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品味椽头馍,传承千年香(散文)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城中热闹繁华的街头,心里空落落的。不经意间,一个卖椽头馍的店铺映入眼帘,刹那间,母亲的微笑以及那弥漫着馍香的童年时光,清晰地在眼前浮现。我仿佛又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在那老旧却温馨的厨房里,母亲系上围裙,开始制作椽头馍。她先把面粉倒入大瓷盆中,那洁白的面粉如同小山一般堆起,清澈的井水沿着盆边缓缓注入,随后母亲加入发好的酵面,双手娴熟地搅拌着,水与面粉逐渐交融,母亲双手用力地揉搓着,似乎要把所有的力量都倾注到面团里。不一会儿,母亲额头上就渗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得擦拭,只是专注地和着面。
看到馍母亲额角上的汗珠,我忍不住问:妈,是不是你和的面太硬了?那么费劲,我来帮你揉吧!母亲微笑地看了我一眼,说道:傻孩子,面硬做出来的椽头馍才有嚼劲。母亲同意后,我把小手伸进放进面盆里,学着她的样子揉面。小小的手在母亲大手的引领下,感受着面团的柔软和韧性,蓬乱的面絮逐渐变成一个光滑的面团,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的脸。我没揉一会就觉得手臂发酸,母亲说,我还小长大就有力气啦!母亲拿出那根老木杠,将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母亲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均匀用力,让面团在杠子的挤压下变得更加紧实有韧性,就像被驯服的小兽,乖乖听话。
待面饧好后,母亲又把盆里的面倒在案板上用力揉搓,接着把面团揉成一个长条,切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轻轻滚动揉搓,就如同滚轱辘一般。接着将其立起来,把上面压平,一个椽头馍的雏形就出来了——馍的边缘的线条流畅,仿佛被能工巧匠精心打磨过的美玉。母亲仔细观察着每一个馍的形状,稍有不满意,就会重新调整。她的手指在馍上留下浅浅的痕迹,仿佛是在为这些馍注入了灵魂,就像画家在精心创作一幅画作。
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伸手去摸摸那还未成型的馍,母亲总是微笑着轻轻拍开我的手。
出锅后的椽头馍,色泽晶莹剔透,宛如羊脂般洁白温润。馍的上面平整光滑,四棱线条清晰分明,犹如精心雕琢的汉白玉柱。蒸锅还在腾腾地冒着热气,我站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一个个诱人的馍,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颐。那热气扑在脸上,带着馍的香气,让我心痒难耐。再也忍不住了,我刚想伸手去拿馍,手还没挨上,热气直往手上扑。母亲连忙说:“小心,等一会再吃,烫!”她随后从篦子上拿起一个馍放在案板上。
我眼巴巴地望着那馍,不一会儿,馍不烫手了,我咬了一口,那馍入口带着淡淡的麦香,口感劲道绵密,还带有一点甜甜的味道,那不仅是馍的香甜,而且是母亲辛勤汗水的回报。听母亲说,椽头馍以前叫馍旺子,过去常见小商贩们挎着篮子沿街售卖,而且那时的椽头馍比现在的大好几倍。有句话叫:“吃蒲城,最关中,蒲城蒸馍拿称称。”可见蒲城蒸馍个大,分量足,品质好。
据说,椽头馍起源久远。有一种说法,在唐朝时,蒲城葬有5个皇帝,春秋季祭祀时,官员们为了祭祀五谷之神后稷,规定用建筑用的松木椽为标准,制成祭祀蒸馍,因此得名椽头馍。据史料记载,清代王鼎以此相赠林则徐,光绪26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指明要吃“椽头馍”,后来被列为贡品,深受人们喜欢。
椽头馍即使放置十天半个月也不发霉,口感绝佳。形如椽头,掰开后茬茬分明,冷吃酥脆,热吃香醇,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上中学时,学校离家十几公里的距离,每周只能回一次家。背馍上学成了那段时光里最深刻的记忆。每个周六的清晨,天才蒙蒙亮,母亲就开始在厨房里为我蒸馍。我走进厨房,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说道:“妈,你每周都要为我准备这么多馍,太辛苦了。”母亲转过头,微笑着对我说:“孩子,只要你能吃饱,好好学习,妈不累。”一笼笼热气腾腾的椽头馍新鲜出锅,母亲一个个整齐地装进布兜里,又装了一瓶油泼辣子和一瓶咸菜,塞得满满当当,仿佛装进的是她所有的牵挂与期望。在椽头馍里夹上一点咸菜,或是夹一点油泼辣子,尽管伙食如此简单,可吃起来却格外的香。椽头馍都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那温暖的味道仿佛能穿透岁月,在我的心间缓缓流淌,让我在艰苦的求学之路上充满力量,无惧风雨,坚定前行。
在蒲城有一家名为“蒲城县邢老四椽头馍坊”的传统馍店,传承了几代人。店主老邢师傅,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椽头馍,他对这门手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执着地坚守。每天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之中,老邢师傅就已经在店里忙碌起来。他亲自挑选优质的面粉,用传统的手法和面、发酵、压面、揉制,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热情,仿佛在与手中的面团对话交流。
有一年,老邢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大家都以为这家店可能要关门了。但他的儿子小邢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椽头馍作坊。小邢虽然年轻,但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椽头馍的精髓。他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还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了解椽头馍的制作工艺,使椽头馍的知名度和销量大幅提升,走出蒲城,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甚至远销国外。现在,椽头馍作为重要的联谊赠品,常被人们当作礼物赠送亲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蒲城的椽头馍作坊如雨后春笋逐渐多了起来。
一些椽头馍作坊开始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游客们可以亲自参观馍的制作过程,甚至参与其中,体验亲手制作椽头馍的乐趣。一家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作坊,正因这种独特的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增加了馍的销量,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蒲城椽头馍意义非凡,2009年,蒲城椽头馍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今它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内部,传承难、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率低、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外部,市场品牌竞争力弱、监督政策影响、地域限制、物流配送难题、营销手段滞后、突发情况干扰等等。但蒲城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创新,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有的尝试开发新口味,如“蒲城孙氏椽头馍”在馍中加入蔬菜汁做出彩色馍,或融入地方特产红枣做出香甜的红枣馍。“水利椽头馍”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椒盐口味的馍,颇受消费者喜欢。此外,馍店还与学校合作,开展传统技艺教学,培养传承人。不仅如此,一些馍店精心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包装,将椽头馍打造成精美的礼品,拓宽了市场渠道;还有的馍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喜好,精准推送产品,提升了销售效率,让椽头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正是有了像老李师傅一家这样的坚守者和传承者,蒲城的传统馍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他们的故事,如同那一个个热气腾腾的传统馍,温暖着每一个蒲城人的身心。
在喜庆的日子里,椽头馍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家中有新生儿诞生,长辈们会精心制作椽头馍,寄予对新生命的祝福与期望。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上几个椽头馍,便是最真挚的问候和情谊的传递。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椽头馍,饱含着儿时的快乐和家的温馨,它从过去走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期望未来椽头馍能带着蒲城人的浓浓情意,延续传统,不断创新,让这份独特的美味永远留在人们心间,成为家乡不变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