陈家湾领导出面不可。
陈家湾书记陈大爷,摇着花白脑袋,两手乱晃不接招。长三十宽三米,高三米吃水两米,十几万的大事。你们山上一万多人出大头,我两三百多人才几个钱?少的管多的咋要得?万万不得行!
十几个书记一碰头,齐刷刷上门当说客,然后又分开去劝说,陈大爷一律不答应。便发动亲戚朋友,甚至动员陈大爷老辈子上门讲道理。陈大爷不敢作假讲了实话,不是做不来,不是不帮忙,如今规矩多,集资搞建设,说不定就违了规乱了纪,到时谁来解脚子?一把年龄,犯不着出洋相。
十几个书记得了实话,跑到镇上找书记,又请镇长帮忙敲边鼓。两位领导都是明白人,镇上出不起钱,县上又无法支持,老百姓自己干,却迈不过规定。领导办法多,声称现在是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政府尊重群众意见。陈大爷不信,几次在吃饭喝酒场面上,非要听书记镇长亲口讲一讲。
摇摇摆摆又一年,最终经不住大家奉承鼓吹,陈大爷扭扭捏捏开始承头修桥。陈大爷是个实在人,事情一上手,就死劲往好里做,而且越做越得意,放出豪言壮语:要拱座好桥,一代一代传下去,子子孙孙都能走,不但让几座山的人越走越亲热,还要促进场镇社区和村上发展。
哪知翻年开春,一封举报信摆在县长案头,说茅坪陈家湾私人违规集资修桥,不但增加群众负担,扰乱地方秩序,而且既无设计又无专业队伍,一群土农民乱整,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要求政府保证群众资金不受损,从严从重尽快查处。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和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是政府头等大事,更是一把手工程。县长高度重视,一笔签给法制办,要求主任亲自带队,立即到实地调查,查明真相,实事求是依法处理。主任没给茅坪打招呼,带个办事员直接到了修桥点。
在建的是传统石拱桥,三墩两跨,跨度20米桥面30出头,挽拱彻石全部完成,正在建桥面和栏杆。两头基础生在硬岩上,桥墩锥形迎水面雕刻的兽头,在湍急的河道中稳稳向前,木头支架激扬起白色水花,气势巍然。估计下墩时摸到了硬岩,整座桥与两岸山石连成整体,稳重大气。如果工作不停,汛期前就能投入使用。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莫理认他!
有人不出钱又想过河,还要使烂药,这种人得收拾!
为了走步干燥路,我愿意出钱。
有了桥,生疮害病拿药方便,不用绕天绕地跑。
陈大爷承头做了大好事,子子孙孙有后福。
每笔钱都公布出来,清清楚楚,我们信得过。
自古以来,修桥铺路做好事,哪个吃多了乱球说!
……
沿河两岸走了十几户,摆谈中都说陈大爷好,主任很想见见当事人。结果采买石料去了没见着。只好到茅坪镇上,同分管副镇长交换意见。副镇长一再检讨工作不实不细没做好,这样的小事居然闹到了县上,给领导添麻烦。那脸上却没半点儿愧色,不停地观察主任表情。
主任心中雪亮,这事镇上怎样考虑怎样处理?
报告主任,修桥铺路历来都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村上一事一议,得尊重群众。十多个村联合申请了好多年,从上到下都艰难,县政府没钱镇上更难,出不了钱也帮不了忙,老百姓也理解,国家大了八方要钱,领导不好当。
你是分管领导,就不怕出点啥事情,把你牵连进去。
有啥怕的?好也罢差也罢,都是群众自己搞,政府一分儿钱事莫得。如果插了手,说七说八就多了。不管不问万事吉顺,越管越乱,越乱越难办。
这副职有点儿胆量,敢说这样的话。不过还真有几分道理。主任写了专报,实实在在向县长做了汇报,隐隐约约表扬陈书记敢担当,自力更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县长看了报告,觉得这个村支书记不容易,要专门去现场看看。镇上村上得了消息,一群人早早等在桥头。县长老远见了,掉头回到镇上。书记镇长不知原由,却动了脑筋。让陈书记急匆匆跑前头,二人落在后面两三丈。
陈书记同县长熟,握住手不放,不停地倒苦水。都怪我揽了这个事,缺钱不说还缺人缺技术。交通局不但不帮忙,还要处理我,说这个桥没规划没设计,一群石匠瞎捣鼓,哪天垮了出了事,要拉我去坐牢。县太爷,你也是农村出生,从古至今,修桥补路都是自己的事。自己事情自己干,哪能靠这靠那?有请人设计那个钱,早把桥修起了。县长,你说是不是!挽座桥又不是好大的事,祖祖辈辈都这样。哪晓得现在管得严,你得帮我作个主,以后打死我也不承头!可如今上了虎背下不来,无论如何得把桥修好。这张老脸丢不起。丢脸是小事,老百姓没桥过河是大事。县大老爷,你得救个急,支持两三万把这点儿尾巴搞完,到时给政府立个碑……
县长哈哈大笑。夸陈书记有办法有骨气,是个好官比自己强!让书记镇长马上以村上名义写个解决修建茶园生产便道资金的请示,签上镇上意见,盖上镇政府印章。县长提笔签给财政局,让在农业发展产业资金中安排一万元,补助茅坪陈家湾村建茶园生产便道。回头叮嘱电视台记者,不能报道看桥,只能报道视察茶叶基地看生猪养殖。主任看看睁大眼睛盯着自己的记者,笑着加一句,镜头里有领导有陈书记,有茶园生猪,无论如何不能有桥。年青人一脸茫然。
陈书记欢天喜地,说你当这样大的官,多给点嘛!一万元,给零工钱都不够,还有匠人钱,石料栏杆,两头堡坎,起排水沟。那可是在硬岩上牵漕子,技术要求高,弄不好把岩石整裂口,水进去桥就不长久。
县长笑,莫嫌少,我这个官不好当,局长给你们说的是大实话,预算一过会,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也不敢乱用钱,有纪律有规定,搞错了要挨处分。有一万总比没有强,也算政府为群众过河出的力。
陈书记拿了批示,去财政局办了款,工程很快收了尾。两边桥头立了碑,记述建桥原委,镌刻着家家户户出钱金额,县政府一万元排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