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放山(散文)
一
提到放山,或许,有些人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七八十岁的老山爷,望着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的长白山,不禁又一次想起了放山。随着森林保护法的出台,放山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这一古老的行当,反而,被人们觉得越来越神秘。
我和老山爷的孙女小媛媛一直都很要好,她出生在东北,姥姥家也是山东的。
在山东时,我们一起读了三年的高中。后来,媛媛考取了一所林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她的故乡吉林。好久不见,几个同学组织同学聚会,地点约在吉林,打算去那里看看大森林,感受一下,东北长白山的夏季森林景色。
这主意不错,说行动立刻行动,放下手头的工作,就直奔长白山而去。
来到长白山脚下,被眼前的景色一下就俘获了。别看我也是生在东北,但是,我们那里山远远无法与长白山相比呢。
准备登山之前,我们来到了媛媛爷爷山脚下的小木屋里。当时,还有几位远方而来的旅游者,不知不觉间,竟然聊到了放山。听到放山两个字,媛媛眯起眼睛,很神秘地微笑着。她说她爷爷当年可是放山的把头呢。那么,放山,究竟是何意呢?
其实,就是一队人翻山越岭,默默地在深山老林里,穿梭于其间,寻找人参。媛媛爷爷老山爷一听,很是轻描淡写地说着。
然而,当我们听到放山,又听到人参时,我们几个都睁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老人,既惊讶着,又很是好奇着。都很想知道,那行当,到底怎么个神秘法?放山,到底有什么说道和规矩?
老山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而且,眼不花耳不聋,也非常健谈。原来,他当年,可是一位放山把头呢,想要了解放山,我们还真是问对了人呢。
一壶茶,媛媛泡好,一炷香燃起,坐在安静的居室内。窗口就可以遥望到长白山,谁不说咱家乡好,一说起长白山,老山爷更加来了精神。
长白山,在《山海经》中,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载入史册,其意思为“有神之山”。谁都知道,《山海经》是中国最古的地理书籍,在人们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长白山的如此记载,这也难怪,有人会如此感慨:“长白山是世界上原始生态最完整的一个,这样好的保护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而,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很是挑剔的,一般的分部在在北纬38度到48度,东经117度到134度之间,因此,长白山适合野生参的生长。这也就让长白山越加神奇与壮丽了。
那么,老山爷呢,就是被人们称得上放山把头的人,整日在山上转。后来,退出放山行当后,依然离不开山林,他成了长白山的一名护林员。也不知为什么,我见到老山爷时,就有种别样的气质,许是曾经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居住与守护吧,他的身上已然有种山的胸襟与广袤吧。
那天,刚刚下过雨,天空碧蓝如洗,一片片白云飘在长白山的上空,一片苍翠,景色十分壮美。
说起放山把头,这把头,也不是谁都能做的。要能平安地将大伙领进山,又能平安地带下山。再就是要会看山场,能看出那座山有野山参,再就是很好的人品,多年的放山经验与德高望重的威信。老山爷就是很好的放山把头。每次放山,都是由他来做放山把头的,最为一个放山把头,进山前,首先就选出进山的人选来。
也就是第一步,叫做“拉帮”,这也有说道的,一般都是选择单数,不选双数的。一般是说去时,是单数,回来挖到了人参,就成了双数,放山人将人参看做人。听到这个说法,几个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暗想,别说哈,有些说法,还真是有些意思嘞。
但是,老山爷爷接下来却说,当地人称人参为棒槌,因为它长得有点像洗衣服捶打衣服的棒槌而得名的。因此,当放山人看见山里人参时,要喊上一句:“棒槌——”
二
老山爷一说,我们越加地对放山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个屏住呼吸啊,都迫切地想听到,老山爷是咋样带着人们寻到人参,又挖回来的。
老山爷说,等到选好了人,就是要带好上山用的东西,吃的喝的,还有重要的就是火柴等等,采参工具有鹿骨钎子、索拔棍、快当刀、快当斧子、红绒绳、油布、铜钱等。也就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及生活用品。
然后,就是进山。这要选一个黄道吉日的。一般习惯上都是选三、六、九的。
广袤无际的长白山,那可是山深林密,树木高耸入云,蓊蓊郁郁的密林里,抬头望不到边际的。很容易就会迷失方向的,幸亏有放山把头引领着,否则,真的是不敢冒然行事的。
每次放山人进山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山。也就是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先用三块石头搭成山神把头庙,插草为香,拾捡些树叶子作来代替纸,一个个跪下,磕头,以此来祈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平安,抬到大“棒槌”。一直以来,放山人叫挖到山参为抬到“棒槌”。
然后就是安营扎寨了,在太阳落山前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上,搭地戗子也就是窝棚。窝棚就是放山人的家了,每天放山人出去寻找人参,都要留一个人在窝棚里守候的,这个人呢,做一些家务,饭菜也是由他来做的。
安顿好了一切,放山人就开始了“压山”就是开始了搜寻人参。在这之前,由放山把头来进行对山形、山势和林相进行观察,以此来判断哪里可能有野生人参。这叫做“观山景”。那么“压山”时,还有关键的一步是“排棍儿”这里就提到了必不可少的放山人手里的“索拨棍儿”,这棍子可不要小瞧了它,人们利用它,既可以当拐杖、拨草寻参又可以防身自卫等作用,长期以来,这“索拨棍儿”,放山人对都认为它有灵气,将它当做放山神器呢。
所谓的“索拨棍儿”,一般用的都是比较硬的木材,因为古人们会将他的长度定为五尺二寸,现在一般定为173厘米,以此取“要起参”的谐音。
就是用这只棍子拨草横向排成一排前行,把头为“头棍儿”,排在头上,也就是一把手,中间人称“腰棍儿”,一般都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而,最外边的人称“边棍儿”,也就是二把手。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索拨棍儿”,在放山人手里,运用自如,作用可是不小呢。大家排开后,两人间距离一丈左右。特别强调的是,在压山时不准乱说话,即使看见任何东西,只要喊出来,就得拿着,但是,除了蛇以外。
压山时,边棍儿和头棍儿,边走边“打拐子”,将细树枝折断,以此来做记号,这就大大地避免了重复搜寻。再就是在秘密的森林里,彼此看不见了可以利用索拨棍儿敲击树干的办法联系,称为“叫棍儿”,山深林密的老山林里,敲击树干的声音会传得很远,既能联络,又能惊走附近的猛兽。放山人有他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敲击一下两下都有各自的含义。若是遇上了危险,他们就会用索拨棍儿连续敲击树干,以此传递消息,叫来救援的人。
有经验的放山人,都知道,若是有野兽或是蛇出没的地方,往往就会有野生山参生长之处了。野生山参生长的环境很是奇特的,那里必定是险象环生,气象也非同一般。
若是遇见了老山参,要手拄“索罗棍”,大喊人参的人名“棒槌!”
把头听到后马上“接山”,大声问“什么货?”此时发现者身份就叫“开眼”,马上,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断定野生山参的参龄来,如实回答出来。一般的一年内人参有3片小叶子,称为三花子;二年的有5片叶,三大两小,称为马掌子;三年生的叫“二荚子”;四年生的就说“灯台子”等等,这叫“应山”。
听到后,大伙儿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是满语,放山人都知道,那是表示顺利、祝贺吉利的意思。
如果是看花了眼看错了,喊了山却发现不是棒槌,叫“诈山”。诈山之后呢,就不要继续压山了,要就此打住,回地戗子去休息。不然呢,就要给山神爷老把头去磕头,以此来谢罪,然后,再继续压山。
其实,有时几天没开眼儿,为了缓解压力,活跃一下,振奋起精神来,故意喊山,叫“喊空山”。
三
当众人喊出“快当”也就是“贺山”后,放山人一个个都很兴奋,迅速跑到发现“棒槌”的地方,由山把头赶紧的来先拴上“棒槌锁”,以防“棒槌”跑了。都知道,有传说,人参可是为百草之王,好像一个精灵古怪的小娃娃似的,穿着小红兜兜,扎着冲天的小辫子,是个小地精,一旦被人发现后会自己土遁消失,所以要先锁住人参。
用两头系着古铜钱的红绳拴住棒槌上,防止棒槌土遁。
紧接着,放山人一个个跪下,先来祭拜山神爷后才可以抬棒槌。此刻上风头点起火来,驱赶蚊蝇,老把头拿出起参的一套工具来,其中的“参起子”,向来多是用鹿腿骨磨制制成的,一套工具代代相传,视为宝贝。
起参这活同样艰巨,野山生根系发达有纤细,一不小心就会弄断,断了的人参无论再大再好,也就不值钱了。因此,急不得,把头要很细心又很耐心细致地去做这项工作的。有时候,需要几个小时,也有时候时间更长。但,放山人有毅力的,既然找到了参,就不会急躁,一定会把参完整无缺抬回去的。
参抬出来,就要打包了。最好的打包材质就是桦树皮、青苔都是保鲜的最佳选择,取来桦树皮和青苔,细心的把参包好。然后,再在附近松树上把树皮拔去,刻上横杠,记录下抬的“棒槌”个头大小和放山的人数。这叫做“砍兆头”。
至于,那个抬出“棒槌”的土窝子呢,还要用原土掩埋起来,也就是“复掩”,若是获取了“棒槌籽”呢,就此播入土中,这是“撒参籽”。
然后,就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就是放山到了尾声了,要“下山”了。
临走,来时搭建的戗子也就是窝棚不拆掉的,原封不动留在那里。把剩余的放山来时的余粮、盐及火种,留在在戗子里,这样可以给来林间的人或是迷路人来应急用,可以保命的。放山人严禁私下估算挖到人参的重量呀,什么价值呀。
下山后,先去祭拜山神庙的,因为进山前许下的愿,下山后要信守的,要去还愿,这样,以后放山才不会放空山。
老山爷爷最后还说:其实,早在满清时,就禁止人们进山采挖野生山参了。满清皇帝将长白山视为皇族龙兴之地,封其为禁地,下诏,禁止进山采挖人参。正因为如此,野生山参一直备受关注与保护的。
如今,早已无人放山了,放山只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留在了历史长河里,然而,一些放山时的规矩,传统和浓浓的人情味以及道德操守,还是值得学习与传承的。
好在,放山也就纳入了非物质文化,一种古老的文化,一种传承,留在了历史长河里,闪耀着它独具的魅力,熠熠生辉。
放山,当我们进入山里,来到山神林密之处时,来到鸟鸣声声,树叶呼啦啦吹起空旷无边无际的古老森林时,回头再去看放山人,仿佛间,听到他们敲击的“索拨棍儿”,一声声传递着只有放山人才懂得的暗语,一声声,一阵阵,在林间回旋着,在流转的时光里回响着,渐渐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