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追思大钊先生(随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为国奉献忠贞不屈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慷慨赴死从容不迫的气节所在;三十八载人生路,他豪情满怀气壮山河,矢志国家兴亡,倾情民族危难,书写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三十八载艰辛途,他殚精竭虑胸怀九洲,固守革命气节,坚定理想信念,演译为国赴难的英雄故事。英雄已逝浩气长存,慷而当歌万世师表,为中华民族拥大钊之才骄傲,华夏崛起历史必然;为炎黄子孙享大钊之德感恩,民族复兴祖国强盛使然。
2024年6月26日,带着无限膜拜和崇高敬仰,我们到达位于海淀区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瞻仰悼念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陵园内绿树成荫,碑碣林立,庄严肃静的氛围中带着些许神秘安详。李大钊烈士陵园就在其内,穿行不远就看到“李大钊烈士陵园”匾额,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占地2200平方米。
园内迎面是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像,雕像后是李大钊烈士夫妇墓,墓后是青花岗石纪念碑,碑的正面镶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园中保存有1933年李大钊烈士公葬地址原貌及当时一同埋入墓穴的李大钊烈士墓碑。
聆听工作人员的现场解说,再追忆脑海中留存的有关大钊先生的事迹,心中充满无限爱戴敬仰之情,坎坷波折的一生,矢志救国的一生,为国赴难的一生,让人在学习中励志,在感触中洗心,在筑魂中忠诚。为国求生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甘以青春许家国;为民谋福日夜奔忙艰辛不惧,常以昌安换欢颜;为党尽忠殚精竭虑大义凛然,终以生死迎曙光。历史像一面镜子,光照古今,让生灵涂炭的民不聊生景象在浩瀚飘渺的尘埃落定中分辨忠奸彰现良善,亦如同大钊先生光辉灿烂的一生,凛然正气为华夏振光,这又让多少先行者汗颜,让后来者仰慕。
致敬大钊先生,敬重他做人之品,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心怀江河装填家国,始终如一为信仰奔赴。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说过:“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他生活俭朴,节衣缩食,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党的事业,或用来帮助同志,接济贫苦青年,以至于当年北京大学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家中断炊。孙中山先生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同志,评价他是“真正的革命同志”。李大钊同志是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表率。在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李大钊同志鼓励同志们“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后,面对各种酷刑,他严守党的秘密,承担所有责任,竭力掩护和解救同时被捕的同志。他从容就死,表现出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树立起理想信念坚定的标杆。
致敬大钊先生,钦佩他为官之廉,淡泊名利藐视奢华,胸藏大爱情系中华,始终如一为社稷求安。生活上,李大钊崇尚节俭、简易朴素。他曾说,“简易生活者,实罪恶社会之福音也。”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教授,被北京女高师、中国大学等高校聘为教授后,他每月能拿到200块银元以上的收入,完全能过非常富裕的生活。然而,李大钊没有盖过一间房、买过一垄地,为躲避敌人监视曾6次搬家,但都是在租费较低的西城租房子住。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自带干粮,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他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嗜好。当时李大钊已是社会名流,威望很高,交友也广,很多人对他这种不讲排场、常年过着艰苦生活的作风难以理解。据他的学生张尔岩回忆,有一次他建议先生在饮食方面多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语重心长地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你想时下国难当头,众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局面,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简单的话语展示出他情为民所系的博大心胸。
李大钊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他极端憎恨、反对旧社会的腐败堕落,不管是谁,他都要进行严厉批判。1917年4月,财政部发生受贿案,李大钊非常气愤,在4月20日、21日、22日连续三天发表《受贿案与立宪法政治》《罪恶与忏悔》《简易生活之必要》等3篇文章,揭示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系统阐述了腐败产生的根源。对于如何抵御腐败,李大钊主张,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李大钊担任北方国共两党的最高负责人,权力非常大。许多款项均经李大钊之手,但他却从未乱花一分一文,全部用在革命事业上,被捕后对自己经手款项的出处都作了详细说明。他牺牲后,北京《晨报》《顺天时报》分别载文报道,“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生活费”“遗体下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帮助提供的”。
致敬大钊先生,仰慕他革命之真,为国赴难慷慨赴死,身陷囹圄临危不惧,始终如一为国家图强。1916年5月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在上海参加反袁斗争,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先后参与创办《晨钟报》《宪法公言》,担任《甲寅》日刊编辑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这时期,27岁的李大钊满怀斗志。他曾亲笔书写这样一幅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联是明朝谏臣杨继盛在狱中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敬仰杨继盛的忠贞气节,选取“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第6号上的警语,并取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将“辣手著文章”改为“妙手著文章”。一字之改十分精当,集中体现出李大钊担人间道义、做道德文章的崇高情操与担当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得一批中国青年最先觉醒,李大钊正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