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品味椽头馍,传承千年香(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品味椽头馍,传承千年香(散文)


作者:梦在何处 举人,358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5发表时间:2024-08-05 14:17:47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城中热闹繁华的街头,心里空落落的。不经意间,一个卖椽头馍的店铺映入眼帘,刹那间,母亲的微笑以及那弥漫着馍香的童年时光,清晰地在眼前浮现。我仿佛又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在那老旧却温馨的厨房里,母亲系上围裙,开始制作椽头馍。她先把面粉倒入大瓷盆中,那洁白的面粉如同小山一般堆起,清澈的井水沿着盆边缓缓注入,随后母亲加入发好的酵面,双手娴熟地搅拌着,水与面粉逐渐交融,母亲双手用力地揉搓着,似乎要把所有的力量都倾注到面团里。不一会儿,母亲额头上就渗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得擦拭,只是专注地和着面。
   看到馍母亲额角上的汗珠,我忍不住问:妈,是不是你和的面太硬了?那么费劲,我来帮你揉吧!母亲微笑地看了我一眼,说道:傻孩子,面硬做出来的椽头馍才有嚼劲。母亲同意后,我把小手伸进放进面盆里,学着她的样子揉面。小小的手在母亲大手的引领下,感受着面团的柔软和韧性,蓬乱的面絮逐渐变成一个光滑的面团,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的脸。我没揉一会就觉得手臂发酸,母亲说,我还小长大就有力气啦!母亲拿出那根老木杠,将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母亲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均匀用力,让面团在杠子的挤压下变得更加紧实有韧性,就像被驯服的小兽,乖乖听话。
   待面饧好后,母亲又把盆里的面倒在案板上用力揉搓,接着把面团揉成一个长条,切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轻轻滚动揉搓,就如同滚轱辘一般。接着将其立起来,把上面压平,一个椽头馍的雏形就出来了——馍的边缘的线条流畅,仿佛被能工巧匠精心打磨过的美玉。母亲仔细观察着每一个馍的形状,稍有不满意,就会重新调整。她的手指在馍上留下浅浅的痕迹,仿佛是在为这些馍注入了灵魂,就像画家在精心创作一幅画作。
   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伸手去摸摸那还未成型的馍,母亲总是微笑着轻轻拍开我的手。
   出锅后的椽头馍,色泽晶莹剔透,宛如羊脂般洁白温润。馍的上面平整光滑,四棱线条清晰分明,犹如精心雕琢的汉白玉柱。蒸锅还在腾腾地冒着热气,我站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一个个诱人的馍,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颐。那热气扑在脸上,带着馍的香气,让我心痒难耐。再也忍不住了,我刚想伸手去拿馍,手还没挨上,热气直往手上扑。母亲连忙说:“小心,等一会再吃,烫!”她随后从篦子上拿起一个馍放在案板上。
   我眼巴巴地望着那馍,不一会儿,馍不烫手了,我咬了一口,那馍入口带着淡淡的麦香,口感劲道绵密,还带有一点甜甜的味道,那不仅是馍的香甜,而且是母亲辛勤汗水的回报。听母亲说,椽头馍以前叫馍旺子,过去常见小商贩们挎着篮子沿街售卖,而且那时的椽头馍比现在的大好几倍。有句话叫:“吃蒲城,最关中,蒲城蒸馍拿称称。”可见蒲城蒸馍个大,分量足,品质好。
   据说,椽头馍起源久远。有一种说法,在唐朝时,蒲城葬有5个皇帝,春秋季祭祀时,官员们为了祭祀五谷之神后稷,规定用建筑用的松木椽为标准,制成祭祀蒸馍,因此得名椽头馍。据史料记载,清代王鼎以此相赠林则徐,光绪26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指明要吃“椽头馍”,后来被列为贡品,深受人们喜欢。
   椽头馍即使放置十天半个月也不发霉,口感绝佳。形如椽头,掰开后茬茬分明,冷吃酥脆,热吃香醇,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上中学时,学校离家十几公里的距离,每周只能回一次家。背馍上学成了那段时光里最深刻的记忆。每个周六的清晨,天才蒙蒙亮,母亲就开始在厨房里为我蒸馍。我走进厨房,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说道:“妈,你每周都要为我准备这么多馍,太辛苦了。”母亲转过头,微笑着对我说:“孩子,只要你能吃饱,好好学习,妈不累。”一笼笼热气腾腾的椽头馍新鲜出锅,母亲一个个整齐地装进布兜里,又装了一瓶油泼辣子和一瓶咸菜,塞得满满当当,仿佛装进的是她所有的牵挂与期望。在椽头馍里夹上一点咸菜,或是夹一点油泼辣子,尽管伙食如此简单,可吃起来却格外的香。椽头馍都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那温暖的味道仿佛能穿透岁月,在我的心间缓缓流淌,让我在艰苦的求学之路上充满力量,无惧风雨,坚定前行。
   在蒲城有一家名为“蒲城县邢老四椽头馍坊”的传统馍店,传承了几代人。店主老邢师傅,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椽头馍,他对这门手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执着地坚守。每天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之中,老邢师傅就已经在店里忙碌起来。他亲自挑选优质的面粉,用传统的手法和面、发酵、压面、揉制,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热情,仿佛在与手中的面团对话交流。
   有一年,老邢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大家都以为这家店可能要关门了。但他的儿子小邢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椽头馍作坊。小邢虽然年轻,但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椽头馍的精髓。他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还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了解椽头馍的制作工艺,使椽头馍的知名度和销量大幅提升,走出蒲城,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甚至远销国外。现在,椽头馍作为重要的联谊赠品,常被人们当作礼物赠送亲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蒲城的椽头馍作坊如雨后春笋逐渐多了起来。
   一些椽头馍作坊开始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游客们可以亲自参观馍的制作过程,甚至参与其中,体验亲手制作椽头馍的乐趣。一家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作坊,正因这种独特的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增加了馍的销量,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蒲城椽头馍意义非凡,2009年,蒲城椽头馍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今它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内部,传承难、品质不稳定、生产效率低、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外部,市场品牌竞争力弱、监督政策影响、地域限制、物流配送难题、营销手段滞后、突发情况干扰等等。但蒲城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创新,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有的尝试开发新口味,如“蒲城孙氏椽头馍”在馍中加入蔬菜汁做出彩色馍,或融入地方特产红枣做出香甜的红枣馍。“水利椽头馍”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椒盐口味的馍,颇受消费者喜欢。此外,馍店还与学校合作,开展传统技艺教学,培养传承人。不仅如此,一些馍店精心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包装,将椽头馍打造成精美的礼品,拓宽了市场渠道;还有的馍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喜好,精准推送产品,提升了销售效率,让椽头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正是有了像老李师傅一家这样的坚守者和传承者,蒲城的传统馍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他们的故事,如同那一个个热气腾腾的传统馍,温暖着每一个蒲城人的身心。
   在喜庆的日子里,椽头馍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家中有新生儿诞生,长辈们会精心制作椽头馍,寄予对新生命的祝福与期望。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上几个椽头馍,便是最真挚的问候和情谊的传递。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椽头馍,饱含着儿时的快乐和家的温馨,它从过去走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坚守。期望未来椽头馍能带着蒲城人的浓浓情意,延续传统,不断创新,让这份独特的美味永远留在人们心间,成为家乡不变的骄傲。
  

共 28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蒲城椽头馍为话题的精彩散文。文章以自己切身经历为主线。见椽头馍,忆起儿时母亲做椽头馍的情景。通过作者看,母亲教,自己学,做成功的吃。其重点写了母亲教和自己学。把橡头馍是,这个蒲城的传统食品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形状与外观上,椽头馍以其形似椽头而得名,外观独特,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椽头馍在制作上工艺严格,它采用小麦面粉,经过独特的制作技艺蒸制而成,展现出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另外椽头馍具有酥香白亮的显著特点,口感和风味倍受人们喜爱。这篇文章,作者另辟蹊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将椽头馍的这些特点融入到自己的所见,所学,所感,所品。更在一定程度度上,体现了这一特色食品,在制作方面的传承。尤其是蒲城县邢老四椽头馍坊,对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做成了品牌并发扬广大,让椽头馍这一独特魅力的食品,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小吃,有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文章构思精巧,中心明确,感情真挚丰沛,笔触灵动自然,体现了母女情,传承性和发展魅力。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梦在何处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欣赏佳作,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愉快,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5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4-08-05 14:19:22
  品品特色美食,传承地域文化,展品牌魅力!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4-08-05 14:25:49
  细品佳作,感悟厚重。让切切的爱,在传统文化中发扬广大!向老师学习!祝佳作连连!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12:04
  再次感谢华为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辛苦老师了,敬茶!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3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4-08-05 19:44:55
  一篇有关蒲城椽头蒸馍的美文,蒲城椽头馍,是一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的传统食品,因它的其样子似椽头而得名。梦在何处老师的笔墨 ,令人耳目一新,不禁享受到美味 更是对蒲城椽头馍得以传承的了解。好文章葳蕤点赞问好老师,感谢老师的分享,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精彩继续!
春草葳蕤
回复3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16:01
  感谢葳蕤百忙之中品读文字并对文字进行精彩点评,老师说得很对,蒲城椽头馍,是一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的传统食品,因它的其样子似椽头而得名。它放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坏,专门磨的面,井水和面,有一种淡淡的香甜味。再次感谢老师,敬茶!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4 楼        文友:乡笛        2024-08-05 20:17:15
  一篇有关特色美食的文章,让人读后就心里痒痒的,想品尝一下。这充分说明见文如见其美食,如临其境,如食其味。文章描写朴实,耐品耐读。
回复4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18:40
  感谢乡笛百忙之中品读文字并对文字作精彩点评,椽头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因它的其样子似椽头而得名。它放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坏,专门磨的面,井水和面,杠子压面,有一种淡淡的香甜味。再次感谢老师,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6 06:37:21
  蒲城椽头馍很有特色,做工精细,份量足,口感好。作者回忆了母亲做椽头馍的生动温馨场景,以及椽头馍传承方面的动人事迹,触动心弦,让人感动。文章构思精巧,笔触灵动自然,情感真挚丰沛,亲情浓郁,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回复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20:53
  感谢云彩老师百忙之中品读文字并作精彩点评,老师的点评总能很好地全是文章的主旨,老师的细心与耐心让人敬佩,辛苦老师了,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6 06:38:27
  恭贺梦在何处老师征文获得精品!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回复6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22:44
  再次感谢云彩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这枚红豆也有老师的一份功劳,辛苦了,敬茶!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7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6 23:10:57
  感谢华为老师百忙之中编辑文章,编按很精彩,能很好地诠释文章的主旨,给文章增色不少,辛苦老师了,敬茶!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梦在何处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