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中医里的哲学(散文)
《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保持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五行”是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认为它们之间通过相生相克,维持一种动态平衡。阴阳五行本质上是合一的,前者是物质的运行方式,后者是物质运行的载体。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将其作为研究人本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由此开启了中医认识世界的大门。
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第七回写宝钗得了一种病叫“热毒”,遍寻名医,疗效甚微,是秃头和尚给他开出“海上方”,制成“冷香丸”,吃了以后才见效。
一日,周瑞家请薛姨妈示下,见她与王夫人说事,拐进宝钗闺房,聊起宝钗的病。周瑞家的多事,是个包打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宝钗为人随和,也热情,干脆一古脑儿告诉她自己的病、治疗经过及秃头和尚给她开的“海上方”。
这个“海上方”实际上是曹雪芹开的,非常难得。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这四样花蕊收集齐备,在第二年春分日晒干,一齐研好。用雨水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日的雪十二钱。把雨露霜雪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发病时,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够复杂的吧?如果不凑巧,收集齐备这些东西都不知猴年马月,好在宝钗有福,一二年就制成了。关于疗效,宝钗说:“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曹雪芹通过秃头和尚开出药方,是为他的小说塑造人物服务的。“冷香”对“热毒”符合人体有阴阳,两者“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具体运用。宝钗世俗参与度高,对人情世故过于热衷,需要“冷”来维持宝钗身体的平衡。同时,曹雪芹还认为宝钗识大体、懂事、聪明,但心机太重,需要通过药物调理,使她返朴归真。所以“素”作为一种本色,在“海上方”中,用白色表现,足见作者用心。制成“冷香丸”,要经过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曹雪芹是要借此表达,一个人只有循行自然法则,才能真正回归自然。
宝钗的“热毒”需要用“冷香丸”治疗,由此得出曹雪芹对中医大有研究的结论。因为这样的施治方式,符合中医强调整体的观念。
曹雪芹让秃头和尚开出“海上方”是有出处的。“海山有仙山”最早记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据传徐福曾是“方士”,因为练丹,成了早期的化学家。秦始皇听信了他的游说,曾派他去仙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第一次无功而返,徐福为逃脱罪责,谎称远度重洋,征服海神需要满足它的多重欲望,于是得到秦始皇资助后,再次出发,却一去不回。秦始皇求医心切,曾带领浩大船队在山东半岛周边巡游,始皇帝未能如愿,非但没有求到长生不老之药,还病死在途中。
有人说徐福去的是日本三岛,汉武帝也曾据此寻求过长生不老之药。李白有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白居易有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现代人多以杨朔《海市蜃楼》为依据,对海上仙山充满无尽的遐想。“海上有仙山”流传了数千年,从来都不确定,但并不妨碍它被后世追慕,作为假托的借口,产生着巨大影响。秃头和尚为宝钗开出的“海上方”,就是例子。曹雪芹是要借此说明,药方难得、药难得。
“阴阳五行”用于中医,一方面是用阴阳来描绘生命的状态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成为中医辩证论治的总纲;一方面是用五种元素对应人体五脏,以相生相克阐释生理病理性状及疾病产生源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学时学过韩非《扁鹊见蔡桓公》,亦是辩证施治的范本。文章不长,但很形象,道理也非常深刻。文中的“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是身体不同的部位,病情步步深入,对生命的危害程度越来越大;“汤熨”“针石”“火齐”是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症施治,尚可药到病除。无奈桓公不以为意,还嘲笑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殊不知等到深入骨髓,扁鹊亦无力回天,所以“望桓侯而还走”,不是因为扁鹊害怕桓公,而是因为桓公已无药可治,扁鹊“惹不起,躲得起”。及至“桓侯体痛”,扁鹊“逃秦”,为的是保全自己的性命,避免医治不好桓公的病,而受追究。
我们再举《红楼梦》中的例子,从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看张太医中医论病、治病的高明,以及他如扁鹊一样的遗憾。
秦可卿的病惊动了很多人,遍求名医,但沉疴益深,生命垂危。忽一日冯紫英向贾珍推荐了张太医,说他是一位学问渊博,医理精明,能断生死的人,贾珍夫妇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即刻命人持名帖延请。
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张太医拒绝家属介绍病情,而是从切脉入手,寻找病因。把过脉后,张太医对贾蓉说:“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这段切脉记录,告诉读者金木水火土对应肺肝肾心脾,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从可卿的脉相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气虚生火,出现月经不调,夜间不寐的症状;肝血亏气滞,出现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的症状;肺气虚人无力,出现头晕目眩、凌晨盗汗、昏昏然如坐舟中的症状;脾土被肝木克制,出现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的症状。
切脉是中医“望、问、闻、切”四诊之一。医生从病人不同的脉象,可以诊断出病症所在、深浅和性质。医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切按病人两手桡动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中指所按桡骨茎突处为“关”,其前近腕端为“寸”,其后近肘端为“尺”。双手寸、关、尺,共六个脉部,各自反映不同脏腑病情。张太医所谓的“左寸”“左关”“右寸”“右尺”等,是有说道的。
曹雪芹对中医颇有研究,他把很多细节都写出来了,而且事实证明他不是乱写。他对张太医诊病过程之所以能够进行细致描绘,是因为他具备深厚的中医学知识。
听张太医说得头头是道,身边的人禁不住夸赞,一个贴身服侍可卿的婆子认为张太医说得准确,料事如神,不像以前的几位医生,有说是喜的,有说是病的;有说不相干的,有说过不了冬至的。听老婆子如此说,张太医更加自信大胆声称,可卿的病是被庸医耽误的,并夸下海口:“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得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根据脉息,张太医进一步分析,认为可卿是个心性高强,且聪明过人的人。正是由于太过聪明,觉得事事不如意;因为事事不如意,产生太多忧虑。忧虑伤脾,肝木就旺,所以经血不能按时而至。这是张太医认为的可卿的病根。最后他作出判断:“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
张太医与老婆子的长篇对话,至少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一是病情被耽误了。蔡桓公是被自己耽误的,而秦可卿是被庸医耽误的;二是此病尚有三分可治,至于效果怎样要看缘分,治疗是一个方面,可卿能配合到什么程度是更重要的方面;三是病由心造,可卿的病是她的脾气性格造成的;四是阴阳这对矛盾通过虚实、盈亏、长短表现出来,女人的经血是身体健康与否的表证;五是五行对五脏,必须循行正常,才能保持动态平衡,保持身体健康。六是生病意味着失衡,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环境、情绪等因素,综合施治。
《红楼梦》中关于中医治病的章节还很多,虽然病人不同,病状不一样,但在治疗的过程中,都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即遵循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红楼梦》,我们追溯中医治病的历史,大抵都如此。
在分析张太医的诊病过程时,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让我对中医的精细和严谨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医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症状的观察,更是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这种诊断方式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整体性的认识。
文章最后提出的六个要点,让我对中医治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中医治疗不仅仅是对症下药,更是一种对生命失衡状态的调整和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加坚信中医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医学体系,在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生命和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中医的哲学思想,以更加和谐、平衡的心态面对生活,实现身心的健康和幸福。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