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浮光里的童谣(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浮光里的童谣(散文)


作者:裴善荣 举人,484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6发表时间:2024-08-02 11:22:44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买任何东西都要凭票。民以食为天,即使最起码的温饱都成了人们心里的夙愿,但精神层面上却异常饱满。我们那儿流传着很多童谣,例如:
   “小木碗,转悠悠,俺到姥姥家过一秋。姥姥疼俺;妗子瞅俺。妗子,妗子您别瞅,俺上家后看石榴。人家偷,俺就骂,楝子开花俺回家。骑着马,架着鹰,到家学给奶奶听……”
   这种童谣是我们七零后,乃至六零后等几代人的记忆。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楝子树开花的憧憬。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大都蜗居在低矮茅檐,竹篱茅舍的环境中。在这黯淡无光岁月里,光影中浮动着一张张营养不良的脸。能够吃上饱饭成了人们心中最大的梦想。
   楝子的花细碎成串,盛开时花瓣外翻,呈喇叭状。它开在五月初,小麦灌浆期结束,籽实饱满,但尚不成熟。旷野里,温和的清风把麦子清新的香味徐徐地送进人们的鼻孔里,在饥肠辘辘中,人们又品咂出令人馋掉牙齿的燎麦味道。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吃燎麦的大好时节。
   燎麦就是把水嫩的麦穗连秸秆一起割下来,绑成小小的把儿(捆),做饭时,火焰舔着灶台的门楣,熊熊燃烧。人们将麦穗放在这种火焰上烤。
   七八十年代,人们生活拮据自不必说,吃水更是举步维艰,偌大个村落,往往就有一口机井,人们起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肩扛扁担,挑着水桶去打水。村里人多,住户多,打水都挤在同一时间,常常要排好长时间的对伍。令人额手庆幸的是,我们村里人不太多,充其量有三四百口人,居然有两口机井,村民们担水不需要在排队等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但担水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用一根井绳把水桶放下去,非常有技巧地晃荡几下绳子,然后顺势往下一沉,一桶水就这样打了上来。但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好多人家的水桶就是在下沉的过程中脱落井绳而坠落到井底。还有时候,地面湿滑,打水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脚掉进井里,故而打水虽然需要排队,也没有谁情愿落单而一个人去干这件危险的事情。基于此,人们对打上来的水倍加珍惜。就是在饥馑年月,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但厨房里的水缸必不可少。我和我们村里的几个玩伴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村里各家各户厨房水缸后面成了最好的藏身之地,因为那水缸一家比一家的大,还是靠着墙角,有隐蔽纵深。
   水缸越大,盛的水越多,兼之每天厨房做饭,散发出来的蒸汽在近乎不流动的密闭空间里弥漫,被烟子熏得成暗褐色的房檩子凝聚着无数个小水珠,空气更是潮湿得能拧出水来,即使炎炎夏日,厨房里都阴凉得可怜。这种凉嗖嗖的感觉和红薯或饭渣霉变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固化了人们凄风苦雨般一成不变的生活。就是在这种青黄不接的生活环境下,人们习惯了粗茶淡饭,适应了因营养不良而促成的面黄肌瘦,也只有燎麦那扑鼻的香味才勾引出他们无限味蕾和对新生活的向往。那一刻,人们的眼睛里也散发着奕奕的光芒。
   麦穗被火烤透,用手轻轻一搓,透黑发亮的麦仁与包裹它的颖壳便非常容易分离开来。人们把去除颖壳的麦仁大把填进嘴里咀嚼开来,口感上外酥里嫩,简直能让人吃出山珍海味的感觉,三七二八地嚼碎下肚,香喷喷的味道还在嘴里回绕。这一时期的人们脸上也有了笑容,更有茶余饭后的谈资。
   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一两头猪,一两只羊,再圈养一些鸡。饲养这些牲畜不仅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屈指算来,赔本赚吆喝的人家有之。于是就有头脑精明的人打起了燎麦的主意。他们将收割来的麦穗都烤熟了,被去除颖壳的燎麦放在石碾子里磨成棉絮状,再配上香甜可口的佐料,取名“捻悠转”,拿到集市上去兜售。一集下来,往往有不菲的收入。
   可能是人们触景生情,楝子树特殊的花期决定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特殊的地位。当他们看到楝子树时就有了生活的希望,故而对它格外关照。虽然它属于杂木系列,不怎么值钱,没有谁着意在田间地头栽植它,但新春伊始,人们看到它在沟道里,池塘边,或宅院里生长出来的幼苗,绝不会像处理其它杂木,诸如楮桃树、槐树等幼苗不加任何考虑便连根铲除,而是任由它自生自灭。如此说来,它也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美好的寓意而躲过了一劫又一劫。
  
   二
   类似于这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童谣还有,麦子收获了以后,便会出现很多的布谷鸟。人们只看到它凌空飞过,却从未见过它在哪儿落脚。它好像是一种从来不知疲倦的鸟。人们就叫它为神鸟。当它飞过山岭,飞过树杈,飞过一片片田地的时候,就非常有节凑感地叫。它的叫声就如同象声词:呱呱呱咕。
   在中学课本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里,是这样解读布谷鸟的叫声:阿公阿婆,割麦栽禾。这样的声音每年都能传进我的耳朵里,可我觉得它的叫声与这样的解读一点也不搭边。殷勤而智慧的人们倒是对它的解释和接龙来得非常直爽。一首名不见经传的童谣就在我们这一带诞生传开了:
   “呱呱呱咕,您在哪里住?俺在黄瓜园里住。吃的啥饭?烙的白饼,卷的鸭蛋。给俺留了吗?没有。不吃您剩的,单吃刷锅另做的。”
   这种童谣类似于画饼充饥。人们养的猪卖了,养了一年的羊卖了,都换成了钱,填补家用。即使辛辛苦苦养的鸡,那鸡蛋也舍不得吃,也成了集市上的商品。只有过年的时候,人们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和肉食。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凤凰涅槃一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向往。
   可望而不可及的是白饼和鸭蛋,是那时候人们心里美好生活天花板一样的存在,是目标追求迎风猎猎的一面旗帜。可想而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张白如雪的烙饼,把腌渍得黄中流油的鸭蛋卷起来,懒洋洋地放进嘴巴里,嚼上一口,清爽而香气四溢的滋味怕是够享受终生。
   在大集体时代,黄瓜园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渴望。村里的宅院一家挨着一家,没有闲置的土地,只有住在村边上,为数不多的几家才能在自己宅院附近因陋就简,翻上一片土,施上农家肥,开垦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菜园,里面可以随意栽植黄瓜、番茄、辣椒、白菜等。尤其是黄瓜,成了菜园子的代名词。黄瓜碧绿而水生生的藤蔓沿着竹木架子垂直攀升,叶子嫩绿得能滴出水来。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它蓬勃生姿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温饱尚还不能完全解决的年代里,给人无限慰藉。
   黄瓜花盛开的时节,一朵朵小黄花躲藏在叶茎之间,遮遮掩掩,像一个个见到陌生人就害羞的小姑娘,令人顿生怜爱之心。人们徜徉在菜园子里,眼望着一群群不知名的蝴蝶在花儿与绿叶之间上下翻飞,一阵微风吹过,花儿微颤,摇曳生姿,不知道是人在画中,还是人与这般风情一并入画,怡人的心情自不必说。在黄瓜初长成时,顶花带刺,人们把它摘下来,生吃或凉拌,鲜嫩可口,那种凉丝丝的感觉在炎炎夏日里别有一番风味。这种怡情的景致嵌入人们心灵深处的不仅仅是黄瓜园,是对一个时代物质上力求向上,高山仰止的缩影。基于此,这首童谣的诞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地域性差异往往也使物质上面临的境遇不尽相同。我小时候长住在姥姥家,她们那里早早就吃上了白面馒头,至于黄金饼和红薯面电光窝头只有在偶尔回家时才吃。那种难以下咽的滋味促使我对回家非常排斥。我在姥姥家一直住到该上学的年龄。不过,那时候已经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土地已经分到户家,我们村里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质的蜕变,摆在人们餐桌上的饭食基本上也是以小麦面粉烹制而成。
   一部分人生活不再捉襟见肘,并不是反应整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大多数的人还是沉浮于贫瘠的激流与漩涡中,迷失了方向。于是一首首相类似的童谣不时地应运而生。
   “小巴狗,上南山。割荆条,编簸蓝。盛大米,做干饭。奶奶吃,爷爷看。气得巴狗一头汗。巴狗巴狗你别急,戗了锅巴是你的。”
   童谣里,盛大米,做干饭。可以想象,在饥肠辘辘中,干饭该是多么得让人欲罢不能。而香喷喷的锅巴更是让人在遐想中垂涎。故而望梅止渴也是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智慧的积淀和高度,是一种退而求次的状态。言而总之,人们没有被困顿的生活击垮,反而越挫越勇,甚至能看到似锦前程里盛开的莲花。
   虽然生活不济,不代表人们精神层面上的缺失。每一首童谣,都有一段剪不断的故事和渊源,所以它不会孤立地存在。它的主旋律和物质、文化水平息息相关,更是紧叩时代的脉搏。它的质地伴随一代人,成了终其一生也难以忘怀的印记。
   民以食为天。食不果腹时,人们渴望的一顿顿美餐就是吹响向梦寐以求,物质充盈的状态而打理想之战的号角,寄予厚望的种种期盼在童谣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月姥娘,打汤汤。割了麦子叫姥娘。姥娘不吃小锅饭,刷刷小锅炒鸡蛋。鸡蛋香,炒干姜。干姜苦,炒老虎。老虎一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
   这些都是人们对未来莫大期许的象征,有着非凡的意义。
   时过境迁,吃和穿都不再是人们注目的重点,现在的童谣也不再拘泥于吃、喝之类的素才,它已经向多元化发展。在物质和精神双饱和的前提下,向开发智力的方向进军。但无论社会怎么样发展,童谣总是伴随着它的脚步,如影随形,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 35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岁月如浮光,往事似旧影,而那些依旧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谣,更是一种抹不去的印记,还时常在作者脑海里如影随形,难以忘记。浮光里的童谣,既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心语,而那些渐行渐远的童谣就如同生活的剪影和旧时的老歌,让人越品越甜,愈思愈念。散文的开头,作者就开门见山地将读者带入七十年代的时光,通过讲述那段童年岁月的回忆,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层面上却异常饱满的背景,当然也正是因为精神的无比充实,才有了童谣诞生的广袤土壤。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儿童,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游乐器材,但是童谣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抒发了他们的童贞向往。在那个年代,只要是村里常见的物件,都可以加入到童谣中:楝子花开,代表成了人们心中祈盼能够吃上饱饭的梦想;布谷鸟,成为了人们希望摆脱贫困过上如凤凰涅槃一样日子的向往;甚至常见的小巴狗,也都唱在童谣里,反映了人们对于吃饱穿暖的一种追思。当然,还有很多那时的童谣,都在声声唱中体现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莫大期许。这些童谣,以及伴随着文中描写的燎麦、提水、种黄瓜、饲养牲畜等情景,更是反映出那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乐观心态,就如同一幅幅朴实而美好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现。在文末,作者通过现在的童谣不再拘泥于吃、喝之类的素才,它已经向多元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感悟,既表达了对于曾经童谣的思忆,又希望将童谣继续传承下去的呼吁和希冀。本篇散文主题鲜明,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作者虽然只是描述儿时的那些童谣,但字里行间却抒发出真挚的怀念情怀,让人读后非常感慨,也引起深深的心灵共鸣。欣赏散文佳作,感谢裴善荣老师赐稿宁静社团,力荐文友品读共赏!【编辑:蓝天之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0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8-02 11:25:15
  拜读欣赏裴善荣老师优美的散文佳作,感谢老师赐稿宁静社团。祝福夏安文琪,佳作继续在宁静社团精彩呈现!顺祝文思泉涌,佳作丰硕!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2 11:30:59
  浮光里的童谣,既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心语,总能给人以美好和愉悦。感谢裴善荣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2 11:31:24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